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失控与调控
所谓课堂教学失控,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运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课堂教学失控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量的失控
量的失控是指教师在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方面引起的教学不足。教学中有时教师因教学内容的数量安排的密度过大或过小,习题的质量超越本课目的要求或太容易解答,使学生无法解答或感到乏味,这些因素的存在都会影响正常教学,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避免量的失控,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本课内容认真钻研大纲,抓住重点、难点,紧扣教学目标要求,在合理设计教学结构和选择最佳教法的同时,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数量上密要度适中,质量上巩固练习题组设计要有层次、有梯度,但不出偏题、怪题、过深和过浅的题。
二、度的失控
度的失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求的程度(即教学速度和训练强度)方面引起的教学不足。有时因老师教学速度太快或太慢,训练的强度太大或太小,使学生无法承受或感到太轻松,导致学生在掌握新知识的时候容易造成基础不扎实,知识过多而囫囵吞枣,巩固练习处处卡壳。为了避免度的失控,教师在教学中要组织好各个程序的安排,导入新课要快,讲授新课稍慢(15分钟左右),在巩固练习的训练阶段,其训练的强度既能达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所能承受的程度,又不致于过分超重。同时,教师要根据信息及时反馈的原则,及时调节课堂速度和内容,使课堂教学达到有效控制。
三、法的失控
法的失控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因教育、教学方法方面的因素延误教学的正常运行。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因个别学生违纪,教师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消极对抗情绪,师生产生矛盾而阻碍教学;有时因教学方法不当,该演示不演示,学生对新知掌握不够熟练;有时因操作时间过长影响巩固练习;有时因传导信息的媒体单调使学生厌学。这些因素都会对教学正常进行产生不良影响。为了避免法的失控,教师要学会运用各种法,比如在教学中一旦遇到违纪现象,要及时简洁地正面教育或者冷处理——课后解决,以避免教育学生时间过长或师生矛盾激化影响教学。教学方法要真正体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重在启发”的原则。教师如何将信息源(书本)的教学信息通过信道(媒体)输入信箱(学生),主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新颖灵活、多种多样、多媒体传导信息的教学形式,使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效果显著。
四、情的失控
情的失控是指教师因调控课堂教学情境方面的因素而出现的教学“失态”。教学中教师因教法单调、枯燥,缺乏教学艺术、技巧使学生情绪低沉;有时因教师课前心情不佳影响教学气氛,使学生情绪受到极大压抑。为了避免情的失控,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调节好自己的心理状态;其次应有意识地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潜在功能,让学生口、脑、手等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捕捉学生哪怕是一闪即逝的闪光点或某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并给予及时的鼓励,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在师生的互动过程中,学生始终心情愉快、精神饱满,教师情绪高涨,学生兴趣盎然,达到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共振的佳境,课堂效果也达到最优化的境界。
五、知的失控
知的失控是指由于教师传授知识的失误方面的因素而引起的教学“脱轨”。教师在教学中对教学信息加工、处理的失误和教学演示及操作的失误将会导致课堂教学的严重失控。这类失控对教学的危害极大,后果严重。失控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教材理解不透,课前准备不充分,导致在无法预知的问题出现时临场应变能力较差的结果。为了避免知的失控,教师课前准备要充分,要吃透教材,注意教材内容同化与建构之间的联系,全面掌握教学教材知识的纵横结构,形成知识网络,真正理解每节课内容的内涵和外延,做到横有广度、纵有深度、成竹在胸,能够达到在教学中运用自如、不乱方寸。关于师生的演示与操作,教师课前必须熟练掌握,切不可似懂非懂,全凭临场发挥,真正做到讲授知识准确,教学演示及操作正确熟练,这样,教学效果才能产生增益效应。当然,导致教学失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教师在教学时抓不住重点、难点;把握不住课本的目的、要求;教学知识不丰富,教学经验不足,应变力不强;对教学中的节外生枝束手无策等。为了避免其他因素影响教学,教者需要平时多问勤学,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技巧,不断加强教学中的应变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掌握的十种课堂效应
教师课堂教育教学中需要渊博的知识,丰富的技巧,以下是教师需掌握的十种课堂效应。
一、皮克马利翁效应
皮克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年轻国王,他倾注全部的感情和心血,用象牙精心雕刻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并希望雕像能够成活,他的长期热情使象牙姑娘获得了生命,成了他梦寐以求的爱侣。心理学家用这种效应说明:只要热情期待和肯定,就能得到希望的效果。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利用这种效应,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和热情,要多多表扬他们,提出合理的目标和要求,对他们寄予热切的希望,学生会向老师希望的方向发展,也能达到希望的效果。
二、马太效应
美国科学家罗伯特·默顿,第一次引用这个名词,来概括一种社会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作出的贡献给予很高的荣誉,而对那些还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肯承认他们的成绩。运用到教育领域就是指部分教师眼里只有优生,充分肯定并不断强化优生的成绩,而忽视甚至看不起中间生和差生,对他们的闪光点和取得的成绩不予肯定,这是“马太效应”的表现。为了发挥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防止“马太效应”,对教育对象一视同仁,在给优生“锦上添花”的同时,要注意为中间生、差生“雪中送炭”,使其向优生转化。
三、边际效应
边际效应是经济学上的概念,意思是指一样东西的价值同它满足需要的程度成正比,这就是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令人感动的原因之所在。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边际效应,深入到学生中去,洞悉学生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及时伸出援助之手,满足其需要,解决其困难,排解其忧难,这样就能使学生更信服老师,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四、相容效应
心理相容是指学生在心理上接受、认可教师的教育教学,它是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前提。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只有先让学生在心理上接受你、认可你,使学生消除心理戒备,坦诚相告,推心置腹,才能达到教育效果。因此,教师要注重自己的师德培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努力寻找并且主动创造条件,使双方处于“相容”的情境中,从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五、威信效应
威信是师生相互之间提高影响效果的重要因素,威信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与能力的体现,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威信的人具有更大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教师的威信来自于教师的职业本身和教师的人格力量,特别是后者。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德、才、识,树立教师的威信,惟有如此方能发挥“威信效应”,才能在课堂管理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相长效应
现代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们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教师不仅在学校里能够自由交流,教师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也不断增多。因此教师应放开自己,广交同行朋友,交流教育、教学信息,改进教学方法,从而共同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应利用教学相长规律,向学生学习,以提高、丰富自己。
七、异性效应
异性效应主要是针对男女心理不同而言。曾有一位心理学家从一次实验中得出:男性在男女同桌就餐时要比单单男性就餐时要文明得多,因为大多数人在异性面前更注意自己的形象。“异性效应”能使青少年在愉悦的情感状态中积极进取,充分发挥内驱力,树立超常的良好形象。教师应适当运用“异性效应”,发挥“异性效应”的吸引力、激发力、约束力、净化力等作用,从而构建良好的班集体,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不过在运用异性效应的时候要把握好度,不要引发不必要的麻烦。
八、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是指在处理关于他人的信息,形成对他人的印象上,输入信息的顺序性有重要影响。一般说来,最先接收的信息在印象形成中起较大作用,第一印象正是首因效应的结果。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第一印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对教师的看法,影响教师的威信建立和教师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因而教师要特别注意和同学的第一次见面,上好第一课堂,充分发挥“首因效应”的积极作用,给学生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
九、定势效应
定势是指在过去经验影响下,心理处于一种准备状态,从而在人际关系中常有一定的趋向性和专注性。“定势效应”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心理定势会使人们心理产生偏见。心理定势可使认知过程更加简捷、迅速;但由于在定势影响下,人们常根据过去经验来判断眼前的人或事,因而常形成知觉中的偏见。教师在教学时,要防止定势的消极效应,发挥积极的心理定势,树立发展的观念,因人、因事、因时具体处理教学进程中的问题。
十、从众效应
从众是个体由于受到群体的起初或臆想的压力,在认知及行为方面表现出来的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从众是个体社会化的基础,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必须经历的过程,从众效应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群体的规范、秩序和价值。但其负面常使人良莠不分、人云亦云,缺乏创造性。因此教师应发挥“从众效应”的积极因素,建设好班集体,形成积极向上的舆论氛围,对消极的从众行为要加强预防、控制或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