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出膜的鲈鱼仔鱼长3~4毫米,白色半透明,仔鱼卵黄囊腹部有黏性物质,仔鱼靠这种黏性物质黏附池底或巢上,一般很难看到。约5天后,仔鱼体内黑色素出现,从巢中游出,集群游动,到水层中摄食时便容易看到了。这时,鱼苗从依靠卵黄这种内源营养生活转变为摄取食物的外源营养生活了。
把4日龄,全长58~64毫米开口摄食的仔鱼饲养成30厘米左右、体重约04克的夏花鱼种的过程称鱼苗培育。
把3厘米左右夏花鱼种培育成5~6厘米、体重12~28克或更大规格的过程称鱼种培育。在苗种培育过程中,要提供适口、充足的饲料和良好的池塘环境,使鱼快速生长。达到当年就可以上市的规格,这是养殖中很关键的技术措施。
当鱼苗从鱼巢中游出进行主动摄食生活后,可以把产卵鱼巢移出池外,进行整理、清洗、晒干保存,以备今后再次使用。
鲈鱼孵出之后,按照鱼类生长发育时期,结合饲养期分为:
(1)仔鱼前期。该时期卵黄囊尚存留。全长为35~75毫米。
(2)仔鱼后期。该时期卵黄囊已消失,直至鳞披完成前。
全长为80~330毫米。
(3)幼鱼期。该时期鳞披完成直至性腺成熟。全长为333~170毫米。
(4)成鱼期。性成熟直至成
商品规格。在发育的不同时期,鲈鱼形态及食性有所不同。只有了解了鲈鱼在不同生长发育时期与其形态结构特点相联系的摄食特性,才能使养殖者减少盲目性,自觉地根据鲈鱼的这些生物学规律,为鱼苗提供不同阶段所要求的摄食饵料,满足其快速生长的营养需求,减少其自相残食,提高其成活率,增加产量。
(第一节)鱼苗鱼种时期形态变化及食性
一、形态变化
初孵仔鱼全长35~45毫米。头部的腹面具口窝,肛门尚未通。约3日龄口裂形成,显端位,肛门开通,肠管蠕动,仔鱼做上下运动。5日龄,全长60~65毫米,具水平游泳能力。卵黄囊存留时间因水温和给饵条件而不同。室内饲养不投饵,水温16~18℃,卵黄囊存留约14天;水温215~25℃,卵黄囊存留10天左右。在池塘饲养条件下,水温20~24℃,存留22天左右。
二、食性
1仔鱼开食期
鲈鱼仔鱼开食期为5~9日龄,全长60~80毫米,口宽为400~700微米,消化道盘曲2次,鳃耙3~5个,幽门垂3~7个。此时,全部平游,平游能力较强。该阶段适宜饵料为盘肠蚤及粉红粗毛蚤等小型枝角类。
2转食期
在水温215~25℃条件下,全长达11~15毫米,11~14日龄。此阶段鲈鱼苗食性开始转变,这时以捕食小鱼苗为主。在试养中可看出,这时鱼苗大量捕食草鱼及团头鲂鱼苗,肠道中的枝角类、桡足类出现率则逐渐减少。11日龄仔鱼全长11~125毫米,消化道盘曲2次,鳃耙5~6个,开始既捕枝角类、桡足类、轮虫、藻类,也捕食鱼苗。到14日龄时,全长达145~150毫米,口裂11~12毫米,消化道盘曲4次,鳃耙7~8个,幽门垂14~16个,这时便以捕食小鱼苗为主了。
3幼鱼及成鱼期
鲈鱼从幼鱼期开始,消化器官发育已很完善,与成鱼相近。例如,全长3325毫米幼鱼,全身披鳞。消化道盘曲4次,鳃耙8~9个,幽门垂26~32个,全长170毫米以上,已是成鱼,消化道盘曲4次,鳃耙8~9个,幽门垂28~34个。该阶段主要摄食人工投放的鱼苗、夏花、鱼种,但解剖观察肠管中团头鲂夏花和鱼种出现率极低。
鲈鱼成鱼在产卵前期、产卵期及产卵后期均保持较强的摄食强度。这主要由于它是属多次产卵类型的鱼类,为了再次产卵,必须不断补充养分。不断摄食。要是将摄食强度划分为五级的话,整个性成熟期鲈鱼摄食强度大部分在3~4级;少数达5级。产卵后期,大部分摄食强度达4级,为下次产卵积累营养物质。该阶段主要摄食人工投放的1龄鱼种,少量摄食团头鲂的1龄鱼种、蜻蜓幼虫、小华溪蟹、小野杂鱼等。
当鲈鱼长到11~14日龄,全长11~15毫米时,就进入食性转变期,便开始摄食同类鱼苗了。若17~19日龄,全长18毫米时,便能捕食6毫米的鲈鱼仔鱼了。当鲈鱼仔鱼、草鱼及团头鲂鱼苗同时存在时,上述体长的鲈鱼便会随机捕食同类。因此在孵化培育鱼苗鱼种时,不同批次的鱼苗应分池饲养。并应定期作大小分养减少其自相残食。
(第二节)池塘的准备
一、清整消毒
鱼苗鱼种池可以用水泥池培育,也可以用土池培育和网箱培育。小规格鱼苗也可用原来的产卵池培育。
新水泥池应预先充分浸泡换水,消除水泥中有害物质及碱性。一般10~30平方米,大的100平方米,水深08~1米,进水应用60目过滤。建池位置要选注排水方便、水源清新的地点。
土池宜建成底质平坦,淤泥约10厘米,水深1~12米,坡比1∶25,面积一般400平方米和600~2 000平方米。
土池预先把水放干,池底经充分暴晒出现裂缝,然后在放苗前10~15天,用50~75千克/亩生石灰清塘,过滤进水。
二、饵料生物的准备
1原理
鲈鱼喜食饵料:随其孵出后开食至逐步长大,以小型枝角类等浮游动物,大型枝角类、桡足类等浮游动物和小鱼苗、虾及螺蛳肉等。总之,在放鱼苗前需先进行水质培育。
浮游动物主要由原生动物、轮虫类、枝角类和桡足类等四大类组成。浮游动物大多是滤食性的,以细菌、腐屑和藻类为食。这些食物的多寡决定于浮游动物的总量。在养殖池塘中,浮游动物的生产量为浮游植物的8%~43%。池塘清塘灌水后,浮游动物种群发展比较有规律,一般按纤毛虫和滤食性轮虫—肉食性轮虫—小型枝角类—大型枝角类—桡足类先后次序发展。由于一般前者是后者的食物基础,鲈鱼开食最好在小型枝角类浮游动物高发时期。从浮游生物世代时间看,向池塘施肥培水后约7天,就是浮游动物高峰,这时鲈鱼苗下塘便会有充足的适口饵料,这对其成活率和加速生长是有利的。
2原池培育饵料生物
原池培育饵料生物,是指育苗塘就是原来的产卵孵化池,或是另外土池。在这些土池中,直接培育饵料生物供鱼苗鱼种摄食。这是美国培育鲈鱼苗的传统做法。
原来就是产卵孵化池的,便可直接在池中施肥培育。要是另外的土池,则预先要经生石灰等清整消毒(前面已述)后,用40~60目密网过滤,再进水约50厘米。按每667平方米施入发酵腐熟后的粪肥200千克,同时在池边离岸约50厘米处堆放幼嫩无毒的野生或人工种植的豆科、菊科植物,南方称为“大草”。例如青豆梗(最好是带豆荚的),每667平方米用200~250千克,在向阳处多堆些。一般有3~4个晴天浮游动物便可出现,约7天后产生峰值。广东地区一般用象草摆放池边沤水,培育浮游动物效果也很好。有的地方用新鲜牛粪、鲜鱼粉、蚕豆粉,按5∶1∶1比例投入池中,每隔5天,翻动一次绿肥,繁殖的枝角类浮游生物效果也很好。假若采用塘角堆施有机肥的方式,要注意经常翻动一下有机肥,让有毒气体泄放掉,最后捞除残渣,这样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
原来作为产卵池、孵化池是水泥池,或用其他水泥池育苗的,一般不宜直接在池中用施肥法培育浮游生物,而是在另外专门的池中培育出浮游动物后,用浮游生物网捞出进行投喂,或在其他养殖池塘、生活污水塘等水域中捞取浮游动物进行投喂。
3专池培育饵料生物
专池培育浮游动物是指鱼苗、鱼种培育池和饵料生物培育池分开进行操作。开辟专门培育浮游动物池,将浮游动物捞出进行投喂。
专池培育浮游动物的方法可按照原池培育饵料生物中列举的方法进行。可利用各种大小形状的池塘、污水塘等开展培育工作。当形成浮游动物高峰后,进行适当追肥,保持其有一定的饵料生物产量以满足投喂的需求。
枝角类是鲈鱼开口期及鱼苗鱼种培育初期较好的活饵料,以下介绍一种枝角类的培养技术,以供从事专池培育的养殖人员参考。
(1)原理:枝角类是一群低等甲壳动物,俗称水蚤、红虫,广泛分布于各种水体。枝角类属于多种水产动物育苗阶段较为理想的活饵料,营养价值高。枝角类培养对象一般选择营养成分好、繁殖力强、易培养、大小对水产养殖对象适口的种类。目前进行培养的种类主要有大型蚤、长刺蚤、隆线蚤、蚤状蚤及裸腹蚤等几个种类。枝角类培养方式属间接培养,首先要繁殖细菌和藻类,用以作为它的饵料。基本流程为:施肥—有机物分解—细菌、微小藻类、原生动物繁殖一枝角类增殖。培养枝角类要求水温为18~26℃,pH值为72~85。
(2)室外培养:面积以10~100平方米为宜,水深08~1米。首先要清池消毒。方法:一是用30~40毫克研漂白粉,化水全池泼洒,池子3~5天后使用。二是用8毫克/升敌百虫泼洒,池子7~10天后使用。三是用200毫克研生石灰泼洒,池子7~10天后使用。以上三种方法可任选一种进行。
清池消毒后进行池塘施肥,化肥、有机肥均可。每立方米水体4~5千克牛粪或其他畜粪和15千克稻草、麦秸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作基肥,以后隔一周根据水色,适量追肥。当水色呈深褐色或黑褐色时,要减少追肥,一般保持水色呈黄色为宜,水色清瘦时,要多追肥。也可采用酵母与无机肥混合培养,用量为酵母30克/立方米+硫酸铵65克/立方米+硝酸铵375克/立方米,以后每隔5天追肥1次,用量减半。施肥2~4天后,用80目筛绢网拉出水中渣屑和大型敌害生物,便可引入单胞藻、枝角类幼体或卵入池。密度以30~60克/立方米为宜。
引种后注意及时追肥,控制水质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为宜,以保持水质良好。引种15~90天后,枝角类会满布全池,可用13号浮游生物网捞取,每隔1~9天捞取10%~30%。
每次采收量要合理,必须留有余地,捞取4~6次后,加水追肥继续培养。
(3)室内培养:室内培养时条件容易控制,但产量有限。
室内培养可用作良种培养。室内可采用玻璃缸、塑料盒、桶、缸及其他容器或用室内小水池等。容器加入清水,将稻草或其他无毒植物茎叶切碎煮沸后,以每升清水加稻草(或其他植物)2克,鲜牛、马粪15克、沃土20克。施肥之后,用棒搅拌,静置2天后,每升水引种4~5个,以后每隔5天追肥1次。
(第三节)鱼苗培育管理要点
一、水泥池
选择注排水方便并可充气增氧的水泥池,一般放养2厘米以下的鱼苗500~800尾/平方米;2~3厘米的鱼苗200~300尾/平方米;3~4厘米的鱼苗100~200尾/平方米。假若条件差些,则放养密度应减少。通常在4月底或5月初,水温稳定在15℃以上时,便可进行放养。
当仔鱼尚存卵黄和油球时,开始离开池底上浮到水层中摄食。当鱼苗长成全长为6~8毫米时,就可以平游了。当鱼苗平游能力较强时,应在培育饵料生物的池中捞取枝角类进行投喂。前期、中期投喂应以小型枝角类及桡足类无节幼体为主,这时的枝角类为9~17日龄。后期投喂则以桡足类为主,这时的桡足类为18~24日龄。要是早期饵料不足,可补充卤虫无节幼体,中、后期补充小鱼苗。鱼苗一般不宜超过加州鲈鱼苗体长的1/2~2/3。投喂量初期按鲈鱼总重的50%投喂,随着鱼苗的生长逐步按20%投喂。开始时每天投喂5~6次,之后逐步减少为每天投喂3~4次。具体投喂可根据水温、饵料种类、气候情况而有变动,并参考本书第四部
分关于“鱼苗鱼种时期形态变化及食性”中介绍的鲈鱼食性的特点进行投喂。投喂应注意定量和足量投喂,使较小规格的鱼苗也能充分摄食,以降低个体规格差异,减少自相残食,使出池规格比较整齐。
平时要注意水质管理,经常排污、吸污和注换新水,定期过滤注入新水,直至达到1~12米。保持水质清新,溶解氧不低于4毫克/升研。一般在初期鱼苗较小时,水深只要保持04~06米就可以了,到后期逐步加水,保持水深为08~1米。上午、下午进行排注新水,使水透明度约40厘米。pH值为7~75。特别是在中、后期应采用微流水或冲气增氧,防止鱼苗缺氧浮头。
通常在同池内的鱼苗体重规格大小相差1倍,就应进行分养,将同一规格的鱼苗在一起继续养殖。一般10~20天分养1次,使池中鱼苗密度随鱼体长大逐渐稀养。
二、土池
鲈鱼苗在放养于土池前,应先用17厘米体长的鳙鱼试水后才能放养。放养密度一般为3~5万尾/亩。条件好的池塘,可放养10万尾/亩。要是数量不够时,可将其他池孵出的已开口的鱼苗起捕放养培育。同批孵出的苗同池培育。
投喂量从起初鱼苗重的50%到后期的20%。每天从投喂4~5次到每天3次。假若饵料生物密度不够,可从专池培育的或其他水域中捞取的浮游动物投喂。前期也可加喂豆浆、猪血等,后期加喂鱼糜等。转食期后加喂小鱼苗,投放抱卵青虾,让青虾繁殖出虾苗,供鲈鱼苗自由摄食。具体投喂量根据水温、气候、存塘浮游生物量、鲈鱼生长情况及摄食情况随时调整。做到定量、足量投喂,减少因生长规格差异而带来自相残食的现象。
放养约7天后注水10厘米。以后定期注换冲水,使后期水位逐渐达到1~15米。保持水体透明度30~40厘米。由于鲈鱼靠视觉摄食,透明度较高时摄食较充分。鲈鱼鱼不耐低溶氧,在闷热雷雨季节应经常冲水增氧,促进其摄食生长。每隔3~5天,根据浮游动物密度情况,追施粪肥或“大草”。追肥后,加注新水10厘米。
饲养10~15天后,一般鲈鱼苗达到15~17厘米长时,应及时分养。将达到5厘米左右的鱼苗出售或提供放养,培育大规格鱼种,余下小规格的鱼苗继续培育。当鱼苗普遍达3厘米左右、鳞片较完整后,及时拉网起捕分筛,按规格大、中、小分池饲养。通过约1个月的培育,鲈鱼可达到3~4厘米,成活率达50%~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