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6211000000012

第12章 成功教育的调控机制(2)

有了这种期望,学生在学习前,就会对自己未来的学习成就产生一定的期待,既期待自己达到学习目标所需要的能力水平,又期待自己的学习行为实现学习的目标价值。事实上,学生能回答诸如“我能完成这个学习任务吗”之类的问题。由于他们各方面经历所限,这种期望易受特定社会价值以及教师或他人对自己评价的影响,对自己未来的预言还不够成熟。如果是消极的自我期望,就会阻止自我的发展,此时,教师积极期望作为一种外在的行为目标诱因,能让学生重新体验成功,唤醒学生内心潜在的自我价值意识和向上的追求,学习上获得的成功会自动地提高对后续目标的自我期望和抱负水平,从而扮演起自己认定的成功者形象,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使自我期望得以实现,这便是充分调动了学习内部动力机制的自我期望。只有达到这一层,学生的学习才是主动的、有效的。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标。

此外,从社会大趋势看,当今学校教育的一大潮流就是开发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使之获得一种主动内化教育要求、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内在需求和能力倾向,并不断完善自我;离开学校后,获得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意识、愿望与能力。因此,成功教育把激发、形成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作为培养目标,强调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的长远需要服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由教师期望向学生自我期望发展的运行机制,即由教师帮助成功转为学生自主成功。

上述过程称为成功教育运行机制的第二循环。它是第一循环的引伸,是对期望理论的进一步发展,既适应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也符合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是成功教育的特色之一。

四、成功教育中期望的实施

1.形成积极的期望

积极期望的形成,涉及到教师自身的许多变量。比如:有人将教师个性特征划分为主动型、反应型、过多反应型;或是高偏见型、低偏见型;或是独立型、依赖型,它们对期望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按教育规划分,可分为内因论和外因论。前者注意力集中在低能力学生身上,后者却倾向于高能力者。认为教师的职责是“传授知识”的,愿意与成绩好的学生交往,给予积极期望;而认为教师是使学生“社会化”的,会尽力帮助成绩差的学生跟上全班。总之,教师自身变量相当复杂,它既会影响期望的形成,也会影响期望的传递过程。如何使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一些良好品质,产生良好的期望效应,这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

此外,学生的一些特点也会影响期望的形成(编码过程)。表现较好、成绩突出的学生,易引起老师的注意,期望相对来说较准确;而表现平平、成绩很差的学生。或是被忽视,或是引起教师反感,期望自然就不甚恰当了。在解释、对待教师期望(译码过程)中,学生的不同品质也会起到相当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概念高的学生不易接受教师期待的影响。期望对他们不仅导致不同的努力程度,而且对教师的反馈会作出不同的解释。学生如何理解教师所说的话,作为一种机能,甚至会随年龄和成绩水平的变化而全然不同。一般地,低年级学生只注意教师对其的强化,还不会进行客观的社会比较。同样,学生的个性特征也会影响期望效应。如有些学生的努力随表扬而增强,随批评而减弱。有些则相反,此时,教师的积极期望会提高前者的学业。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取得好成绩是自己不懈努力的结果。这样,教师的表扬就能起促进作用,而那些认为成绩好是自己天生聪明或运气好的学生,表扬对他们效果不大。此外,对于成绩相似的学生来说,顺从者比不守纪律者易接受表扬。有研究表明,反应灵敏的学生更易接受教师的期望,并具有更大的潜在效应。

因此,只有调节教师自身的品质,使期望符合学生特点,期望效应才能得到发挥。

而要了解学生特点,教师就必须重新研究和发现学生。

2.重新研究和发现学生

作为教师,总期望自己的教育在学生身上产生预期的效果,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新的提高。如果不去了解学生的原有状况,无视学生的个人特点,一厢情愿地采取自认为有效而对学生并没有针对性的措施,这样的教育便成了浪费。

教师要换些新的视角来研究、发现学生:

(1)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真情唤起学生的上进心以往,一旦发现学生犯了错误,在不了解具体情节时,教师就会按惯例推理出其犯错的动机,狠命地批评一通,以为这么一来,学生就怕了,不敢再犯了。其实,无论这种批评正确与否。学生首先在心理上对教师设置了一道防线,以反抗、对立的情绪对待批评,批评的威力自然就减小了,于是同样的错误又会再次发生。此时,教师不妨先别急于作出判断,而是站在学生角度,换位思考,为学生着想,为学生辩护,努力在“情”上作文章。学生自己感到惭愧时,心理防线自然拆除,随之主动接受老师的建议。

教师的教育工作不仅表现在课堂等公开场合,还可渗透到日常与学生的随意接触中,通过拉家常,套近乎,使每个学生感到老师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学生对此特别敏感,他们不仅对老师一言一行能很好地领会,甚至还能揣摩老师本人都未曾注意的非言语行为。因此,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他们都有特殊的涵义。

(2)从学生在团体中的表现出发,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学生不是孤立的,在学校、班级集体的学习和生活中,免不了要与周围的同学打交道。彼此互相影响,尤其是特别要好的二三个人的非正式团体更是如此。了解学生,除了了解他个人的单独表现外,还要观察他在团体中的表现以及被团体接纳的程度,这可能会影响他将来走上社会后社会对他的接纳程度。考虑到学生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丢面子的心理,当学生之间发生误解时,宜分开对立的双方,单独与他们交谈,两头照顾,消除双方的隔阂。

(3)根据学生的发展状况,不断强化学生走向成功自信心仅凭初步印象,容易使认识僵化,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承认他们人格发展中幼稚和不成熟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允许他们有反复。当学生有了错误,可以劝解说:“以前你不是这样,现在不过是一时糊涂,遇到点小挫折罢了,既然以前能做到,老师相信你现在同样能做到,而且会做得更好。”这种激励方式往往很有效,使学生对目标重新唤起信心。当学生稍有进步,就鼓励说:“既然迈出了勇敢的第一步,为什么不紧跟着迈第二步、第三步呢?老师相信你能做到。”

诸如此类对学生的了解与研究,将有助于教师建立恰当的、有针对性的积极期望,并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积极的自我期望。

3.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1)创设积极的课堂气氛

教师须能宽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甚至接纳那些并非总是按照自己愿望行事的学生。注意控制自己的消极评论,多与学生进行交谈,避免在全班面前挖苦、讽刺学生,这样会彻底摧毁学生个人原有的自我概念,而应该多进行纵向比较,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进步。

(2)激发学生的成功感受

设计一些能保证成功的作业,向受挫学生证明,他们也能完成常规的课堂练习。由于学生的自我概念与周围人们对其持有的看法相联系,故让他们在全班面前完成一些保证能完成的任务,并使他们的成功成为众所周知的事,利于他们成功感的形成。值得注意的是,教师不应该提供廉价的成功,因为这是一种成功的假象,是对劳动的贬值。

学习困难学生的自我概念往往是不符合实际的,且消极否定的居多,它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教师须通过一些方法,来对其进行纠正,促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

4.将期望的实施纳入整体机制的运行过程

(1)将期望与机会的创设结合在一起

期望过程必须向机会的创设过程转换,使期望的目标得以成为现实的成果。由于期望的传递最终要通过学生的活动才能实现,那么以机会的创设作为期望的后继过程。使学生参与指向目标的各种活动就是非常必要的。通过这一过程可以达到两种效果:第一,期望因机会的创设获得了通往期望目标的阶梯;第二,期望目标在学生的活动中进一步具体化并得到强化,从而实现了期望的传递。

(2)期望须由评价来强化与引导

期望的传递,期望转化为行为的动力,归根结底是由价值评价来实现的,因此,期望必须由评价予以强化与引导。有了评价的参与,期望才能真正实现由教师期望向学生自我期望的转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评价真正实现着价值意向、价值目标向学生的整体价值意识的转移。

综上所述,期望要素作为成功教育机制的有效环节,在实现其自身功能的同时,在总体上也推动着整个机制的运行。

条件机制——创造成功的机会

“机会”的直接内涵就是在目标引导下积极创设实现目标的各种条件与契机,在活动过程中使期望成为现实。通过机会,个人的潜能按照其意识在现实中得到实现。因此,机会是成功教育所认为的实现成功的条件、活动环境与途径。

成功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育活动,并帮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最大限度地把握成功的机会,进而使之能够自己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获得现实的成功。

一、机会与成功教育中的机会

机会原本不是一个教育的经典概念,有人曾查阅了不少教育学、心理学的词典,均无这一条目。但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是经常被使用的,其日常意义一般被理解为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定的有利条件和因素。

机会就其存在来说是客观的,就其转换来说是主观的,只有被人利用的机会才有实际的意义。机会的存在总表现为一定的时间、空间,有着具体性的、情境性的特点,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它都客观地存在于人们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人们对机会的意识和把握是主观的,人们可以意识和把握机会,但并不是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间里或在所有事情的处理过程中都能意识和把握机会。

人们常常感叹,“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这是因为机会是人们达到某种目标的有利条件,它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对变化中的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显得更为重要。这就是人们之所以关注机会的原因之一。

教育在本质上可以定义为使学生走向成功的社会活动的总和。成功教育强调的是每个学生都获得成功。目标的革新势必要求教育过程的改革,所以成功教育又鲜明地提出为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观点,其中心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诱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获得成功,同时主动内化教育要求。就其因素构成而言,它包括教育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因素,如教学方法、教育教学内容的处理、教态、教具、氛围、学生的情绪表现等等。甚至气候、社会的所有方面都可以构成机会。成功教育中的机会,强调这些因素的优化组合,形成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条件——指向成功的机会。

与期望一样,机会也有两个层面,可以是教师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也可以是学生主动为自己创造成功的机会。两个层面之间在成功教育机制中是可以转换的,教师为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就整个教育而言,同时也就为实现教育目标的成功、实现教师的成功创造了条件。学生在对成功机会的把握中,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了反复的成功,不仅会把握机会,更重要的是会逐步地、主动地争取成功的机会以及为自己创设成功的机会。在成功教育机制三要素的良性循环中,学生的学习内部动力机制就会逐步形成,教育的最根本的长远目标就会得以实现。可以说,没有成功的机会,教师的期望就不能由预言变成现实;教师的鼓励性评价也无从实施;教育的成功,就会成一句空话。简言之,成功的机会是教育目的变成结果的中介,从教育过程的展开来看,它就是由一系列的成功机会而构成的。从微观的角度看,成功的机会,作为一种对学生发展有利的条件,它是首先指向学生的活动的,因为没有学生的活动,教育就无效果可言。教育的目的如何转化为效果,教师的“教”如何转化为学生的“学”,主要依赖于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系列成功的机会,诱导和推动学生参与活动,直至学生主动地争取、把握、创造成功的机会,最终到达成功的彼岸。学生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条件——机会中展开的。教师调控教育过程,主要是通过对机会的调控而作用于学生活动的。

二、成功教育中创设成功机会的特点

成功教育中关于学生成功机会的创设,主要是从教师角度展开。教师是教育过程的调控者,对学习困难学生而言,为他们创设成功的机会显得尤其重要。

1.教师创设成功机会的意识性

虽然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具有很大的随意性,而在教育中却需要教师去刻意创设这样的机会。能否创设成功的机会,首先要看教师是否具有创设成功机会的意识。成功教育的研究者们在观察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发现不少教师缺乏这种意识,他们往往把教学要求的展开,当成是自己对知识认识的展开,因此,就事论事地对待每一个知识的展开,每一道例题的展开,然而偏偏在学生最需要指点的时候,教学却结束了,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失败。他们没有认识到,教学过程的展开,就是要为学生不断创造成功的机会,学生正是在这一点一滴的成功的积累中逐步走向大的成功的。尽管教师总是以追求教学成功为教学目的,但实际的教学过程却是不断制造失败,长此以往,学生的成功从何而来呢?无怪乎学习困难学生要视学习为畏途,采取厌恶和抵制的态度。只有教师创设成功机会的意识增强,立足于创造一个个能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具体的、可接受的机会,学生才有可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2.教师创设成功机会的全员性

成功教育的目标是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在创造成功机会的过程中,要求教师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即机会均等。

教学过程中各个学生获得成功机会的事实上的不均等比比皆是。

不少教师往往会说:“我是一样教的,这些差生学不好,怎么能怪我呢?”从表面来看,教师对所有学生一样,但由于各类学生基础不一样,同样的教学便极有可能离开部分学生的实际,造成事实上的成功机会不均等。更何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好同学”回答问题的机会多、当“小干部”的机会多等等。假设每节课教师提供的成功的机会总量是个常数的话,那么,除了“好同学”、“小干部”以外。其他同学(特别是学习困难学生)获得成功的机会必然是很少的甚至是没有的。

同类推荐
  • 近忧远虑

    近忧远虑

    全书涉及历史人文、地理风俗、城市建设、时事热点、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上至人大、政协,下至机关、学校、民间团体,有感而发,有的放矢,拨云见日,提振人心!充分体现了他忧国忧民的人文情怀,以及作为政协常委、知名学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第三卷(1840-1895)

    从1945年日本战败到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的27年间,中日两国处于无邦交的敌对状态,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两大阵营的对立,分属于两大阵营的中国和日本,长期处于“既近又远”的隔绝对立状态。本书对如何把握这一时期的日本对华观,以及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日本的“对华行动选择”,作了系统的梳理。
  •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第一卷)

    《古典与现代》承载着无数人的梦想与期盼,而真正的古典离我们实在太久远,几成绝响。离得远就更有拉近、打通的必要,尤其在喧嚣、嘈杂之时。人始终需要从自然中获取灵感。灵性之所以日渐枯萎,是因为人们常常在忙碌中渐渐与自然隔绝。真正健全的读书人与天地契合,享受孤独,吸其精华,刨根究底。精神呼唤回归,让我们一起怀念那健康自然、富有朝气和创造力的身心一体的生活。人类原本不分文武,原本文史哲一家,原本上下左右交融;心灵本该丰富多彩,本该兼容并蓄,像不同声部的大合唱,像美轮美奂的交响乐。
  • 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美国中小学教育特色与借鉴

    本书内容包括:灵活多元的教学体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贴近生活的课程设置,要求严格的教师管理等。
  •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

    《中国党政公文解疑全书》共四篇,第一篇公文文种解疑;第二篇公文格式与行文解疑;第三篇公文写作技巧解疑;第四篇公文处理规范解疑。所列题目,均是长期研究和讲学实践中积累的,是与公文工作者及教学人员广泛接触和交流中的经验总结。这些题目反映的问题源自公文处理工作的第一线,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实用性。读者通过阅读本书,能全面地掌握公文写作中的规范与技巧,了解公文处理实践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
热门推荐
  • 琉璃针

    琉璃针

    原来生命的终点只是离别,从前和如今的流离只同梦般碎灭,时间终将淡去琉璃针尖最真切的邂逅……或许琉璃针的邂逅,本就是个错误。江山重改之时,她离开了他,与赴二哥那个生死相随的诺言,可谁又道得清值不值得。
  • 只有汉纸知道的世界
  • TFBOYS之怎么放手了

    TFBOYS之怎么放手了

    此文分三卷,三段故事,里面可能会有连接,所以请认真观看。此文的第一卷男主有EXO成员,但并无恶意。此文自创,如有雷同,咱俩有缘。
  • 一笑山河震

    一笑山河震

    一个少年,一个传奇。在乱世中崛起,一路上拼搏,终于成为一代天骄。
  • 爱不需要理由,只求在一起

    爱不需要理由,只求在一起

    她对你一见钟情,你不言不语,只求永远在一起,这种爱,叫:永恒的永恒。
  • 再见网游

    再见网游

    主角陈天,天才型的游戏高手。头脑、武力无不过人一等。凭着狠辣的手段,准确的眼光,冷静的头脑,过人的智谋,无比的气魄,纵横游戏无往不利。没有所谓的天降好运,只靠自己,也一样能成功,也一样可以成为游戏中的王者,威霸一方的枭雄。谁说玩游戏不用动脑筋,谁说玩游戏就是玩物丧志?注:思想品德老师勿入,卫道者勿入。
  • 骑士的抉择

    骑士的抉择

    在人性中挣扎,在混乱中迷失,英雄与恶魔的故事再次上演!帷幕之后,是谁倒在血泊,死于剑下!
  • 地瓜

    地瓜

    地瓜庄的仲地瓜算得上地瓜庄出类拔萃的青年人。他自小立志走上学这条路离开地瓜庄。从小学到中学,为了挣个铁饭碗,舍弃了高中,直接考人平川县卫校。仲地瓜是地瓜庄第一个中专生,也是第一个毕业后能挣到铁饭碗的人。可是,人再努力,天不照应,也等于零。就在他踌躇满志,热血沸腾,激情满怀,壮志凌云之时,“文革”来了。“停课闹革命”像一瓢凉水,“哗”地倒在他心潮汹涌的沸点上。他像一棵霜打的草,又像一个冻出水的地瓜,蔫了,软了。
  • 毒步天下:废材三小姐

    毒步天下:废材三小姐

    吉时未到,某偏殿“这鎏金塑银镶珠带宝的凤冠好沉呀,小清儿不要戴~”“好,不戴。”过了一会儿“这里三层外三层的凤服穿起来好麻烦,小清儿不要穿~~”“好,不穿。”又过了一会儿“她们在我脸上涂涂抹抹,一层又一层,小清儿不要化~”“好,不化。”余下偏殿里众人傻了眼还能不能愉快地结个婚了?……
  • 唯雅希尔学院之幻想重生

    唯雅希尔学院之幻想重生

    女主小时候是一个爱幻想,非常活泼的一个小女生,可是,因为一些事情,让女主变的不在爱幻想,甚至,她已不在相信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