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53600000003

第3章 理论与实际的双重认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包含理论和实际两个层次,需要对理论和实际进行双重认识。这是一种双向互补的认识过程。离开了对理论的认识和对实际的认识,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就无法实现。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双重认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然要求。在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进程中,面临着十分艰巨的双重认识任务。正是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的双重认识,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奠定了基础,促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的创立。

一、正确认识理论

邓小平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一开始遇到的就是理论危机的问题,马克思主义遇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由于长时期“左”的影响,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歪曲肢解,扰乱了人们的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式理解导致思想观念僵化,加上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理论的影响,使人们很难真正理论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识问题不解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就没有前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就是一句空话。

我国新时期的一件大事就是拨乱反正。所谓“拨乱反正”,首先就是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通过思想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进行正本清源,解决了正确认识理论的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时,首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对象,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邓小平指出,“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在变化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没有搞清楚。”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理解上的表面化、片面化、形式化等弊端,反对肢解和割裂马克思主义理论。因此,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对象,真正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重要前提。

邓小平一生始终在孜孜不倦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有很深的理解,形成了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反映在邓小平理论中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主要有以下方面:

(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经验的总结和客观反映,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正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邓小平说,“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马克思打不倒,并不因为大本子多,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颠扑不破。”马克思主义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并不玄奥,是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其出发点就是人们的吃、穿、住。为了解决吃、穿、住,就必须生产,因此人类历史就是生产和再生产的历史。科学是实实在在的学问。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朴实性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是真理,这是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的根本观点。

(2)马克思主义是体系。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而科学理论是完整的系统的,是一个内在联系的科学体系。针对林彪,“四人帮”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和肢解,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是系统的互相联系的,而不是零碎的、彼此孤立的,要求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从整个体系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放到整个理论体系中去理解,把具体论述同其他有关的论述联系起来,放到一定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下去理解。从整个体系上去把握马克思主义,就是要分析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普遍性原理、特殊性原理和个别性论断,把握它所适用的范围和条件。

(3)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是最重要的。邓小平最善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所谓“学马列要精”,就是要我们从精神实质上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在邓小平看来,马克思主义精神实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马克思主义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共产主义,强调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和坚定信念;二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强调共产主义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三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强调马克思主义及其政党必须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根植于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四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强调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贯穿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中。

(4)马克思主义既是理论,又是方法。邓小平认为,“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马克思主义提供的不是现成的答案,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强调从方法论功能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5)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开放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开辟了认识真理、发展真理的道路,它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邓小平强调马克思主义要发展,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机统一起来,指出“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为此,邓小平还提出了“在变化了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任务,认为“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

(6)马克思主义必须与实际相结合。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管用”,就是指要把马克思主义同实际相结合,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马克思主义不同实际相结合,就没有生命力。邓小平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离开自己国家的实际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不仅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问题,还解决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特征、时代精神、时代变化相结合的问题,使邓小平理论成为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告诉我们,高举马克思主义理论旗帜,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生前,曾经对曲解他的学说的人说“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150多年来,曲解、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人和事时有发生。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重新认识和科学态度,从根本上解决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正本清源,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来面目。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观,开拓了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新境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

2.什么是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不仅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而且还回答了什么是毛泽东思想的问题。毛泽东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邓小平理论的直接理论来源。正确认识理论,回答什么是毛泽东思想,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特别是面对“两个凡是”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突出和重要。由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如何评价毛泽东和维护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是一项十分复杂的重大课题。邓小平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中作出了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维护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二是成功地找到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两大历史性贡献有着内在的密切联系,没有对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历史地位的科学评价,就不可能成功地找到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不可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邓小平和我们党关于科学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一系列论述,集中体现在《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毛泽东思想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邓小平的一贯评价,也是我们党的共识。早在1962年,邓小平就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思想。”1980年,邓小平再次指出:“什么叫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就是把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不难看出,这完全是从“相结合”的角度来概括什么是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相结合”的角度认识毛泽东思想,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无疑是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同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一样,邓小平强调“毛泽东思想是个体系”,指出:“我说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作指导的意思是,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各项工作。只有这样,才不至于割裂、歪曲毛泽东思想,损害毛泽东思想。”

(3)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特别重要。学习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特别要理解和把握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是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它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只有充分理解了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才能深刻把握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

(4)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毛泽东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是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早在1960年,邓小平就指出,“不要把毛泽东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好像它是另外一个东西”。后来在1981年6月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再次强调了这一点。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了解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理论基础,才能认识毛泽东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所做的新发展,才能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向和轨道。

(5)要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也同马克思主义一样,没有也不可能穷尽真理,只是为认识真理和发展真理开辟了道路。毛泽东思想是发展的科学理论,不是封闭的体系。坚持毛泽东思想,就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我们必须珍视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切积极成果,在新的实践中运用和发展这些成果,以符合实际的新原理和新结论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理论,保证我们的事业沿着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轨道继续前进。”这是我们认识毛泽东思想、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的和归宿。

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直接的思想渊源和理论先导,正确认识和科学对待毛泽东思想对于邓小平理论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什么是社会主义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个问题,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实现至关重要。邓小平在领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反复强调最重要的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新的历史时期正确认识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邓小平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所谓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社会主义本质论。新的历史时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在邓小平的亲切倡导下进行的。邓小平多次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楚的。”邓小平说的“不是完全清楚的”,不是说我们以往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一无所知,而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因此,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成为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根本任务。这是一个思想解放的过程。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邓小平一直在探索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前后历时12年,直到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伴随着邓小平理论的成熟和系统化,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包含着丰富的内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第一,它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特征提高到本质的层次。社会主义本质是在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深化。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高于社会主义特征的描述。社会主义本质包含着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等社会主义基本特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是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基本手段和方式。

第二,把生产力问题置于最高的位置。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十分重视生产力问题。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概括,更加突出了生产力问题,把它放在最高位置,使社会主义本质论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上。

第三,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邓小平把共同富裕提高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来认识,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取向。任何社会都要发展生产力,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全体成员建立富裕的和文明的生活。正如邓小平所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也就成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必然要求。

第四,揭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性质。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发展过程。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概括,在五句话中分别使用了“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等动词,旨在说明社会主义是一个发展过程,社会主义本质的实现,将是一个从不完善到完善的长期发展过程。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包含着对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把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发展过程来认识,必然要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所处阶段的问题。邓小平在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时,也必然要认识“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邓小平理论的立论基础,是邓小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是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新飞跃,对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深化了社会主义发展进程的认识。马克思把取代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阶段,二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三是共产主义社会的高级阶段。列宁明确把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确定为社会主义社会,并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将经历若干阶段,提出了“初级形式的社会主义”、“发达的社会主义”、“完全的社会主义”等概念。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也做过初步探索,提出社会主义可能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但是,马克思、列宁、毛泽东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真正从理论上科学地系统地回答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是邓小平理论。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继承和重大发展。

第二,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这体现了共性、个性的辩证关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特指的范畴,但内涵着社会主义的共性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国情的基本概括,包含着双重的历史定位:一是把我国社会形态定位于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二是把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程定位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个双重的历史定位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深刻认识这一基本国情,坚持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的原则,才能真正做到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三,使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了基本的客观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我国最基本的国情,最大的实际。邓小平说:“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什么制定这样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而不制定另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从根本上说,就在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实际是我们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客观依据。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出发,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的历史阶段,才能从根本上排除“左”和右的种种干扰。

(3)社会主义主体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又一个重大成果,就是提出了社会主义主体论。邓小平指出,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一些外资进入,这是作为社会主义经济的补充。比如外资到上海去,当然不是整个上海都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深圳也不是,还是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又指出:“我们开放了十四个沿海城市,都是大中城市。我们欢迎外资,也欢迎国外先进技术,管理也是技术。这些会不会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呢?我看是不会的。因为我国是以社会主义经济为主体的。”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主体论,揭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结构是社会主义主体与其他非主体并存的结构,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的基础上对中国社会现实的进一步认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主体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符合唯物辩证法思想,是一个创新性思想。它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认识,从根本上回答了我们搞的是不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

第一,破除了社会主义必须是“纯而又纯”的观念。过去,在“左”的思想影响下,人们总认为社会主义是完美无缺、纯而又纯的。其实,是我们缺少辩证法思维,曲解了社会主义。列宁指出:“无论在自然界或社会中,‘纯粹的’现象是没有而且也不可能的,――马克思的辩证法就是这样教导我们的,它向我们指出,纯粹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的认识的一种狭隘性、片面性,表明人的认识不能彻底把握事物的全部复杂性。”社会主义主体论告诉我们,绝对的“纯粹的”社会主义是没有的,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社会主义更不可能“纯而又纯”。

第二,确定了一主、多种的社会主义新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发展的一种新模式。这种社会主义新模式,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方式,以大陆社会主义为主体、港澳台资本主义为次体的“一国两制”,充分体现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主体论。根据社会主义主体论,作为主体之外的那些非社会主义的成分、因素,将长期存在,而且主体与非主体成分之间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绝非权宜之计,将长期不变。

第三,解决了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社会主义主体论,既从根本上区分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什么是资本主义,同时又允许搞一些资本主义,这就解决了姓“社”、姓“资”的抽象争论。因为,在我国小地区和小范围内实行资本主义,不会影响或改变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相反,更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加强公有制经济。“当然,这会带来一些问题,但是带来的消极因素比起利用外资加速发展的积极效果,毕竟要小得多。危险有一点,不大。”

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社会主义主体论,集中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的主要标志,充分反映了邓小平理论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毛泽东思想、什么是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时期反复提出和着力回答的理论认识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正确认识,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实现了理论上的正本清源;同时,大大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不仅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而且把对整个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解决“相结合”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前提。

二、正确认识实际

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不仅需要正确认识理论,而且需要正确认识实际。要成功地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真正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实际。否则,就是无“的”放“矢”,就会造成理论与实际相脱离。

认识实际并不容易,甚至比认识理论更困难。从一定意义上讲,认识当代中国的实际,就是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认识现实,首先要正视现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正视自己的现实很困难,更需要勇气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如果说邓小平革新了中国,首先是邓小平科学地认识和分析了中国的实际,把中国带回现实,找到了真实的目标,并为之奋斗,中国才有了今天的巨大变化和发展。

1.邓小平把中国带回现实

正确认识实际,必须面对现实,搞清当代中国的真实情况。但是,正视现实并非易事。

20世纪50年代末期,我们以为经过人民公社的“金桥”,经过“大跃进”的努力,就可以进入共产主义的“天堂”。对世界局势,我们以为整个西方世界已陷入土崩瓦解,敌人一天天烂下去,我们一天天好起来。60年代的豪言壮语是“十五年超英赶美,把帝国主义远远地甩在后边”。1970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红旗杂志两报一刊发表元旦社论,写道“一座座火山爆发,一顶顶王冠落地,整个世界上帝国主义再也找不到一块安定的绿洲了”,而我们则是“风景这边独好”,“到处莺歌燕舞”。可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生活在现实中。多年“左”的影响,人们太浪漫了,在狂热中很难冷静地面对现实,更谈不上正确认识中国的实际。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实际,理论与错误认识的实际结合,造成的后果可想而知。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当时国内各方面的情况都很严峻,问题成山,要做的事情很多很多,而最重要的是使中国人民知道中国的真实状况,明确中国发展的真实目标。作为正确认识实际的第一步,邓小平要把中国带回现实。

首先,要认识中国的真情。邓小平是最讲实际的人,作为改革开放和现实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要把中国从狂热引向冷静,从虚幻带到现实,让党和人民看到外面的世界,认识我们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历史方位上。因此,必须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的真实情况。

中国的真实情况是什么?一方面,从建国到1978年,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起来,30年取得了很大成绩;另一方面,由于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以及“左”的思想的干扰,中国生产力发展缓慢,到“文化大革命”甚至发生了停滞和倒退。

以农业为例。与1956年相比,1978年我国的粮食总产量虽然增长了6%,但同期的全国人口却增加了50%。国家在1978年的粮食征购数量只相当于1952-1955年的平均值。农业劳动生产率十分低下,当时全国4亿多劳动力中有3亿人搞农业生产,而农业劳动力的人均产粮数只有1975年美国农业劳动力人均产粮数的1/71。从人均占有粮食的情况看,到1979年,全国有1.4亿人的年均口粮不足280斤,有2亿农业人口的年均收入还不到40元。可见,农业形势严峻。

再看当时我国的工业。邓小平说,我国钢铁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只有国外先进水平的几十分之一。新兴工业的差距就更大了。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中70%~80%靠科技进步,而中国经济增长中只有30%靠科技进步。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相比,我们的差距也很明显。过去我们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现在比下也有问题了。

然而,由于主观主义和“左”的思想影响,许多人包括一些党政领导干部思想僵化,不能实事求是地看待形势。他们不敢面对现实,不承认落后,担心如实地指明这种落后状况,会使人们失去信心。这再次说明,正确认识实际并不容易。

对此,邓小平尖锐地指出:“这种人是连半点马克思主义气味也没有的。对于我们无产阶级革命者来说,实事求是地说明情况,认真地去分析造成这种情况的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才能够正确制订我们的战略规划,部署我们的力量;才能够更加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尽快改变这种情况;也才能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不难看出,正是邓小平的这种马克思主义科学态度和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勇气,把中国带回现实,推动中国人民了解自己国家的真实情况。

“认识落后,才能去改变落后。”这是邓小平在认识中国实际时提出的一个鲜明的辩证观点。邓小平把认识现实和改变现实紧密地结合起来,指明了认识现实的前提和目的性。邓小平就是要让全党全国人民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以便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如果连自己的落后都不能承认,又怎么谈得上去改变落后。只有承认落后,才能奋起追赶。

其次,要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正确认识实际,还必须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如果离开人民的生活状况谈认识中国的实际,那就从根本上偏离了认识实际的目的和方向。人民的生活状况既是实际的重要内容,又是反映实际的客观指标。

邓小平正确认识当代中国实际的一个鲜明特征,就是以人民的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落后与贫穷紧密相连。落后必然要反映在人民的生活水平上。邓小平指出:“我们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面对人民生活的贫困状况,邓小平大声疾呼:“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这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在1978年9月16日听取中共吉林省委常委汇报工作谈话时讲的一句很有名的话。这次谈话,邓小平驳斥了“两个凡是”的教条主义思想,提出我们一定要根据现有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生产力,使人民的物质生活好一些,使人民的文化生活、精神面貌好一些,强调这才是真正高举毛泽东思想。

认识实际,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中国的发展。不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这个最基本的实际出发,就不可能真正认识中国的实际,也就不可能制定出好的政策来。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的政治领导的成果,归根结底要表现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上,要表现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上。邓小平坚持以民为本的思想,把实事求是与群众路线结合起来,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充分认识当代中国实际,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设计奠定了政策的客观基础。2004年5月5日,温家宝总理接见比利时当地的华人、华侨和留学生时,说自己的最大梦想“就是希望每个中国人都能生活的好”,“让农村的孩子们都能够上学,让每个到就业年龄的人都能够有工作,让人们不至于为自己有痛而烦恼”。这正是对邓小平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扬。这使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从人民群众的生活状况出发认识中国实际的重大意义。

以上我们从什么是当代中国的真情和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分析邓小平是如何把中国带回现实的。认识当代中国的真实情况,就是要认识我们的落后。而落后必然贫穷,贫穷就一定会反映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上。所以要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要充分认识这一基本实际。贫穷和落后是客观存在。如果连这些客观存在都不反映,还谈得上正确认识中国实际?通过认识我们的落后和贫穷,邓小平把中国带回现实,使正确认识实际有了求真务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邓小平又进一步深入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

2.社会主义的“名”与“实”

当代中国的实际,从社会性质上说,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正确认识实际,从根本上说,就是要正确认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的实际。邓小平在解决正确认识实际的过程中,把中国带回现实,就是把中国带回社会主义的现实。

邓小平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实际的认识是从“循名求实”开始的。经过“循名求实”,邓小平看到了我国社会主义还有“不够格”的方面,社会主义现有的“实”与应有的“实”还有差距,因为我们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了达到应有的“实”,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确立真实的目标。

首先,对社会主义循名求实。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一开始就是从“名”与“实”的关系思考的。1980年4月21日,邓小平指出:“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不能因为有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同年5月5日,邓小平又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这里讲的就是社会主义的“名”与“实”的关系。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邓小平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是揭示社会主义应有的真实存在。

不难看出,邓小平所关注的不是社会主义的“名”,而是社会主义的“实”。毫无疑问,我们所需要的社会主义应该是有名有实的社会主义,应该是名实相符的社会主义,而不是有名无实或者名实不符的社会主义。

那么,我们的社会主义是一种什么情况呢?邓小平在对社会主义循名求实时,面对的是已经进行了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国实际及其现实。面对现实,反思历史,总结经验,邓小平在反复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邓小平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思考,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循名求实,还社会主义的应有之实。冷静分析中国的现实,我们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个好制度,从建国到1978年30年取得的成绩也很大,但做的事情不能说都是成功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没有充分地、一贯地发挥出来。

邓小平认为,我们有两个不相称。一是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的地位不相称。他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二是与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不相称。邓小平说,“现在虽说我们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比如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现在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创造,同我们这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邓小平坚信,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但是,我们要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比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这就是邓小平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实,对社会主义循名求实而得出的第一个结论。

其次,认识社会主义的“现有之实”与“应有之实”。通过对社会主义的循名求实,历时12年,邓小平在1992年的南方谈话中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应当承认,人们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在理解上还不尽一致。

我们认为,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循名求实,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就是社会主义的“实”,但是这个“实”是社会主义“应有之实”,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现有之实”同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实”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我们正在走向社会主义“应有”的实,用邓小平的话说,就是“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

事物的本质与事物的存在是同一的,社会主义本质与社会主义的存在是同一的。但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现实存在与邓小平所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并非完全同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根本所在。当我们把邓小平揭示的社会主义本质从动态过程理解时,本身内涵着我们的社会主义现实与社会主义本质二者之间还有不尽同一的一面。社会主义现实生产力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而在生产关系方面,由于非公有制多种经济成分将长期存在,剥削现象也会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收入差距还将长期存在,因此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将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至于达到共同富裕更是一个最终实现的目标。不难看出,社会主义“现有之实”与社会主义的“应有之实”还存在差距。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坚决摒弃平均主义,提出了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大政策,同时强调其目的正是为了更快地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正如前面我们引用邓小平的话,“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展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现在我们正在向这个路上走”。到那时,社会主义本质的“应有之实”会比现在体现得更充分。

邓小平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强调了现实矛盾的主导方面,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邓小平立足中国社会主义“现有之实”,揭示社会主义的“应有之实”,深刻认识了社会主义的实际,为解决社会主义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指明了方向。必须指出,社会主义本质作为社会主义“应有之实”和发展方向,绝不仅仅局限于生产和经济领域。邓小平同时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并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邓小平主持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明确规定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三位一体的奋斗目标。因此,社会主义本质必然要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这也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实”。

再次,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我们的发展方向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实”,但我们的立足点必须是社会主义的“现有之实”。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最大的实际。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可见,认识社会主义所处的历史阶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认识中国实际的关键。

邓小平把中国带回现实,更确切地说,邓小平把中国带回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上“超阶段”的“左”的观念和做法,曾经付出了沉痛的代价。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作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指我国的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科学论断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对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所处历史方位的准确把握。

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是有差别的。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设想的社会主义,应当建立在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前提和基础。而现实的社会主义社会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现实的中国社会主义更是这样。针对这种情况,邓小平实事求是地承认现实社会主义“不够格”,同时又指出解决“不够格”的根本出路在于大力发展生产力。为了把中国建设成“够格”的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如邓小平所说:“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由此可见,认识社会主义所处历史阶段意义之重大。为了使社会主义从“不够格”走向“够格”,从社会主义“现有之实”走向“应有之实”,关键在于全面认识和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

3.主要矛盾、根本任务和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最基本、最本质的实际。我们认识和把握这一实际,是为了从实际出发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邓小平指导我们在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真实状况的基础上,确立了实现社会主义的真实目标。这就是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根本任务的进一步认识和现代化建设目标的确立。

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当代中国的实际,必须深入分析当代中国的主要矛盾。中国的实际情况多得不可胜数,但决不能就事论事,应认清主要矛盾。如果不分主次或主次颠倒,即使身在实际之中也会抓不到实际。在我们党的历史上,即使那些错误的决定,从表面上看在当时也并非毫无实际根据。问题在于,分不清真相和假象、本质与现象、全局与局部、主流与支流、抓不到最大的、最根本的实际,使次要的、暂时起作用的问题掩盖了主要的、长期起作用的问题,因此造成决策上的失误。矛盾是客观的,主要矛盾本身就是实际,它存在于众多矛盾之中,关键在于我们去认识和分辨,如实地反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的工作重心实现转移,就是因为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分析和认清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存在着种种矛盾,但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只有紧紧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这就告诉我们,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所要求的。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正确认识实际,还包括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邓小平在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时,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真实目标。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是我们的实际,强调要从这个实际出发,要深入认识这个实际。邓小平指出:“你不抓住四个现代化,不从这个实际出发,就是脱离马克思主义,就是空谈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它就是我国的真实目标,我们当然应该深入认识这个实际。通过认识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深入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并着力去解决,才能推进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邓小平明确指出:“什么是我国今天最重要的新情况、最重要的新问题呢?当然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或者像我前面说的,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不难看出,邓小平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的认识是极为重视的。

邓小平身体力行,深入研究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作出具有重大指导意义的理论概括和政策举措。邓小平指出,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一项多方面的复杂繁重的任务,面临大量的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必须深入实际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研究,要力戒空谈,四个现代化靠空谈是谈不出来的。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我们党抓住现代化建设这个最重要的实际,深入认识和研究现代化建设中的新情况、新问题,摸清了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提高了领导现代化建设的水平和能力。在当代中国,离开对现代化建设这个实际的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也是一句空话。深入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解决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当代发展的主要内容和重要课题。

正确认识理论和实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解决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问题,其前提条件就是对理论与实际都要正确的认识。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由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内涵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认识和真正理解,内涵着对当代中国实际的深刻分析和准确把握。与20多年前相比,今天我们的党无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还是对中国实际的认识,都发生了新的飞跃。这个飞跃的实质,正如邓小平所说的,“就是要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指引的方向。

同类推荐
  •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应急管理案例选编

    本书采编了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安全和应急综合管理五个方面的应急管理案例,并在每个案例之后都编写了评析评述和思考题。
  • 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作为资深外交官、总理秘书、全国人大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本书作者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卓越探索与实践。本书既是对那段风云岁月的回望与讲述,也是对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追忆与思索,更是对所有外事工作者的启示与借鉴。
  •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

    《求真务实:通往中国现代文明社会2》是《求真务实》系列丛书的第二部,收录了多位研究学者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国社会风气,美国网络、能源战略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系统分析、解读和建议。专著在研究方法上展现了青年研究学者多视角、多思路的特点,并本着科学严谨、求真思想的治学精神,从客观的角度剖析问题、解决问题。来自北京大学、芝加哥制度经济研究中心等多位知名学者,对专著研究成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 行政责任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

    行政责任的制度困境与制度创新

    本书共分为八章,包括:公共行政与行政责任、公共行政的概念及其制度性质、规则系统的内在弊病及矛盾性、发展和完善行政责任制的理论启示等内容。
  • 论自由

    论自由

    约翰·穆勒的《论自由》一直是政治哲学乃至人文思想领域内享誉至高的作品,虽然篇幅不大,却是一部划时代的思想巨著,它深化了启蒙运动以来关于个人自由和政治自由的论述,集古典自由主义理论体系之大成,成为历久不衰的经典之作。本书清晰地阐明了自由主义的核心思想:个人只要在不伤害他人的范围内,就应该拥有完全的思想自由、言论自由和个性自由(行动自由),而这一原则的实施,有赖于对政府及社会权力的界定和限制,这也正是本书最早的中译者严复先生将其译为“群己权界”的渊源所在,这种思考对每一个迈向现代社会的国家来说,仍然至关重要。
热门推荐
  • 追逐蓝天的人

    追逐蓝天的人

    一个普通的男孩,一个普通的女孩,一名黑道至尊,一个想成为音乐家的学生,四个人的生活好像没有交集,但又在命运的编织下相互重叠,擦出火花……
  • 望仙吟

    望仙吟

    自太古以来,世间便有仙鬼狐妖之说,千百年来,关于仙魔鬼怪的传说可谓数不胜数,广为流传的传说中,所谓的仙法妖术无不神力通天,挥袖举手之间,天地色变,其力之大,足可翻江倒海,移转乾坤。仙者,正也。世人奉之为神灵,筑观燃香,顶礼膜拜,祈求福泽。据传仙者可与天同寿,与地尽老,而凡人之命区区百载,故而千百年来世间求道向仙之势日益高涨。我们的故事便是从这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凡人开始......
  • 独家盛宠:楚少的神秘新妻

    独家盛宠:楚少的神秘新妻

    她是盛家大小姐,结婚当日,她将未婚夫胸口的胸花扯了下来,放在了另一个男人的胸口,挽着男人的手臂,道:“我的新郎,是他。”他是楚家四少,搂着新婚的她,在家人面前宣布道:“我把媳妇儿带回来了!”楚盛两家顿时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新婚之夜,她穿着他大号运动服,处处防备。他说:就算你脱光了站在我面前,我眼睛也不会眨一下。她说:呵呵,对你我也真的是一丝半点的兴趣都没有。他说:那怎么办,我可能会有感觉。她说:你还有手。蜜月之行,他却带她去了个木屋。她说:你在木屋里面藏娇!
  • 铁血亡灵

    铁血亡灵

    这是一个不屈的少年,在一步步登上顶峰的故事……本书趋向于都市类小说,主要是对于现实生活中无言的反抗。创建一个可以抵抗现实的英雄人物。本人不喜欢11类的小说,对于喜欢11类的可能有点失望了。!不过美女肯定是会有的。YY是必然的
  • 网游之地球第一

    网游之地球第一

    现实世界中,已经有了太多的不如意和悲伤,所以,我们只能在虚拟中寻求那一点点的快慰!
  • 英雄联盟之顶峰荣耀

    英雄联盟之顶峰荣耀

    这是一个普通却不平凡的故事。这是一个如梦似幻却遥不可及的美梦。这是一个讲述少年背负和追逐梦想的篇章。你愿意怎样度过你的青春?碌碌无为?虚度光阴?还是让所有人叹为观止,瞠目结舌?一切,都在于你如何选择。当林效宇遇见与他一样偏执却拥有天赋的人之后,会发生什么?让我们拭目以待。
  • 在里番世界里拯救世界

    在里番世界里拯救世界

    所谓救(就)世(是)主(猪)就是被神召唤,叫去打下手的存在。什么能力啊,血统啊,都是附带送给你玩玩的。观看注意事项:1.主角原本就是穿越过的人2.主角很早以前就无敌了3.穿越世界为【黒獣】4.主角只要不破.处就不会失败5.主角有着原本的记忆,但智商为5岁小孩6.别指望主角情商高
  • 风华无双:绝代女将军

    风华无双:绝代女将军

    她,海军陆战旅,才情潋滟的天才上校。一颗子弹,将其送到秦楚少将军千笑宁身上。褪去昔日高冷淡漠的伪装。重拾戎装,一身战甲、一柄横刀、踏马河山,谁说红妆与戎装不可兼得?身怀药神空间,一手医术,活死人、肉白骨。从此这世间多了一个纨绔腹黑又风华绝代的女将军。俗话说:夜路走多了,难免会撞见鬼的。当纨绔腹黑的女将军遇到某个身残志坚又温润如玉的王爷时,彻底栽了!剧场一:某将“瑾王,您这羸弱的小身板,还到处折腾,可见确实病的不轻”某王温润的说道“多谢将军关怀”某将:你那只狗眼见我关怀你。剧场二:某王“宁儿,我要是死了,你不准改嫁”。某将“你想的真美,你要是敢死我就敢改嫁”。
  • 重生珠户人家

    重生珠户人家

    今年二十岁的方沁湄很爱美,这在她的生命中是排第一位的。排第二位的,那就是爱财,她自己觉得这没啥不对。所以呢,首饰这种东西,又美又贵又女人,最能让方沁湄奉献膝盖了!幸好有这么鲜明的爱好,穿到了古代方沁湄也还算得上有所长,那么,弄一个银楼来经营玩玩,再赚一个两情相悦的老公,岂不是好吗?宅斗什么的,恕不奉陪,那位公子,既是你有心于我,麻烦你先去把这些麻烦解决一下吧,娘子我先去创造一些珠宝传奇再说!么么哒~~
  • 那年,我爱过

    那年,我爱过

    叶梓在被前女友抛弃的阴霾中,疯癫、抑郁、自闭了三年,一次偶然的邂逅,和郭瑶一见钟情,却不料闺密AiWen从中作梗。女人有闺蜜,男人有基友!叶梓求助林烨帮忙抗雷,谁知意外的撮合了一对苦命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