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反常之语。有时说话故意别出心裁地违背惯例,使用反语、奇语,亦能产生奇效。比如在一些正式场合,惯例是要长篇大论的,有人却破例作了简短的发言,引起强烈反响。对于一些问题,通常是要作正面阐述的,有人偏使用了反语方式,歪打正着,使人猛醒。心怀疑虑的人,本来是需疏导的,有人偏偏使用“激将法”,反而使人为之奋起,等等。总之要善于避开常规惯例,在对方意想不到的方向去突破,出奇兵,收奇效,这就是军事上“正合奇胜”的战术在表达中的运用。
奇崛说法是思维方式活跃的表现。要把话说得奇崛,必须克服“思维定势”,敢于摆脱现成的思维方式和传统习惯,甚至是想入非非,才能出言新奇,独辟蹊径。思路广、点子多,语言才新。同时,新奇之语不是从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新奇说法常常是各种知识的融合、移植、嫁接和联系,是知识的巧用、活用。当然一个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每个人在知识储备上却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奇崛往往是从这块优势的土壤中长出来的。
五、平实与幽默
“平实”就是口语表达时的平顺、通俗、易懂。是诸多语言风格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同时也是一种重要的表达技法。其表现为:语言质朴无华,坦率得体,分寸感强。
幽默法则是另一种口语表达技巧。什么是幽默呢?这是指人们交际时再现现实生活中喜剧性的特征和现象的一种表达能力。幽默又可分为表情幽默、动作幽默和语言幽默。日常交际中最常见的是语言幽默。语言幽默,往往是三言两语即把要说事理的内容表达出来,既饶有风趣,又鞭辟入里,既使人忍俊不禁,又含义深刻,而当人们收敛笑容时,又会领悟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哲理。
1.平实说法
平实说法,首先是朴素,没有华丽词藻的雕琢,用最质朴平常的话,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实实在在地表达出来。乍听似乎平平常常,语不惊人,但立意深远,很有力度,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平实说法,具有坦直的品格。表达者往往坦诚率直,不藏不隐,不拐弯抹角,不装腔作势,给听者一种心口如一、自然亲切、真实可信的感觉,从而大大增强了口语的可信度。平实说法还讲究洗练精到,不铺排,不夸张,没有多余的形容,没有累赘的话语,具有以少胜多的作用。
一般说来,要做到平淡之中寓意深,质朴之中见真情,这需要长期的锤炼语言文字的功力。口语表达平实,必须在遣词造句上追求朴素明朗,谨防矫揉造作,如古人苏东坡曾说:“凡文字,每少时须令气象峥嵘,新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其实不是平淡,乃绚丽之极也。”他说的是作文章,而口语表达也是同样道理。由此可见,平实乃是烂熟老练,炉火纯青的标志。这就是所谓的“返朴归真”。此种境界应是表达者不断的追求。
2.幽默法则
哲人们对幽默谈吐有很多心得。恩格斯说:“幽默是具有智慧、教养和道德上优越感的表现。”莎士比亚说:“幽默和风趣是智慧的闪现”。实际上,幽默常常为表达者增光添彩,展现出他们高雅的气质、教养和文明举止,受到人们的欢迎。首先,上乘的幽默是交际的润滑剂,能增强人们的表现力,在使人发笑中,得领会其善意,缩短彼此的心理距离,加深了解,产生亲近感,从而成为沟通感情的纽带。其次,幽默语言意义含蓄,意味深长,启发思考,令人回味,能使人在笑声中受到启迪和教育。它往往不直接指出问题的实质,而给人们回味的余地。因此,用幽默说出的严肃的真理,比起直露的语言来,更易为人们所接受。再次,幽默和讽刺还是一对孪生兄弟,用它对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在轻松诙谐的气氛之中,使是非曲直泾渭分明,成为扬正祛邪的有力武器。最后,幽默还有助于人们应付复杂场合,帮助你摆脱困境,力争主动。正因为如此,幽默方式被一切有语言修养的人所青睐,并用幽默方式把自己武装起来,成为交际中受欢迎的人。
语言幽默需要一定的语言修辞方式,再辅之以语调、动作、态势等手段,以诙谐有趣的形式表现出来。制造出幽默要适合特定的语境、对象,先制造出悬念,夸张渲染,而后巧妙转换,突然“露底”等几个环节,这时幽默就将神奇地走出来。能够产生幽默感的修辞有比喻、夸张、婉曲、反语、双关、歇后、颠倒等几十种,最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对比运用两个事物的鲜明对比,利用其不一致性,再现事物的强烈反差,产生幽默。如1984年里根是美国历史上年纪最大的候选人,他的对手蒙代尔比他年轻得多,当他们进行电视辩论时,里根笑着说:“我不会把年龄当成竞选的话题。我决不会利用对手年纪太轻、经验不足作为把柄来攻击对方。”这就是由对比而产生的幽默。
双关在谈话时,故意赋予某些词语在特定环境中具有双重意义,以产生出幽默效果。
婉曲着意把本意隐含起来,话中有话,意在言外,这也是一种幽默方式。比如,某青年拿着乐曲手稿去见名作曲家罗西尼,并当场演奏。罗西尼边听边脱帽。青年问:“是不是屋里太热了?”罗西尼说:“不,我有一个见到熟人就脱帽的习惯,在你的曲子里,我碰到熟人太多了,不得不频频脱帽啊!”青年的脸红了,因为罗西尼用幽默的方式道出了他抄袭别人作品的问题,使他汗颜。
归谬先假设对方的观点正确,然后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荒唐可笑的结论来,欲擒故纵,亦有强烈的幽默效果。
歇后有的歇后语本身就具有幽默性。恰当的利用歇后语的转折形式,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形成幽默。比如:“你这是三九天穿裙子——美丽动人。”
反语。有时故意正语反说,或反语正说,也可以产生强烈的幽默效果。比如,毛泽东同志在谈到党八股时说:“我们为什么又叫它做党八股呢?这是因为它除了洋气之外,还有一点土气,也算一个创作吧!谁说我们的人一点创作也没有呢?这就是一个。”
借题巧妙地借助别人的某一话题,引申发挥,出人意料地表达自己的某种思想。如南唐时,京师大旱,烈祖问群臣说:“外地都下了雨,为什么京都不下?”大臣申渐高说:“因为雨怕抽税,所以不敢入京城。”烈祖听后大笑,并决定减税。
倒置通过语言材料的变通使用,把正常情况下的人物关系,在特定条件下易位,也能造出幽默。比如:“你有个孝顺儿子,我呢?我没孝顺儿子”。
幽默方式还有多种,不一一列举。从上述事例可以看出,幽默就是这样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一种非平实的,不合常情的,对事物故意“歪曲”,把严肃的内容与不严肃的甚至荒唐的东西配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出幽默的喜剧效果。换言之,轻松发笑是幽默的外壳,富于哲理是幽默的内核,它是情趣与哲理的统一。
因此,在运用幽默谈吐时,要考虑场合和对象。一般情况下,在日常社交中,可多用幽默;在学术性或政治性交往活动中则要慎用幽默,应防止不适当幽默削弱听众对主题的注意;在鼓动性的言谈中一般不用幽默。因为这类讲话一般需要使听众激动、紧张起来,幽默会松弛这种情绪和气氛。要防止滥用幽默,切忌把滑稽当成幽默。须知幽默与滑稽不同。仅仅逗人一笑的是滑稽;使人想一想才笑的才称得上是幽默。幽默是人们高尚情操和完美人格的外露,如列宁所说:“幽默是一种优美的、健康的品质。”
六、反复与省略
在口语表达中,反复是一种突出重点、强调要害、加深印象的表达技巧。它常常通过词语、句式或内容的重复出现达到预期的表达效果。
从表达形式上看,与反复相反的是省略技巧。口语表达者的省略与书面文字的省略不同,它是因口语表达的特殊语境造成的,显示了口语表达的优越性。在书面语言中通常要求主谓宾各种成分齐全,讲究结构的严密。口语表达则常常省掉主语或谓语,看起来似乎成分残缺,但在特定环境中不但不影响交流,相反使交际过程变得简单明了,更富感情色彩,交际效率也更高了。这种从适应交际语境的需要出发,有意删去一些成分的表达方式就是省略。
1.反复
反复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简单反复。即将表示同一观点的语句反复连用几次,如“我们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再学习”。这种连续出现同一词语的重复方式,再辅之以语调的变化,就能造成较强的语言刺激,能表达一种深刻的思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是变化反复。就是用同义词或近义词,重复表达同一内容。如说,“这朵花多美,真鲜艳,太漂亮了”,这里使用了三个不同的形容词表达同一事物,表达了说话者的强烈感情。这种反复方式因用词不同,使人感觉不到重复啰嗦,较之简单重复有更广泛的用途。比如在长江上的旅游船,常常用“欢迎光临”,“欢迎你来坐××号旅游船”的老口号。后来改用“请来长江探险”,“漂流长江的勇士,你好”等,意思没变,但由于词语变化了,因而使表达变得诱人、动听多了。因为“漂流”比“乘坐”更具有神奇色彩。
三是概括反复。即对已经分述过的内容再用概括语言进行重复叙述。这种方式是一种提高、深化,在演讲、发言等理性表达中常常用到。如美国独立战争初始,美国的佩雷瑞克·亨利发表《诉诸武力》的演讲,他痛斥了保守派的和平幻想后指出:
“我们兄弟们此刻已奔赴战场,我们岂可在这里袖手旁观,坐视不动,难道无限宝贵的生命,无限美妙的和平,最后只能以镣铐和奴役为代价来获得吗?全能的上帝啊,这事断然不可。我不知道其他人在这件事上有何高见,但是对我自己来说,不自由则毋宁死”!
以“不自由则毋宁死”!概括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给听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象,最后成了鼓动人民上前线的有力口号。
不管哪种反复方式,当运用得恰到好处时,都有助于听者对所述内容加以深化理解。反之,如果用之过多,就会变成冗赘,产生副作用。因此要谨防滥用。
2.省略
省略的表达形式通常有两种。
一是成分省略,即单句中对主、谓、宾等句子成分的有意省略。
二是内容省略,对有些心照不宣的内容省略不说,或故意讲“半截子”话,以达到一种微妙的表达效果。
省略技巧常用在特定情境中。
(1)当背景单一时。讲话者所处的环境、显示的意义比较清楚时,就可以省略一部分口语,省略掉的部分由环境替你说出。比如在入站口,检查员对乘客往往使用省略方式,只用“票”!一个字就把意思说清楚了。
(2)当交谈对象比较熟悉时。由于双方较熟悉,彼此间已形成很多默契语言或动作体态语言。他们在交际时可将心照不宣的内容省略,仅仅吐露片言只语,或辅以特定的手势或眼神、表情等,就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这种省略方式常常用来表达多种特殊的感情,如责备、惋惜、亲密等。
(3)当表达特殊的思想感情时。在口语表达中将某些次要问题或内容有意省略,可以有效地强调突出主要内容,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半截子话”。比如表达恨铁不成钢的感情时说:“你呀!真是……”省略的恰恰是要强调的。既可引起震撼,又可表现说话者的策略。
口语省略现象从本质上看并不是语言的省略,它不过是一种语言表达形式的转化或替换,即用其他非口语形式,如环境语言、默契语言、体态语言等辅助表达而已。
因此,使用省略形式要格外当心,要恰到好处。当省略可能造成误解、歧义时,就不能省略。
七、先说与后说
口语表达的效果如何,不仅与内容本身有关,而且与这些内容展开的秩序和结构相联系。因此每一次表达过程中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便成了一种不容忽视的表达技巧。如何把握这一技巧呢?
1.通过词序先后位置颠倒,达成语意的质变
若将一些固定词组中的词汇位置对换,就会改变词组的性质,如主谓词组就会变成动宾词组,其语意就大相径庭。因此,在口语表达中,有时为了追求特定的表达效果,就可以利用这种“置换反应”有意将原有规范性语序进行置换,从而达到特殊的效果。比如“屡战屡败”指的是打败仗,若换成“屡败屡战”,意义就不同了,意在强调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经过这一颠倒,思想意义就发生了质变,自然也就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
2.通过语句先后顺序的变化造成强调重心的转移
在口语表达中,有些句子的成分是可以变换位置的。比如把主语和宾语对换,即可产生相反的意义。口语表达可以利用这种现象从表达主旨出发来改变、强调重心,从而使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得更鲜明、突出。比如问“你上哪儿”?若倒过来“上哪儿,你”?就把去向作为强调的重点,这在日常口语中经常遇到。再如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一次演讲中向群众呼吁说:“不要问你的国家能为你做些什么,而要问你能为你的国家做些什么。”语句的先后顺序一变,就把公民应为国家承担崇高的义务这一论点强烈地突现出来。这种先后位置变换常常在对话中运用。如一青年问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你是否认为我应该把更多的热情烈火投入在诗里?”马雅可夫斯基说:“不,你应该把更多的诗投入到烈火中去。”这一变化就准确有趣地表达了诗要千锤百炼这一道理,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经这一点化,这个青年潜心写作几年,终于成了名诗人。又如有人受命查处贪污案,因查无实据,难下结论,就批了“查无实据,事出有因”八个字。后来另换一人去办理此案,因先收受了贿赂,得出了结论“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于是贪污嫌疑犯就变得一无罪责。这种语句的先后颠倒,看起来只是位置的简单位移,但带来的语意重点的转移,强调重心的改变,却产生意外的表达效果。
3.通过对说话内容总体结构秩序的合理设计、组合,可以产生最佳效果
口语交际是一种双向交际方式,因此,表达效果如何,与表达对象的接受程度、心理状态有关。为追求最佳效果,有时就需要以客体条件为着眼点,精心安排说话内容的先后顺序。
一般情况下,应把最能打开对方心灵大门的内容放在前面先说,而后根据情况娓娓道来,水到渠成地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当双方观点有一定距离或完全对立时,更应注意讲究说话内容的总体设计和顺序。比如批评性口语表达,常常以赞扬为先导,目的是达成心理相容,建起沟通的桥梁,而后指出存在的问题、不足,使对方较易接受。若一开口就批评,打一闷棍,对方就会产生抵触心理,使交流沟通失败。再如劝导性口语表达,也不宜开门见山地触及实质问题,这样会使对方关上心灵大门,产生逆反心理使交谈不欢而散。通常开头应注意避开忌讳点,先从对方感兴趣的内容说开去,采取迂回战术,绕个圈子,一步一步隐蔽地接近目标,待最后摊牌时,对方已不知不觉地成了你的“俘虏”。著名的“触龙说赵太后”就是生动的例子。再如当交往双方存在承担利益、责任和义务情况的时候,口语表达应注意将各方应承担的责任、义务放在前面讲清楚,俗话说:“丑话说在前头”就是这个意思。丑话说在前头有利于在往后的共事过程中双方都有所遵循和约束,可以防止事后扯皮,而影响友好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