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价值的属性
在生活中,在人们的心目中,自己需要使用的东西才有价值。因而,价值,必须具有彼此需要使用的属性。
价值体内涵的有用性不止一种一样,出于需要,表现出来的方面,是为该价值体的使用价值。每个商品的有用性不止一个,出于需要,人们只看其中一二;人,未尝不如此,有用于世者,不过是社会需要的方面。当我们说某价值体的价值时,往往指的是他的使用价值。
每个物的有用性既在于它本身,同时又隶属于他物的自然必然性,决定了物的价值同时是他物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经过价值交换。如商品的有用性既在于它本身,又隶属于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价值必须同时是人们的使用价值,不具备这样的属性,不能生存;某人的价值,必须具备能满足他人某种需要的属性,不然不能生存等等。因而,价值隶属使用,使用决定价值。不可能迫使他物使用它不需要的价值。
有用性,顾名思义,是价值体内涵的抽象物,使用时表现出来,不使用时表现不出来,因而使用价值是一个抽象价值。
你所知道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东西,不是使用价值,而是使用价值的载体(价值体),它内涵的使用价值只在使用时才能表现出来。就好像“知人知面不知心”,人的模样大致相同,使用价值则不尽相同,有待使用才能表现出来。
一般说,什么样的商品代表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如小麦有食用的价值,小汽车有代步的价值,衣冠有服饰的价值,笔有书写的价值等等。而当你使用时才发现,模样相同的两堆小麦,使用价值却不同,一堆出粉率较高、色白、面筋韧性好、蛋白含量高;另一堆较差。原来,前一堆小麦产自北方,后一堆是南方小麦。许多盘白粉摆在一起,难以辨别它们的属性,一经使用才知道各为麦粉、石粉、碱粉、海洛因……外观一样的汽车,使用之下,效果不同;服装的材料、款式、颜色一样,穿上身的感觉则不一样;你面前摆着一柄小手枪,当你使用时,才知道它是火机;而有一种小手枪,形状却是火机。广告宣称的有用性,与实际使用的效果不尽相符等等。使用价值是一个内在的抽象物,看不见、摸不着,只在使用时才知道、才能表现出来的价值。
交换行为使物的使用价值归买者所有
物的价值同时是他物的使用价值的二重性,决定着物的存在方式依赖于出于彼此需要的价值交换,价值交换是实现彼此是对方使用价值的桥梁。商店橱窗里,明码实价标出的那个商品,正在以美观显示它的有用性招引顾客,谋求交换,顾客不需要它,它兀自呆着;某人有价值,未被需要,或他那个价值派不上用场,便只能以“生的权利”方式呆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表现方面,经过交换属于使用者。以劳动力而言,它的使用价值是劳动能力,由于使用者的需要,经过价值交换属于使用者。如劳动力某甲出于谋生的需要,使用自己的生产资料,做出一件工具(此时,这件工具代表某甲的价值(有用性),某甲的使用价值表现为这件工具)。这件工具有幸被消费者需要,经过价值交换――消费者以这件工具的价值的等价物如货币换得某甲的这件工具。代表某甲使用价值的这件工具,归买者所有;这件工具的价值以货币形式回归价值所有者某甲。
交换行为,只改变了交换物的位置,一方以使用价值形式存在,另一方以货币形式存在。交换行为使物的使用价值归买者所有。
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使用价值是使用时表现出来的对于使用者的有用性,因而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一粒松子落地,萌动、发芽、成长,全过程它使用了生存环境中的有用物,如养料、水分、空气和阳光,长成一株松树。所有被它使用的物的使用价值都表现出来了,表现成一株松树。所有被它使用的物的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松树,而不属于被它使用的物。被它使用的物怎么就会变成了一株松树呢?这就是使用者松子价值的表现。松子表现了被它使用的物的价值,被它使用的物表现了松子的价值――彼此是对方的使用价值,从而彼此是对方价值的实现者。
四千多万平方公里莽苍苍横卧西半球的美洲大陆,这块巨大的价值体,原来沉睡在茫茫无人知晓的天涯海角。它客观自在了不知多少万年,直到公元1492年才被探险家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在开发者手中表现了举世瞩目的价值,而在比较不善于使用它的土著民族手中,对于外部世界来说,并不存在。美洲大陆表现了开发者所代表的先进文化、先进生产力的价值;美洲大陆在开发者、使用者的手上出现的耀眼的价值,是开发者、使用者劳动的产物,因而美洲大陆的使用价值属于以哥伦布为代表的发现者、开发者和使用者――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商品是文明人类赖以为生的资料,如果分离,二者都不能独立生存――商品和文明人类彼此需要对方的使用价值来实现自身的价值,从而彼此是对方的使用价值。
资本家以社会的需要作为使用价值来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知道人们目前需要什么,将会需要什么,又能组织资本满足人们需要。能满足人们需要者才算是资本家,归结为资本以商品表现自己的使用价值。表现为商品和文明人类彼此是对方的使用价值。
商品,因使用者的使用,而表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因而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如食品因人类的消费,表现了维持人类生命的使用价值。食品怎么就会变成了能维持人类生命的使用价值呢?那是由于使用者人类具有消化、摄取食品中人类所需要的养分的价值的表现。因而食品的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人类。食品因人类的需要,表现了自己的使用价值;人类因需要食品,表现了自己具有消化、摄取食品中的养分的使用价值。
食品表现了它的使用者人类的价值,人类表现了食品的价值。彼此是对方的使用价值的表现者,从而彼此是对方价值的实现者。
小汽车在使用者手中才能表现自身具备代步、运输的使用价值。因而,代步、运输的价值,属于使用者,不属于被使用者小汽车。因为或代步、或运输,是使用者表现出来的价值。
笔,在商人手中,写商业计划,表现了商人的使用价值;在教师手中写教学提纲,表现了教师的使用价值;在巴尔扎克手中,写《人间喜剧》,表现的是巴尔扎克的使用价值。工具:小汽车、笔,所表现的使用价值因使用者而异。看似工具的产品:代步或运输、商业计划、教学提纲、《人间喜剧》等,并非工具的产品,而是工具的使用者的产品。所以产品属于工具的使用者,而不属于工具。有如工人“按图施工”,盖起了高楼大厦,修筑了公路铁路;高楼大厦、公路铁路是工人的使用者资本家的“图”的体现物。所以产品属于工人的使用者资本家,而不属于按图施工的工人。被使用的人、物在使用者手中实现自身价值――笔,实现书写的价值;工人实现自身“按图施工”的价值的同时,所表现或体现的是使用者的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人、物的蕃衍皆不免于自然地结合成被使用和使用的对子关系,中国宋代理学家程颢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
价值体被使用或消费时,表现的是使用者的价值
使用价值既是价值的表现形式,又是实现价值的手段;而当价值体被使用或消费时,表现的是使用者的价值,所以,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鞋,这个价值体被使用时,表现并实现了它具备护足行走的价值的同时,体现了使用者的价值。被劳动力使用,体现劳动力的价值;被工程师使用,体现工程师的价值;被儿童使用,体现儿童的价值,因使用者而异。因而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而不属于被使用者。
劳动力具有第二工具的价值,待使用而实现。劳动力市场上有许多待雇的劳动力,虽然有用性各不相同,但谁雇用他就表现谁的价值。被社区雇用作为清洁工,表现社区讲究清洁的价值。社区环境清洁卫生的效果属于清洁工的使用者社区,而不属于被使用者清洁工。价值体张某,具备四级钳工的使用价值,假定他的价值的市场价格是月工资3000元。资本家雇它来制造“AA”设置,张某“按图施工”,四级钳工的价值在施工过程中得到实现的同时,体现了使用者的目的――造成了“AA”设置。张某的价值以工资的形式属于张某,张某的使用价值的体现物“AA”设置属于使用者资本家。
“四级钳工”的有用性,既是张某价值的表现形式(使用价值),又是张某实现自身价值的手段。
雇用他去体现的“图”,是他原先所不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劳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有用性(价值)服从“图”。生产过程中,并非他支配“图”,而是“图”支配他。张某被使用的过程,是作为使用者的工具体现使用者的价值产品“图”的过程。使用者的工具“四级钳工”的价值,与“图”的价值,二者根本没有共同之处。
“AA”设备,是张某被使用时表现的使用者的价值,所以“AA”设备属于使用者。
劳动力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如同工具价值得以实现的过程一样,所产生的价值产品是使用者价值的体现,而非工具价值的体现,因而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
产品“AA”设备的价值对使用者而言,显然是使用者劳动价值与被使用者劳动价值的和,大于被使用价值,但要被市场接受才能算数。到那时,“AA”设备的市场价值,或大于或小于被使用价值(c v v),表现的都是使用者资本家的劳动价值(z),或盈或亏,都属于使用者资本家。
劳动者的素质使他具备某种使用价值,但要对别人有用才能算数,如果他的这个有用性被新工艺代替,他便失去了价值,难以被使用,不能构成彼此是对方价值实现者的生存形式。一旦工具由机器来操纵,劳动力的交换价值就随同它的使用价值一起消失。
使用价值也就是价值体用于交换,以求实现自身的有用性,从而得以生存的价值的表现方面亦即被使用方面。价值体本身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体本身的关系,除上述关系之外,使用价值仅只是被使用时表现出来的价值体的有用性的一部分,并非价值体的全部有用性。如笔,既可用于书写,也可画可染;镰刀,既可用于割草,也可以割麦割稻;劳动力某甲,既可以开客车送人,也可以开货车送货;脑力劳动者某乙,它既可以教书,也可以当公务员;某君学富五车,用于世者不过数页。
价值交换是实现彼此是对方使用价值的桥梁
使用价值,对它的所有者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非所有者是使用价值的客观法则。以上例言之:工人(v)的使用价值劳动力;脑力劳动者(v)的使用价值知识,对它的所有者v、v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非所有者资本家才是使用价值。反之亦然:资本家z的使用价值(运用资本体现自己的价值(经营之道),对它的所有者资本家是非使用价值,对它的非所有者v、v是使用价值――劳动力和脑力劳动者通过使用资本家提供的物质条件和经营之道才能表现从而实现自己的价值。由是,价值体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通过价值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的人的手中,结成彼此是对方的使用价值形式――价值交换是实现彼此是对方使用价值的桥梁。
劳动的价值性质,只有通过对劳动者的使用,作为价值量发生作用时才能确定。
商品的二元性质
商品,这个用于交换的有用物,同是一样东西,却有两个来源、两种价值形态、两种表现形式、两个主人、两种价值分道扬镳,各奔其主。它使生产者、交换者本身的社会关系,具有商品活动的形式,从而使人们的社会关系变成了生产和交换关系的产物。表现为价格或仅仅表现为价值时,是它的归复点。马克思感觉到商品的这种神秘性,说:劳动产品一经变成商品就有幽灵般的价值性质。
1.同是一样东西,却有两个来源:商品体来源于自然价值(自然物和体力劳动),附着在它身上的有用性即使用价值,来源于人类的脑力劳动。人类劳动有两种,形成价值体的劳动,是体力劳动,附着在商品体上的使用价值,源于脑力劳动;
2.同是一样东西,却有两种价值形态、两种表现形式:价值体和使用价值两种,二者表现形式不同:价值体具体、使用价值抽象。价值实体,看得见摸得着,使用价值抽象。表面看,什么样的商品体代表什么样的使用价值,其实不是这么回事。使用价值必须经过使用,才能表现出来。如许多个无色透明的玻璃杯里,各装着清水一样的液体,都是水吗?未必,经过使用,才知道它们的性质各不相同:有淡水、盐水、碱水、矿物油和几种酸液。日用百货的有用性质,它的样子能表现出来吗?不能,一定要经过使用,才能表现出来。劳动力的有用性,凭他说、凭他的模样能表现出来吗?不能,一定要经过使用才能表现出来等等;
3.同是一样东西,却有两个主人,两种价值各奔其主,分道扬镳:资本家筹划生产时,为它能否找到主人而伤透脑筋,假若产品出来时找不到主人,资本家将不成其为资本家。我们说的这位资本家很精明,产品一出,销售一空。使用价值找到了主人,价值从商品体中羽化而出,变为货币回归故主;使用价值取而代之,归买者所有,依从使用,表现新主人的价值。各自开始了新的生活。
商品一经售出,商品体就变成了单纯的使用价值,属于买者所有,这是交换关系的基础。价值从商品体中羽化为货币(或其它交换价值)回归故主,回归的价值不再回头涨价,不存在价值的价值,如不存在时间的时间。
商品既是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它的命运就不免于有用于世时生存,于世无用时消亡。
既已表现为使用价值的物,无不是处于价值蕃衍中的物。在商品世界的望远镜中,凡是用于交换的使用价值,皆具有商品性质。
未能实现价值交换的物,皆处于兀自消亡的境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