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每一分钱都来之不易——培养孩子对金钱的认识
父母在孩子面前不要避讳谈钱,相反,要有意识地引导孩子对钱的作用有正确认识,让他们从小就懂得钱的真正意义,以及钱在生活中的分量。
黄思路,或许并不为许多人熟识,但她所走过的路,所拥有的骄人成绩,却是每一个同龄人都向往的,也是每一位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所期望的。一个16岁的少女,在她还刚刚开始的生命里程时,却已经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1995年被评为福建省“十佳”少先队员,1996年获得宋庆龄基金会奖学金,华兴青少年奖励基金奖,1998年由宋庆龄基金会选入《中国少年榜》,将其亲笔签名镌刻在上海儿童博物馆门前的石碑上。同时黄思路是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少年班学员,在全省以及全国的少年作文比赛中多次获奖,至今已经有20多万字的作品在20多家报纸、杂志上发表。而她的个人作品集《第四节是物理课》也已经出版。1998年黄思路随福建省中学生代表团出访日本,1999年暑假获得美国爱斯本音乐学院全额奖学金赴美学习古典音乐。
黄思路的成功是胆识与毅力的结晶,也是自我独立与勤俭节约的写照。
父母在她小时候就注重培养她的勤俭节约的意识,让她懂得钱是好东西,但钱要靠双手获得。在美国学习的日子,黄思路非常节约,这是他特别突出的优秀品质。比如洗衣服,当她从中国飞到丹佛的时候,珍妮教她用投币洗衣机洗衣服。而在爱斯本也可以这样,但是黄思路认为太贵。在丹佛的时候是每次投两角五分洗衣服,然后再投两角五分烘干。而爱斯本则每次都要五角。所以,她总是用手洗,自己尽量挤出时间偷偷地洗,然后把湿衣服晾在宿舍卫生间里。她说,一次就可以省人民币八块多呢。而在国外鞋子坏了,她就到处去找修鞋子的地方。而且修了一次后坏了,就自己买了万能胶,然后用钉子自己动手补鞋。在日记中,她还自鸣得意地说:“我是个一流的鞋匠吧!”
美国规定骑自行车要戴头盔,她就跑到二手商店买了一个旧头盔。而且自从知道了二手商店之后,她就经常去那里。其实那个地方经常都有好东西,只是有的因为主人厌倦了,或者买回来不喜欢就放弃了,对并不宽裕的学生来说很省钱,再好不过了。
但是在该花钱的时候,黄思路却还是非常大方的,比如国内很难买到的乐谱,就一点都不犹豫。而同样对于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之际的礼物她同样也精挑细选,舍得花钱。而对于演出的时候要穿什么衣服,她同样也很大方,准备买裙子,只是最后因为没有合适的,没有符合中国意蕴的衣服而放弃了。
从独自闯荡美国,再在爱斯本好好地学习两个月,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非常美丽也非常成功,就可以看得出她的自理能力;在花钱的态度上,黄思路确实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不该花或不值得花的钱就绝对不花、不乱花,而真正需要花钱的地方,却非常坚决而且毫不犹豫。
帮助孩子认识“钱”,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教育孩子节省钱。从小没有储蓄罐的孩子是不健全的孩子,这是一个颇有见地的认识。孩子从三岁时,父母就要帮助他开始积攒硬币的游戏了。六岁前,你就得让孩子明白“银行”不仅是取钱的场所也是存钱生息的地方。你应该以孩子的名义在银行里为他开个户头,并把属于他的零钱存进去,这能培养他节省“自己的钱”的习惯。
●给予孩子必要的津贴。孩子每月若能得到一定数额的津贴,他们就能学会生活的基本法则:有钱才能消费。但这“有钱”必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且孩子消费的账单必须记在孩子的户头上。这样,当父母听到孩子发出“我要买什么”的声音时,你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先瞧一瞧你的存折吧!所有这一切你能消受得起吗?”压力会立刻从你的身上移开。买不买成了孩子自己的决定。
●不要用钱来利诱或惩罚。用钱利诱、惩罚从来是父母们的专利。你应该充分认识它的危害。如答应给孩子的津贴,应按时给予,不能因为孩子的懒散行为,不愿学习,不愿做家务而任意减少、克扣甚至取消;做父母的也不能因为自己在哪儿发了一票,而对孩子突然慷慨大方;孩子在家里表现勤劳以及在校取得良好的成绩,你称赞他几句就已经足够了。
●不要掩饰家庭的经济状况。有时候,在我们有些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家庭,父母们碍于和孩子谈钱,总觉得面子上不好看,甚至有的还“打肿脸充胖子”,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吃好、穿好、兜里有钱。其实这样做是大可不必的。当孩子问起家庭收入及经济状况的时候,永远不要对孩子说谎。有时候孩子提出的问题或许代表了孩子想要了解的另一层意思。比如“我们是不是很有钱?”真正的意思是“我会不会像我们班的同学×××那样有那么多的名牌衣服,有那么多的零花钱?”在这种情况下,家境并不宽裕的父母应当告诉孩子自己的收入,教育孩子不要和别人攀比。如果孩子坚持要买一件名牌衣服,父母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他“咱家买不起!”同时教育孩子懂得要使生活过得更好,必须付出辛勤的劳动,将来要靠自己自食其力。尽管孩子不必了解家庭经济的具体状况,但是家庭经济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应让孩子彻底明了。父母毕竟不是孩子的“银行”。你把自己有限的财产一五一十地向孩子交了底,孩子反倒会珍惜你的每一个小钱。然而,有钱的家庭,往往无法处理好钱的问题。父母一方面把自己的钱“掩埋”起来,一方面又在各种场合炫耀自己的财富,这样会让孩子产生掘金人的贪婪心理,孩子往往会诉诸极端手段以求解决对金钱的渴望。
●让孩子了解你的工作。父母可以为孩子创造条件,让孩子懂得劳动和收获之间的关系,鼓励孩子利用假期时间去参加公益劳动或者勤工俭学,体会劳动的艰辛和父母挣钱的不易。一位中学生替年近50岁的父亲送了一天报纸以后说:“当我爬完最后一户的楼梯时,我只有一个念头,我再也不会用父亲一天的工作报酬去打一次游戏机了!”未成年的孩子往往不知道父母的钱是从哪里挣来的,并对父母给予的每分钱抱有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但是,当你带领他们参观自己工作的场所,特别是体力劳动者那些流血流汗的挣钱场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你的劳动会给孩子的幼小心灵产生一种惊心动魄的震撼效果。你的辛劳,会在孩子所触摸到的世界里得到补偿:那就是孩子会更热爱你的工作,热爱你的生活,热爱你所带来的财富,并和你一起携手,去赢得有限的人生!
二、把一分钱掰成两半花——让孩子理智消费
花钱需要智慧,而且其中大有学问。
有这样一个传说:三个小伙子同时向一位姑娘求婚,姑娘开出条件:不论任何东西,谁能用最少的钱装满一间仓房,我就答应嫁给他。
第一个青年想了好久,发现稻草最便宜,便买了许多稻草,装满一屋,姑娘没吭声;第二个青年运了许多泥土,装满一屋,只花了点搬运费,代价最低,以为胜券在握,但仍遭姑娘拒绝;第三个青年把姑娘带到空空的房里,用火打着灯芯,霎时满屋生辉。第三个青年终于赢得了姑娘的芳心。
比尔·盖茨用5000美元起家,10年后成为世界首富。全球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施乐公司拥有资本180亿美元,后来都资不抵债,宣布破产。
花钱,成了魔术,有人暴富,有人破产。
经济素质教育,应该教会孩子花钱,将来参与竞争时,可以避免许多挫折。
只要孩子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就必然要与钱打交道,所以当孩子手里有了钱,父母就应该指导孩子如何使用这些钱,教孩子学会用钱,理智消费。
芹芹过生日,家里亲朋好友聚集一堂举行“生日典礼”。第二天,芹芹又向妈妈要了300元钱,说是要请班上要好的同学在麦当劳庆贺生日,并说,同学的生日都很讲排场,自己也不能太寒酸。芹芹的母亲听后埋怨她太过于讲阔气,不知道珍惜钱,但还是给了芹芹300元。
当今孩子在消费上确实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五六元一个的面包咬了一口就扔掉了,上百元一个的玩具玩了一天就摔坏了,还没穿过的新衣服,只要认为“过时”就不再穿了。他们花钱大手大脚,过生日互相攀比,使很多父母感到头疼。
武汉市一初中二年级学生为凑足过生日的钱,竟一次偷学校财务室现金近千元。事发后,他悔恨地说:“别的同学开生日晚会都要花去600元钱,我没有钱,但还想出风头,争回面子……”当今孩子不良消费的现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应该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一些父母不重视对孩子进行消费教育,认为现在的孩子都这样,对孩子限制过多没必要;也有的父母采取不让孩子接触钱的办法。这样做未免太消极。对孩子进行理智消费教育,积极的态度应该是,正视现实,以主动的姿态告诉孩子金钱的重要性和来之不易,让孩子从小懂得金钱的价值,养成勤俭节约的好品质。让孩子树立健全的经济意识,养成正当消费的好习惯,成为有一定经济头脑和管理能力的小主人。正如一些学者指出的:孩子不能在金钱的无菌室里培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孩子正确消费,让孩子学会在消费中算账的习惯,比如,同样是交通工具,坐普通巴士比空调巴士节省,坐大巴比中巴节省,坐中巴比“打的”节省。让孩子学会少花钱多办事。父母可以给孩子一些零花钱,由父母引导,让孩子提出预算,然后让他自由支配。
美国教育专家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提出了他们应了解的消费常识:1~3岁能辨别不同硬币和纸币的价值;4岁能懂得不能见什么买什么;5岁知道钱是怎么来的;6岁能区分不同面值的一些钱;7岁能学会看简单的价目表;8岁能知道把钱存到储蓄账户上;9岁能自己安排简单的一周开销计划;10岁懂得节约的意义;11岁知道从电视中了解有关的广告;12岁懂得正确使用银行业务中的常用术语等等。专家为美国孩子拟定的“标准”对我们的父母是否也有一定的启迪呢?
可见,对孩子的关爱并不等于让孩子随便花钱,因为那会让孩子忘记金钱的得来是需要努力的。有的父母讲阔气图享受,追求超前消费;有的对孩子娇生惯养,对于孩子的物质需求有求必应;有的对孩子“全包全替”的周到服务,使孩子缺乏劳动锻炼,导致生活自理能力很差。在这样的“大气候”和“小气候”的影响下,无形中对孩子的心灵播下了奢侈浪费的种子。许多孩子没有经历过艰难困苦,根本不懂得“节俭”二字,只要求吃好的,穿好的,玩具越多越好,越高级越好,若不满足,动辄生气。他们不知道粮食、衣物和玩具等物的来之不易,有的随便抛弃浪费粮食,不爱护衣物,对玩具更是随意搞坏,乱丢乱甩,浪费严重。
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让孩子学会合理花钱有若干技巧。制定经济预算。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一走进商店,便失去节制,毫无顾忌地疯狂购物。打折的、优惠的、有用的、喜欢的,不分轻重缓急胡乱买一气。最后付钱时,才发现大大超出自己的购买能力,把一些用在其他方面的钱也花掉了。这种行为,心理学称之为“购物狂”。购物狂大都由忧郁症引起,在成年女性中普遍存在。
孩子由于没有经济压力约束,一旦口袋中有钱,只图一时痛快,疯狂购物,也会出现“购物狂”现象。但这并非是病态,乃是心理机制不健全所致。
预先制定经济预算,按设想的目的计划用钱,可防止购物狂行为。
预算应根据自己的经济情况和需要购买的物品,列出表格,再算出大致花费,适当多带一点钱,然后按表采购,可抵挡商品广告的诱惑。
如果打算采购一周的生活用品,可按每天需要列出清单,然后去掉可买可不买的项目,计算出总支出数目,并与自己的实际收入相比较,做到理智购物。
此法可推而广之,做出月份、季度、年度预算。
学会讨价还价。这会让孩子认识商品的价值。在教孩子讨价还价前,要先了解商品的价格、质量、使用的性能、维修、有效期、周围价格等,做到心中有数。
●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我们说“有钱难买幼时贫”并不是让孩子去过“苦行僧”的生活,而是为孩子创造俭朴的家庭环境,让孩子继承中华民族的俭朴美德。“以俭养德”的许多事例告诉我们:要把孩子培养成有志向、有追求、有出息的人,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教育是不可或缺的。这是给孩子的永久的财富。父母以身作则、勤俭节约、勤俭持家,是教育成功的关键。父母要经常给孩子讲勤俭持家的道理,使其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都是辛勤劳动得来的。父母供他的衣食住行的所需费用,也不是不费力气挣来的。教会孩子量入为出,勤俭持家。从小事做起,养成节约的习惯。首先在使用学习用品上要讲节约,不要因为写错一两个字就撕掉一大张纸,不要老是碰断铅笔芯。同时要在生活上节约,如人走灯灭,一水多用,爱护衣物等。
●指导孩子合理地使用“零花钱”。儿童教育学家认为:孩子长到七八岁时,就有比较完善的独立意识,可以开始给孩子零花钱用。但应根据孩子的成熟阶段,采取递增法,逐渐增加零用钱数量。根据我国居民目前的经济水平,大多数城镇家庭每月付给10元零花钱,可以承受得了。农村家庭或许再低些。但无论经济如何宽裕,超过10元则易助长孩子挥霍浪费心理,就会适得其反。某些大款父母动辄甩给孩子成千上万元,这简直是在制造败家子,将来必然祸患无穷。可以制定一个计划,什么东西是必要的、急需的,应优先考虑。随着年龄的增加,孩子有一些自己支配的零钱,由孩子花销,父母应该指导和监督孩子零用钱的支出。
●给孩子钱要有节制。无论您的孩子年龄多大,也无论您的经济条件如何,在给孩子零花钱方面,父母一定要有所节制,把钱的数额控制在孩子有能力支配的范围之内。一般来说,零花钱的数额并没有一个定数,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日常消费来预算。这些开支大多包括买零食、午餐费、车费、购买学习必需品的费用。另外,父母还要给孩子一些额外的钱,也就是说,您给孩子的钱,要比预算宽裕一些,这样才能为孩子的存储创造可能性。
●给孩子预习成年人生活开支的机会。孩子们虽然接触了钱,但他们很少接触到真正的成年人生活。所以,当他们长大以后,需要自己支付水电费、房租、物业费的时候,他们常常会觉得束手无策。因此,父母最好从现在开始,就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去买菜、交电话费等,使孩子知道家里的钱是怎么花出去的,父母每个月都需要支付哪些开支。这样,孩子有了了解家中“财政”的机会,当他们长大成人以后,也会综合考虑家庭开支,不至于顾此失彼。
●有付出才有收获。当孩子到了三四年级时,进一步地告诉他,惟有辛勤地工作才能获得好报酬。若是妄想不劳而获,或是羡慕别人有钱,想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财富,不但会遭到惩戒,也会受到同伴的耻笑。告诉孩子,收入是为了支付全家人开销。任何一个家人如果滥用金钱,将会影响到全家人的生活。为了让家人有安定的日子,谁都没有权利随意花费或浪费金钱。身为家庭的一分子,就应该为全家人设想。借此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一个有责任感的人,不但会为自己负责,也会替他的家庭负责。
●用自己的钱买自己的东西。为了进一步落实“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爸妈不妨给孩子一些工作。例如:铺餐桌、铺床、擦桌椅、倒垃圾、扫地等等。做这些家事不但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也能让他们体会“付出才有收获”的观念。而且,用自己的劳力、智力换取来的报酬,更值得珍惜。今天,很多孩子可以无条件地得到高额的零用钱,难怪他们会有“不劳而获”才是聪明人做法的错误观念。
三、“积少成多,集沙成裘”——让孩子学会储蓄
“自古英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纵观古今中外,许多能成大器的人物在年轻时都家境贫寒,一些世界著名的亿万富翁在青少年时代都经历过坎坷与艰辛。金钱买不来成绩,换不来成功,养不成孝子。因此,引导孩子学会储蓄,不乱花钱,十分重要。
美国有一本畅销书叫做《钱不是长在树上的》,这本书的作者戈弗雷在谈到储蓄原则时指出:孩子们可以把自己的零花钱放在三个罐子里。第一个罐子里的钱用于日常开销,购买在超级市场和商店里看到的“必需品”;第二个罐子里的钱用于短期储蓄,为购买“芭比娃娃”等较贵重物品积攒资金;第三个罐子里的钱则长期存在银行里。为了鼓励孩子存钱,可以陪孩子一起去银行存钱,并以孩子的名义开一个户头。当孩子在铅印的存单或存折上见到自己的名字时,会使他们感到自己长大了,变得重要了。银行的另一个好处是:它能使孩子们充分理解钱并不是随便地就可以从银行里领出来,而是必须先挣来,把它存到银行里去。以后才能再取出来,而且还会得到多出原来存入的钱的利息。
华尔街股票大王的幼年经历,会给今天的父母有所启迪。
被称为股票神童的司徒炎恩14岁便扬名华尔街。9岁时在妈妈的生日,司徒炎恩送了一个生日卡送给她,卡内写道;“我没有钱买礼物,但我可教你如何投资。”另外写了一封信,说如果有几十元钱可以买股票,有4000多元钱便应该买房子出租。他十二三岁就想自己买股票,结果,股票行不让儿童买股票,到14岁那年,司徒炎恩用储蓄下来的100美元买了一家电脑软件公司的股票,股票价格大涨,三个月之后,他把股票卖掉,净赚800美元。1993年在父母的同意下,他向家人、亲戚及要好的朋友借钱,共集资2万美元,成立了自己的基金公司,15岁的司徒炎恩成为该基金公司的经理。
三年之中,他的基金每年均有三成多增长,1996年达到四成增长。后来,他父亲把自己10多万美元的退休金交他管理,这位年轻的基金经理正管理着20万美元,他打算积极吸纳投资者,五年赚到2000万美元。
从股票神童司徒炎恩给妈妈的生日礼物,可以看出西方有些孩子有较强的金钱观,甚至高过上辈人。司徒炎恩生在著名国际大都市的香港,长在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金融中心的香港和拥有占全国人口40%的股民的美国对司徒炎恩有巨大的影响和熏陶,纽约金融中心——曼哈顿,以及全球最大的证券公司——美林公司是他成长的土壤。司徒炎恩经常出入曼哈顿,在美林证券公司打工,为他成长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孩子到了六七岁,父母就应教他懂得为一个短期目标而存钱的做法。比如孩子要买一件喜欢的玩具,花钱并不很多,父母出钱给他买也未尝不可,但完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给孩子自己存钱。这样,孩子有目的地把父母给的零花钱积攒起来,用“自己攒的钱”得到这个玩具,会比轻而易举地由父母给买更加珍惜,还可以懂得积少成多的道理。当然有研究表明,对这种年龄段的孩子来说,这样存钱他们至多只能等三个星期,不会更长。时间太长会使孩子感到灰心,失去存钱的兴趣。大约到了九岁,孩子才能懂得一个为远一些的目标而存钱的意义。在孩子小的时候,让孩子养成存钱的习惯比存多少钱更重要。
让孩子学会存钱,我们给父母的建议
●一起决定应该存多少钱。虽然孩子要从礼物、工资或零用钱中拿出多少比例的钱来存,所存的钱会随着工作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但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在拿到钱之前,就先建立储蓄的习惯。
●储蓄优先。孩子和大人一样,都会把储蓄这件事延后再做,结果到最后才发现自己没钱可存了。所以帮助孩子在做其他事之前先把钱存起来。孩子长到三岁,父母便可以用家里的钱和他玩储蓄游戏。鼓励孩子将自己的积蓄存到家中的“银行”时,用孩子的名义开一个“账户”,让他有自己的“存折”,并妥善保管。到六岁时,应该让孩子理解,把钱存到银行里,不是银行把钱“拿走”了,而是把钱安全地存放起来,并使之有所增加。这样做有助于孩子养成储蓄的习惯。
●为特定的目标设定期限。如果孩子要存钱买一组电视游戏机配件,建议他找张那组配件的照片,然后在上面写上希望购买的日期。用磁铁把照片钉在冰箱门上或钉在他卧室的门上,让他能时时看到自己的目标。
●和孩子分享“骗自己存钱”的技巧。每周存下部分的零用钱(你的话则是薪水);将所有在节庆时收到的礼金都存起来;少花点钱在自己身上多做些额外的家事;在有时间把钱花掉之前先存起来;看电影时和朋友共吃一盒爆米花,而不要自己吃一整盒;尽量少放钱在口袋里。
●让孩子收藏有价值的物品。这实际上一种变相储蓄,且具有升值潜力,属于投资行为。可收藏的物品有邮票、火花、印花、烟花、电话磁卡、参观券、信封、纪念币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