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士慎(1686-759年),字近人,号巢林,又号溪东外史,安徽歙县人。一生清贫,居扬州以卖画为生。自幼喜爱书画篆刻,性爱梅花,常到扬州城外梅花岭赏梅、写梅,54岁时左眼病盲,67岁时双目失明,生活潦倒,但艺术志趣不减当年,所作书画“工妙胜于未瞽时”。与金农交善,所作梅花,以密蕊繁枝见称,清淡秀雅,如金农所评:“巢林画繁枝,千花万蕊,管领冷香,俨然灞桥风雪中”。他的竹兰等花卉,“亦雅韵欲流”(李玉棻《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其古朴瘦硬的八分书和细劲的治印,对他瘦硬画风的形成也起到一定作用。
李方膺(1695-1755年),字虬仲,号晴江,别号秋池,江苏南通人。雍正八年出任山东兰山(今临沂)知县,因得罪上司,被捕入狱,后获释,任安徽潜山县县令,代理潞州知府,又被诬而罢官。他为官20年,宦海浮沉,饱尝世态炎凉,晚年寄居南京,以卖画为生。与金农、郑燮交谊笃厚。他善画松、石、兰、竹,晚年专工画梅。他的梅花以瘦硬见称,老干新枝,欹侧蟠曲,如“铁干铜皮碧玉枝”,苍劲矫健,暗香浮动,如《墨梅图》、《墨梅图册》等。
松、石、兰、竹亦笔意纵恣,简逸传神。《风竹图》
以迅疾狂放的笔法,随意点染的墨色,生动地表现出了新老竹与疾风争斗的景象,藉以讴歌倔强不屈的人格。如自题诗所曰:“波涛宦海儿飘蓬,种竹关门学画工,自笑一身浑是胆,挥毫依旧爱狂风。”《游鱼图》水面不画一笔,仅用极洗练的线条,勾画出几条鱼腾跃的形态,即使人联想到开阔的江南水乡和欢跃的鱼群,达到了“意到笔不到”、“景在画外”的艺术效果。
高翔(1688-1752年),字凤冈,号西塘,扬州人。从小喜爱绘画,曾随程邃学山水,并与老年的石涛交上了朋友,对石涛十分崇拜,艺术上亦受其影响。与扬州马曰、马曰璐兄弟交谊最笃,和金农相识也很早。他的诗、书、画和篆刻,都很受世人重视,在扬州八家之中,以画山水着称,取法弘仁和石涛,用笔洗练,构图新颖,风格清秀简静,如《蟒导河图》、《弹指阁图》、《山水册》等。兼善墨梅,“画疏枝,半开身单杂,用玉楼人口脂,抹一点红”
(金农《画梅题记》),与金农、汪士慎、罗聘并称“画梅圣手”。他的存世作品较少,从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馆所藏《山水轴》、《梅花图》可见其风格一斑。
罗聘(1733-1799年),字遯夫,号两峰,原籍安徽歙县,迁居扬州。博闻好学,20余岁随金农学画,得其神似,常为之代笔。曾三赴京师,因画《鬼趣图》,轰动当时画坛。他擅长山水、人物、花卉各科,画法受金农、石涛、华喦等人影响。画梅喜用粗枝大杈,以浓墨渲染,花蕊繁密,笔力比金农厚重,如《二色梅图》。人物画构思奇特,风格简朴,与金农意趣相近,造型比较准确,笔墨也很娴熟,但具更多行家因素。
二、其他扬州画家
华喦(1682-1756年),是一位富有创新精神、成就卓着的画家,其声誉不亚于“八怪”。他字秋岳,号新罗山人,福建上杭人,长住扬州,一生布衣,靠卖画度日。他的花鸟画最负盛名,吸收明代陈淳、周之冕、清代恽寿平诸家之长,形成兼工带写的小写意手法。他善于捕捉自然物象的生动天趣,以娴熟秀逸的笔致创造出动人多姿的形象,如《黄鹂垂柳图》,描写明媚春光中小鸟鸣树,充满生机。画法上,既有细节描写的精微,又不失笔墨上的简逸生动,禽鸟毛羽细致,蓬松的毫毛毕现;树石背景又极简略,粗笔写意;设色淡雅,境界清幽。
高凤翰(1683-1749年),字西园,号南村,自称南阜山人,山东胶州(今胶县)人。曾任安徽歙县县丞,去官后流寓扬州,55岁时右手病废,改用左手,更号“尚左生”,刻印“丁巳残人”、“老痹”等。擅画山水、花卉,山水师法宋人,花卉比较放逸,与“扬州八怪”同风。
闵贞(1730-?年),字正斋,江西南昌人。擅画山水、人物、花鸟,多作写意,笔墨奇纵,偶有工笔之作。人物画最具特色,有工细白描如《纨扇仕女图轴》;亦有减笔写意如《婴戏图》、《八子观灯图》
等。
边寿民(1684-752年),初名维祺,字颐公,又字渐僧,号苇间居士,江苏淮安人。初贫困,以授徒为业,中年画名四扬,云游各地,晚年往来于淮安、扬州地区。他擅长画芦雁和写意花卉,尤以芦雁着称,为细致观察芦雁的飞潜动静,曾“结茅苇际”,与雁为伍。故他笔下的芦雁,不仅形态真实,而且能传达出它们的生活习性。用笔苍劲,墨色雄浑,融线于笔墨之中,墨中带胶,使形象显得羽毛光洁,神态质朴。
(第五节) 晚清西风东渐与海派的出现
中国的海禁被西方列强打开之后,上海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
上海从封建王权控制下转变为列强资本控制下的商业中心,畸形的富庶与繁华,使封建统治与文化发生了崩溃与突变。在西方文化的不断冲击下,一部分知识分子对中国传统美术产生了强烈的变革精神。19世纪后期,这里集聚了来自各地的艺术精英,形成了驰骋封建社会末期画坛的“海上画派”,简称“海派”。同以往相比,海派画家的队伍更加职业化,他们的生计主要靠卖画维持。这些画家顺应这座城市的独特环境,既能放眼世界,吸收外来艺术成分,又能借鉴本国传统,基于民族审美基点,发挥出更大的创造性。他们远承青藤、老莲,近接扬州八怪,旁采民间艺术,大都能在反映时代心声的同时,别出心裁,抒写个性,借助诗、书、画结合的方式进行创作,形成新的时代格调和艺术面貌。其代表人物主要有赵之谦、虚谷、任薰、任熊、任颐、蒲华等人。吴昌硕常被称为海派后期画家,实际上他的主要创作生涯处于20世纪,在民国时期达到顶峰,更主要的是他对20世纪中国画有直接的、广泛的影响,已经跨入了现代画家的行列,因此我们把他放在第七章来介绍。
一、赵之谦、虚谷、蒲华与二任
以七品官终其身的赵之谦,弃官为僧的虚谷,还有职业画家“萧山二任”,虽然都未定居上海,但主要在上海以卖画为生,都被视为海派的早期人物。蒲华则是寓居上海的画家中艺术个性比较突出的一位。
赵之谦(1829-1884年),字益甫、撝叔,号无闷,浙江绍兴人。咸丰九年举人,曾任鄱阳、奉新、南城等地知县。雅好书画篆刻,他的书法受邓石如影响,又参以隶书、魏碑、篆刻,旁取秦汉印文浑朴秀劲,自成一格。他将其书法、篆刻成就移入绘画,同时大胆吸取民间绘画色彩,作品构图饱满,笔力遒劲,设色浓烈,墨气厚实,一变传统画法的柔媚风气,对后来上海画派的发展起了重要影响。
虚谷(1824-1896年),原姓朱,名怀仁,出家后名虚白,字虚谷。安徽新安人,曾作清廷参将,因不愿参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出家为僧,但不礼佛,不食素,暗助太平军。他长住扬州,但经常到上海卖画。擅长动物、花果,受到华喦的影响,尤长于金鱼、松鼠,造型夸张,追求稚拙与生动并重的趣味。好用秃笔作“战笔”、“断笔”,以逆锋为多,兼用中锋、侧锋,锯齿状的线断续顿挫,笔断气连,有金石意味,劲而不怒,峭而不硬,很有出家人的“清虚”韵味;有时将水墨与色彩结合,格调清新。在海派画坛中,虚谷以其老辣的笔墨、个性化的造型和冷峻的画风独树一帜。
蒲华(1830-1911年),原名成,字作英,浙江嘉兴人。家贫而淡于名利,一心致力绘画。晚年侨居上海,卖画为生。他与吴昌硕交往近四十年,经常合作,艺术主张相近。工花卉,善用湿笔,大写意气势雄健。他的风格对吴昌硕有一定影响,但后来吴有出蓝之誉,蒲华的光彩反而被吴掩盖。
任熊(1823-1857年),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任薰(1835-1893年),字阜长,又字舜琴,任熊弟,从兄学画。他们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年任熊在宁波为文人姚燮所称许,邀至家中一年多,创作了《大梅诗意图》册120幅。后来兄弟二人寓居苏州,在上海卖画为生。他们带有明显的职业画家特色,技法全面,兼能人物、花鸟和山水。他们的主要师承来源是晚明变形主义画家陈洪绶,风格高古谨严,笔力刚健,勾勒方硬,设色浓重,装饰意味浓厚。但他们与陈洪绶又有所区别,在题材上陈洪绶多画文人生活,而萧山二任多画肖像和神仙吉祥题材,花鸟画也多含有吉祥寓意;陈洪绶的画以高古清谑、不阿流俗为特色,体现出明末文人在亡国后无可奈何的心情,类似的画法到了二任笔下却形成了华美厚重、俗而不甜的格调,体现了上海这个十里洋场对职业画家的塑造。任熊之子任预(1853-901年),字立凡,亦能绘画,风格与父相近而力较弱。任熊、任薰和任颐一起被称为“海上三任”,有时加上任预,合称“四任”。
二、海派杰出代表任伯年
清末杰出画家任颐(1840-1895年),初名润,字次远,因崇敬清代中后期人物画家费丹旭(字晓楼),曾自号小楼。后改名颐,字伯年,“任伯年”是他最广为人知的名字。生于萧山,祖籍绍兴,因此在画上常署名“山阴任颐”。其父任鹤声,号淞云,据说是一个米商兼民间画师。任颐早年受其父熏陶,学得肖像画技能,很早便展露出绘画才能。22岁那年,太平军与清军在绍兴一带激战,其父死于逃难途中,任伯年则身陷军中,参加了太平军,在当过一段时间掌旗兵后逃出,流寓上海,以卖画为生。他后来在画中反复歌颂保家卫国的军人和豪爽的侠客,可以视为这段军旅生活留下的痕迹。再后巧遇任熊,任熊又介绍其随任薰学画。通过任薰又结识了沙馥、胡远等在当时已负盛名的同道,并得到了胡远的帮助,介绍他到古香室笺扇店“安设笔砚”(实际上就是由古香室代理他的卖画事务),渐在上海享有盛誉,不几年画名大噪。
作为一个职业画家,任伯年的技能非常全面,山水、花鸟、人物均擅长,工写兼能。
他所作的人物画,有肖像,也有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和日常生活,内容通俗易懂,思想倾向明确。《苏武牧羊》、《雪中送炭》、《故土难忘》、《关河一望萧索》、《女娲补天》、《钟馗》、《风尘三侠》等常画的题材,表现出他忧国忧民的情感;《卖肉图》、《双童斗蟋蟀》则从普通人的生活中抒写出温馨的乐趣,展现了市民文化平和的一面。他的画比萧山二任更通俗、更市民化。在他笔下,《麻姑献寿》、《群仙祝寿》等适应市民需求的吉祥应景题材不少。但因为他的主顾和朋友大多是文人,文人生活也是他最重视的题材之一,如《米颠拜石》、《竹林独坐》、《小红低唱我吹箫》、《梅妻鹤子》等,也有宣扬儒家教条的《五伦图》、《二十四孝图》。此外他的肖像画也很出色,不但继承了中国肖像画的优秀传统,善于提炼、概括、夸张,写神不拘于形似,而且在造型准确、神情毕肖上有前人不及之处,笔法灵活多变,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他虽然是从父亲的民间写真术入手,却摆脱了民间画师的死板程式,有的肖像不画背景,有的加上少许道具,有的则画成有环境、有情节的“行乐图”样式,不拘一格。他的肖像画代表作很多,为吴昌硕画的《酸寒尉像》、《饥看天图》、《蕉荫纳凉图》,为胡远作的《横云山民行乞图》,为其他友人作的《丁以诚像》、《高邕之像》、《三友图》、《仲英先生五十六岁小像》都是其中的杰作。
他在成熟期,创作花鸟画最多,画法变化多端,工笔、写意、没骨、重彩、淡色诸法均得心应手,并融会贯通。以勾勒填色、点厾和没骨相结合的小写意画最为突出。他特别善于捕捉对象瞬间的动态,具有极强的写实能力,画面充满情趣和生机。
他的花鸟画取材广泛,构图巧妙多变,设色丰富,对比鲜明,清新活泼,有水彩画的韵味而笔墨酣畅,真正达到了雅俗共赏的目的。
总之,任伯年独具面貌的画风,反映出在清代末期中国社会发生变动以后,新兴市民阶层对绘画艺术的审美需求。绘画日趋走向文人画与民间美术相结合,达到比18世纪更加雅俗共赏的社会效果。在他的具有生气的人物和充满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艺术天地,传统文人的雅致没有完全被抛弃,但已非主导因素,通俗平易更为一般城市民众所喜爱,喜闻乐见的尚趣情怀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
任伯年的个性和画风,使他在上海这个新兴商业都会里如鱼得水,声誉如日中天。但他晚年沾染上了吸食鸦片的恶习,加上早年从军时受了风寒,身体日渐虚弱,画债如山,却无力创作,他的女儿任霞继承家学,常为父代笔。光绪二十年(1894年),任伯年肺病加重,多年积蓄又被表姐夫骗走,他经受不了如此打击,终于在次年去世,享年仅56岁。
思考题:
1.你喜欢明清时期哪些画家及其作品?为什么?
2.简评董其昌的“南北宗论”。
3.清朝绘画艺术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4.略论海派、扬州画派的绘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