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一体化涉及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文化生活、空间景观等各个方面,故其概念对于不同的学科在理解上也有不同程度的偏重。社会学和人类学界从城乡关系的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指相对发达的城市和相对落后的农村打破相互分割的壁垒,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直至消灭城乡之间的基本差别,从而使城市和乡村融为一体;规划学者是从空间的角度对城乡发展做出统一规划,即对具有一定内在关联的城乡交融地域上各物质与精神要素进行系统安排;生态、环境学者是从生态环境的角度,认为城乡一体化是对城乡生态环境的有机结合,保证自然生态过程畅通有序,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经济学界则从经济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合理布局角度出发,认为城乡一体化是现代经济中农业和工业联系日益增强的客观要求,是指统一布局城乡经济,加强城乡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协作,逐步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使生产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合理分布,实现协调发展,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在不同地区城乡一体化研究和实践中,对城乡一体化的界定更加丰富多彩。
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化的最高境界,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这是北京市城乡一体化课题组的核心观点。他具体分析:“城乡一体化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城乡一体化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城乡一体化没有衡量指标,可能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感受”等观点被各地广泛引用。
陈光庭研究员认为,给城乡一体化下定义要注意五点:
(1)城乡一体化是发生在生产力水平或称之为现代化和城市化水平相当高的时期;
(2)城乡一体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3)城乡一体化是双向的,不是单向的。绝不是全部乡村都转变为城市的过程。更不是城市乡村化,应该是城市与乡村互相吸收先进和健康的因素而摈弃落后的病态的东西的一种双向演进过程。
(4)城乡一体化要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方面。精神的、文化的社会的内容不能忽视。
(5)不能把城乡一体化看成缩小甚至消灭城乡差别的过程。城乡差别是永恒的,只是不同历史时期其表现程度和形式不同。把握上述五点就可以看出一个城市学、经济学和社会学三者结合的定义:城乡一体化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条件下,城市与乡村实现结合,以城带乡,以乡补城,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相服务,达到城乡之间在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协调发展的过程。
上海市课题组认为,城乡一体化是通过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城乡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融合,从而达到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文明的过程。城乡一体化是建设郊区“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具有“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多心多层、组团式的都市城镇体系”,是实现“现代交通网络”、“和谐生态环境”及“城乡共同繁荣、富裕、文明的过程”。他们认为,城乡一体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就郊区而言,主要表现为:基本建成与中心城市经济规模和综合实力相适应,与国内外广泛联系的全方位开放的经济格局;基本建成布局结构合理、功能齐全、多心多层、组团式的都市城镇体系;基本建成高等级、综合性、枢纽型,与国内外大交通连接的现代化交通网;基本建成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居更佳,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生态环境;基本建成与国际惯例接轨的经济运行体制和社会管理机制。他们认为,现代经济的发展必然导致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人口密度逐渐趋近极限,这与人们对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追求相悖,势必产生向郊区疏散和扩张的强烈愿望;第二,工农业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造就了乡村的工业化、城市化,使工业和农业水乳交融,城市和乡村相互渗透;第三,三大产业的效益天平要求在一定地域合理分布市场,相互提供最有成效的服务;第四,交通通讯设施的根本改善,在时空上大大缩短了城乡之间的距离。城乡一体化,是作为开放系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集聚与扩散过程,总体上更多地体现为集聚,这有利于资源、环境等最大限度的利用和保护。城乡一体化意味着农村的工业化、现代化和城市化,也标志着城市功能的进一步完善。正因为这样,近二三十年来,发达国家的大城市几乎不约而同地将郊区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纳入了城市总体规划,以城乡一体化作为指导思想。
浙江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朱家良认为,现在,浙江有许多市、县编制了城乡一体化规划,在这些规划当中,对城乡一体化的含义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述。已经看到的一个比较好的表述是“城乡一体化是在工业化、城市化的条件下,城乡经济社会融合、协调的现代社会结构”。他认为界定城乡一体化至少要讲清三句话:第一,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的“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第二,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逐步转变为现代结构;第三,目的是使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或者说城乡居民有相同的共享现代文明的基本权利“。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三个值得注意的问题。第一,在二者的基本关系上,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是手段,统筹城乡发展是一个过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是目标,其核心是解决城乡居民多方面存在的”两种身份,解决城乡居民的国民待遇问题。第二,公平和效率的权衡。在统筹城乡发展最后达到城乡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应该说是充满着公平的理念。但这个公平的理念不能离开效率,不能过度地损失效率来达到公平。第三,要研究和防止可能出现的一些倾向。可能会产生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简单化,例如编制城乡一体化规划,就把产业、生态等等都戴一个一体化的帽子;另一种可能产生的倾向是理想化。比如社会保障体系的城乡一体化,要有一个过程,从城乡不同水平、不同方式的社会保障做起,要考虑到国情,考虑到过程,考虑到条件,要有一个推进的时序。
江苏省委农村工作办公室副主任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点是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最终目标是实现城乡一体化,人不分城乡,居住不分东西,都能平等地分享到工业化、城市化带来的发展机会,分享到现代文明的成果”。“城乡一体化不是乡村都变成城市,也不是低层次的城乡连体化,更不是强者对弱者的怜悯,而是在保留城乡各自特点的基础上,创造平等统一的新型城乡关系,营造协调发展的良好环境,形成现代文明城市与高效生态农业相辉映的美好景象,实现城乡资源的再分配和优势的再组合”。
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崔功豪教授认为,城市化本身就是一个城乡转化的过程,但人类社会永远存在农村和城市两种形态。他分析,只有农村的城市化,才有中国的城市化。我们应该给逐步发展起来的现代农村应有的地位和它的作用。我一直这样认为,只有农村的城市化,才有中国的城市化。优化了农村空间,才能使整个区域真正地大发展。过去,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说城乡一体化,就是城市代替农村;城乡一体化,就是把农村全部变成城市。实际上不是这样的。人类社会永远会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种不同的形态,社会的发展是离不开农村、离不开农业的。大家知道,没有一个国家城市化率按照人口讲是100%的,因为人们消费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从城市规划界看,世界城市的发展有过几次循环。从人口流向上,过去是农村居民向城市迁移,现在西方国家是从人口从城市往农村走;过去人们欣赏城市的高楼大厦,现在人们欣赏的是一个清净的农村自然环境;过去人们向往大城市,而现在西方国家却认为小的才是美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