移民干部向移民进行三峡移民政策方面的释疑解惑,移民听了后表示:原来国家就是这么定的,怪你们也没用啊,只是希望你们“上面来的人”要向国家反映移民的真实想法,多解决移民分配土地、建房子、搬迁中的实际困难,多对移民进行生产、生活技能方面的培训,请农业专家向移民讲解养猪种田事蚕桑、发展庭院经济和一些致富小窍门等。对城镇移民就尽可能根据其特点在当厨师、理发等服务行业方面进行就业前的技能培训。
移民们最惦记的是要对移民进行后期扶持,不要忘了移民,因为移民做出的牺牲实在是太大了。
重庆市政府抓移民培训可以说是一竿子插到底。副市长谭栖伟说,抓移民的生产、生活技能培训,是移民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符合移民的根本利益,是事关库区移民命运的一件大事。
大昌移民搬迁到广东之后的反馈信息表明:他们认为市政府、县移民局组织的“出省语言培训班”很符合实际,虽然几个小时不可能学得太多,但对新故乡的陌生话语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迁到第二故乡前说“外省话”,对移民来说,是一次令人梦绕魂牵的培训课。
三、电话录音当说客
2002年,36岁的张涛被选为涪陵区百胜镇紫竹村党支部书记。
从接手“村官”这一天起,张涛最大一块心病就是本村的移民。三峡蓄水之后,紫竹村3个社被淹没450亩良田沃土。
紫竹7社100多号人,被淹掉100多亩土地,加之沿江公路、学校占地,全社只剩下18亩土地,人均只得一分多地;紫竹6社也是100多村民,被淹没土地109亩,加之修粮站、修医院、建场镇占用大量土地,全社只剩下15亩土地,也是人均只有一分多地了;紫竹4社的情况也头疼,全社被淹没120亩地,只剩下47亩,人均也不过两三分地;淹得最惨的移民户,一家人只剩下一分多地。移民今后的日子怎么过?把移民安顿好,让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地,是张涛心中一直惦记、最为操心的一件大事。
得知上级批准涪陵区农村移民2004年一部分外迁浙江省,张涛先是高兴了一阵子,他打的如意算盘是:一部分移民外迁,一部分人迁到涪陵城里,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可以得到一定的缓解。农民手中有地,心中才不慌。但是,他去劝说移民外迁浙江,初试锋芒就碰了个鼻青脸肿,移民都不愿离开土生土长的紫竹村。不是住在长江边上的人,不可能理解移民对大江深深的依恋!
那上下穿行的轮船的悠扬汽笛声,是居住在江边人们最美、最动听的音乐;那集群而飞的江鸥、奔流不息的长江、星星点点的渔火,才是人间最美丽的景色。
张涛没去过浙江富阳,只是从资料上了解一些情况。在劝说移民外迁时一急,就说富阳有一个“富”字,肯定是一个富庶之地。移民表示:浙江省肯定是个好地方,可安置我们移民的富阳好不好还不能确定。地名有一个“富”字,这并不能说明那地方就富裕啊。就在紫竹村下游方向的黄金镇,也是一个移民乡镇,可那儿不仅挖不出一两黄金,还是“穷得起锅巴”的一个地方。
且不说富和穷,那地方有山吗?有一条一年四季从家门口流过的大江吗?我们紫竹村,离涪陵城不过20多公里,不论是赶场、进城、上街,“赶车眯缝一会眼睛、打个瞌睡就到了”,浙江富阳市有这么方便吗?再说,浙江人说话都听不懂啊,谁不热爱自己的家乡?
张涛生于1967年,在涪陵12中高中毕业后,当过村文书、会计,后又就读涪陵师范学院大专班。他脑瓜灵活,办法多,自己开了一个榨菜加工厂,还在场镇上开了一个饭馆,是党员中的致富带头人。村民们也对这个“看着长大的娃儿”很信任。但要劝说乡亲们外迁他乡,不少移民看见他就躲了起来。
按理说,移民从峡江迁到浙江,是“落到福窝窝”里,是从“糠箩篼跳进了米箩篼”。全国各地对口支援三峡,浙江省被中央安排支援涪陵区,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著名大企业娃哈哈集团在涪陵的发展就是最好的佐证,不少浙江的企业落户涪陵之后,发展迅猛。且不说别的,就是浙江人带来的观念,对涪陵经济的发展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国人民谁不知道浙江省是个好地方?江南水乡,鱼米之乡。富阳市是省会杭州市下辖的县级市,离杭州市区仅仅30多公里,谁不知“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美誉?
张涛整天在村辖区的4、6、7三个移民社转悠,挨家挨户地说服、动员移民外迁:“乡亲们,水淹了只有一分多地,不迁走怎么活啊?”“淹了就到你屋里吃饭,你是支书,你有吃的我们就有吃的。”
“淹了怕个屁,我就不相信政府会让人饿死!”“搬迁到天远地远的,鬼大爷才晓得那地方是个啥模样?”“你说恁个多,你啷个不迁到外省去?”“浙江人个个是雷锋?好的地方都让给移民?我才不信哩。”
…………
张涛说一句,移民就回应几十句。尽管他说得口干舌燥,在3个移民社走得鼻塌嘴歪,上气不接下气,仍然没一个移民愿意离开故园。自己带头外迁吗?可自己家已在永安场镇修了房子。在本地建了房的移民如果再外迁,就会浪费移民补偿金,因此,凡是建了房的移民都不允许外迁,这是重庆市移民局的硬性规定。可移民们不管这些事,说了一大堆闲言碎语,认为张涛当了支书就变了脸,还说“他龟儿子狡猾狡猾”的,自己提前搬迁,提前建房,原来是“钻政策的空子”,实际上是为了躲避外迁。
说一千道一万,移民就是不报名外迁。区移民局黄杰科长、百胜镇分管移民的袁闯副镇长等人一天要打好几次电话问有无移民报名外迁。真是比“催命鬼”还催得凶。他每一次接电话,几乎都说着同样的话:“目前……还是没有移民报名,移民实在不愿走啊!”有时放下电话,他真想大哭一场。
他一次又一次地上移民家,一次又一次当“说客”,天天走村串户,可移民还是“纹丝不动”。他没想到自己一接手村支书,就摊上个移民外迁这块“烙铁”。更为气恼的是,自己还向上级部门拍了胸膛并承诺:不把本村的移民安置好,完不成本村的移民任务,就自动“下课”。他有些后悔血气方刚时说的话,甚至后悔自己一家搬迁太早了,不然的话,他就可以带头外迁到浙江搞发展……张涛急得双脚直跳,茶饭不思,他一晚一晚地失眠了。这道关口不迈过去,“下课”是小事,不当这个“村官”自己还可以安安心心做生意。可上级、乡里四邻怎么看?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自己的脸面还往哪儿搁?什么东西都可以丢,唯独脸不能丢啊。他想起了前任分管移民工作的副镇长况守川,他在检查移民房屋拆迁时,被一堵轰然倒下的土墙夺去了年轻的生命,自己虽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但比起为移民搬迁而牺牲的况副镇长,还有不少的差距。
移民们不相信他说的话,就因为他所说的和移民局、镇政府说的几乎完全一个样,什么“天堂啦、苏杭啦、浙江人会赚钱,是中国最富的省区之一,经济很发达”等等,还是千篇一律老一套,还是“卖同样的嘴皮子”。
症结在哪里?谁能说服移民呢?能不能找一个人来帮助他说服移民?也许他的话比他这个“村官”更具有说服力。想到半夜,他猛一拍脑门,想起了6社的一个移民家庭中,有一个比自己小两岁的移民,他叫晏斌,正在浙江绍兴市打工,当“泥水匠”。
绍兴市离富阳市并不远,何不叫他先去看一看呢?叫他去了解一下情况,给移民讲一讲浙江富阳市的生产、生活、环境等等,不是比自己“卖嘴皮子”更具有说服力吗?
他与晏斌通了电话,说明了情况,叫他从绍兴市赶到富阳市,去几个接收移民的乡镇看一看,路费由镇政府出;如果镇政府不出这笔钱,他就私人出。开始晏斌不同意,后来经不住同乡同社一起长大的张涛一再拜托,抹不开情面,晏斌还是答应了张涛的要求。他放下手中的活计,从绍兴赶往富阳市,在灵桥镇、里山镇、大源镇、富春街道办事处等四五个乡镇转悠了几天。
等待是苦涩的煎熬,等待也可能是无言的结局。
盼了几天,终于盼来了晏斌的电话。他说,没想到富阳这地方真好,有一条比家乡的长江段还要宽的河流,有山、有水,而且是青山绿水;公路也是沥青路,经济条件好,也好打工;他同时向张涛提出要求,自己一家要迁到浙江富阳去安家落户。
“你一家要迁富阳?”
“是的,这边打工方便,挣的钱也多一些。”“晏斌,莫慌,你慢点说,我准备一下。”“你准备啥子嘛?”“我把你说的用录音机录下来,好不好?”“哦,录就录嘛,我反正说的是实话。”
“对的,你一定要实说,你这几天在富阳看到啥,问到啥都说,当地的收入情况,经济发展情况,你再说一遍。”
…………
放下电话,张涛一下激动起来,长出了一口气,他把微型录音机拍了拍,又把两人的对话听了一遍又一遍,兴奋得一晚上都没睡着。外迁的地方好不好?浙江富阳好不好?听听移民宴斌从现场发回的“现身说法”。张涛为自己创造的录音对话感到有几分得意。
第二天,他把村里的移民秦大军、张淑林、秦大国等五家移民户请到自己家里来听晏斌“来自浙江富阳市的现场报道”。听完晏斌一板一眼的情况介绍,他们表示,晏斌是他们看着“擤一把鼻涕屙一泡屎”长大的娃儿,“相信他龟儿子不敢对家乡人说假话”。
第一批移民听完录音走后,张涛又喊第二批七八家移民来听……6社的移民听了,7社的移民又自动跑来听,一传十,十传百,几个社的移民都跑到张涛家来听录音电话。晏斌从富阳带话回来的消息,像风一样传遍了紫竹村、百胜镇和涪陵区。
移民们坚决不外迁的立场终于“动摇”了,他们向张涛表示可以考虑报名外迁。
张涛没想到自己的这一“发现”竟收到了奇效,立即把自己的做法向移民局、镇政府作了详细汇报。镇政府分管移民工作的袁闯副镇长听后当即表示:“马上把晏斌请回来,给他报销路费,让他回家‘现身说法’做移民的思想工作,他说的话可比我们说的话管用啊。”
10天后,晏斌一路风尘赶回涪陵,一露面就被焦灼不安的移民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张涛干脆把晏斌请到自己开的饭馆里坐了一整天,几十户移民挨个向他提问题。多年在外打工、见多识广的晏斌都一一做了回答,他说:“你们不搬到浙江,没得后悔药哟!”
坚冰终于消融,结扣终于解开。张涛决定趁热打铁,他与移民局、镇政府的干部和移民户主一道去浙江富阳,为移民一家一家选择建房的宅基地,一块一块选土地,并用摄像机把富阳的周边环境、移民的住宅点一一拍摄下来。这一次浙江之行,他一共拍了三盒磁带,带回村里,又放给移民们看。
46岁的移民况国权是个“泥水匠”,他勤劳、吃得苦,忙着打工挣钱,没空去富阳看房子。他看着张涛带回的录像,指着画面中一块宅基地说:“就在那里修房子。我相信张涛的话,他为安顿我们移民操了很多的心。”
2004年8月11日,涪陵区百胜镇紫竹村113位移民和其他移民一道,挥泪告别家门口的滚滚长江,启程前往浙江省富阳市,在灵桥镇、里山镇、大源镇、富春街道办事处等地安了家。
事后证明,移民在富阳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2006年7月21日,张涛在电话中告诉我说,紫竹村的移民一部分外迁,一部分迁进集镇,一部分迁进了涪陵城,总的来说,这些移民都安顿了下来。他心里也踏实了。只是由于紫竹村建制调整,现在全村村民已达到2973人,作为村支书,要忙的事太多,已顾不过来开饭馆了,现在只保留了自己的榨菜加工厂。
这位村官还兴奋地告诉我说,他收到了外迁移民况国权从浙江几千里外给他邮寄来的一盒龙井茶,还说这茶是他亲手采摘加工的。看到紫竹村的移民们在他乡过得好,他总是百感交集,也甚感欣慰。
涪陵区移民局黄杰科长评价说,涪陵的外迁移民较少,只有1000多人,但要启动移民外迁这个程序,同样是费尽了周折,尝够了酸甜苦辣。区移民局的秦德平副局长和外迁办干部,到移民接收地的浙江一呆就是152天,移民不愿外迁的原因很简单,从整个库区来看,除了重庆主城区,涪陵的经济状况相对要比其他区、县要发达。村支书张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一手妙棋解开了外迁移民的“结扣”,为涪陵启动外迁移民工作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家产重量30吨
1999年5月的一天,云阳县普安乡丰河村移民钱良财起了个大早,天不亮就约了几个大汉来到张飞庙老码头,把自己事先用车拉来的“货物”往船上的底舱抬。他的这批“货物”很特别,除了他的家具,还有200块沉重的石碑,每块石碑100多公斤重,一块石碑上船要两个大汉使劲抬,200块石碑就有近30吨重。
乡移民办主任王满一下就傻了眼:“我的天老爷!你一个人就装这么重,其他移民的家具还装不装?”“这是我的私有财产,搬家之前你们干部就说了的,财产要随人走,怎么屙一泡尿的功夫就变了?”钱良财擦着汗珠,一脸不高兴地说。
由于这是三峡库区移民外迁工作的试点,此时此刻,叫他不装走也是不可能的,王满和护送的移民干部们对此也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