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足并引导人们生活完善化而创造使用价值的天赋使命,给资本的活动,从而给资本家施展聪明才智以广阔的空间。无论资本家怎样用心,也难以捉摸人们日新月异的欲求。产品过渡为商品即产品被市场接受,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才能算数。这个严峻的现实,决定着资本的命运。
产品生来不是商品,只是它有可能变成商品。就像货币生来不是资本,它有可能变为资本一样。产品从产品价值跳到商品价值、跳到消费者手中,是资本家劳动价值(z)的惊险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而是资本家。社会分工使资本家操作资本的劳动成为单方面的,却使他的需要成为多方面的,他需要应时处变地运用“资本”这支灵兽,立足于竞争之林。正因为这样,资本家的产品对他说来与其说是交换价值,不如说是资本的生命。按资本家的抉择,他所要生产的这个产品一定会受消费者欢迎,他宣称它要去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或给消费者创造一种新的享受,或者它能唤起一种新的需要。待到产品上市时却可能部分地或全部地被另一种产品所排挤。那时,我们这位资本家的产品就成为多余的,因而是无用的了,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付诸东流。
社会分工使资本中的另外两个雇佣劳动者(工人v、脑力劳动者v")成为单方面的。在产品生产中已经证实了他们的劳动符合资本家的要求,从而是有用劳动,实现了自己的价值(收到了工资)。至于产品是否具备交换价值,即他们的劳动是否于世有用,那是资本家的责任。
从产品的生产到被市场接受,自始至终考验着资本家的抉择。因而,与其说是市场决定商品价值,不如说是市场决定资本家劳动价值的有效程度。
产品转化为商品,标志着“资本”的活动,终于转化为有用劳动,资本的价值得到实现。这时资本家劳动价值z,才会表现为利润。
商品与资本家的关系表现为:市场决定商品的命运,商品决定资本家的命运,资本家决定资本的命运。
资本家的定义,其实简单明白:他能知道社会需要什么,又能组织资本把它生产出来,满足社会需要。以这种能力谋生的人就是资本家。资本家的定义正好是商品定义的倒影:用来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
第一节 资本家劳动价值的内涵和外在尺度
一、资本的目的无限,资本家生活所需要的
财富却不是无限的
做一个资本家,这就是说,要在生产中不仅占有一种纯粹个人的地位,而且占有一种社会的地位――社会消费品的生产工具的司令官的地位。就目前可以预见的未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最佳生产方式,是自由劳动者为谋生而结合成的生产力。这种生产方式是劳动者各尽所能实现自己价值的最佳方式。
资本家劳动价值的外观是资本成就。如松下幸之助缔造的松下电器,资本价值六百四十亿美元,拥有20万员工,年销售额300亿美元。资本家之所以受人尊敬,在于他操作资本生产的是资本价值,本人消费的却是维持自己的价值(维持作为资本家的智力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他每天消费了自己,又把资本再生产;他有资产――他和他的员工的谋生条件:生产资料。
劳动生产和经商,最初是一种谋生手段。
其中的佼佼者,演进为货殖――为发财致富而生产,为发财致富而经商,突破了它原先有限的宗旨――谋生。
生产和经商变成了赚钱的手段,它的目的就不是有限的了。
然而,满足一个人优裕生活所需要的财富却不是无限的。货殖者在满足了自己优裕生活之后的醉意――货殖行为,客观上是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行为,突破了它原先有限的宗旨――谋生。
资本的目的无限,资本家生活所需要的财富却不是无限的。
二、“田鼠饮河,不过果腹”
雇佣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配置,总是受劳动需要界定:一定量的劳动,需要一定量的生产资料,而劳动需要取决于生产需要。生产需要是资本活动的有用性作为市场需要的表现,这是每次资本周转时资本家使用资本要素的有效程度在生产需要上的表现。
通常,资本总是“逐什一之利”。资本家想获得一分利润,总要配置十分资本,付出创造十分价值的劳动。资本是他从地下呼唤出来与他挑战的灵兽,任由他驾驭。跨泰山超北海,直上青云,或在泥沼里转悠,就看他的本领了。在江边饮水的这只志得意满的田鼠,如松下老板他说:“社会大众以节衣缩食积下来的血汗钱,交给我经营事业,千千万万的男女员工,到我这里来帮助工作,我的公司占有广大的土地,使用多至不可胜计的物资,于国家社会若不能竭尽我的心力,那是罪无可否。”(见《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中国经济出版社)
资本家名下的客观社会财富,若比之为江河,资本家就好比在江边饮水的一只田鼠,汪洋一片,任其豪饮,不过果腹。
三、资本家劳动的过渡点
标题所示是一个从来就被社会忽略,或被视为笑话,甚而至于因为嫉妒而被人有意忽视的却关系到每个人自由发展的大事。但事实上确乎存在着这么一个过渡点,它同资本与生俱来,它未必是资本家的天然情愿,但实际情况就是如此,社会早已感觉到了,我们来公开揭示它并承认它吧!
资本家在维持了生活消费之后,把利润转为再生产、资本积累。不论资本家本人的意愿如何,这个转化是资本家谋生活动转化为社会服务的过渡点。是私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名下的社会使用的资本的过渡点。
人们通常称,资本家个人过去劳动积累的生产资料为资本,是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此点过后的资本家的私有财产,无形中变成了资本家为社会创造财富的物质条件。
资本家的消费起着资本动力作用,为了资本的生存;工人的消费,为自己的生存。这两种消费,都是把资本用来交换劳动的生活资料再转化为生产劳动,是资本必不可缺少的生产力的生产和再生产。以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十二章假定的一份资本为例,它的过渡点是资本家收入的20%,以20%的利润作为生活所需,其余80%投入正在执行职能的资本。此点过后,资本家对超过其生活所需部分的资本80%执行职能,就具有为社会劳动的性质,亦即具有执行公务的性质。他在身不由己中进入了为他人劳动的境界――作为资本的司令官操纵资本为社会效劳。
过此点之前为谋生而赚钱,过了此点为了增殖资本而为社会劳动。他是社会生产主体”资本”的司令官,却自食其力,官吏们则要靠纳税人来养活。
过渡点标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条件是一切力求自由生活的人所关心的事的前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自由个性的阳光舞台。每个人都能凭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充分表现自己,实现生活完善化。资本(自由人的联合体)有可能一步一步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王国内,为未来公心翕然的社会奠定基础。一切从事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人,纷至沓来,结合在资本里,组成一个个社会自由发展的细胞(c+v+v"+z=W),不是马克思所说的不幸,而是人们完善生活的自然结合形式。
资本家以创造社会财富、创造就业机会为乐,雇佣劳动者以实现自身价值为喜,马克思以资本为敌。
第二节 使用价值率Z'
我们已经知道资本以它的商品W表现价值,然而被消费者所接受的这个商品,总得在作为商品之前以产品的形式存在。作为产品它只是个“可能的商品”,产品价值中的资本家劳动价值z这时尚未表现出来,也就是说资本家使用资本创造一个新价值的目的,在商品处于产品阶段时尚未实现。如果我们从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v"+z)中减去资本家劳动价值z,剩下的c+v+v"这三个已经预付的资本价值,对资本家来说就是商品的成本价值。假定商品价值(W)是180元,其中成本价值(c+v+v")的货币额是160元。当我们从商品价值中补偿了成本160元后,可得到20元的新价值。即商品价值W180元-成本160元=这次劳动创造的唯一价值的货币额是20元。这个新价值显然表示着资本家操作成本(预付资本)的有效程度,而这就是资本家劳动价值。这20元即这次资本活动所增殖的绝对量,俗称利润。它表现的是资本家抉择的有效程度,劳动过程的完成形式是c+v+v"+z=W。我们以k代表成本价值,资本家劳动价值的相对量,即成本增殖的比率,显然由资本家劳动价值同成本价值的比率来决定,我们用z/k来表示。在上述例子中,它是20/160×100%=12.5%,表示资本家使用资本的有效程度是12.5%。我把成本价值的这个相对量,称为使用价值率或盈亏率。用它来观察资本家在一定时间内使用预付资本即成本(c+v+v")的有效程度。使用价值率用Z'表示。其公式为,z'=z/k=z/(c+v+v")。用它明确表现资本家劳动价值。
假若资本家劳动无效,z=0,以上例而言即0/160=0――资本家劳动价值z等于零。
成本(c+v+v")是资本家的劳动对象,对资本家而言是有效劳动,是预付资本。当资本家劳动价值z等于零时,劳动力(v)、脑力劳动者(v")盈亏保收,倒霉的是资本家。
俗称的“利润”或“亏本”,就是资本家劳动价值,这是一个看不见的劳动果实。“利润”或“回报”、“反馈”一词的暧昧程度,足以使误会者把资本家往死里鞣。如榨取、剥夺、抢劫、掠夺、对工人的谋杀、剥削、剩余价值、不需要资本家花费任何东西的价值等等,任你怎样指斥,好像都没有冤枉资本家。现在该是给它平反、正名、“落实政策”的时候了。利润(价值增殖)的起点是抉择(z)所产生的劳动的目的和方式、方法,而不是成本(c+v+v")显示的劳动多少。资本依从抉择运作,倘若抉择不当,勿论雇佣人员怎样劳动都是浪费时间。因而“利润”显示的是资本家劳动价值(Z)。简而言之,利润的起点是抉择,不是劳动多少。利润和亏本为什么总是属于资本家呢?原因有二:1,使用价值属于使用者。资本家是资本要素的使用者,或盈或亏,系于使用者的抉择的有效程度,是资本家劳动价值的表现,由使用者资本家来承担;2,就像亏本属于资本家一样,利润也属于资本家。
第三节 马克思论资本利润率
马克思认为利润率决定于工人体力所能容许的工作日长度:
“对于利润来说……如果工作日的界限是一定的,利润的最高限度就与生理上所容许的工资的最低限度相适应;如果工资是一定的,利润的最高限度就与工人体力所能容许的工作日延长程度相适应。所以利润的最高限度受生理上所能容许的工资的最低限度和生理上所能容许的工作日的最高限度的限制。显然,利润率的实际水平只是通过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断斗争来确定,资本家经常力图把工资降低到生理上所能容许的最低限度,把工作日延长到生理上所能容许的最高限度,而工人则经常在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抵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200页)
在马克思那里利润率即剩余价值率:又称剥削率。剥削率指剩余价值(M)和劳动力价值(V)的比率,以m'表示。“其公式为,m'=m/v。它表示雇佣工人受剥削的程度。”马克思说:“剩余价值率是劳动力受资本剥削的程度或工人受资本剥削的准确表现。”(《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44页)
第四节 资本家是人格化的资本
利润,即价值增殖。利润的使用通常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资本家作为个人收入消费,另一部分用作资本积累。在一定量利润中假定以80%资本化,20%用于消费,那末,积累的资本是2400元,或是1200元,就要看利润的总量,这两部分中的一部分越大,另一部分就越小。假定利润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已定,积累的资本量显然取决于利润的值是3000元或是1500元了。可见,决定利润量的一切情况也影响着资本积累的量。资本家这个人有绝对的致富欲,“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内在规律转化为外在的优胜劣汰的强制规律支配着每一个资本家,竞争迫使他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资本来维持自己的资本,而他扩大资本只能靠扩大再生产、再劳动。
资本家之所以受人尊敬,是因为他是人格化的资本。他一心一意追求价值的增殖,千方百计地去创造新的价值增进人类生活完善化。从而去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类创造理想生活的物质条件,他身不由己地成了社会进步的主动轮。他比较富裕,令人嫉妒以至仇视。然而,老子曰:“鼹鼠饮河不过果腹,画眉巢林止于一枝”。资本家在维持了生活消费之后,把收入转作资本积累,用于再生产,勿论资本家本人的意愿如何,这个转化点是私人资本转化为公共财富的过渡点。从此点过后,资本家对超过其生活所需部分的资本执行职能,就具备为众人劳动的职能了,这时的资本家是一个无需纳税人供养的公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