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想脱离贫困,却不肯付出努力。如果一个人安于贫困、听天由命,缺乏摆脱贫困的自信和勇气,身体中潜伏的力量就不能发挥出来,就永远不能摆脱贫困。
《简·爱》、《呼啸山庄》、《艾格尼斯·格雷》是众所周知的名著,它们的作者是勃朗特三姐妹。小时候,她们的条件远远不如弟弟布兰威尔。布兰威尔从小就表现出杰出的文学艺术天赋,他的诗歌、散文和绘画充满灵气。最初,他对绘画有浓厚的兴趣,一家人节衣缩食送他到伦敦皇家美术学院学习,在那儿,他发现很多同学比自己有才华,一下子泄了气。几星期后他回家了。在没有竞争的环境里,他渐渐恢复了对文学和艺术的兴趣,有时他想成为画家,有时又想写出长篇小说,但没有一件事情坚持到底。父亲为他找了一份清闲的工作——当家庭教师,他有足够的闲暇时间做自己感兴趣的事,但他仍然一事无成,还染上了酗酒、抽鸦片的恶习,还丢掉了工作。
在这种情况下,全家人仍然认为布兰威尔是有天赋、有潜力的,只是被暂时埋没了。姐姐们怀着对他的殷切期望,当家庭教师、到学校教书、养活他,期待他玩够以后开始搞一些流芳百世的作品。结果怎么样呢?如果不是为了研究勃朗特三姐妹的成长史,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布兰威尔的画,也读不到他小时候写的那些美文了。大多数人连听都没听说过他,而勃朗特姐妹在自己身上实现了她们曾经寄予弟弟的厚望。在辛苦乏味的工作之余,在暗淡的烛光下,她们读书写作。对那个游手好闲的“天才”,她们白费了苦心,但她们渐渐发现,真正的才华在自己身上,锦绣前程属于她们自己。人类有几种坚强的品格和贫困势不两立,那就是自信和勇敢。有许多人身处贫困,却靠自信和勇敢的禀性战胜了贫困。
不管一个人多么贫穷,只要能不断进步,即便是缓慢地进步,生活也是健康向上、充满希望的。但是,一旦他不再进步了,不再向更高、更深、更强的方向发展,他的生活就会变得死气沉沉,平庸至极。
贫穷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贫穷的思想和听天由命的态度。如果巴尔扎克在年轻时灰心丧气,我们就不知道谁是巴尔扎克了。他父亲说:“你知道吗,在文学领域中,一个人如果不是国王,就是乞丐。”他说:“那好,我就做国王。”父母把他留在阁楼上,让他自己支配自己的命运。他经历了整整十年的苦难岁月,终于战胜了贫困、取得了成功。在他真正出名之前,写了40本毫无影响的小说。
英国著名铁器艺术家詹姆斯·夏普勒斯非常贫穷,但是他经常在早晨三点钟起床抄写那些他买不起的书。他愿意步行18英里到曼彻斯特去买一先令一件的艺术品。他宁愿在铁匠铺中干最累最苦的活儿,以便观察炉子加热的过程。他十分珍惜空余时间,见缝插针,虽然这些时间都是零散的。就这样,经过5年的努力,他完成了伟大的作品《化铁炉》。
大自然偏爱那些以贫困作为起跑线而去努力奋斗的人,以巨大的财富和显赫的地位来补偿他们年轻时遭受的贫困磨难。把贫穷当作意志的磨刀石
贫穷可以磨炼人的意志,这种意志可以战胜心理上的负担,冲破贫穷的堡垒,到达成功的彼岸。
也许你生来就很贫穷,但那并不能决定你一生的命运。大部分成功者最初都是穷苦的孩子,贫穷给他们带来的并不是贫穷,而是一种催人上进的力量,这才是人生真正的财富。
福勒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一个黑人佃农7个孩子中的一个。他在5岁时开始劳动,9岁之前主要是以赶骡子为生。这并不是什么特殊悲惨的事情,大多数佃农的孩子都是很早就参加劳动的。这些家庭认为他们的贫穷是命运的安排,因此,他们并不要求改善自己的生活。小福勒有一点同其他的小朋友们不同:他有一位不平常的母亲,他的母亲不肯接受这种仅够糊口的生活。过去,她时常同一个儿子谈论她的梦想:“福勒,我们不应该贫穷。我不愿意听到你说:我们的贫穷是上帝的意愿。我们的贫穷不是由于上帝的缘故,而是因为你的父亲从来就没有产生过致富的愿望,我们家庭中的任何人都没有产生过出人头地的想法。”
“没有人产生过致富的愿望”,这个观念在福勒的心灵深处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以致改变了他整个的一生。他开始想走上致富之路,他总是把他所需要的东西放在心中,而把不需要的东西抛到九霄云外。这样,他的致富的愿望就像火花一样迸发出来。他决定把经商作为生财的一条捷径,最后选定经营肥皂。于是,他就挨家挨户出售肥皂达12年之久。后来他获悉供应他肥皂的那个公司即将拍卖出售。这个公司的售价是15万美元。他在经营肥皂的12年中,一点一滴地积蓄了2.5万美元。双方达成了协议:他先交2.5万美元的保证金,然后在10天限期内付清剩下的12.5万美元。协议规定如果他不能在10天内筹齐这笔款子,他就要丧失他的保证金。
福勒依靠自己在多年经商活动中培养起的良好的信誉,从私交甚好的朋友那里借到了款子,也从信贷公司和投资集团那里得到了帮助,他在第10天的前夜,筹集到了11.5万美元,也就是说,还差1万美元。
夜里11点钟,福勒驱车沿着芝加哥61号大街驶去,驶过几个街区后,他看到了一家承包事务所的窗子里还亮着灯,福勒走了进去,他看见写字台的后面坐着一个因深夜工作而疲惫不堪的人,福勒直截了当地对他说:“你想挣1000美元吗?”
这句话吓得那位承包商差一点倒下去,“想,当然想。”“那么,请你给我开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当我还这笔借款的时候,将另付1000美元利息。”福勒还向这位承包商详细地讲解了这次商业冒险的重要性,并且还将其他借款人的名单给他过目,那天夜里,福勒在离开这个事务所的时候,口袋里已经有了一张1万美元的支票。以后,他不仅在那个肥皂公司,而且还在其他7个公司和一家报馆取得了控股权。当有人要求与他一起探讨成功之道时,他就用他的母亲多年以前所说的那句话回答:“我们是贫穷的,但不是因为上帝,而是因为我们的父亲从来没有产生过致富的愿望,在我们的家庭中,从来没有一个人想到改变现状。”美国著名的服装设计师嘉拉蒂过去依靠洗衣店赚取微薄的收入为生,这位36岁的离婚女人,在生活上并非一帆风顺。她离婚后,独立抚养年仅周岁的儿子,她把这种苦难的生活作为自身奋斗的动力。她曾说:“贫穷就好像我们健身房里的运动器械,可以锻炼人,使体格强健。”
就这样,她用仅有的38美元购买针线衣料,缝制了第一套自己设计的时装,在达拉斯的精品店寄卖,结果证明,她确实具有设计时装的天赋。1986年,她与人合作,渐渐走进了服装设计行业。1987年,她加盟谢时利时装公司,嘉拉蒂的才华得以展示,目前谢时利公司的业务正在扩张,每周平均开设25家分店,营业额每年能达到1.1亿美元。嘉拉蒂设计的服装远销世界各地,不久也成立了一家新企业,开始了自己的事业,而她作为美国一家大型时装连锁店的设计师,每年得到的红利估计不会少于100万美元。荷兰17世纪伟大的画家伦勃朗·范·雷思也是一位从贫困中走出来的成功者。伦勃朗出生于一个贫穷的家庭,父亲是一位勤劳的磨坊主。伦勃朗从小就知道贫穷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因此,他立志要做一个自立自强的人。父亲为了让他读书,省吃俭用积攒钱,最终把他送入了莱登大学。实践证明,伦勃朗并不是念书的料,他把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用到了画画上。于是父母又把他送到雅格布·范·斯瓦丁堡那里去学绘画。在这艰苦的时间里,伦勃朗只能依靠给先生太太们画像谋生。
也许是贫穷的环境给了他巨大的动力。在他负担越来越重的时候,他的作品也越来越多、越来越伟大。在苦难的年代里所创作的作品,则大多成了世界上最伟大的艺术珍品。
“穷则变,变则通”,这是一条屡试不爽的真理。
失败是一种人生财富
一个人经历的失败越多,他的经验就越丰富,做人就越成熟,能力也就越强。
古埃及国王有一次举行盛大的国宴,厨工在厨房里忙得不可开交。一名小厨工不慎将一盆羊油打翻,吓得他急忙用手把混有羊油的炭灰捧起来往外扔。扔完后去洗手,他发现双手滑溜溜的,特别干净。小厨工发现这个秘密后,悄悄地把扔掉的炭灰捡回来,供大家使用。后来,国王发现厨工们的手和脸都变得洁白干净,便好奇地询问原因。小厨工便把自己的事情告诉了国王。国王试了试,效果非常好。很快,这个发现便在全国推广开来,并且传到希腊、罗马。没多久,有人根据这个原理研制出流行全世界的肥皂。错误,绝对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它其实是一种特殊的教育、一种宝贵的经验。有时候,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机会。换个角度去面对错误,可能是另一个更圆满的成果。
2002年10月10日,一条消息在全球迅速传播开来——日本一位小职员荣获了2002年诺贝尔化学奖。一位小职员居然也获得如此大奖?没错,他就是日本一家生命科学研究所的田中。他不是科学界的泰斗,也非学术界的精英,他甚至不是优等生,大学时还留过级;他找工作时未通过面试而被索尼公司拒之门外,后经老师的极力推荐才有机会走进现在的这家研究所。他是那样的平凡。获奖前,就连同事都不知道有田中这个人。当他接到获奖通知时,他还以为是谁在跟他开玩笑呢。
面对众多记者的追问,田中笑着说:“说来惭愧,一次失败却创造了让世界震惊的发明……”
事实的确如此。当时,田中的工作是利用各种材料测量蛋白质的质量。有一次,他不小心把丙三醉倒入钴中,他没有立即推翻重来,而是将错就错对其进行观察,于是意外地发现了可以异常吸收激光的物质,为以后震惊世界的发明“对生物大分子的质谱分析法”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失败在悲观者眼里是灾难,在乐观者眼里却是一次改正的机会。有失败的痛苦,才有成功的欢乐;有失败的考验,才有做人的成熟:勾践被夫差打败后,卧薪尝胆十年才一雪前耻;史蒂芬孙发明的第一个火车又笨又慢,经过无数次改良,终于成功;爱迪生在经历过几千次的失败后,才得出炭丝才是当时最佳的灯丝的结论;诺贝尔也是在经历了多次失败,自己险些丧命的。情况下才研制出TNT炸药。所以,失败也是一种财富,因为通过它又一次磨炼了你自己,完善了自我,又一次体味到坚韧的宝贵价值。
失败会使生活产生波折,从而更添生活情趣。没有遭遇过失败的人,永远是轻浮的。一个人经历的失败越多,他的经验就越丰富,做人就越成熟,能力也就越强。这样的人,只要他还能保持乐观,维持顽强的上进心,他就一定是最后的成功者。
羞辱是人生的一门必修课
羞辱是人生道路上一种伟大的力量,他能击溃弱者,更能成就强者。
20世纪80年代,年逾古稀的曹禺已是海内外声名鼎盛的戏剧作家。有一次美国同行阿瑟·米勒应约来京执导新剧本,作为老朋友的曹禺特地邀请他到家做客。
吃午饭时,曹禺突然从书架上拿来一本装帧讲究的册子,上面裱着画家黄永玉写给他的一封信,曹禺逐字逐句地把它念给阿瑟·米勒和在场的朋友们听。
这是一封措辞严厉且不讲情面的信,信中这样写到:“我不喜欢你解放后的戏,一个也不喜欢。你的心不在戏剧里,你失去伟大的灵通宝玉,你为地位所误!命题不巩固、不缜密、演绎分析也不够透彻,过去数不尽的精妙休止符、节拍、冷热快慢的安排,那一箩筐的隽语都消失了……”
阿瑟·米勒后来详细描述了自己当时的迷茫:“这信对曹禺的批评,用字不多却相当激烈,还夹杂着明显羞辱的味道。然而曹昆念着信的时候神情激动。我真不明白曹禺恭恭敬敬地把这封信帧在专册里,现在又把它用感激的语气念给我听时,他是怎么想的。”阿瑟·米勒的不理解是可以理解的。毕竟把别人羞辱自己的信件装裱起来,并且满怀感激地念给他人听,这样的行为太过罕见,很难让人接受。但阿瑟·米勒不知道的是:在这种“傻气”的举动中,透露的是曹禺对“羞辱”的真诚的感激。这种的“羞辱”对他而言已经是一笔鞭策自己的宝贵财富,所以他要当众感谢这一次“羞辱”。生活永远源源不断地在制造羞辱,这是永恒的命题,没有人能一生不遭到羞辱,但是比这更重要的是你的态度。有人一辈子被羞辱淹没,自暴自弃;而有些人则困羞辱而奋发,成就一番功名,这才是人生的强者。
战国时期的政治家苏秦,早年一直得不到赏识。一次去秦国游说失败后,苏秦落魄到了极点,回家还受到全家人的白眼。妻子不从织机上下来迎接,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还说了不少讽刺话,苏秦非常伤心。但面对这样的打击和羞辱,苏秦既不怨天,也不尤人,只是重重地叹了口气:“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认我这个小叔子,父母不把我当儿子,都是秦的过错啊。”从此以后他闭门自学,头悬梁,锥刺骨,刻苦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