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太阳,暖洋洋地照在赣江,照在赣江边上的滨江大道,照在滨江大道边上的方志敏广场。
铜铸的方志敏塑像,位于广场中央,方志敏的形象显得是那样高大魁梧,浓密的头发向后梳着,有神的大眼深情地注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微抿的嘴唇似乎仍在呐喊,给人一种亲切和震撼的感觉。雕像前,一块石碑旁,放着一束不知是那位瞻仰者敬献的鲜花,石碑上,金色的魏体镌刻着方志敏在狱中写下的不朽名作《可爱的中国》中的一段话:
“假如我不能生存——死了,我流血的地方,或者我瘗骨的地方,或许会长出一朵可爱的花来,这朵花,你们就看成是我的精神寄托吧!”
南昌下沙窝,一个曾经毫不起眼的地方,一个曾经贫民杂居的地方,一个曾经的刑场,也就是方志敏烈士为新中国捐躯的地方,如今,新辟成了方志敏广场。
方志敏是江西省弋阳县人。生活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他目睹了太多的无奈和愤懑:乡村地主的花样盘剥,国方官吏的骄蛮腐败,洋人绅士的巧取豪夺,坚船利炮的肆意掠夺。更深深刺痛着他这位热血爱国青年心灵的是在中国境内公园门口悬挂着的那块“华人和狗不得入内”的告示招牌。满目疮痍,山河破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华大地,到处都是一片呻吟。所有的这一切,点燃了他内心爱国抗争的火焰,于是,他毅然地踏上了革命道路,希望以一己之力,唤起民众,百川归海,拉开民族抗争的大幕,于是乎,他率众袭击乡警署,谱写了“两条半枪闹革命”的神话,之后,他一发不可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闽赣皖一带,创建了方志敏模式的苏维埃政府,并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亮起了武装反抗之“剑”!
爱国,是荡漾在这位革命家身上的高昂旋律;创造,是这位革命家的泉涌灵感;廉洁,是这位革命家的高尚品格;奉献,是这位革命家的恪守操行。
1936年1月29日,在怀玉山一带,与数倍于自己的敌军周旋,最后在叛徒的告密下,方志敏终于落入敌人的魔掌。
身陷囵圄,仰望自由的星空,方志敏有太多的无奈:“我终于被俘了。”
方志敏不仅是位革命家,而且还是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只要他有一颗跳动的心,那么,他一刻也不会闲下来。早年,他在上海就在《民国日报》上发表了小说《谋事》和诗歌《哭泣》;在敌人的监狱,沉重的铁链只能锁住他的脚,而不能锁住他的心。于是,他在狱中,利用写招认的笔墨纸张,文思涌动,为我们留下了《狱中纪实》可歌可泣的千古华章!
看《清贫》,当敌军士兵希冀从这位共产党“大官”身上搜出“千儿八百大洋”和“金镯或者金戒指”之类的宝物时,没想到竹篮打水一场空,只有一只计时的手表和一支能“战斗”的自来水笔。他唯一的财物是几套旧汗褂裤和几双缝上底的线袜,被家人珍藏在山洞里。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当年打江山时,共产党人正是凭借清贫的生活这一有别于他党的法宝,竭尽全力为广大群众谋利益,才使得人民群众在马列主义的旗帜下,影从云集。当然,甘于清贫并不是共产党人的目标,而是一种人生观和道德观,始终为人民大众谋利益,才能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率领广大群众共同走上富裕之路。我们欣喜地看到,许多共产党人依然钟情于这一神圣目标,但不可否认一些披着共产党员外衣的贪官如蛆虫般腐蚀着党的健康肌体。在我们已经温饱,踏上小康的今天,怎能忘却甘于“清贫”这一精神法宝?
读《可爱的中国》,我们深深被方志敏的爱国之心感染,他用拟人的文学手法,将祖国比作母亲,讴歌她的美丽,哀叹她的不幸,可怜她的憔悴,惋惜她的多难。连我们的母亲都爱护不了,我们颜面何存?他坚定地相信,频遭蹂躏的母亲,能在四万万儿女的抗争下,击溃恶魔,让她变得漂亮起来,和世界上各位母亲平等携起手来。读到此,每个有血性的中国人都会为他对祖国母亲高山大海般的深情所感染;我们应当对方志敏烈士心存敬仰,他是一位无与伦比的预言家,他热切盼望的在中国大地上出现的“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脸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康健将代替了疾苦;智慧将代替了愚昧,友爱将代替了仇杀;生之快乐将代替了死之悲哀,明媚的花园上将代替凄凉的荒地”景象,正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逐渐变为现实。以下沙窝来说,当年的刑场,如今,变成了花园般的境界。正是:幢幢高楼平地昂,条条道路连四方。花木扶疏绿意浓,欢歌笑语响连天。
诗人臧克家曾咏道:“有的人死了,却依然活着。”
生命的年龄并不能以生理年龄为计算的唯一特征,精神的内涵往往可以无限地延长人的生命。谁为人类,谁为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人民就没有理由忘却他们,肉体已逝,精神长存。人们会一遍遍地念叨他的名字,铭刻在心间。
“以身殉志,不亦伟乎!”方志敏,一个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大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