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我们先设立了簿记训练班,在以私营工商企业工作的青年小职员和练习生为对象,利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晚上空闲时间上课,由事务所工作人员(包括我自已在内)担任教师。训练班的教育方针,在于改良旧式“账房先生”的上收下付记账方法,传授西方复式簿记的技能和知识。开办初期,仅有学生23人,从第二期改为立信会计补习学校以后,学生人数大增,事务所原有教室已不能容纳,不得不在河南中路吉祥里买了一栋两层楼的房屋作校舍。这样,除继续吸收在业青年外,还录取失学、失业青年入学,仍在晚上上课,每天授课两小时,每期单科专修半年。由于讲求实效,符合社会需要,学生人数逐年增加,班级、课程也逐年增多,除原设的簿记班外,还陆续添设了英文簿记、会计学、银行会计、政府会计、公司会计、成本会计、所得税会计和审计等课程,任凭学生选修。为了充分利用学员业余时间和学校教室,还办了“晨校”、“星期日校”、“速成班”等多种教学形式。“晨校”是为在业青年利用夏季早晨上班以前的空隙时间上学。“星期日校”是为在校学生利用星期日休息时间,来我校补习簿记会计知识以适应日后就业的需要。全日制的“速成班”,是为外地来上海求学的学生开设的,他们在一年之内能在速成班学完五门必修的会计课程。
补习学校的学生,一般家境比较清寒,多系失学、失业青年。他们为了取得一技之长,以便于谋求职业,都勤奋苦学,学习成绩大都优良,普遍得到工作单位的好评。在这种情况下,立信会计补习学校的信誉日隆,发展迅速。从1927年到1947年的20年间,共计举办了40届,前十年入学学生4783人,后十年发展到30476人,最盛时仅上海一地就设有11所分校,每学期招生都在2000人以上。此外,我们从1930年起,还设立了函授学校,以解决外埠学生无力来上海求学的困难。据1947年底的统计,先后报名参加函校的学生有7063人,遍及20个省市,还有香港、澳门和南洋群岛新加坡一带的学生。
那时,我鉴于补习学校学生虽众,但肄业时间太短,学习的课程较少且浅,难以成为高级会计专业人才,这对就业、工作和进修都不利。因之我们决心筹设“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当即得到事务所同人和校友们的通力赞助,筹集了建校基金17万元国币,敦请经济、会计、教育家和实业界的著名人士为校董,经当时的教育部备案后,于1937年7月开始招生,先在市区校舍开学,并准备在徐汇区新建永久校舍。但不久因抗战爆发,只得暂行停办。
1940年7月,我只身经香港到了重庆,立即着手将刘芷休等所设的重庆立信会计分校加以充实改组为专科。当时最感困难的是校舍问题,我费尽了心血,才在北碚租了某私营房地产公司的一处房子。不料,该公司又突然改变计划,要把这处房子卖掉,不愿租给我们。我被逼得没办法,只得求助于“迁川工厂联合会”和“纱厂联谊会”的经理老板们,以替他们培养企业会计理财人才为理由,请他们捐款,才把这处房屋全部买了下来,学校才有了立足之地。
北碚离重庆市区80公里,为了使市区职业青年能有业余深造的机会,我们决定在市区添设专科班,这样又需要在市区解决房子问题。同时,事务所和会计图书用品社也需要办公用房,于是,我们想在市内自建一栋“立信大楼”。那年正当我满50岁,便以立信同人和校友为我祝寿为名,公开登报申明征求各方以现款致送寿礼,并动员工商界出钱出力,大力捐赠。经过多方面努力,总算凑足了40余万元法币,于1943年在重庆市内筷子街盖起了一栋三层的小楼房。
抗战胜利后,我回到上海,又重整旗鼓,为立信专科学校建造规模更大的校舍而奔走。我除了将自己历年积蓄的钱财全部捐出外,又动员立信全体同人和同学合力在上海工商界募款。由于当时我校已颇有声誉,许多大企业实业家都乐于捐赠巨款帮我办学。如申新纺织总公司和荣氏兄弟就捐助了法币1亿8千万元。全体校友也募集了8000万法币。立信新校舍历时近两年,耗资十亿二千五百多万元法币,终于1947年2月全部建成,计包括一座教学大楼,一个大礼堂,一座大饭厅,还有一个足球场。这时,学校才算初具规模。
在校舍问题解决以后,为了保证教育质量,我聘请了一些著名学者、专家来校任教。如黄炎培、马寅初、黎照寰、黄逸峰、章乃器等都先后在我校担任过教职。我虽业务繁忙,亦要抽空上一些课。当时通货膨胀,物价猛涨,教职员工生活没有保障。为了使他们尽可能生活得好一点,我想尽了一切办法。如每学期开始就将本学期的教师薪水,从所收学费中一次发给。学生的伙食也由学生会民主管理,预先购足一学期吃的粮食。这样,才保证了每学期上足20周课。解放以后,教职工生活有了保证,立信专科学校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到1952年院系调整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合并到上海财经学院时为止,毕业学生达1500余人。与此同时,还在上海、重庆和广州分别建立了三所高级会计职业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等专科学校)。自1949年起,由蔡经济等负责在香港和九龙办了会计夜校、一年制训练班和三个月一期的进修班,并先后也设立了会计专科学校,到1969年停办时,为香港地区培养了数千名中、高级会计人才。
我校这所以取得这些成绩,除了社会的需要,各界人士的大力赞助和事务所同人的协同努力外,我在办学方式上,采取事务所、学校、图书社三位一体,密切配合,协同办学,也是一个成功的经验。事务所可以为学校提供师资,图书社可以为学校提供教材和补助部分办校经费,学校培养出来的会计人才,参加工作以后,又回过来协助事务所和图书社发展业务。这样,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进,推动了“立信会计事业”的发展。我办了60年教育,深有以下体会:(一)严格要求,精心培育。我凭自己求学的经验,治学素主严谨,重视教育质量,注意教学方法和效果。我亲自主持校务,一切坚持“认真”二字,对师生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对教师要求认真备课,认真批改作业;对学生要求认真听讲,认真批改作业,认真做练习题。考核也是很严格的,考试成绩以70分为及格,还经常举办簿记、珠算、会计等学习竞赛。考试作弊者要开除学籍;一学期缺课三分之一者,不得参加期终考试;迟到早退三次者,以旷课一次计算等等。我也十分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体格锻炼,早晨都要带领师生一起做早操,并经常对他们进行会计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以培养他们有一个好的学风和工作作风。
(二)自编自教,切合实用。我校教师大部分是由事务所的会计师和历届优秀毕业生中挑选。他们从实际出发,自编讲义,经过两三个学期的试讲,不断进行补充修订,经事务所编辑科审定后,才能成为正式教科书,由图书社出版发行。读者普遍反映《立信会计丛书》是比较切合实用。
(三)边学边做,讲究实效。要掌握会计这门科学,如同医师一样,必须亲自动手实践,才能真正学到手。因此,我校非常重视实习,每节课都备有习题,并配备一位辅导助教,认真批改学生作业和解答疑难问题。对夜校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对正规日校学生,要求他们苦练珠算、书法和应用文等基本功,并利用会计师事务所与工商企业接触较多的有利条件,经常组织学生到工矿企业和商店参观实习。因此,我校的毕业生一到工作岗位便能马上从事实际工作。
(四)精打细算,勤俭办校。我历来提倡节约,讲究精打细算、勤俭办校。无论在上海、重庆,还是桂林、天津,开始时都是租用中小学夜间的空闲教室上课或利用机关、团体、企业的房屋,和他们协作办校。每校除有两三位管教务工作的专职人员外,每班50名左右的学生,只有一名教师和一名助教负责管理。总务勤杂工作,大都是请租用和协作单位的职工兼办的。那时夜校教职员和学生人数的比例,大体是1:20,就是正规的日校,也不过是1:10。房租、水电和办公用品都是处处节约,精打细算,因而学校经费每期都有节余。
(五)尊师爱生,团结友爱。我办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培养下一代。所以,我总是从爱护的观点出发,对学生生活尽可能给予照顾,就业时尽力予以推荐。有的学生在校时虽感到我管理他们太严,但到了工作岗位后,才体会到“严师出高徒”的好处。许多三十年代夜校的老同学,至今还对“立信”有很深的感情,我想是和学校的尊师爱生、团结友爱的校风分不开的,特别是立信同学会做了大量团结友爱的工作,发挥了很好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