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任何工作都要实实在在,认真负责,把该做的事情落到实处,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千万不要有差不多的思想,因为在现实中,“差不多”其实“差很多”。不信,我们来看看胡适先生写的《差不多先生传》里的一些经典情节吧!
差不多先生经常说:“做什么事只要差不多就可以了,何必太精明呢?”
有一天,他要外出办一件要紧的事,要搭着火车去上海。当他走到火车站的时候,由于迟到了两分钟,火车已在两分钟前开走了。
他望着远去的火车上的煤烟,对自己说:“今天走跟明天走,也还差不多,那就明天再走吧。可是火车公司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迟两分钟开,不是差不多吗?”他一面说,一面慢慢地走回家,实在搞不明白,为什么火车就不肯等他两分钟。
有一天,差不多先生得了一个急病,叫家人去小镇上去请张大夫。家人急忙地跑去,结果一时找不到张大夫,只好把小镇上的牛医李大夫找来了。
“差不多先生”看到李大夫出现在自己的床边,他知道请错人了。但是由于病急了,身上痛苦,他等不了,心里就想:“张大夫和李大夫也差不多,让他看看也无妨。”于是,兽医李大夫就用医牛的法子给“差不多先生”医治。一会儿,“差不多先生”就一命呜呼了。
“差不多先生”死的时候,还断断续续地说道:“活人同死人也差……差……差……不多……”他说完这句格言,方才绝气。
差不多先生就这样走完了一生,难免有些凄凉。然而,现在很多人却在跟差不多先生学习:衣服洗得不干净,“差不多就行了”;工作总结没写好,“就这样吧,差不多就行了”;考试之前没有复习好,“差不多了,考过60分完全可以”……正是因为有这么多的差不多,所以出现很多的悲剧。
张欣是一个能力很强的女孩子,但是她有一个毛病:对自己要求不高,只求把事情完成就行了,做得好不好她不在意,总觉得没必要多花精力跟时间把自己搞得太累。
在学校的时候,张欣也是抱着这样的想法。每当有考试或是测验,她只是拿着课本翻一翻,把几个大概会考的题目稍微看看就算了,并不想要认真去背。凭着她的小聪明,每次都能考到六七十分,她也不在意,因为只要及格就行了。看到其他同学认真埋头苦读的样子,她心里还会想:“干吗这么辛苦?反正到时候大家还不是都一样可以毕业!像我这样根本不需要那么累,只要保持在及格边缘就好了。”
遇到学校专题制作的时候,她更是保持一贯作风。当同学们到处找资料作报告时,她还是每天做自己喜欢的事,一点也不紧张,直到上交报告期限快到了才开始动工,她告诉自己:“老师才不会那么认真看内容呢!应该只要上交就能及格了吧!那么努力做什么?还不是都一样!”所以最后的专题做出来,虽然每一个项目她都做了,但是都只是做一半且没有充实的内容,跟其他同学所做的根本无法相比。
老师对张欣的制作结果显然很不满意,他对张欣说:“你那么聪明,怎么就不用点心呢?”张欣其实明白老师的意思,也知道自己要拿高分应该不难,但是她的心态跟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所以依然维持原状,没有任何进步。
“差不多”是恶果的温床,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障碍。为了幸福,我们需要主动拒绝这种差不多的心理出现。对待每一件事情,要做就要做得最好。
罗伯特是一个凡事都力求做到最好的人。在上学时,他每次考试都能拿到第一;工作后,他每次都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尽管这样,罗伯特仍然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他觉得有些地方需要再改进一些。
罗伯特这种凡事力求做到最好的态度,引起了总裁的注意。他问罗伯特,为什么要对自己要求这么严格,罗伯特说:“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变得更优秀。”后来,罗伯特成了总裁的秘书。
从罗伯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优秀与否,在于他是否满足现状,是否在做好的基础上力求做得更好。
那些只追求“差不多”完成任务的,会习惯地说:“要求太高了!”即使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他们也可能这么叫嚷,他们希望要求越低越好。当任务完成得不理想时,他们又习惯说:“已经做得够好的了。”这样的人,早晚会遭受到淘汰。
对待生活和工作,还是主动地追求最好为好。当然,我们追求最好,但不是苛求完美。追求最好是告诉自己,对待每一件事情,要尽全力做到令自己满意,而不是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