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400900000004

第4章 贞观治世(1)

(一)休养生息

唐太宗认为民为邦本、农为政本,决定实施休养生息的重农政策。

唐太宗政治思想的形成和统治政策的确立,深受隋朝覆亡的影响,所以他经常与群臣讨论历代王朝的盛衰成败和治国的方针政策,并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唐太宗对隋王朝覆亡的教训尤为重视,从前代兴亡历史中看到人民群众的力量,常常引用《荀子·王制篇》的一句名言:“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他用这句话来反复警示自己,告诫子孙,并从中总结出一条重要的统治经验,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

1.繁衍人口

为了恢复社会生产,唐太宗规劝农民务实农业、发展生产。为了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就必须提倡农民务农,为此,唐太宗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有效的劝农措施:贞观初年,人口稀少,很多土地荒芜,没有足够的劳动力去耕种。为了繁殖人口,增加劳力,唐太宗一方面招徕、赎买被外族掠夺的人口,招抚流亡的百姓回到家中务农;另一方面释放宫女和解放奴婢,鼓励民间及时婚嫁。这样,人口逐渐地增加,为经济的复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全国上下经济萧条,国库也很空虚。到了贞观二年,李世民为了减少宫廷开支,接受了中书舍人李百药的建议,一次放出宫女三千人,让她们出宫嫁人。从而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怨女三千出后宫”的贞观传奇,这是“贞观之治”著名的故事。

贞观元年(627年)二月,唐太宗发布诏令,男的满20岁、女的满15岁没有结婚的,由州县的官府负责帮助他们成婚。那时候结婚是要有聘礼的,有的人没有钱结婚,官府就要命令亲戚资助,亲戚也没有钱的,由当地的富贵人家资助完婚。这一措施的目的在于帮助农民组建家庭,繁殖人口,以便发展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

2.不违农时,轻徭薄赋

封建社会统治的基础在于小农经济。农业生产能否正常进行,是国家能否富强的关键。农民安定了,国家才能安定下来;农民生活有保障了,国家政权才能巩固;农业发展了,国家才会富强起来。

唐太宗不夺农时,该是农民种田、耕地、收割的时候,绝不耽误农民务农的宝贵时间。每遇四方的使者回朝,唐太宗一定要先问问农田里的谷物长得好不好,关心百姓的疾苦。

贞观二年,京师一带蝗虫大起,唐太宗入禁苑察看庄稼,见到蝗虫,抓了几只说:“民以谷为命,而汝食之,宁食吾之肺肠。”举手欲将蝗虫吞下,左右进谏说:“恶物恐成疾。”唐太宗说:“朕为民受灾,何疾之避!”遂将数只蝗虫吞下去。贞观三年正月,恢复废弃已达数百年之久的藉(耤)田仪式。在春耕前由天子亲执耒耜,在藉田上施行三推一拨的藉礼,通过这一仪式,倡导举国上下尽力农耕。

贞观五年,曾经发生过举行礼仪与农时冲突的事件。当时礼部官员根据阴阳家选择吉日的建议说:“皇太子即将举行戴冠仪式,二月份是最好的、最吉祥的时间。”可是二月份正值春耕大忙的季节,农民们都忙着耕地、撒种。唐太宗考虑到这一点,宁愿省去繁琐的礼仪,也不违背农时,于是将太子戴冠仪式延迟到秋收之后的十月。可见唐太宗对不失农时的重视。

繁重的徭役和租赋是封建社会农民最沉重的负担,这不仅摧残社会生产而且加深了阶级矛盾。唐朝政权建立以后,唐太宗说:

“竭泽而渔,非不得鱼,明年无鱼;焚林而兽,非不得兽,明年无兽。”他把极度剥削人民比喻为:吃自己的肉,肉吃没了,自己也就没命了。因此,唐太宗采取了一些安民措施,让农民休养生息,对经济的繁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隋朝的时候政策苛刻,统治者横征暴敛、骄奢淫逸,最终亡国了,这些教训一直深深地提醒着唐太宗,使得唐太宗懂得轻徭薄赋的重要性。

此外,唐太宗还完善并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均田制满足农民的土地要求,人人有田,这就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恢复和发展。

3.去奢省费

唐太宗十分强调节俭。贞观初年,他身体力行,尽量克制欲望,采取了一系列厉行节约、限制奢侈的措施。例如,停止进贡珍奇宝物,限制营造宫室,破除了厚葬的陈规旧俗,规定葬制一律从简。在他的影响下,当时有许多臣子都崇尚简约的生活作风,贞观初年出现了一批崇尚节俭的大臣,如戴胄、魏徵、温彦博等人。

唐太宗真是堪称节俭的好皇帝。他要求葬制节俭,首先对自己的陵寝做出了安排,并且亲自制定了陵寝的规格。唐太宗要求自己的陵墓只要建造在山上就行,陵墓的大小也仅仅能容纳棺材就可以。

他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自己死后,子孙们大肆地浪费财物为他操持后事,劳民伤财。贞观二年八月,群臣再三建议营建一座高大的台阁,以改善唐太宗的居住条件,但是,唐太宗坚决不允许,这为农民减轻了很大的负担。贞观六年,他想营造一座宫殿,材料都准备好了,但是一想到秦亡的教训,就不再兴建了。还有一次,工部尚书段纶带一名巧匠杨思齐进宫,想制造傀儡戏(木偶戏)道具,用来讨好唐太宗,可是没想到唐太宗不仅没有给他奖赏,反而训斥了他一顿,并且罢免了段纶的官爵。

贞观七年的时候,戴胄去世了。戴胄是非常有名的大臣,他生前是户部尚书,户部尚书掌管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所有的赋税、土地、人口等都归他管。可即使是这样,戴胄的家里也非常穷。他临死的时候要在家里举行一个吊唁仪式,要摆个灵堂,但是由于家里没有正堂,房子不够大、不够用,就没有办法举行吊唁仪式。李世民知道后不禁感叹道:我的大臣家里太穷了!于是下令,国家出资临时给戴胄建造了一个庙宇,这样,才举行了吊唁仪式。

还有很多地方官也是这样,工部尚书李大亮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古代的时候,去世的人嘴里面要含一块玉,但是李大亮去世的时候家里却连一块玉也没有,只有几袋米、几丈布。皇帝亲自出席了葬礼,看到李大亮家里如此清贫,也不禁流下了眼泪。

其实,李大亮位高权重,他有很多机会可以为自己置备富足的家业。李大亮是军人出身,打过很多仗,贞观九年的时候,他奉命去打吐谷浑,立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赏赐给他很多财物,但是李大亮把这些赏赐品都分发给部下、亲戚、朋友了,自己却所剩无几。李大亮还做了很多好事,在战争中有很多无人认领的尸体,他就自己出钱把他们掩埋了。他还像养活自己家的孩子一样养活别人家的孩子,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十五人,其他不知姓名的就更不计其数了。在贞观年间社会政治清明的大气候影响之下,这些官员都能恪尽职守,他们这么做也正是体现了贞观精神。

(二)善用人才

1.渴求人才

唐太宗非常渴求人才。他深知,人才是事业的根本,选拔和使用人才,历来是兴邦建国的大事,对此,唐太宗特别重视。他以封建政治家少有的胸怀和气魄,将各类有用的人才收拢到自己身边,形成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群体,对唐代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唐太宗求贤若渴,他认为人才到处有,贤能的人世世代代都存在,不是没人才,而是缺少发现人才的眼睛。为了得到人才,他时时关心,处处留意,悉心考察。

武德年间,唐太宗还是秦王的时候,他收留了刘武周手下一员大将尉迟敬德。过了不久,敬德手下的两个将领叛逃了,有人便开始猜测尉迟敬德也一定会叛逃,于是,没经过请示就将他囚禁起来,并劝秦王李世民赶快杀掉他。可李世民却说:“敬德有心叛变的话,难道会落在他人之后吗?”不但没有杀尉迟敬德,反而把他放了,并且将他招入自己的卧室,安慰他说:“大丈夫以意气相许,请你不要把这点小小的误会放在心上,我是决不会因为旁人的几句闲话而加害良士的。”临分别的时候还赠送给尉迟敬德很多金银,尉迟敬德被李世民的赤诚相见深深地感动了,发誓要“以身图报”。后来尉迟敬德在历次战斗中出生入死,屡建奇功,为李唐王朝打天下,为秦王夺位立下了汗马功劳。

贞观五年(631年),唐太宗发动官员们议论朝政,一个名叫何竟的官员提出了二十多条独到的建议。这个何竟平时不善于舞文弄墨,唐太宗没有想到何竟竟然这样有文采、有见地,大大地夸奖了何竟,说他是深藏不露。何竟很惭愧地告诉唐太宗,说自己的上书是一位访客马周代拟的。唐太宗一听,非常高兴,立即引见了马周。两个人一见如故,探讨了很多政治措施。后来马周做了官,为唐朝的兴旺昌盛出了不少力,成了有名的“布衣宰相”。

2.知人善任

唐太宗善于了解人才的特点,能够做到人尽其才。他主张用人要取长避短,正确对待人才能力的差异。唐太宗深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也都有不足之处,在使用时要尽量发挥人才的长处,避开短处。

在贞观年间,辅佐唐太宗的文臣武将都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竭尽全力为大唐王朝效忠。唐太宗评论长孙无忌善于躲避嫌疑,待人接物聪明敏捷,处理事务无人能及,但领兵打仗不是他的长处;高士廉博古通今,处理事务清明通达,遇到危难不变气节,在朝做官不搞宗派,但所缺乏的是正直进谏;岑文本性情敦厚,文章辞藻华丽,且内容丰富,但是有的时候脱离实际。马周遇事果断,性格忠实正直,评论衡量别人,能秉公直言。当时,这些大臣都认为皇帝的评价非常中肯,符合他们的实际。

贞观初年,唐太宗非常信任房玄龄和杜如晦,让他们共同掌管朝政。

他们的长处是多谋善断,史称“房谋杜断”,而短处是不善于处理繁杂琐碎的事务。太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相才,贞观三年,他们分别擢升为尚书省左右仆射,成为皇帝的重要辅佐大臣。而对于戴胄呢,短处是“无学术”,唐太宗不让他担任学馆儒林的职务,但是基于他忠诚、正直、秉公办事的长处,一度被任为大理少卿。至于李靖、李勣两员武将的才能更是得到了良好的发挥,唐太宗长期让他们握有重兵,驻守边关,为唐朝政权的巩固立下了特殊的功勋。

唐太宗评价说,李靖、李勣两人,古代的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都比不上他们。在贞观年间,唐太宗对各种人才都能量才而用,使大批的文臣武将能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华。由于唐太宗的“知人善任”,贞观时期人才济济,这些猛将谋臣为李唐王朝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这与“贞观之治”是密切相关的。

3.君臣坦诚

唐太宗能良好地处理君臣关系。他提倡君臣之间坦诚相待,不要互相猜忌。唐太宗深知,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思考问题难以面面俱到,作为君主必须尽可能地集思广益,虚心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所以,治理国家,巩固封建政权,不能只靠皇帝一人,而要靠上至王公大臣,下至地方官吏的尽心尽职,全力为朝廷服务。要使天下得到良好的治理,君臣两个积极因素缺一不可。事实上,唐太宗对大臣们是非常信任和器重的。唐太宗曾对侍臣说:“我身为帝王,身系天下安危,但是要做一个好皇帝,我还得依靠各位臣卿,所以我们要同心协力把国家治理好。事情如果有什么不妥的地方,只管说出来,不要隐瞒。如果我们君臣之间互相怀疑,不能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实在是国家的大害啊!”纵观贞观二十多年中,唐太宗与臣属们关系密切、和谐、融洽。特别在前期,能直接鼓励大臣当面指出他的过失,并能知错则改,这种态度大大减少了唐太宗决策的失误。唐初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百姓安居乐业。

比如说贞观二年,唐太宗和臣僚们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对重大社会问题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在讨论中,唐太宗让臣僚们各抒己见,互相磋商,大家都以平等的身份进行论辩,不以势压人,而是以理服人。整个讨论,气氛相当宽松。最后,再依据多数人的意见来决策国家大事。

这种活跃的政治局面在中国封建社会史上,是十分罕见的,史称“贞观君臣论政”。这次政治大讨论,为“贞观之治”的开始奠定了基础。此后,君臣之间这种共同切磋的情况更多,“君臣论政”成为贞观时期一种良好的政治风气。

(三)虚怀纳谏

1.从谏如流

从古到今,一提李世民,大家就能想到一个词——纳谏。唐太宗李世民可以说是从谏如流,他不是唯我独尊地发号施令,也不是目空一切地独断专行,而是广泛地听取大臣的意见,虚心地接受有益的建议。大臣们对他也可以说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积极进谏。

进谏的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上到国家军事大事,下到君王一举一动,有的进谏甚至还涉及到李世民的私生活。那么进谏的结果是怎么样的呢?李世民多是言听计从、虚心接受。可是很多进谏之言非常逆耳,连一般人都很难接受,作为一个高高在上、掌握生杀大权的帝王,李世民是怎样接受这些谏言的呢?

大臣们又为什么敢于向皇帝进谏呢?那是因为唐太宗深知纳谏的重要性。贞观二年,他问魏徵何谓明君、暗君?魏徵说: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对此,唐太宗深表赞同。群臣的犯颜直谏,形成了贞观时期的良好政治风气,在封建社会实属罕见。

历史的教训让唐太宗明白了纳谏的重要性。唐太宗生于隋文帝末年的太平之世,却长于隋炀帝在位的动乱之时。他目睹了盛极一时的隋王朝土崩瓦解,隋王朝的惨剧在唐太宗的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隋炀帝独断横行,犯了过错也从不理会,所以才导致了国家的灭亡。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时时刻刻警示着唐太宗和他的臣子。

贞观四年(630年)六月,李世民为了巡狩的方便,下诏令征发人力修复洛阳的乾元殿,一个名叫张玄素的大臣上书劝谏。张玄素说:“修复乾元殿并不是当下最重要的事情,陛下您还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隋炀帝就修了很多的宫殿,还修长城、修运河,可是最后呢,隋朝灭亡了,这些宫殿又有什么用呢?所以陛下应该珍惜民力,注意节俭,少做这样的事情。”

这一席话言词尖锐,让一向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也产生了抵触的情绪,问张玄素说:“你认为我连隋炀帝都不如,那么我跟夏桀、商纣比呢?”张玄素坚持说:“如果陛下还是坚持要修乾元殿的话,国家一定会出现祸乱。”

这句话打动了李世民,他反而笑了。不仅收回了修宫殿的命令,还赏赐了张玄素。

唐太宗虽然是一代圣君,不过也有犯错的时候,但是在群臣的劝导之下,他往往能比较坦率地承认过失,改正过错。唐太宗从谏如流,对确属自己的过失或者可以不做的事情,常能采纳臣下的谏诤。

同类推荐
  • 大明豪强

    大明豪强

    特种兵岳大鹏意外穿越时空来到明末崇祯年间。他本不想改变历史,可穿越的第三天就打死了明末农民起义风云人物张献忠,再过了三天,他又打死了后来的闯王李自成,历史究竟会变成什么样子?历史仿佛一盘多米诺骨牌被岳大鹏一击而倒,改天换地,从江南巨商到东海海王,从小小千总到大明统帅,岳大鹏的豪强人生自此开始,大明王朝也在风雨飘摇中重新踏上一条复兴之路!新书上传,求推荐收藏!谢谢支持!
  • 感情杀手

    感情杀手

    《感情杀手》:人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人是坚强的还是脆弱的?人是幸福的还是痛苦的?其实感情就是一把双刃剑-------。第一部《悬爱》:爱是折磨是痛苦还是笑着为她死去-----。第二部《夺恨》:恨是疯狂是不可理喻还是剜心的疼-----。第三部《孽情》:情是缠绵是揣测还是生与死的抉择------。第四部《缘愁》:愁是关爱是无奈,还是下一代刻骨铭心的痛------。余下四部为发展版:人类文明是在原始社会的合作团结中长大。难道我们现在就不能在竞争中进一步的融合?难道我们就不能在最短的时间踢开宇宙星际的大门?其实这是一把解开阴暗心灵的钥匙。这就看你如何领悟了。
  • 大顺朝

    大顺朝

    一个叫丁一的历史老师回到本不应存在的大顺朝。他还没喝一口水就被人拉上了战场。他学会了杀人,参与了抢劫,品尝了人肉,还抱住了赤身裸体的大娘......因为在这个乱世中,首先要学会的是--如何生存!
  • 家书中的百年史

    家书中的百年史

    从太平天国到抗日战争,从新中国的成立到抗美援朝,从“文革”到改革,近代中国历史借由家书这一传统形式被真实地记录了下来。作者萧功秦披露了他的家族隐秘多年、不为人知的故事,并写下了部分亲友的人生际遇。它们共同构成一段普通家族的百年沧桑,从中也可以看到近现代中国大历史的缩影。
  •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随便问吧:关于中国文化的108个趣味问题

    这是一本浓缩中国文化精粹,并集知识性、严谨性于一体的趣味读物。本书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最新的研究成果,通过“提问+解释+知识拓展”的形式,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希望您读完本书后,能丰富知识、拓宽视野、增加谈资,做一个博闻天下的知识达人。
热门推荐
  • 子衿何以青之天涯有人等你

    子衿何以青之天涯有人等你

    顺美说:“不过有些话得说在前头,未来的事情谁都无法预料,也许大学毕业后我已不再喜欢你,到时你可不能强求我和你在一起,所以你最好考虑清楚。”也就是说,枚生的等待最后可能得不到好结果。但他还是决定等,因为他觉得等了可能不会有好结果,可是不等,却一定没有好结果。等了可能有遗憾,不等却必将后悔。顺美补充说:“还有,我说大学毕业之前绝不谈恋爱,但这不代表大学毕业之后就一定会谈,我其实不大相信爱情,在我的人生计划里,原本就没有谈恋爱这一项,我想跳过爱情,直接进入婚姻。而我计划在二十八岁结婚,如果你能等我到那个时候,你将是我结婚的首选对象。”首选,却并不是必选。
  • 灵狱之神戒西游

    灵狱之神戒西游

    神戒穿越,异世传说,六道轮回,真神不灭。转念之间,地狱天堂,二元归一,虚无太上。一草一木,皆为我身,万事万物,皆在我心。逆转阴阳,颠倒乾坤,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幻如兮灵

    幻如兮灵

    坎青与离朱的一段故事。初遇时,你我都是年少时。再相见,你我己敌对。这些年,我们以爱蹉跎岁月。
  • 娇妻难宠:总裁大人,放开我

    娇妻难宠:总裁大人,放开我

    她是心怀梦想立志翻身的咸鱼,他是最强跨国公司的首席掌权人兼CEO,本是毫无干系的两个人,命运之线却将他们牢牢栓住,从此,就逃不掉了。一场偶遇,她“压”了他,不,是她的小吃车压了他,某总裁表示,身为一个强攻怎能被压?!被压也就算了,居然还被倒霉孩子发现了,卧槽,这不科学!某日,萌宝发现了大秘密,“爸比,听说你和妈咪第一次见面你是下面那个。”于是,某总裁招招手,“喂,女人!过来一下。”某女屁颠屁颠跑过去,呆萌地看着一脸黑线的总裁大人,“老公干什么?”“你猜。”某男欺身而上,翻身农奴把歌唱,“你说说,谁才是下面那个,嗯?”“啊?唔――老公,我只是卖个麻辣烫……”
  • 竟然不是主角

    竟然不是主角

    一次不一样的游戏体验,主角帛昊竟掉落到了一个他再也熟悉不过的地方了。但这也是这段不寻常故事的开始
  • 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

    我想告诉你,我不配做你的兄弟

    我从小就有一个毛病,经常会忘记非常熟悉或者非常重要的人的相貌。这是一个很奇怪的毛病,并且从二十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况愈下。下午阿远的妹妹来老妈家、请我们全家去参加她下月举行的婚礼时,我竟看着她茫然了很久。
  • 九重天

    九重天

    “一朝得见九重天,乾坤玄黄天地变”——一句流传在修真界里无数年的话,但是却没有人知道这句话是何人所说,也没有人知道这句话存在了多久,甚至都没有人知道这句话里所说的“九重天”究竟是什么东西!
  • 半世狐说

    半世狐说

    生与死,并不遥远,只需要去一趟阴曹地府你和我,哪怕我寻觅五千年,有找不回你了千茗,我会等你,哪怕一万年,我也等得起
  • 奴隶王妃:天才炼丹师

    奴隶王妃:天才炼丹师

    一朝穿越成炮灰,没关系,她逃!可是,为什么刚刚逃出生天就沦为对方的奴隶?还必须侍寝?士可杀不可辱!别以为是主人就可以让她侍寝。。。侍寝。。。侍。。。额……有钱有势有地位,温柔宠溺还单身,最重要的是帅到没朋友,侍寝好像也不吃亏?
  • 俭生活

    俭生活

    时下,由次贷危机造成的金融风暴又一次席卷了全球。从各种媒体上我们看到,美国人不得不又一次抑制了他们铺张浪费的天性,开始节约地生活。美国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