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及佛教圣物全部清理出地宫后,开始揭开地宫顶板,进行彻底的发掘。这之中,第二间石室中有白石灵帐,是工作的重点。为了保护其不受损坏,揭取顶板时,采用了沙袋保护法,防止石块脱落砸坏灵帐。揭开地宫顶板,白石灵帐的顶部暴露出来,发现帐身为圆筒状,其内也盛有文物。这与县志中的记载相符合,当时隆庆年间启开地宫的地点,应当就在灵帐之上。灵帐撤掉之后,队员又在底部发现金丝鞋、丝织品、钱币等,还发现一个铁质宝函。至此,地宫内已经空空荡荡,文物清理完毕。队员们紧张的身心终于得以放松,陆陆续续准备撤离。韩金科仍然走在最后,也许是出于对自己家乡文物的关心吧,又禁不住对最后一间石室壁上的壁画多看了两眼,感到颇有点像佛教密宗的仪式。他不觉又走近了一些,忽然感觉脚下泥土颇为松软,凭着直觉,他喊了一声:“等一等!”韩伟等人赶忙回来,很快发现这是一个很隐蔽的秘龛,龛很小,正好处在石室北壁正中之下,略呈正方形。刨去浮松的泥土,露出一件夹金织锦包裹的方形物,打开包裹看时,又是一件铁函。这件铁函盛装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放在石室中供奉,而要藏在秘龛之中?原来它的背后还有一个惊险的故事呢!其详情却要等打开宝函,知道里面所藏何物才可最终分明。
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的发掘工作,始于1987年2月28日,4月28日清理工作全部结束,正好是两个月的时间。虽然发掘规模不大,但出土文物数量众多,而且价值重大。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中出土的文物包括丝绸纺织品一宗,金银器121件,瓷器16件,琉璃器20件,此外还有钱币7万多枚,珠宝玉器、铜铁器及其他杂器若干。不难看出,地宫虽小,却是一座真正的文物宝库,将法门寺的发现与号称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相比,亦非夸耀之词!
大唐宝物称卓绝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以佛指舍利为首的大批国宝级文物,其数量之多、品类之繁、质量之高、保存之完好,在中国考古史上是罕见的,是至今发现的唐代等级最高,历史背景清楚,纪年明确,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极高的珍贵文物,包括金银器、丝织品、琉璃器、秘色瓷、石刻等。
121件(组)金银器品类齐全,多有铭文,代表了唐代金银器的最高水平。这些金银器作为皇帝施舍的供品,是集中各地精粹或征召能工巧匠制作的,多数出自皇帝工艺作坊文思院。包括的造像和法器有菩萨像、香案、舍利棺椁、宝函、瑜伽瓶、锡杖、如意、钵盂等,日常生活用具有盆、盒、茶箩子、碗、碟、香炉、香囊、茶碾子、笼子、盐台、风炉灯、臂钏、掸子、棒钵、箸、匙、碟等。
地宫中室出土的鎏金银捧真身菩萨高21厘米,带莲座高38.5厘米,重1926克。菩萨头戴化佛花蔓冠,面容方圆,神情沉静,上身袒露,斜披帛,身上佩饰珍珠璎珞。菩萨双手捧镀金银匾荷叶形盘,单腿跪在莲台上。镀金银匾盘上錾文:“奉为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敬造捧真身菩萨永为供养。伏愿圣寿万春,圣枝万叶,八荒来服,四海无波。咸通十二年辛卯岁十一月十四日皇帝延庆日记。”这是唐代皇帝最后一次迎佛骨的见证,当时将佛指舍利迎入宫中,即放入此盘中。
地宫中出土的3枚锡杖引人注目,特别是一枚四轮12环金花银锡杖,长1.96米,堪称稀世珍宝。锡杖又名“声杖”或“鸣杖”,是佛教礼仪中不可缺少的法器。四轮12环金花银锡杖是迄今所见形制最宏伟、工艺最高超的“锡杖之王”。细长的杖身遍体装饰鎏金纹,在凸起的一周仰莲瓣下錾刻出栩栩如生的12缘觉僧。杖首由垂直相交的两个银丝桃形轮组成。轮顶承仰莲流云束腰双层座,座上托置智慧珠一枚。轮四面套雕金花金环12枚。
法门寺出土鎏金提梁银笼
法门寺出土鎏金龟形银盒
出土的金属茶具配置齐全,对研究唐代饮茶史有着重要意义。唐人饮用的成茶为团茶,经过蒸、捣、拍、焙、穿、封6道工序,做成茶饼。金银丝结条笼子和鎏金镂空飞鸿毯路纹银笼子就是贮器。烹煮茶前,要先将茶团饼碾成茶末,鎏金鸿雁流云纹银茶碾子和鎏金仙人驾鹤纹茶罗子就是供碾茶、筛茶之用。出土的还有银盐台、银风炉、银箸、鎏金银龟盒等。这些茶具设计巧妙,工艺精致,是唐僖宗所供奉的。
鎏金仰莲瓣荷叶圈足银碗,高8厘米,口径16厘米,底足径11.2厘米,重233克。造型奇特,整体为一朵莲花形状。碗壁模压两层莲瓣,莲瓣形成口沿。圈足巧妙地翻卷作6片荷叶。工艺为模冲成型,再施以鎏金。
地宫出土的丝织品丰富多彩。数量极大,达千件以上。种类繁多,基本囊括了唐代绫、罗、绢、锦、绣、印花贴金、描金、捻金、织金等品类花色。唐代丝织工艺水平极高,地宫所出更是皇家所用的上品。最引人注目的是几件蹙金绣织品,这是为捧身菩萨特制的衣物模型。其中的蹙金短袖上衣,衣长6.5厘米,袖长14.1厘米,领、袖边缘用捻金线盘钉绣出折枝花饰样,每朵花蕊缀珠一颗,为典型的唐代仕女短袖上衣式样。蹙金绣拜垫长7.5厘米,宽7.1厘米,以两圈金线绣出边框,每边边框中为3朵如意金云;拜垫中心是一大朵盛开的莲花,花蕊以无数同心圆金线组成,蕊外又以金线绣出3层莲花瓣。蹙金绣是以捻金线在织物表面盘成图案,然后用其他丝线把捻线固定,这种绣品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实物,弥足珍贵。
出土的十几件“秘色瓷”是突破性的重大发现,解决了千余年来的大悬案。关于“秘色瓷”,前人误以为是五代吴越钱氏所烧,这次出土的实物使人们了解到“秘色瓷”就是越窑中的精品,是唐五代宫廷用瓷。出土者包括瓶、碗、盘、碟等用具,釉质晶莹润澈,釉层有透明感,釉色纯正,多为青绿及湖绿色。其中的八棱净水瓶,造型别致,晶莹玉润,瓶高21.5厘米,最大腹径11厘米,口径2.2厘米,细长的颈和腹壁突出八棱的瓶体统一为一体,和谐优美。
出土的20件琉璃器皿是中国和西亚文化交流的物证。中国古代长期从西方输入琉璃制品,价格昂贵,只有王公显贵才能使用,传世品也不多。这20件琉璃器有盘、碟、碗、瓶、托等类,多是伊斯兰琉璃器。贴花盘口细颈琉璃瓶,高21厘米,腹径16厘米,为淡黄色琉璃,瓶体在细颈以下直到瓶底部,装饰着凸棱、黑色琉璃圆饼、多用几何形、淡黄色圆饼、小葫芦状黑色饰物共5层饰物,贴饰繁复,工艺讲究。
释迦牟尼真身舍利闻世
舍利,是指佛身火化后的遗物。真身舍利又称“灵骨”或“金骨”,是佛教徒膜拜的至圣之物。
在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宝物中,最激动人心的是4枚佛指舍利,这一无价之宝的面世堪称世界佛教界的一大盛事。
第一枚佛指舍利原供奉在地宫后室正中的八重宝函内。八重宝函最外一重由檀香木制成,第二重为鎏金盝顶四天王宝函,第三重为素面盝顶银宝函,第四重为鎏金如来说法银函,第五重钝金鎏顶六臂观音宝函,第六重为金筐宝钿珍珠装金宝函,第七重为金筐宝钿珍珠珷玞石宝函,第八重为纯金亭式小塔——四门塔。1987年5月5日凌晨,考古工作者揭开四门塔后,第一枚佛指舍利显露真容。佛指舍利呈管状,白色如玉,长40.3毫米,宽17毫米~20毫米。这天恰值释迦牟尼诞辰日旧历四月初八。
5月9日零时35分,在原供奉于地宫中室汉白玉灵帐中的两重宝函内,发现了第二枚玉质佛指舍利。
八重宝函中发现的佛骨经专家鉴定,系白玉制成,即平常所说的“影骨”,而佛的真身舍利何在?在接下来的工作中,队员们又在汉白玉灵帐中发现了一个秘藏的铁函!铁函锈蚀相当严重,开启相当费劲。打开后,其中又有一木函但已腐朽,木函内有丝织品重重包裹,揭开丝织品后,一件鎏金银棺赫然显现。打开银棺后,在其中又发现了一枚佛骨舍利,其色泽大小几乎与八重宝函中的相同。又一枚佛骨舍利面世了。这枚舍利经专家鉴定,为佛指骨舍利,也是“影骨”。文献中记载的佛祖真身舍利仍迟迟不肯展现其稀世灵光!
无奈之中,队员们又把注意力转到了后室地下小龛中出土的铁函上。这件铁函藏于地下,本身就说明其背后应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但唐皇室供奉舍利,建造地宫时,它仍被置于地下,不引人注意,又说明其身世并不十分显赫。因此,考古队员一直将其放置一侧,而先选取了位置显赫的八重宝函进行清理保护。
在久觅未果的情况下,这个铁函的清理才正式开始。这铁函的锈蚀程度亦很严重,好在其用锁扣封闭,截断锁扣后,开启它就轻而易举了。
铁函中的水晶棺最终开启后,一枚佛骨呈现在人们面前。灵骨呈乳黄色,上有裂纹,腊质感较强,还隐约可见零星霉点附于骨上。专家的鉴定结果还没出来,人们已经预感到,这正是文献中记载,考古队员梦寐以求,法门寺高僧昼思夜想的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这枚真身舍利的出世,立即令所有的影骨舍利黯然失色,它不仅仅在中国,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世界各地的佛教信徒找寻了百年、千年,终于在中国,在陕西,在法门寺找到了!因此它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佛教信徒崇拜的至高无上的圣物!
其后,考古队员又在阿育王塔的精舍中发现了第四枚佛舍利影骨。四枚佛骨舍利相继出世,一时间,法门寺上空祥云四集,百鸟鸣唱,关中名刹法门寺轰动了整个世界!
法门寺博物馆
法门寺博物馆在法门寺西侧,主要由多功能厅和珍宝阁组成。多功能厅供接待、报告、会议和放映录像。珍宝阁是主体建筑,采用地宫出土文物中鎏金唐代舍利方塔的造型风格,共分三层,底层半地下室,是文物库房和研究室,周围汉白玉栏杆像洁白的绸带将整个建筑托出地面;由底层平台踏上30级花岗岩台阶,便步入二层、三层文物陈列厅。法门寺出土的文物,除部分在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展出外,多数收藏在这里,并精选300多件展出。这所博物馆规模虽不大,但结构精巧,外观古朴庄严,雍容典雅,内部设施先进,功能齐备,是全国设备最先进的博物馆之一。
佛经
法门寺倒塌后,从废墟中发现原先珍藏在塔内的多种佛教经卷,包括宋版《毗卢大藏经》16卷,元代至和年间《普宁藏》579卷,《碛砂藏》36卷。宋刻《毗卢藏》存世极少,弥足珍贵。更珍贵的是元刻《普宁藏》,它原先只在山西崇善寺有前半部分,这里发现的是孤本。它们不仅为研究佛经提供了善本、孤本,而且对了解古代印刷技术演进提供了实物资料。
碑石
《大唐咸通启送岐阳真身志文》碑记载了佛舍利的由来,历述从元魏二年到唐咸通十四年间,关于法门寺的重大佛事、政治活动,寺、塔的修建情况,详述了最后一次迎送舍利的过程和有关人物。《监送真身使随真身供养道具及恩赐金银器衣物帐》碑开列奉献舍利的物品清单。这两块碑石均出土于地宫,碑面完好,除供历史研究外,也有较高书法艺术价值。
地宫中的石刻艺术品彩绘护法石狮后股着地,前足直立,仰首挺胸,张目怒视。与唐陵石刻相比,这对护法狮更着重强调了神态的刻画:双目圆睁,锁眉至额,张嘴露齿,跃跃欲搏。
丝织品
唐懿宗、僖宗、惠安皇太后、昭仪、晋国夫人等共奉赠袈裟、袄、鞋、冠、裙、拜垫等各种丝织品700多件。这批织品的质地与织造技术,远远超出以往任何发现。按织造技术说,有锦、绫、罗、纱、绢、绣等种类;加工技术有蹙金绣、蹙平绣、贴金绣、贴金加绣、绣加绣金等;印染技术有镂花版印花、凸版印花、描金绘花、木版人物画等。其中大红罗地蹙金绣袈裟、蹙金绣大团花拜垫均为织金锦。这种神奇的技术虽在汉代已见于记载,但在这里首次发现实物之前,许多人感到难以置信。锦上的鎏金丝,是以丝线作芯,用比头发还细的金丝一圈圈缠绕而成,金线直径平均0.1毫米,最细处0.06毫米,技艺巧夺天工。据说,现在也只能制出0.2毫米粗的捻金丝。观赏这些珍贵的丝织品,不禁使人想起杜甫的诗句:“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唐代淑女佳人着锦披纱,翩翩起舞的倩影,似乎出现在眼前。
瓷器
这批瓷器有瓶、盘、碗、碟等器皿,全是唐僖宗赠献的秘色瓷。秘色瓷名称早见于记载,指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特殊精品,其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严格保密,因此,过去对它的产生年代、产地、色泽等众说纷纭。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揭开了这个千古之谜。这批罕见的秘色瓷有几个特点:一是专用于皇家,庶民百姓不得僭用;二是产于南方越窑,专为皇宫进贡生产;三是釉色以青绿为主,通体施釉,釉色清丽晶莹,柔润均匀,釉质有透明感,个别器皿施黄釉,显得金光灿烂。瓷器外胶以黑漆,上扣金银镂孔簇花飞鸟,足沿与唇沿带银扣;四是造型硕大,规整稳健,胎质细腻,釉色均匀。总之,它们是唐代瓷器工业的高精尖产品,充分反映了当时的最高工艺水平。
琉璃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