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文王嬴柱为父亲秦昭襄王守孝一年,公元前250年正式即位,但即位后不久就死了。秦宫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据后人研究,死因有这么几点:一是他年纪大了,即位时已经52岁了;二是他身体不太好,他有几十个妃嫔,生了二十多个儿子,再加上养尊处优,疏于锻炼,身体就出状况了;三是心情大喜大悲,老王在位五十多年,死了他能即位是大喜,但父亲去世又是大悲之事,悲喜交加,一下子就病倒了,由于身体不好就再也没起来。
公元前249年,秦孝文王嬴柱逝世后的第三天,太子子楚继承了王位,他就是秦庄襄王。华阳王后被尊为华阳太后,子楚的生身母亲夏姬被尊为夏太后,赵女被封为王后,嬴政被立为太子。
庄襄王即位后的第一道命令就是关于吕不韦的:任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以兰田十二个县为食邑。诏令一出,满朝文武都惊呆了,因为当朝百官无一人能如此集官、爵、食邑最高等级于一身。吕不韦做到了,他心里十分清楚,这不过是十几年前在邯郸投资所收回的利益而已。如今的吕不韦,官——相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爵——文信侯;食邑——兰田十二县,在当时最大的也就是万户侯了,十二县有十多万户了。从此秦国大政实际上完全控制在丞相兼文信侯吕不韦的手上,国王子楚本来就没什么治国之才,凡事都由相国吕不韦裁决,他自己只管吃喝享乐,秦国进入了由吕不韦擅权的时代。
吕不韦当政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大赦罪犯,奖赏先王功臣并对百姓施一些小恩小惠。这使得吕不韦在秦国臣民中口碑非常好。他收买人心,泽及罪人、功臣和平民,威信迅速提高,子楚称王以后,吕不韦的远大抱负——要把秦国变成统一中原各国的强大帝国,便有了施展的空间。
庄襄王对吕不韦是言听计从,故吕不韦独断秦国朝政。事实上,秦庄襄王子楚从小就被派到赵国做人质,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自己又不爱学习,凡事都要依靠吕不韦拿主意,而吕不韦雄才大略,聪明睿智,深谋远虑,乃经世治国之才。因此,秦王也就把秦国的大小事宜都交给吕不韦去办,在吕不韦的治理下,秦国的国力越来越强大。
工于算计的商贾从政,处处都显露出他善于把握时机的才能,千方百计取得最大效益。消灭东周就是吕不韦执政后树立起的第一块丰碑。公元前249年,苟延残喘的东周联合各诸侯国图谋进攻秦国。秦本来就想消灭周天子,但恐在道义上会受到谴责,同时连年用兵也需要时间休养生息,此时恰好时机到了,东周图谋攻秦,给了秦一个出兵的借口,也给了吕不韦建功立业的机会。吕不韦轻而易举地征服了东周,将其领土并入秦的版图,彻底消灭了统一中国过程中最后的障碍。
吕不韦虽灭东周,却不绝其祀,没有对东周人赶尽杀绝,又为自己树立了崇奉礼义、“兴灭”“继绝”的光辉形象,从而赢得士人的好感,也消减了一些姜、姬姓诸侯国的仇恨和反秦情绪,为大批士人投奔秦国及顺利完成统一大业创造了条件。
吕不韦掌权的头一年,秦国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显得生气勃勃,秦国的国界已逼近魏国的国都大梁,魏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于是魏国请回自窃符救赵后留居赵国的信陵君,信陵君凭着自己的声望,组织五国联合军事行动,五国联军抗秦,秦军大败,给春风得意的吕不韦当头一棒。这是吕不韦当政后军事上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失败,从此他用兵更加谨慎。吕不韦从失败中总结出,不除掉信陵君,秦国的军事征服就会遇到更多的困难。吕不韦经过多日谋划,精心安排,到处散布谣言,利用挑拨离间计使魏安麓王解除了信陵君的军权,致使信陵君含冤四年后身亡。
公元前247年,秦庄襄王驾崩。被吕不韦视为奇货的庄襄王,为了坐上国王宝座,不惜把自己当做商品交给吕不韦去投机,他弃生母夏太后于不顾而去取悦华阳夫人。可是,付出如此巨大的代价,刚坐了三年秦王宝座就命归黄泉,死时才35岁。对于庄襄王的死,众人议论纷纷,有人说是得病死的,有人说是吕不韦害死的。后一种说法显然缺乏依据,吕不韦已经总揽大权了,秦王又对他言听计从,他没有必要害死秦王。事实上无论死因如何,吕不韦在秦国的地位都发生了变化。或许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四年之中,有三位国王辞世,在较短的时间之内,嬴政成了秦国之王,当年吕不韦一掷千金帮“质公子”子楚游说时,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投资这么快就大见成效。
看来做事不仅要独具慧眼,还要有机遇。吕不韦的这次投资就把握住了机遇,是历史对他的厚爱。庄襄王的死,给吕不韦施展旷世的才能、实现远大的抱负创造了条件。
公元前247年,秦宫在举行了庄襄王的葬礼后,紧接着举行了秦王嬴政的登极典礼。那年秦王嬴政才12岁,是个尚未成年的孩子,秦国的大小事务仍然是相国吕不韦说了算。嬴政即位后,吕不韦除了相国、文信侯外,又多了一个特殊的称呼——仲父。秦王嬴政当然不想给他这个封号,这完全是吕不韦自己的主意,而年幼的秦王羽翼未丰,不好违背相国的意思。从此,吕不韦就坐到章台宫大殿秦王御座的右侧,开始处理朝政了。“仲父”既不是官名,也不是爵名,而是叔父之称,是颇具亲情色彩的称呼。从公元前247年秦王嬴政即位到公元前237年亲政之前,都是吕不韦在秦国直接掌权的时代。
仲父是个什么称呼呢?吕不韦又为什么让秦王叫他仲父呢?
仲父是齐桓公对管仲的尊称。春秋时期,大政治家管仲辅佐齐桓公治理齐国,创建霸业,使齐国成为列国霸主。齐桓公非常尊敬、信任管仲,把齐国朝政都交给管仲处理。因为管仲是上一朝的元老,年纪又比齐桓公大,故齐桓公尊称管仲为“仲父”。仲父的称呼就是这么来的。管仲治理齐国的功绩曾得到孔子的称赞,孔子说:“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蛮人统治下的老百姓了。”
吕不韦让秦王嬴政叫自己仲父,一是表示他与嬴政感情亲近,情同父子。二是要告诉人们他治理秦国的功劳可与管仲当年治理齐国相媲美。
吕不韦在秦国做相国时,实行了一系列强国富民政策,使秦国的国力、民力在短时间内居于列国之首,他没有当了大官就嫉贤妒能的通病,对元老重臣极为器重,重视各类人才。始终重用老将蒙骜就是最好的例证,在吕不韦执政的十余年中,秦国经济、文化的长足进步,为其施展政治才能提供了客观条件。为了实现他的帝国霸业,秦国在外不断用兵,并不断夺得胜利,蒙骜虽已年迈,但仍然带兵冲锋陷阵,威风不减当年。对旧臣不存戒心,对元老毫无成见,是吕不韦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吕不韦不仅仅重用老臣,只要有才能的人在他那都会找到用武之地,他用人不拘一格,不论资排辈,选贤任能。当时最有名的是小甘罗,他12岁就能担负出使的重任。
秦庄襄王死后,吕不韦立12岁的太子嬴政为国君,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秦国的大权还是操控在吕不韦的手里。吕不韦为了进攻赵国,假意跟燕国和好,先打发使者去破坏燕、赵联盟,燕王叫太子丹到秦国去做人质,吕不韦又叫张唐到燕国去当相国。不料,张唐却一口拒绝了,说:“我曾经率兵攻打过赵国,赵国人都恨我入骨,说谁能抓住我,就赏他方圆一百里的地。这次去燕国肯定要经过赵国,我这不是有去无回吗?请相国派其他人去吧!”
张唐的一番话让吕不韦非常恼火,但一时又想不到其他办法,也想不出更合适的人选。他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站在窗前一言不发,脸色阴沉得可怕。这一切被吕不韦家的一个叫甘罗的小门客看在眼里,甘罗是秦国相国甘茂的孙子,甘茂死后,他就投奔吕不韦了。甘罗见吕不韦不高兴,就上前问道:“相国,您有什么不高兴的事吗?”
吕不韦不耐烦地挥挥手,说:“去玩吧,小孩子家懂什么!”
甘罗非常自信地说:“别看我年纪小,我从小就在爷爷身边,知道的事很多,或许我能帮您出出主意呢!”吕不韦觉得甘罗的话说得有理,便把事情的前因后果告诉了他。
甘罗听了,拍着胸脯说:“相国就把这件事交给我去办吧,我保证说服张唐。”
吕不韦半信半疑,但听甘罗说得那么坚定自信,就同意让他去试一下。于是甘罗来到了张唐府门前,让下人进去通报。张唐听说吕不韦的门客来访,连忙出来相见。不料见到的是个乳臭未干的小毛孩,脸就拉下来了,态度很不友好。
甘罗就像没看到张唐脸色的变化,不慌不忙地说:“我听说从前应侯(范雎)打算攻打赵国,却遭到了武安君白起的百般阻挠,结果武安君离开咸阳才七里就被应侯赐死了。现在吕相国亲自请您去燕国当相国,您却找借口不肯去,您想想他会放过您吗?”言外之意是张唐如果违抗相国的命令,将有性命之忧。
张唐听甘罗这样一说,吓得浑身直冒冷汗。是啊,相国吕不韦掌握着秦国的生杀大权,违背他的意思还能有活路吗?张唐的表情变化甘罗看在眼里,心中暗自好笑,紧接着又补上一句:“我真不知道您会发生什么意外呢?”
此时张唐非但不敢看轻这个十几岁的小孩,反而连连感谢他救了自己一命,并且让甘罗转告吕不韦,自己立刻动身前往燕国。
回到相国府,甘罗把事情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向吕不韦作了汇报,吕不韦非常满意,对这个12岁的小甘罗也刮目相看了。
过了一段时间,有个出使赵国的差事,甘罗主动要求前往。这一次,吕不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还把这件事报告了秦王,在秦王面前大大夸奖了甘罗一番。
秦王下令召见甘罗,问他见了赵王要说些什么?甘罗答道:“现在我不知道赵王将会有什么反应,我只能见机行事了。”秦王很满意,给了他十辆车,一百多名仆从,派他出使赵国。
赵王听说秦国派来使者,不敢怠慢,亲自出城迎接。不料见到的使者居然是个小孩,就起了轻视之念,问到:“你今年几岁了?”
甘罗回答道:“小臣今年12岁。”
赵王哈哈大笑说:“秦国难道已经没人可派了吗?怎么连12岁的小孩都派了出来?”
甘罗从容答道:“我们秦王用人完全根据他们才能的高低,才能高的人做大事,才能低的人做小事。秦王认为这是小事一桩,所以就派我来了。”
甘罗机智巧妙,不卑不亢的回答让赵王听了不觉一愣,来者不善啊。赵王重新打量着甘罗,不敢再轻视他了,问道:“秦王派你来有什么事吗?”
甘罗并没有马上回答,却反问赵王:“大王您有没有听说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了人质?”
赵王点了点头说:“听说了。”
甘罗又问:“大王您知道秦国派张唐做燕国的相国吗?”
赵王又点了点头。
甘罗这才转入正题说:“既然您都听说了,您怎么一点也不着急啊?”
赵王问:“我为什么要着急呢?”
甘罗说:“秦燕两国这么做,说明它们关系十分密切,这样的话,你们赵国就危险了。”
赵王问道:“那依你看我们赵国该怎么办呢?”
甘罗说:“依我看,大王不如把五座城池割给秦国,那样的话秦王自然很高兴,您就趁此机会请求秦王把太子丹遣送回燕国,让秦国断绝与燕国的关系。这样一来,凭赵国的实力攻打弱小的燕国绝对不成问题,到时您得到的恐怕不仅仅是五座城池了。”
赵王觉得在理。他依照甘罗说的,把河间一带的五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秦国也把太子丹送回了燕国。之后赵国立刻出兵攻打燕国,得到了三十座城池,又把其中的十一座送给了秦国。
秦国不费吹灰之力得到了十六座城池,秦王非常高兴,对甘罗大加赞赏,封他为上卿。甘罗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12岁时就当上了上卿,他的事迹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段知人善任的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