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铁江
在近代,由于中东铁路的修筑,四海漂泊的犹太民族在中国东北部的松花江畔找到了一个新的“避难所”。这些犹太人以中东铁路的修筑为依托,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开发建设,使哈尔滨逐渐成为东亚犹太人的经济中心之一。他们在哈尔滨创办了众多的商业企业,参与了哈尔滨的金融业、林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及商业贸易等活动;他们与国际商界、伦敦和纽约的金融中心保持密切的联系,开创了中国大豆输出欧洲之先河,对哈尔滨的经济繁荣起到重要作用,使哈尔滨有“东方芝加哥”之美誉,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目前,在哈尔滨仍保存着一批犹太人档案、历史文献、建筑遗址及东亚最大的犹太人墓地。保护和利用这一文化遗产,深入研究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史及散居于世界各地的哈尔滨犹太人及其后裔的经济活动,有利于加强中国与以色列,中国与世界各国犹太人的经贸合作。
一、犹太人的迁入与近代哈尔滨的经济发展
在19世纪末,中国东北在日、俄等列强的殖民角逐下,哈尔滨亦成为被动对外开放的地区,但仅经过20余年,便从原是一个边陲渔村,迅速发展成为东亚地区新兴的国际商业贸易中心城市,并成为列强商业势力竞相争夺的一大广阔市场。这些来到哈尔滨的犹太人大多以中东铁路为依托,在哈尔滨的经济繁荣与城市建设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有的是作为国际某财团代表或受国际某大企业的委托,到哈尔滨充当代理人;或为其自身生存与发展需要,凭借其各自独具的经商才能,创办了众多的企业,分别参与了哈尔滨的金融业、林业、矿业、交通运输业、商业贸易等经济活动。哈尔滨犹太人与国际商界,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保持密切联系,开创了中国大豆出口欧洲之先河,从而推动了哈尔滨乃至中国东北地区近代经济的发展。当时的哈尔滨已成为东亚地区犹太人的经济活动中心之一,其影响波及整个世界。
1896年6月3日,沙俄财政大臣维特与清政府李鸿章在莫斯科签订了《御敌相互援助条约》,即《中俄密约》。随后又相继签订了《入股伙开银行合同》、《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公司章程》、《东省铁路公司续订合同》等条款。通过这些条款的签订,使沙俄政府在中国东北取得了一系列特权:(1)设立银行以及允许其有货币发行权。(2)中东铁路的用人权。(3)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立权。(4)中东铁路治安秩序的维护权。(5)中东铁路沿线的对俄开放权。实际上,这些条款的签订就使沙俄政府在中国东北取得了筑路、采伐及开矿权。特别是中东铁路附属地的建立,使哈尔滨的埠头、新市、老哈尔滨、松浦等区成为清政府的“国中之国”。这样一来就为俄国犹太人迁入哈尔滨创造了客观条件。
另一方面沙俄政府为了落实与清政府签订的《御敌相互援助条约》的条款,积极鼓励俄国犹太人移居中国东北,达到控制满洲的目的。维特认为聪明的犹太人是天生的商人,因此他欢迎犹太人移居满洲,以便加速满洲的开发步伐。为此,沙俄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此时的俄国犹太人饱尝了沙俄政府几百年来的压迫,以及经济、居住、婚姻等受到严加限制的痛苦,甚至遭到集体屠杀的厄运;而在满洲这块土地上他们将获得渴望已久的自由;实现他们的梦想:宗教信仰自由,无限制的商业权力和进入没有限额的学校。对经商办企业的人来说可以享受种种特权:对俄国来说这些企业在国外,对中国他们又享有治外法权,他们不交纳消费税和国家税收。从这时起,一批批犹太人抱着逃离俄国,渴望自由及对远东处女地的淘金热情,来到哈尔滨这个“满洲天堂”定居。
当时的哈尔滨,虽然还是个小渔村,但它位于满洲松花江中游,松嫩平原的东南部,物产丰富,气候适宜,地理位置优越。这样,沙俄政府就以哈尔滨为中心修筑了西通满洲里与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衔接、东到绥芬河与乌苏里铁路相贯通、南连旅大港口与上海运输线相连接、全长2489公里的中东铁路。伴随着中东铁路公司及华俄道胜银行在哈尔滨的设立,以及清政府实行被动的开放政策,作为中东铁路枢纽站的哈尔滨逐渐成长为满洲的重镇,连接欧亚的大陆桥。
1898年,中东铁路动工兴建后,一批俄国人、犹太人及华工来到了哈尔滨。华俄道胜银行、中东铁路工程局、铁路总工厂相继在哈尔滨建立。同年,修建了码头、江堤以及通向高岗(今南岗)的平行铁路的路基,修筑了设有排水道路的地段街。1899年,开始开发建设哈尔滨秦家岗(今南岗区)。1900年,秋林洋行、第一私营药房、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以及第一满洲面粉厂在哈尔滨建立。1901年,东省铁路公司投资18.4万卢布开采扎赉诺尔煤矿。至1902年,哈尔滨犹太人已逾百人,犹太人商业企业已达10家。
由于中东铁路的开通,带动了人口的增长,拉动了日用消费和工程材料的需求,使哈尔滨地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无法担负其日益增长的消费品的供应,哈尔滨近代工商业应运而生,从而促进了哈尔滨作为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的形成。哈尔滨作为城市存在的初期,虽然犹太移民还为数不多,但在其工商业和城市发展建设中已成为一支极为可观的重要力量。1903年,中东铁路通车后,特别是犹太人协会成立后,在哈尔滨的犹太人已达500人。犹太商业活动更趋活跃。犹太企业家斯季德尔斯基从清政府处获得了苇沙河等五个森林采伐权,索斯金、卡巴尔金等一批较大的犹太出口商也来到了哈尔滨,哈尔滨城市公共事业管理委员会也成立起来了。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由于俄国国内的反犹主义浪潮再度兴起,大批犹太人逃离俄国避居哈尔滨,加之在沙俄军队中大批犹太士兵从部队开小差,留在了就业机会多的哈尔滨,这就促使哈尔滨的犹太人口迅速增加,工商业急剧发展。这一期间,哈尔滨开办了12个面粉厂,犹太人居半数之多,处于领先地位。此外卡拉伊姆人经营的老巴夺烟厂亦在哈尔滨落户。日俄战争结束后,新败的俄国经济萧条,贸易和实业出现了危机,因此,无暇顾及航运。这就导致了大批粮食、木材、煤炭等物资运输困难,堆积江岸不能及时外运。在这种情况下,犹太人开办的“索斯金航运公司”投入了运营,并在北满的航运史上产生了重要影响。
1905年12月,清政府与日本在北京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正约》,将哈尔滨等16个城市作为开埠通商之地。同年,哈尔滨海关(滨江关)设立。1907年1月,哈尔滨正式被辟为“开放”城市,各国纷至沓来。俄国、美国、日本、法国、德国、英国、苏联等20个国家先后在哈尔滨设立领事馆。同年5月,哈尔滨商会成立,在第一批12名委员中,犹太人占有4席,显示了哈尔滨犹太人势力的强大。就在这一年,哈尔滨犹太人比特克诺夫斯基首次将满洲大豆销往欧洲,获得成功。1908年2月,卡巴尔金以彼得堡着名的出口商“纳坦松公司”的名义将大豆销往伦敦,是为大豆“大量”输出欧洲之始,从而使哈尔滨大豆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中国第一家甜菜制糖企业,阿什河糖厂也在哈尔滨附近的阿城建立。据统计,1908年,东北北部有犹太人6000人之多,其资产总额已超过3000万卢布,这其中的绝大部分资产和人口是在哈尔滨。
1909年,斯季德尔斯基开始承包经营扎赉诺尔煤矿,卡巴尔金在伦敦成立了“英华东方商业公司”分公司,索斯金公司开始将满洲的小麦出口至国外。1911年,汇丰银行在哈尔滨设立分行,犹太人开斯普在哈尔滨开办了远东最大的马迭尔旅馆,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哈尔滨已有犹太工商部门116家。哈尔滨犹太人口已达5500人。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俄国国内物资极度缺乏。这时需要协调商品的回流,即由哈尔滨向俄罗斯欧洲部分进行转口贸易。由于贸易活动兴旺发达,哈尔滨作为整个满洲的中心市场,其地位大大提高了。尤其是对俄贸易甚为兴旺,当时的哈尔滨已成为日本、美国、英国及其他列强在整个东北地区对俄贸易的中心,特别是哈尔滨犹太人开办的公司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哈尔滨的犹太资本又有了很大增加。老巴夺父子烟草公司更名为“英商老巴夺股份公司”,扩大了经营规模。卡巴尔金投资17万英镑创办了榨油厂。德国犹太人瓦因古尔特在哈尔滨创办了“日尔曼进出口公司”。美国着名犹太巨子创办的美孚真空石油公司在哈尔滨设立了分公司。十月革命后,俄国在东北的势力开始动摇,大批俄国犹太人为了逃避革命,带来了大量资产来到哈尔滨。他们当中有企业家、银行家及其后裔,也有许多下级军官和士兵,职员、医生、工程师、作家、演员、音乐家、诗人和其他人员。哈尔滨的犹太资本逐渐强大。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整个海参崴因交通运输普遍瘫痪而无法开展正常的装卸任务,货物造成了严重积压,对苏贸易极为萧条,前一时期兴旺的中转贸易也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因此,再发运粮食已是不可能了。鉴于这种情况,工业和贸易方面的业务本该停止。但是,此时却出现了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新情况。战后,欧洲出现了巨大的小麦等农产品的需求。这一情况不仅使粮食贸易得以维持,而且成为出口的强心剂。当时,一方面欧洲市场储备的粮食消耗殆尽,从其他国家进口又比较困难,并且价格昂贵,现货有限。欧洲市场极为关注在战争期间储存于中国东北地区各铁路沿线大量的小麦等农产品。另一方面,东北北部的物产,特别是农产品的迅速增长,带来了以小麦、大豆为中心的面粉业、油坊业的异常发达,加之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由山东、河北等地北来的集体移民,更加促进了东北北部生产力的提高。同时,再因东北旧官银号滥发不兑换纸币而带来的囤积农产品等。而此时的大连港,由于欧洲战争促使它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商业活动异常活跃。该港充分利用了自己强大的竞争对手——海参崴港因战争而停止营运之机,为所有希望向欧洲出口自己产品的人们开启了方便之门。这样,向海外出口已成为明显的事实,确确实实呈现出出口贸易的跃进时代。1919年,世界犹太巨商开办的美国花旗银行在哈尔滨设立了分行。1920年,犹太人金兹堡担任了英国远东保险公司及“标准保险公司”驻哈尔滨的总代表。1921年,德国犹太人在哈尔滨开办了霍尔斯坦股份公司,常年经营进出口业务并代理德国大型工厂产品。哈尔滨着名犹太企业家卡甘、索斯金、斯季德尔斯基等先后收购了松花江面粉合资公司、阿什河糖厂、卡萨特金制粉厂、制油厂,创立了远东犹太商业银行、哈尔滨犹太国民银行,并与吉林省政府合资创办了穆棱煤矿公司。出口贸易的振兴,也刺激了工业和进口贸易的发展,因而把一个仅仅是地方性的特殊的东北北部区域性市场同大显身手的世界舞台直接联系起来了。在哈尔滨这一经济发展繁荣的过程中,犹太人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们积极的投资办厂,创办银行和保险公司,参与交易所的活动,活跃在林业、矿业、航运业及其广大的商业领域。出现了一批成功的银行家、承包商、物资贮藏商、进出口商、木材商及毛皮商等。当时在满洲的外国资本中,犹太人商业占31.6%,工业占46.5%。据1926年统计,哈尔滨的犹太商工企业达489家,大约是1913年时的4倍。出口谷物达100000000多普特,20年中增长了1000倍。工业部门种类达28类,商业也有25种。这时哈尔滨的犹太人口已达2.5万,成为中国境内最大的犹太人社区,商工业界也已完全由犹太人所君临,达到鼎盛时期。
1929年,由于中国官方谋求收回中东铁路权益而发生的“中东路事件”、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及“九一八”事变等一系列事件的影响,哈尔滨的经济明显地沿着衰落的途径下滑,犹太人的经济地位发生了动摇。虽然,1935年6月伪满洲国与德国政府签订了通商协定,发动了对加拿大及澳大利亚通商护法等,使哈尔滨经济一度走上了复苏的道路。但是,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哈尔滨犹太人的经济也遭到了打击,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退。
二、近代哈尔滨犹太人经济活动的主要形式
(一)哈尔滨犹太人创办的金融机构
在近代,哈尔滨曾吸引国内外众多金融机构来此开设分支机构,其中,犹太人的银行保险业在哈尔滨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当时甚至出现过哈尔滨的大半财富均掌握在犹太人手中的局面,以致使哈尔滨成为近代东亚犹太人的金融中心之一。试列举其具有代表性的犹太人金融机构如下:
1.华俄道胜银行(1895年创建)
1895年创建的华俄道胜银行,首任总办为犹太人A.I.罗思坦。1898年,在哈尔滨设香坊分行,1902年,在霍尔瓦特大街(今红军街)兴建银行大楼,后又设道里分行,主要经办修建中东铁路金融业务,并发行本地区俄国纸币(俗称“羌帖”)。1910年改称“俄亚银行”一中东铁路机关银行,经理为犹太人斯切尔曼。华俄道胜银行是哈尔滨及东北地区最早开办的一家外国银行,它标志着国际犹太资本进入哈尔滨,哈尔滨的金融体系开始形成,为修建中东铁路奠定了金融资本基础。
2.哈尔滨第一、第二借款公司(1908、1910年创建)
哈尔滨商会成立后,1908、1910年,先后在石头道街、中国大街组建第一(互助社)、第二借款公司(第二互助社),经营存放款、汇兑业。1933年停业。
3.汇丰银行(1865年创建)
原名称为“香港上海股份银行”,中国俗称汇丰银行,在世界设有39处分行。1911年,在哈尔滨道里设立哈尔滨分行,为哈尔滨第二家融入国际犹太资本的外国银行,办理收放款与汇兑,扶植英商进出口贸易等业务。1941年停业。
4.万国储蓄会(1917年创建)
1917年,创建于道理中国大街,经营彩票、债券、动产与不动产金融业务,并聘请俄亚银行经理犹太人斯切尔曼从事具有风险的商业金融业务。
5.花旗银行哈尔滨分行(1919年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