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772800000015

第15章 生生之德(2)

生之、畜之,生而不有,长而不宰。是为玄德。“玄德”就是最高境界的道德,是与天地相准的品质。天地生养万物和人类,却并不因此而主宰万物和人类。天地就像母亲一样,诞生和养育了自己的子女,却并不以此为由而主宰他们,这样的品质就是“玄德”。母亲生育子女是不求回报的,因为她生育子女本身就是目的,就像大自然化育万物一样,其之所以伟大,就在于此。

生命本身之所以具有如此崇高的道德品质,就在于生命没有生命过程之外的目的,生命本身就是意义和价值所在。这样的品性自然是人间道德的起点,也是道德的最高标准。正如老子所云:知和日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

“和”是宇宙与生命的健康状态,所以“知和”就是了解和把握生命自然的规律。掌握了生命自然的规律,当然是智慧的表现。有了这样的智慧,就能够有益于生命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益生曰祥”。有益于生命与否,成为祥与不祥的区别标准,自然也是善与不善的判断依据。以生命为出发点,以生命本身为目的,以是否有益于生命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这正是生命崇拜观念的道德要求。

(三)先天地生

当把生命的过程看作完全是没有目的的自然过程的时候,当把这种自然而然的过程看作是最高的道德境界的时候,生命的总根源就具有了本体的意义。生命是天地自然而生,那么天地又是从何而生呢?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今寥今,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里的“生”就完全是哲学意义的“生”了,因为它是在讨论宇宙与万物的总根源。这个先天地而生的“有物”,就是道。它生天地,所以是天地之母。不知道它叫什么,所以用“道”和“大”来称呼它。“道”就是通道,就是根源;“大”就是无限,就是一切的总括。这一系列的概念,都是哲学范畴的“生”的不同表述。

“道”与“母”是最高的范畴,在其下还有“德”、“物”、“器”等概念,它们都从属于道,因为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老子在《道德经》第五十一章中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是无形的,它是天地万物得以产生的总根源,而德则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和能量之源,所以才能畜养生命。有了道与德,才能使物成形,使有形的物成为有功能的器。所以,在万物之中,道和德是最尊贵的。而这种尊贵的道与德,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规律,其背后并没有主宰者发号施令。道与德只是自然地化生和畜养万物,为生命的成长提供着一切条件,但是却从来不以此为依据对所生养的万物进行主宰或控制。这就是道与德的最高品质。正是因为具有了这种品质,道才能够总括天地万物。虽然道不会有目的和有意志地产生和主宰万物,但它实际上就是万物的主宰者。正所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是非常广泛而涵盖一切的,所以它能够左右和主宰万物。

当然思维进入到思辨领域的时候,“生”就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生命诞生和养育过程,而是抽象的逻辑推演过程。这在老子论述有与无的关系时,有比较典型的表现。他说: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是一个运动不息的过程,其动力来源是道之中具有“反”的力量,这个“反”可以有两个解释:一是否定性的力量;二是周而复始。这两个意思并无矛盾。无论是否定性的力量,还是周而复始地向出发地返回,都说明道是一个永恒不息的运动过程,也就是生生不息的生命过程。然而,这种生命过程并未表现出征服与主宰的力量,所以反而显得弱。正是这种生命的力量,使万物从有中出生,有又从无中诞生。这“无”,其实就是道。因为“无”不是虚无,而是无形、无象、无名,这些正是道所具有的特征。有不但生于无,而且有与无之间还是一种相生的关系。正所谓:“有无相生,难易相成。样的相生关系,既是逻辑的推演,也是事物的转化过程。无可以产生有,有也可以转化为无。就如同生命现象可以走向死亡,死亡而无生命的事物也可以转化为生命的能量而成为生的一部分。可见,抽象的逻辑推演的“生”,依然有现实生命现象的依据。

生命过程在远古先民看来的确是极其神秘的,在老子生活的年代,这种神秘性并没有消失,即使我们今天也并没有将生命过程的全部秘密揭开。所以,老子将生命过程的道描述得极其神秘就很自然了。他说: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合,其若浊。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避而新成。

在老子看来,古代曾经有对道的研究特别深的人,但是其结果太玄妙而难以理解和认识。面对这不可认识的道,老子勉强对其容貌进行描述:小心谨慎,就像冬天走在结冰的河面上;犹豫警觉,就像身处四邻之中;面对众人的舆论,恭敬严肃,就像在别人家里做客;松弛自然,就像冰之水消释;敦厚质朴,就像未加任何雕琢的璞玉;成矿豁达,就像深广的山谷;浑厚朴实,就像混沌的浊水。谁能够处于浊水,而使之澄清?谁又能够久于安静,缓慢地生长呢?然而,这却是保持生命力的方法。一个“徐”字,道尽了顺应生命自然过程的全部内涵。“道”使蔽旧转化为新成,这是生命持养的过程,其方法就在于徐而切忌急,在于虚而切忌盈。生命之道,就在于生命本身;养生的方法,就是顺应生命自然过程。这样一来,哲学范畴的“生”,就是个体生命过程融合在一个自然而不息的过程之中。

三、上善若水,以柔克刚

母性崇拜的痕迹不仅表现在对“道”、“母”、“天地之门”或“玄牝之门”的描述上,也不仅表现在对生命过程和玄德的敬仰上,还表现在对阴性或水性的推崇上。如前所述,我们在讨论母性生殖崇拜的时候,论及了远古先民对水的畏惧和崇拜。这种观念自然会对后世的哲学产生影响。所谓“上善若水”,“以柔克刚”等命题,正是这种崇拜的具体体现。这也是将“道”这一哲学范畴形象化或者道德化的表现。水性与柔弱,正是女性的特征。在母系社会时期,虽然男性孔武有力,富有进攻性,但是在温柔的母性面前,他们依然处于从属地位。可以说,以柔克刚,水至柔,滴水穿石等等话语,都是对伟大母爱的赞美。

(一)天下至柔

“上善若水”,是老子对水性的最高评价。为什么如此评价水呢?老子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上等的善就像“水”一样。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水滋润万物的生长,却并不争名、争利、争功。水总是流往低处,居于人们所厌恶的地方,因此它最接近于道。水无论居处于什么地方,都能随处而安,贞静自守。水的善德非常渊深,无法测量;水施予万物,正是它仁慈的表现;水本无言,然而无言之言,才是真言,更是信言。水遇热而升华,遇冷而凝结,永不止息地流向东方、归入大海,这种生生不息的现象,就像圣人的善政。水可以载舟,人们的日常生活也离不开它,这些都是水的功能或者善能。水本身无形,随遇而赋其形:经谷而湍,入川而缓,人注而成湖,人海而姿容无限。人如果能像水一样,不违背天道行事,不妄做,不妄为,不妄言,就是修得了水的上善之德。水不与物相争,它物也就不与水相争,所以水性至和至谐。如果人人都习得水之善德,那么人间也就消弭了纷争。

无形之水,柔弱之至。但是没有什么坚强的东西能够战胜水。正如老子所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爱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莫过于水了。然而,任何坚强的东西进攻水,水总是最后的胜利者。石头坚硬,但是落入水中即刻被淹没;火无情,但是遇到水顿时熄灭;木头泡在水里会腐烂,钢铁浸在水里会锈蚀。然而,水无论处在什么地方,都不会改变它的本性。这就是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对此无人不了解,但是却没有人能够按照水的本性去处世、为人。所以圣人说:“能够承当国家屈辱的人,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可以担当全国灾难和责任的人,才堪称天下之王。”弱与强,柔与刚,屈辱与主,不祥与王,这些对立的事物,却可以相反相成。

为什么至柔、至善的水能够战胜任何坚强的对象,老子是这样解释的: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水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但是却能够驾驭天下最坚硬的东西。水是无形的,但是它能够进入到没有间隙的物体中去。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就像天地间的“气”,它是无形的,人们凭肉眼看不见它,但是它却能够透过坚固的屏障。柔弱的东西为什么能够驾驭坚硬的东西呢?无形的力量为什么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呢?就是因为它们遵循了“无为”的原则。老子正是通过对水这种品性的了解从而达到对无为的益处的理解。这种原则可以推广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比如,最高水平的教育是无言的,所谓“身教重于言教”。这是无为的益处的最佳表现,但是天下很少有人能够做到。

(二)守柔曰强

从母性的温柔慈爱所具有的力量,扩展开来达到至柔之境。老子又得出了回归于婴儿或赤子的境界。这时的“柔弱”就开始超越女性特征而更具有普遍意义。或者说,要达到至柔境界,除了顺应自然之外,就是回归于婴儿或者赤子状态。他说: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肢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

具有深厚德性的人,就像天真无邪的婴儿一样。毒虫不咬,猛兽不捕,凶禽不伤。婴儿的筋骨很柔弱,但是握起的小拳头却很坚硬。赤子并不知道两性结合之事,但是它的小生殖器却自然勃起,这是生命的最高表现。他终日不停地啼哭,声音却不会沙哑,这是最和谐的声音。

但是,人们长大之后,却因为欲望太甚而心神紊乱,远离了这种与道一体的和谐之境。那么如何回到这种境中去呢?老子说:“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他以疑问的口吻,表达了这样的意思:通过保持本真的生命状态,就能够达到与婴儿一样的境界。以疑问的方式表达,就是提出一个自审的标准,检验自己专气的过程中能否达到如婴儿般的至柔状态。这也表明,能够达到这种状态的人微乎其微。

人为什么要通过修习而达到至柔状态呢?就是因为柔弱可以胜刚强。所以说,提倡柔弱的老子,并不以柔弱本身为目的,而是提倡拥有一种生存的智慧。如其所云:

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这是在说明,天下之物都有一个物极必反的道理。你要想收缩,必先张开;你要想示弱,必先强大;你要想废弃,必先兴举;你要想得到,必先付出。这些道理实际上是很浅显的。所以说,外表柔弱的人,不能小看,他会战胜比自己强大的敌人。

老子通过对柔弱胜刚强的阐述,表明柔弱与刚强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他以人的生死为例,解释柔弱与坚强之间的关系。他说: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居下,柔弱居上。人在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之后,身体变得僵硬。草木等植物也是一样,活着的时候是柔软的,丧失生命之后,变得枯槁而坚硬。这些例子表明,恃强顽固不过是通向死亡之路,只有自谦守弱的人,才能获得生的希望。因此,炫耀武力的人,必然灭亡;强壮的树枝,一定会遭到砍伐。自恃强大的人,容易引起人们的反对;而谦逊守弱的人,却往往得到人们的崇敬。正所谓:“见小曰明,守柔曰强。”?能够察觉微小事物,才是心地清明的人;能够恪守柔弱之道,才可能成为真正坚强的人。

(三)知雄守雌

前文说到,老子将万物根源比作“门”,或者称之为“玄牝之门”,或者称之为“天门”。“牝门”是雌性动物的生殖器官,其功能无疑。而天门的开阖,老子却提出这样的疑问:

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前文已经说到,“为雌”便是能生,就是起到母性的功能。天门既然是万物产生的根源,它就必须不断地创造和诞生新的生命,这就是天门开阖的结果。老子之所以用疑问的口气说这句话,说明“天门开阖”的为雌过程,会因某种障碍而无法正常发挥其功能。就像人已经明白了很多道理,却依然做不到不用巧诈的方法治物待人。天地有了私欲,就像人有了私心,本来能够做到的事情,也就无法完成了。

“雌”的对立面是“雄”。我们在讨论母性生殖崇拜的时候,说到远古先民开始并不知道人的生育是两性结合的结果,所以将生殖的功劳全归于母亲,这是母性崇拜的根源之一。然而,老子时期早已超越了这一阶段,所以“雄”作为“雌”的对立概念自然会出现在《道德经》中。但是老子在《道德经》中只提到一次“雄”。他说: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这样的“雄”、“雌”并称,在《道德经》中仅此一次,之所以如此,正是老子崇阴、崇母观念的表现。这里的“雄”即“刚强”的另一种说法,守雌则是守弱的不同表示。所以,雌雄之间,雌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守雌或守弱,就是以卑下自处,自然为众流所归。能够使众流所归的人,保持着永恒的美好德性,如同回归到婴儿的状态,像婴儿一样的无知、纯真。

虽然仅一次提及“雄”,但《道德经》在第四十二章中,有一段非常着名的话,表达阴阳观念: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就是一,而二则是阴阳,三是阴阳之间的作用,其作用产生一种功能,就是生。所以这“三”不是数字,而是一加一大于二的部分,是阴阳两体构成结构而形成的阴阳本身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个功能具备了,万物才得以产生。所以,才会有“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说法。万物都具有阴阳两种品性,而“冲气”则是阴阳之间的感应作用。冲气相和,才会具有生育功能。然而,如同“雄”在《道德经》中仅出现过一次一样,“阳”这个概念在《道德经》中也仅出现过这么一次。所以笔者觉得这句话虽然有名,却不太像《道德经》中的原话。因为,这句话表达的是阴阳学的观点。这种阴阳观念是较之于母性生殖崇拜晚出得多的思想。老子的思想,以母性生殖崇拜为主调,阴阳两性相和而创造万物的思想,在《周易》中有集中的表现。这句话在《道德经》中出现,可能是老子受《周易》影响。然而这种影响并不深刻,这也许就是“阴阳”概念在《道德经》中仅出现一次的原因。

同类推荐
  •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郦波评说曾国藩家训(上册)

    曾国藩,这是一位争议不断的历史人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与一代大儒;他既为孙中山、章太炎、范文澜等人所不齿,但也为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冯友兰所推崇。这是两本流传甚广的家训典籍。他既能自立又能立人、既能自达又能达人的人生智慧与教育思想,也被后人广为称颂;后人整理曾国藩一切教育心得,统称之为“曾国藩家训”,堪称“古今家训之首”。为什么看似波澜不惊的千余封家书,却成为后人推崇备至的智慧宝典?为什么数十年如一日的心得日记,竟成为众人津津乐道的警示名言?为什么有太多的人,在翻阅他的日记之后,自惭形愧?
  • 思维创新

    思维创新

    什么是思维?思维与思考、思想是什么关系?思维究竟是由什么决定的?本书提出,思维是由人的品格与习惯决定的,人的深层底蕴决定人会产生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思维创新是一切创新的由来与去向。如何实现思维创新?作者提出养成假设的习惯、树立强烈的问题意识、尽最大可能地发散思维、不断地自我否定、培养和磨练直觉、更广泛地使用和开发工具、时刻自问自答、思无定势等八个取径。书中运用大量生动鲜活的案例,对思维创新的八个取径进行了系统论述与具体解析,读来令人感觉别开生面、深刻细腻、妙趣横生、回味无穷。
  • 《论语》品读

    《论语》品读

    本书对《论语》进行了品读,《论语》是一部包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至理名言的书,内容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
  •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原来这样说

    墨子是一位尊天信鬼神而苦行救世的宗教家;是一位爱好和平的使者;是一位充满爱心与理想、重视民利民生的思想家;是一位崇尚统一,推崇圣贤政治的哲人。是的,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集鲜明特色与争议于一身的先哲。因此,《墨子原来这样说》针对墨子所提出的意志修为、尚贤使能、尚同控制、人间兼爱等方面都做了详细分析与解读,让我们与先哲墨子进行一场心灵的碰撞与对话吧!《墨子原来这样说》是“诸子如是说系列”丛书之一,由姜正成编写。
  • 开心国学

    开心国学

    本书以儒家、道家及诸子百家思想为立足点,从《论语》、《孟子》、《中庸》等儒家学派的代表作中,选取其关于学习、立志方面的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提供学习的方法,引导他们树立坚定、自信的信念,从小奋发图强;从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作品中,精选出帮助青少年加强自我修养,提高综合素质的内容,引导孩子正确对待人生,提高思想觉悟,激发民族自豪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并培养和塑造独立自主,奋发向上、团结友爱的人格和价值取向;从《孙子兵法》、《墨子》、《韩非子》等诸子名家作品中,选取名句加以分析解读,为青少年处理日常生存问题,提供指导和借鉴。
热门推荐
  • 春雪

    春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申公豹异世纵横

    申公豹异世纵横

    申公豹,被圣人称为小丑,与万仙称兄道弟,被后人视为坏人的典范。然而,突然一天,他竟然重生了——一切都从新来过,他掌中握着最强法宝——雷公鞭,对天高喝:“苍天无道,我必伐之!”***************************************************实在是不太会写简介,所以,所谓开卷有益,敬请您不要因为简介而关上书页,请百忙中随手打开任意章节,再决定是否收藏本书!敬谢!
  • Richard II

    Richard II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微笑力

    微笑力

    112位如家员工,20位顾客,3位特许店业主,2位供应商,1位社区民警,2880份调查问卷,共同讲述如家服务精神和创造卓越服务的普遍原则。
  • exo—鹿晗,怎么能不爱你

    exo—鹿晗,怎么能不爱你

    墨墨和前男友在咖啡厅分手。墨墨,决定去韩国,却在飞机上遇到了鹿晗,之后发生了一些事情,最后,鹿晗和墨墨在一起了!
  • 千年噬记

    千年噬记

    传说亘古时期,巨人撑开了天地,不仅打开了凡世的空间,也在时空的夹缝中留下了一道无法修补的口子,自此,凡世中人类和万物生长的同时,时空夹缝中也出现了异族,为了满足种族的扩大,生命的延续,它们开始了掠夺时空和生命之战,而要占领一个人在世间的时空,首要的是吞噬那个人的生命,将他的生命,记忆,身份,一切都据为己有,我们将这样一群时空夹缝的恶魔称为——噬空者!
  • tfboys之青春的时光

    tfboys之青春的时光

    这本小说会有点虐心哦,请不要说我,tfboys等这你们来看哦
  • 我主末世

    我主末世

    末世,是绝望还是进化人性,只有在绝地下才显得真实,恐惧,是勇敢的前奏
  • 湘西赶尸鬼事之迎喜神

    湘西赶尸鬼事之迎喜神

    湘西赶尸、衡阳害手、苗族蛊女、炒骷算命、犀照、阴刀,你知道或者不知道的民间异术,你想到或者想不到的道教玄术,跟着本书,走进全新世界,体验前所未有的刺激
  • 逆天灭神录

    逆天灭神录

    创世神对天神说:“天界的事你想怎么管就怎么管,但如果敢掺和人间的事,你得掂量掂量自己的份量,否则,休怪我杀到天界,把天界给灭了!”创世神对龙神说:“我看你还不错,不如就给我当座骑吧,虽然我并不需要座骑,但有个宠物还是不错的!”主角对创世神说:“这世界根本就不需要神,人间的事情还得由我们自己来管,你最好哪里凉快哪里呆着去,否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