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耳原野生于阔叶树的枯木上。主要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湖北、陕西和福建等省的山区,其中以四川的通江银耳和福建的漳州雪耳为最著名。我国是银耳栽培最早的国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前,银耳生产处于半野生半人工的古老栽培阶段,每年将阔叶树砍倒,放在山中等候野生银耳孢子随风传播在原木裂纹中自然生长,其孢子定植成活率无几,生产周期长,产量极低,每百千克原木只能收到银耳干品50~100克。20世纪60年代前后,科研人员培育成功银耳纯菌种(银耳纯白菌丝和香灰菌丝混合体),并推广栽培,银耳生产发生了第一次变革,由半野生状态的原木自然接种改为纯菌种人工接种的段木栽培。这一变革极大地提高银耳产量,每百千克段木可生产银耳干品500~1500克。但段木人工栽培,其接种无法在无菌条件下进行,杂菌污染严重,耗用大量林木资源。20世纪70年代中期,银耳栽培者仿效银耳菌种生产方法,以广口玻璃瓶(罐头瓶)做容器,用杂木屑为主原料,加上麸皮、石膏粉等辅助料,进行木屑瓶栽银耳,每百千克杂木屑可收到银耳干品6—10千克。但仍需砍伐阔叶树加工木屑,于是,发生了银耳生产与保护林业、保护绿色家园的矛盾。再之,瓶子笨重易破损,不利于大面积推广。20世纪80年代前后,为解决“菇(耳)林”矛盾,银耳生产者对银耳栽培容器和栽培主原料进行大胆革新,银耳生产发生了第二次重大变革,以塑料薄膜袋为容器,用棉籽壳或甘蔗渣、玉米芯等做主原料,加上麸皮、石膏粉等辅助料进行袋栽银耳,每百千克棉籽壳为主的培养料可生产银耳干品12~18千克。棉籽壳袋栽银耳新技术,开辟了银耳速生高产新途径。棉籽壳变废为宝,银耳生产由山区进入平原,由南方发展到北方。银耳之花开遍了大江南北,银耳产量猛增,现全国年产银耳达1万多吨,成为世界银耳主产国。福建省古田县是银耳袋栽的发祥地,全县有2万多户农家栽培银耳,年产量极高,1993—1996年每年产银耳6000多吨,1997年为7000多吨,1998年达8000多吨,占全国银耳总产量80%,产品畅销全国,还出口东南亚、欧美各国,古田县成为闻名遐迩的“银耳之乡”。
同类推荐
新技术·如何办好猪养殖场(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
本书利用问答式向农民朋友们介绍了选择猪场位置,建设猪场、猪舍的知识,也有如何饲养管理各类猪群的知识和如何防治猪的病疫等知识。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