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由萃卦的“王假有庙”三德,进而到随卦的“四德”俱全,是出门交有功,是从正吉也,是随有获之道。如故事中的三位和尚,各奔东西的那一天,他们悟道、开窍了,而获得了一致的结论:“这庙的荒废,既非和尚不虔,也不是和尚不勤,更非和尚不敬,而是和尚不睦!”
是分而又合,散而又聚,终能使庙宇兴旺,心中更有那诸佛之庙,诚如孔子大传曰:“是以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是兴神物以前民用,圣人以此斋戒,以神明其德夫。”
故能勿恤,
故能与天合一,
故能得兴神庙之道,
而得上下合欢之意……也,故无咎。”此中的“君子进德修业,欲及时也。”即是点破了“善缘”的真实义。乃道家及时、修善、积德的因缘所在。而因乾卦四爻乃属人位,若能相遇善缘的明师(如师卦),便能“或跃在渊,乾道乃革”(《乾卦文言》)。在《易经》诀窍中人位一变,阳变阴爻成为风天小畜卦(是渐中顿立论)故能“以懿文德”畜止、畜养,进而获得明道指引“柔得位,而上下应之”(小畜彖辞),故能“刚中而志行,乃亨。”(彖辞),若如此,即握住了善缘累积的及时之道。
另则顿中渐,孔子一语中,由“乾道乃革”,直入《周易》四十九卦的革卦之义,是因革者以内明而外悦,说明“内心世界”的原点。又说明“洗心革面”去浊存清的真谛。故彖曰:“革而当,其悔乃亡。”“革之时义大矣哉!”(参见《易经探源与人生》第八册)。
孔子观《周易》于文言中语“及时”之道,是因乾卦言龙,革卦言虎,两者乃是“云从龙,风从虎”的要旨,是左青龙,右白虎的含意,更是历代圣王左右贤相的两卦。孔子言《周易》以此两卦直通心法、天道的一把钥匙,即是佛陀所述“善缘”的互通。
二、故事中佛陀又论述要有明师的师卦,文王卦辞曰:“师贞丈人,吉。”《周易》以此卦,说明明师引领我们进入内心世界的一把心法之钥。
更在那苦海当中,要有一艘法船如《周易》五十九卦的涣卦,彖辞曰:“王假有庙,王乃在中也;利涉大川,乘木有功也。”若能相遇“易道法船”,便能乘载这块“浮沉石头”进入那真善美的彼岸,契人那《周易》的六十三卦既济卦,为功圆果满、六爻当位各正性命、成佛、成圣之卦。
明乎此,则知佛陀假借“石头过江”,道出了善缘的真实义。若能悟通此意,便能进入内心无比的世界,周流上下矣。
不知其机悔愚蠢
故事
从前印度有一位愚蠢的人,成天抱着怪异的论调。有一天,其家对面新开了一家烧饼店,他刚巧从工作房出来,觉得甚为饥饿,于是便到这家烧饼店买饼吃,一个接连一个吃,直到第六个饼吃到一半时,便饱得再也吃不下去了。于是他有点后悔,为何不先选第六个吃,既省时又经济。
回家后,便告诉其弟:“对面那家烧饼店会骗人的钱,只要你数为第六个吃一半即可饱。”其弟信以为真,跑到对面店里,连续数了十来次,确实是第六个饼后,便买下来了,先撕半个吃下,一点感觉都没有,再把剩下的半个吃了,也是甚感饥饿,于是一个接一个地吃,直到第五个吃一半方觉得饱,于是气冲冲地跑回家,大声斥责其兄,将第五个说成第六个,害其平白损失一笔金额,路人闻之,均觉好笑。
启示
万丈高楼从地起,人生在世任何一事的成就,均由地基打起的。今日的成功往往是过去努力的总结果,绝非一蹴可成的。老子告诉我们“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诚哉斯言。
这则故事,很容易知道两位愚人的饱,乃是由于前面数个饼之垫饥而不自知,是不能透视“为者败之,执者失之”(《道德经》)的后果。若能“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道德经》)。
从中体会当今多少学术、研道有成就者,皆秉受天地君亲师之恩惠。复加益友之切磋,再配合自己的才智与努力,方有今天的“饱”成就。是以学道者能把握此方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道德经》)的志道,依德、修心、养性,循序下去,达至“菩提日日长”,臻乎“圣人无为,故无败。”(《道德经》)的理想境域。
易理
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易》履卦以步步落实,告诉我们如何达到“光明”(彖辞)。贲卦以“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乃告诉我们从“贲其趾,舍车而徒”做起。艮卦言如何进入清静的内心世界,乃须经过“艮其趾”的静止。
二、文王《周易》以每卦皆有每卦的领域,前后连贯,可谓卦卦比邻,爻爻相通。诸如下经以咸卦要世人用心、诚心、信心的下功夫,极深研几;从咸卦的感触、感伤、感叹、感怀、感觉、感悟、感通、感应、感恩、感天;进而到感化人心、感化天下,是“成、感也。”(彖辞)方能见机而成的。
是本卦乃说明任何人在世,一生必须经过的一个关卡,它是层层相叠,卦卦相序,无所不存,因人而异、因人而感、因人而深入,所以《序卦传》曰:“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是需历经无数关卡的“有”,才进入到《周易》的大有卦,先后天光明之卦。
透视了此道理后,才能进入那“男女之道,不能无感也,故受之以成。”(《序卦传》)的易乡之地。
然此,文王安排在《周易》三十一卦,成以感为义,男女悦慕,夫唱妇随,既发于性,复止于礼,此婚姻礼仪,为嘉会之最大者,故首协夫亨。推而至于天地万物,无不交感交流,相生相成。事物一经交感,当然不再纯是本来面目,而必有演变发展。是以成象明示我们,它经过了累世累劫的轮回,但因无明悔蠢,直到咸卦的感悟,方知“我是谁?”
从此还须努力,下经的五十三卦渐卦,是由开悟之后,启示我们要时时刻刻开悟、天天开悟、年年开悟、世世开悟、生生世世“不断的开悟”,直到渐卦的来临,方见“进得位,往有功也”及“进以正,可以正邦也”的正心、正道、正见、正定的大道心法。
明乎此,则知故事中的“见机不饱,失机晦蠢”。乃违乎“有”到“大有”的阶段性修炼;是不明成卦到渐卦的正道契机矣。
修行忍辱之典范
故事
如来佛在未成佛的过去世中,曾有一世做了“忍辱仙人”,在深山修行。一天,歌利王带众妃宫女至山中打猎游乐,王玩倦了即睡在山中,众妃宫女边玩边走,至仙人打坐处,向仙人问长问短,此时,王醒来寻至仙人打坐处,疑心仙人调戏众妃宫女,怒曰:“你修什么道?”
王曰:“既然如此,我来支解你的身体,看你忍辱不忍辱?”
仙人曰:“好的,如果我没有邪念,你虽支解我,我还是会复原的。”
果然,歌利王把仙人节节支解,此时,四大天王震怒,一时狂风大起,飞沙走石,天龙八部,齐来护法。仙人被支解的身体,又完好如故。王大恐惧,长跪于仙人前,哀请恕罪,仙人即代求天赦,一时天霁如初。王遂回心发愿向道,仙人也发愿曰:“如我能成道,必先渡你歌利王。”这种忍辱功夫与雅量,是多么伟大啊!
启示
释迦牟尼佛,在佛说菩萨修行四法经时曾说:“我们应当修习忍辱柔和,宁可失去身命,也不生瞋恨之心。”《金刚经》曰:“如我者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心。”
永嘉大师《证道歌》曰:“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观恶言是功德,此则成我善知识,不因讪谤起怨亲。”诚哉斯言!
《四十二章经》云:“佛言:恶人害善人,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相传寒山与拾得,两位和尚是文殊与普贤菩萨的化身。有一天,寒山问拾得:“世人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恶我、骗我、如何置乎?”
拾得答曰:“只是忍他、让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即是此忍辱仙人的含忍功夫。这种思想更是老子所讲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道德经》)“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道德经》)的圣人境界。明乎此,则知如来佛之忍辱仙人信道,修佛之纲领矣。
易理
读了佛之忍辱仙人的故事,从中体会《周易》三十六卦的明夷卦。本卦所论则是人生的悲欢离合,生老病死,苦集灭道,及一切的受伤之代表。
昔日的文王被纣王因一念之间的无情、无明,终使西伯侯文王被囚菱里,以一位老人家八十二岁了,还得受苦七年,故象曰:“明入地中,明夷”。及彖曰:“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文王以之。”
这种“忍受孤独”,含忍七年的无道日子,以一位老人家八十二岁,还得如此的凄惨。正如佛之忍辱仙人的割截一样的痛苦。但因文王的信心、悲愿、无为、尽忠之心不灭,终于感动了上天。利用七年的时间,完成了一部由先天八卦融合后天八卦的体用之天书。由先天六十四卦的圆方图之意,转而为后天无尽的六十四卦之无穷天地之间的循环之序。
终于完成了一部《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辞之智慧结晶。彖曰:“利艰贞,晦其明也。”六二又以“明夷,夷于左股,用拯马壮吉。”、“顺以则也”,不但能克尽臣节,不失其光明之德,也从未怨天尤人。故忍受孤独七年的文王,进而转为七年的“超越孤独”,故能一变而成为泰卦的“小往大来,吉亨”如复见春天,如沐春风、如得甘露、如见三阴三阳的祥和、如见太平、如会通万理。故能由羑里再回到陕西西歧,完成一部天人共通的大著作,遂为探索宇宙无穷的体用天书,就这样三千多年来,“它”道不完、说不尽文王其德“三分天下有其二”的伟大,文王含忍的功夫,实为万古人臣所效法,更为修道、学易之人的指南针。这种境界,便是故事中的忍辱仙人其修炼含忍负重的功夫……互勉之。
桃花源在何处
故事
在儒家经典里描述着:
有一天,孔子坐着马车经过泰山山脚下,看见路边有一位妇女披麻戴孝,正伏在一座新坟上悲哀地哭泣着。
孔子停下马车,靠着车栏注意倾听,又叫子贡上前问问原因,子贡走到坟墓旁问道:“大嫂,听你的哭声,好象有很大的悲伤,是吗?”
妇人抬起头,又抽泣地说道:“这一带有猛虎作恶,过去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后来我的丈夫也被老虎咬死;现在我的儿子又被老虎咬死了。我怎么能不伤心呢?”
孔子听了便下车问道:“既然老虎这么凶,你们为什么还不趁早搬走呢?”
妇人无奈又悲叹地说:“这里地方偏僻,这里没有苛暴的官府啊!”
孔子顿时沉默了下来,不一会儿才对弟子们说:“记住吧!苛暴的官府比恶虎还令人害怕啊!”
启示
在人生的旅程中,“危机”与“灾厄”是时时存在,也处处出现的;而凶猛的老虎,是“弱肉强食”下的一种暴力威胁,而老虎只有在饥饿的时候,才会对人产生威胁。
然而暴虐的官吏政府,则任意征敛税赋财物,在无时无日,永不满足的剥削下,对于百姓生命的残害,则更大于老虎。一句“苛政猛于虎”道出了人类于今永远无法去除的烙印,是有阶级之分。生活层面上,有上下之分;经济贫富上,有高低之别;政治贵贱上,有尊卑之界;文化素养上,有智愚之隔。
若从“物质”上论,是无法平等的,让每个人均有的,一个人只有靠恬淡寡欲来免除被外物所奴隶。老子说:“人皆取实,己独取虚,无道也,故有余;岩然而有余。”(《道德经》)知足能常乐,而更重要的是别让自己扮演成“猛虎”或“苛政”的角色。
而现代人最可悲的是:“那美丽的桃花源早已湮灭在诗词的记忆中,甚至连幻想的权利也没有了。”想一想:
有的人是“富而不贵”,虽然财产亿兆,物质丰裕,整日谈天论地,醉生梦死,却不知好好“修身养性”,是迷糊的过一生。
有的人是“贵而不富”,虽有很好的智慧才能,但生不逢时,时运不济,落在困境中,无法发挥其才华。
有的人是“富贵双全”,但却不知“行善积福”而为非作歹,终落得身败名裂,一旦福享尽了,慧根也迷昧了,人的道德也没了,终落得万古凄凉,可悲可叹!
是故一念一轮回,一念一天堂,一心有感人间的净土,即在我内心世界,而天上的净土、琉璃的净土、极乐的净土,华严的净土,全部都可以从我们的自心上,去建设庄严而成立的……易理
一、“强梁者,不得其死”(《道德经》),《周易》二十三卦剥卦,说明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的时势,卦以五阴剥一阳,为邪说诬蔑,强权迫害,群阴盛长,一阳孤立,文王圣人引述曰:“剥,不利有攸往”(卦辞),彖辞更曰:“剥,剥也。柔变刚也”,似故事中的猛虎与苛暴之凶咎。
二、《周易》五十四卦归妹,文王卦辞曰:“征凶,无攸利”引述,动于非经,悦以非正,遇时之穷,位之乖,是进退皆无利,故征凶。
若能透视,善其终者,必慎其始,而是大象辞的:“君子以永终知敝”的要旨。如何守其常道,以达不盈、不敝、长生,永终之境呢?
老子曰:“孰能浊以澄?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道德经》第十五章)实乃成易成道之关键。更是归妹象辞“永终知敝”的引伸。
三、在上者,若能透视随卦“刚来而下柔,动而说,随。”、“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的真实义,便能努力于泰卦的三阴三阳的一道祥和之气。大象辞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则能会通开泰、通泰、处泰的和平世界,上下尊卑不乱,上下皆得安康,宜天地之宜,尽时利之用,孚乾坤元亨之德,是礼敬菩萨,圣德在朝,仁美为政,天下大治,至此时境,便知桃花源在何处矣!
长沮桀溺与避世
故事
在儒家经典上有一则故事,描写国家纷乱,社会不安时的避世心态。即春秋时代的两位隐士长沮与桀溺也。
当年孔子周游列国正要离开楚国,准备取道蔡国回陈国的时候,看见两个农夫,一个叫长沮,一个叫桀溺,他们同在一起耕田。孔子经过那里,被一条大河挡住去路,找不到渡口,于是便叫子路去打听渡口在那里?子路首先请问长沮。
长沮抬头,用嘲笑的口吻回答说:“是鲁国的孔丘吗?他不是天生什么都知道的吗?一个小小的渡口,他应该知道在那里啊!”
子路讨个没趣,又转身再问桀溺,桀溺停下了木梨,问道:“你是孔丘的门徒吧!告诉你,当今社会纷乱,有如洪水泛滥成灾,谁能改变这种趋势呢?你与其跟随那个‘只会躲避坏人’的人,还不如跟随我们‘避开世人’的人,做个隐士吧!”
一边说,一边又忙着用土覆稻种继续耕作,也不告诉他渡口在那里。子路无可奈何地走了回来,把二人所说的话告诉孔子。
孔子听了,心中怅然不乐,就很感慨地说:“我怎么能隐居山林,与鸟兽同在一起呢?我不与苦难的人们在一起,又有谁肯跟他们在一起呢?如果天下已经太平的话,我孔丘也就用不着来从事改革了。”
启示
一、本故事出于《论语·微子》,记述了当年孔子周游列国,由卫经匡、宋到郑、陈、蔡要到楚国时的情境。此时的孔子已是六十三岁了,因不得志,找不到真正的知音,且迷失了路,故请子路谦卑有礼问其路如何走?但见两位春秋隐士以“明哲保身”为要,与山林田野为伍,以求避世、避凶、避咎、不管天下大事。孔子闻其声感概万分,此即为名副其实的“独善其身”也。
二、另一则贤哲、志士风尘仆仆,劳碌奔波,千里跋涉,以道援天下的孔子,本乎“道济天下”之任,利有攸往,利涉大川的想改进社会的乱象,故曰:“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直乎“兼善天下”之使命,已是本乎“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之圣业,方符“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救世之精神。
正是老子所谓的:“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道德经》)的舍身报国,力扶正义,立功立德,道济天下为之任的境域。
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