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宁二年(895),在王建的攻势下,李茂贞山南西道所属的蓬、渠、通等州相继失守,但蓬州又为岐军夺回。光化二年(899),巴州(今四川巴中)又失。天复元年(901)末,昭宗被挟持到凤翔,李茂贞为朱全忠所困。次年八月,西川节度使王建以“假道勤王”为名攻兴元。李继密不敌出降。王建以王宗涤为节度使。自此,山南西道为王建所据。李茂贞自景福元年(892)十一月攻占兴元至天复二年(902)八月失陷,实际控有山南西道十年有余。
(二)洋州武定军
武定军,光启元年(885)置,治洋州。大顺二年(891),增领阶、扶(今四川南坪东北)二州。景福元年(892)又增领果(今四川南充)、阆二州。不久,又割阆州隶龙剑节度,阶州隶天雄军。光化元年(898),以蓬、壁二州隶武定军。可知,武定军在唐末辖洋、果、扶、蓬、壁五州。
李茂贞早在光启三年(887)正月就因扈跸之功授武定军节度使。同年八月,转任凤翔节度使。景福元年(892)七月,李茂贞借奉诏讨逆、攻打诸杨之机夺取洋州武定军,“皆表其子弟镇之”。景福二年(893)十月,李茂贞以假子李继密为武定军节度使。光化元年(898)五月,李继颜继任。光化二年(899),李茂贞将保大节度使李思敬和李继颜换镇。天复二年(902)九月,川军攻克兴元,武定节度使李思敬以洋州降王建。李茂贞无奈,只得挟天子命己为凤翔、静难、武定、昭武四镇节度使,借以鼓舞军心,但已无济于事。至此,李茂贞实际控制洋州武定军十一年有余。
(三)感义军(昭武军)
感义军,唐光启元年(885)升兴、凤二州为防御使,治凤州。次年正月,置感义军于兴、凤。文德元年(888),增领利州(今四川广元)。
景福元年(892)七月,李茂贞逐感义军节度使满存,占据兴、凤,表其子弟镇之。乾宁二年(895)九月,岐蜀相争,王建派王宗侃率蜀军攻克利州,李茂贞所署利州刺史李继颙战死。不久,岐军又夺回利州。乾宁四年(897),李茂贞改感义军为昭武军,徙治利州,“欲以镇兵扞王建”。天复二年(902)二月,川兵进至利州,李茂贞所署昭武节度使李继忠不敌,弃镇逃回凤翔,利州失陷。十月,王建又攻拔兴州,以王宗浩为兴州刺史,占有昭武镇大部。贞明元年(915)八月,蜀主王建分兵两路攻岐,王宗瑶等攻克凤州。同年十二月,王建置武兴军于凤州,割文、兴二州隶之。至此,昭武军彻底为蜀所有。李茂贞实际控有感义军(昭武军)二十三年。
除上述三镇外,李茂贞势力还曾占有金州。金州旧属山南东道,唐光启元年(885)之后升为节度。史载:“李茂贞遣养子继臻窃据金州,(冯)行袭攻下之,因授金州防御使。”又据《资治通鉴》卷二五八唐昭宗大顺二年十二月条:“初,李茂贞养子继臻据金州,均州刺史冯行袭攻下之,诏以行袭为昭信防御使,治金州。”可知李茂贞的确占有过金州之地,但其占据的时间却因史料残缺不得而知。
总之,除山南东道在唐末由赵匡凝父子占据外,李茂贞的势力触角遍及山南道其他各州镇。
四、剑南道一部
剑南与凤翔并不相邻,李茂贞势力之所以能够进入剑南,乃是因为景福二年(893)李茂贞吞并山南西道之故。李茂贞为了稳固山南的统治,必须对勃兴于西川的王建进行打压,而以南下救援东川为契机,李茂贞下令岐军进占剑南东川大部,与王建为争夺地盘不可避免地展开了正面冲突。因为李茂贞的统治重心在关中,他个人又急于干政甚至挟天子令诸侯,所以在与王建的争夺中失利,因此在剑南道占据的时间也较短。
(一)剑南东川
东川,治梓州,唐上元二年(761)始置,初辖梓、遂、绵、剑、龙、阆、普、陵、泸、荣、资、简等十二州。唐末辖梓、绵、遂、渝、合、普、荣、陵、泸、昌等十州。唐光启三年(887)正月为顾彦朗所据。其弟顾彦晖自大顺二年(891)十二月继任,直至乾宁四年(897)十月,顾氏兄弟割据东川十一年。
景福二年(893)正月,李茂贞进占山南西道,此时“东川留后顾彦晖既与王建有隙,李茂贞欲抚之使从已,奏请更赐彦晖节,诏以彦晖为东川节度使”。而王建攻东川,顾彦晖求救于李茂贞,李茂贞认为这是一个扩大势力范围的好机会,遂出兵援救。他派知兴元军府事李继密率岐兵救援梓州,进驻东川。关于这次岐军进驻东川的过程,历史文献上并无明确记载。但从后来的史实来看,李茂贞命令部队接管或占领了许多州寨,如遂州(今四川遂宁)、合州(今四川合川)等州,并驻营梓州外围,在军事上与王建进行战略相持。乾宁四年(897)十月,遂州刺史侯绍、合州刺史王仁威率众投降王建。至此,李茂贞在东川全线溃败,无奈只得撤军,退出对东川的争夺。
自景福二年(893)岐军进驻东川至乾宁四年(897)末退出,李茂贞为争夺东川共进行了五年的努力,先后占有遂、合等州,结果以失败告终。
(二)龙剑镇
龙剑节度,唐光启二年(886)建镇,治龙州,辖龙州(今四川平武东南)、剑州(今四川剑阁)二州。景福元年(892),增领利、阆二州。文德元年(888),割利州隶感义军。天佑三年(906),罢领阆州。
光启二年(886),杨复恭奏命其假子杨守贞为龙剑节度使。大顺二年(891),诸杨发动叛乱。次年也就是景福元年(892),李茂贞奏请征讨杨复恭,趁机占据了山南西道。八月,李茂贞进军龙剑,杨守贞逃往阆州。乾宁元年(894)七月,岐军又攻克阆州,完全将龙剑的地盘纳入了李茂贞的势力范围。因史料缺乏,关于杨守贞之后继任的龙剑节度使失载。
为争夺东川,李茂贞与王建展开了激烈争夺。在王建的攻势下,岐军节节败退。乾宁三年(896)正月,龙州失陷,刺史田防被杀;同年五月,又失剑州。光化二年(899)八月,王建又攻取阆州。至此,龙剑一镇全部失陷于蜀。李茂贞自景福元年(892)八月至光化二年(899)八月实际控有龙剑镇七年。
综上可知,李茂贞割据政权所控地域一度扩展到关内道(凤翔、陇、乾、仪、泾、原、渭、武、邠、宁、庆、衍、鄜、坊、翟、延、丹、盐、耀、鼎、同、华等)、山南道(梁、集、文、通、巴、开、渠、洋、果、扶、蓬、壁、兴、凤、利、阆、金等)、陇右道(秦、成、阶等)、剑南道(龙、剑、遂、合等)等四道十五镇,势力至少达及四十五州之上。不过应该承认,李茂贞实际控制区域并不是始终稳定的,而是有所反复,具有动态的特点,这是与晚唐五代战乱频仍的时局息息相关的。
李茂贞割据的地理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宁夏南部,甘肃西部,四川北部一带。在这些地域之中,还包括李茂贞新置的乾州、仪州、耀州、鼎州等州,这乃是晚唐五代割据政权之下的特殊现象,应引起格外重视。在学界长期对李茂贞及秦岐政权研究忽视冷落的境况下,在如此史实面前,我们不由不惊叹李茂贞割据政权之实力及其在晚唐五代多元政局中的巨大影响。
(第四节)假子势力
假子即养子,又有义儿、养男、螟岭等称谓。在中国历史上,蓄养假子的现象久而有之。这种萌生于原始部族社会的收养行为,主要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传宗接代或扩大家族部落势力为目的。到了唐代,由于胡风的濡染和政治军事形势的变化,为壮大自我实力而收养假子的现象逐渐风行。如隋末唐初割据河北的燕王高开道,有“亲兵数百人,皆勇敢士也,号为‘义儿’,常在阁内”。唐中期的乱国枭雄安禄山“养同罗及降奚、契丹曳落河八千人为假子”。唐末大宦官杨复恭“有养子六百人,监诸道军”。到了晚唐五代,畜养假子之风在藩镇地方势力之中更是大行其道,成为藩帅笼络部属、培植势力的重要手段。当时强藩大都蓄养有数量不等的假子作为自己的左膀右臂,这些假子、义儿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和朝代迭替的历史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对当时多元政局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欧阳修作《新五代史》就特为此立《义儿传》,足以说明其普遍性和重要性。如汴梁朱全忠的假子有朱友谦、朱友恭、朱友文、朱友让等;西蜀王建有事迹可纪的假子有四十多人,如王宗瑶、王宗弼、王宗侃、王宗弁、王宗阮等;兴起于代北沙陀的河东李克用,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有李嗣昭、李存信、李存孝、李存进等假子多达一百余人,史称“其所与俱皆一时雄杰蔬武之士,往往养以为儿,号‘义儿军’,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业”。提起朱全忠、李克用、王建的众多假子,后人多津津乐道;新、旧《五代史》及《十国春秋》、《九国志》等吏书也或以立传,或大书特书,而唯独对李茂贞的假子势力着墨不多。其实,李茂贞的假子集团也很强大,其中大多位列州镇大员。在李茂贞的统治结构中,也是以假子为主体构建核心统治势力,作为其攻城拔寨、戍守一方的主要力量。
李茂贞收养假子的行为是有深刻的时代背景的。他在早年供职于神策军时,就被权宦田令孜收养为子,改姓名为田彦宾。李茂贞发迹后,位列雄藩,通过蓄养假子的方式来培植自己的亲信力量也是十分自然的。唐僖宗光启三年(887)正月,李茂贞因护驾平叛之功得赐姓名,身联宗室,故他收养的假子,也以“李”为姓。李茂贞亲子以“继”字行,其收养的假子也多以“继”字行,如李继密、李继徽、李继岌、李继远等,此已确凿无疑。但“彦”字行到底是李茂贞的子行还是孙行,文献记载则存在争议。从李彦韬、李彦琦、李彦询等人的记载看,李茂贞的假子也以“彦”字排行。但李茂贞假子李继徽之子名李彦鲁,侄李继崇之子名李彦秀来看,“彦”字辈似乎又是李茂贞的孙辈。《十国春秋》卷三八记载:“凤翔将李彦来降,署指挥使,更姓名曰王丞弁。(李继曮)曰:‘承弁背恩投蜀,诚不可容,然向者吾从子行,于义不可。’”《北梦琐言》卷二十《忍欲复礼》也云:“王胡乃岐王赐姓,连‘彦’字。(王胡)吾之子侄矣”。也称李彦乃李继曮从子行,即李茂贞孙行,王丞弁、王胡当为一人。
从上表记载的史料分析,虽然“彦”字孙行在文献中也有体现,但“李彦口”仅为一例,且不见于正史,记载残缺;李彦鲁、李彦秀虽为李茂贞假子之子或侄孙,但李继徽又有一假子名李保衡(李彦康),记载似有矛盾之处。而以“彦”字为李茂贞假子行的多个人物则记载确凿,为信史所记。而且,《旧五代史》卷十五也记有:“(孙)承诲至凤翔,易名继诲,(董)从实改名彦弼,皆为李茂贞所养。”李继诲、李彦弼并为李茂贞假子,可见“继”字、“彦”字同为子行。综上分析,笔者认为“继”和“彦”字当为李茂贞子行。
因为李茂贞割据这段史实长期以来并不为史所重,故其假子在史籍中的记载较少,事迹也多散佚零乱,其中很多资料也是因为其假子降梁或投蜀才得以保存下来。若要最大程度地恢复其本来面貌十分困难。笔者从史籍中的字里行间爬梳钩稽。试就李茂贞假子中有姓名、事迹可考者及其对李茂贞割据的作用及影响等做一考述。
(一)李继密,籍贯不详,原名王万弘,又作万宏、万洪,《十国春秋》卷四二有传。李茂贞养为假子,更其姓名为李继密。唐景福元年(892)八月,李茂贞攻克兴元,表李继密权知兴元军府事。次年正月,西川王建进攻东川,李茂贞派兴元知军府事李继密率军救援,趁机进驻东川。同年十月,李继密转任武定军节度使,镇洋州。光化元年(898)五月,他又复任山南西道节度使。天复二年(902)二月,李茂贞受困于朱全忠,王建趁机命川兵假言勤王,进攻兴元。时任山南西道节度使的李继密率兵戍守三泉应敌,击退了川军前锋王宗播的进攻。其后,王宗播在马盘寨大败李继密,乘胜进围兴元。兴元城破,李继密率兵三万,骑五千降蜀,被送至成都。王建虽然认为“(李)继密助李茂贞为虐,残贼三辅,唐之罪人也”,但因为他率众归降,不忍杀戮,便复其原姓名王万弘。王万弘没有像其他降蜀的岐将那样得到王建的任用,反而经常受到蜀将甚至俳优的凌辱。郁郁不得志的王万弘不胜忧愤,只能借酒消愁,不慎酒醉误投池水而死。
(二)李继徽,原名杨崇本,《旧五代史》卷十三、《新五代史》卷四十有传。他自幼事李茂贞,李茂贞养以为子,改其姓名为李继徽。唐乾宁二年(895),李继徽被李茂贞署为天雄军节度使,镇守秦州。乾宁四年(897)二月,李继徽率军进入东川,救援顾彦晖,但在梓州之西的玄武为川军所败。乾宁四年(897)七月,李继徽改任静难军节度使。天复元年(901)十一月,朱全忠率军入关,进围凤翔,同时分兵攻打邠州。李继徽不敌,投降。朱全忠令李继徽仍镇,邡州,复其姓名为杨崇本,但将其妻送往河中作为人质。李继徽妻貌美,遂为朱全忠所幸,其妻遣人对李继徽说:“大丈夫不能庇其伉俪,我已为朱公妇矣,无面视君,有刀绳而已!”李继徽虽怒但不敢发。后朱全忠撤围东还,其妻才得以回到邠州。李继徽耻其妻被朱全忠所辱,遂又附岐,复其姓名李继徽,并建议李茂贞出兵击汴,声称“朱氏兆乱,谋危唐祚,父为国家磐石,不可坐观其祸,宜于此时毕命兴复,事苟不济,死为社稷可也”。李茂贞遂联兵河东和西川进攻长安、华州,关中大震。天佑三年(906)九月,李茂贞命静难军节度使李继徽率领凤翔、静难、保塞、彰义、保大等镇之兵攻打附梁的夏州。朱全忠命匡国节度使刘知俊率军救援。同年十月,李继徽统军五万屯于美原(今陕西富平东北),列栅十五寨,声势浩大,与刘知俊决战。结果美原一战,李继徽惨败,只得退归邠州,自此一蹶不振,不复东进。后梁乾化四年(914)十二月,李继徽为其子李彦鲁所毒而死。次年,即后梁贞明元年(915)四月,李继徽假子李保衡又杀李彦鲁,以邠、宁二州降梁。
(三)李继岌,黎阳(今河南浚县)人,本名桑弘志,又作桑宏志、桑简,《十国春秋》卷四二有传。李茂贞养为义儿,赐其姓名为李继岌。李继岌有勇有谋,深得李茂贞所重。天复三年(903)正月,李茂贞欲与朱全忠休战,就与李继岌等商议讲和事宜。之后,李继岌累官至陇州保胜军节度使,兼侍中。后梁贞明二年(916)十月,蜀将王宗绾攻取宝鸡。李继岌以李茂贞猜忌多疑,内不自安,遂率军二万降蜀。蜀主王建以李继岌为西北面行营第四招讨攻岐。其后蜀军因大雪撤军,王建复李继岌姓名为桑弘志,领武定军节度使,兼中书令。之后,桑弘志率军讨平金州之乱,生擒全师朗,立下大功。其后无考。值得注意的是,李继岌要与后唐庄宗李存勖之长子魏王李继岌相区别。
(四)李彦德,本姓吕,《十国春秋》卷四二有传。他初事岐王李茂贞,得赐姓名。李彦德骁勇善战,常头戴牛革帽,身披漆甲,下骑黑马,手执斫刺刀,冲锋陷阵,军中号其为“薄地鸦”。后累官成州刺史。后梁贞明元年(915)八月,蜀主王建兴兵攻岐。蜀将王宗绾进攻成州,李彦德不敌,城陷被擒,送往成都。王建爱其勇,署为大将。其后无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