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549200000004

第4章 和老庄去寻找“初心”

老子说:“能婴儿乎?”庄子提出“初心”说。当人渐渐长大,受到外界环境的诸多影响,也便丧失了婴儿时的那颗光明磊落、坦白纯洁的“初心”,也便丧失了心灵的澄澈明净,烦恼逐渐滋生,快乐却渐行渐远。老庄却告诉你,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请把你那颗心深深地根植在纯真童趣的沃土里,才能得到一颗“初心”。

持一颗“初心”,争似白云自在

保持质朴的心

庄子在《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曾提到:“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意在盛赞庖丁是屠夫中的高手,一把刀用了十九年还像刚刚出炉的刀一样新。做人也是如此,在尘世中行走多年,有多少人能保持一颗纯净质朴的初心呢?

每一个人刚走上社会时,都是满怀希望与抱负,然而一些人遭受多次挫折,经历艰难困苦之后,一颗原本质朴的心变了:原本爽直的人变得吞吞吐吐,心灵歪曲了,抱负丧失了,最后变得窝囊了。

社会与环境并不足以影响人,每一个人要有独立的修养,不受外界环境影响,永远保持一颗光明磊落、纯洁质朴的心,这才是做人的最高修养。

著名作家沈从文可谓一个没有学历而有学问的学者。他怀着梦想刚来到北京闯荡时,一边在北大做旁听生,一边阅读大量书籍,并与诸多大师结识,不断成长。后来,他带着一身泥土气闯入十里洋场的上海,时间不长,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而震惊文坛。

1928年,时年26岁的沈从文被当时任中国公学校长的胡适聘为该校讲师。

在此之前,沈从文以行云流水的文笔描写真实的情感,赢得了一大批读者,在文坛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他给大学生讲课却是头一回。为了讲好第一堂课,他进行了认真准备,精心编定了讲义。尽管如此,第一天走上讲台,看见台下黑压压地坐满了学生,他心里仍不免发虚。

面对台下满堂坐着的莘莘学子,沈从文竟整整呆了10分钟,一句话也说不出。后来开始讲课了,由于心情紧张,他只顾低着头念讲稿,事先设计在中间插讲的内容全都忘得一干二净。结果,原先准备的一堂课,十分钟就讲完了。接下来的几十分钟怎么打发?他心慌意乱,冷汗顺着脊背直淌。这样的尴尬场面,他以前可从来没有经历过。

后来,沈从文没有天南地北地瞎扯来硬撑“面子”,而是老老实实拿起粉笔在黑板上写道:“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这老实可爱的坦言“害怕”,引起全堂一阵善意的笑声……

胡适深知沈从文的学识、潜力和为人,在听说这次讲课的经过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不失幽默地说:“沈从文的第一次上课成功了!”后来,一位当时听过这堂课的学生在文章中写道,沈先生的坦率赤诚令人钦佩,这是有生以来听过的最有意义的一堂课。

此后,沈从文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师范学院和北大任教。正因为不是“科班”出身,他不墨守成规,而代之以别开生面的言传身教的文学教育,获得了成功。而他那“成功”的第一课,则在学生之中不断流传,成为他率直人生的真实写照。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老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一句“我害怕了”,袒露了一代文学巨匠的质朴内心,面对失败不敷衍、不做作、不逃避,能老实可爱地袒露内心的人,当然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质朴是这个世界的原始本色,没有一点功利色彩。就像花儿的绽放、树枝的摇曳、风儿的低鸣、蟋蟀的轻唱,它们全听凭内心的召唤,是本性使然,没有特别的理由。

生活在世事纷扰的世界里,尔虞我诈让我们多了一些虚伪,钩心斗角让我们多了一些狡诈,世态炎凉让我们多了一些冷漠。南怀瑾先生说,人之所以苍老,是由于受一切外界环境和自己情绪变化的影响。而保持一颗质朴的心,可以让生命永远保持健康,让生命永远保持青春,让自己回归自然,回归生活的原始本色。

保持本色,以真示人

庄子在《逍遥游》中描述的是人生的一种境界,它所寓意的是超出了一切日常规范束缚的人的本真状态。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庄子通》一书中强调,个人身处世间,不可“挟心而与天下游”,否则就会像“韩非知说之难,而以说诛。扬雄知白之不可守,而以玄死”。既然一个人不可“挟心而与天下游”,那就说明人生在世,要学会“以真示人”。但很多人都自认为聪明,可以骗得了天下人,其实,人的智慧相差无几,一个人的那点小小的伎俩怎么可能瞒得了其他人呢?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因此,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不要总希冀自己能够“瞒天过海”,还是以真示人,但求无违我心的好。

一个故事这样说:

有一只乌龟在沙滩上晒太阳时,几只螃蟹爬过来,它们看到乌龟背上的甲壳,便嘲笑道:“瞧瞧,那是一只什么怪物啊,厚厚的壳上有那么多乱七八糟的花纹,真是难看死了。”

乌龟听后,觉得很羞愧,因为它自己早就痛恨这身盔甲。可这是娘胎里带出来的,它没法改变,只能把头缩进壳里,想来个眼不见、耳不听,还能落得个清静。

谁知螃蟹们见乌龟不反抗,便得寸进尺:“哟,还有羞耻心呢,以为把头缩进去,你就能改变你一出生就穿破马甲的命运吗?”乌龟仍然没有应答。螃蟹自讨没趣,于是走了。

乌龟等螃蟹们走后,伸出头,迈动四肢,找到一处礁石,把它的背部靠在礁石上不停地磨,想磨掉那件给它带来耻辱的破马甲。

终于,乌龟把背磨平了,马甲不见了,但它全身鲜血淋漓,疼痛不堪。

这天,东海龙王召集文武百官开会,宣布封乌龟家族为一等勋爵,并令它们全体来叩谢。在乌龟家族里,龙王一眼就瞧见了那只已没有马甲的乌龟,大怒道:“你是何方妖怪,胆敢冒充乌龟家族成员来受封?”

“大王,我是乌龟呀!”

“放肆,你还想骗我,马甲是你们龟类的标志,如今你连标志都没有了,已失去了本色,还有什么资格说是乌龟!”说完,龙王大手一挥,虾兵蟹将们就将这只丢掉本色的乌龟赶出了龙宫。

可怜的小乌龟并不知晓自己的作用,最后将自己弄得面目全非,被赶出乌龟家族。

小乌龟的悲剧值得我们深思,它被驱逐的原因是什么?还不就是因为它想伪装自己、改变自己吗?殊不知,以真示人,其心亦真,如果你一味伪装自己,又怎么能要求别人相信你呢?

东晋时,王家是大家族,社会地位很高,因此当时的太尉郗鉴就想在王家挑选女婿。郗鉴这个女儿,才貌双全,郗鉴爱如掌上明珠,这么一个宝贝女儿,一定要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郗鉴觉得王家与自己情谊深厚,又同朝为官,听说他家子嗣甚多,个个才貌俱佳。一天早朝后,郗鉴就把自己择婿的想法告诉了王丞相。王丞相说:“那好啊,我家里子嗣很多,就由您到家里任意挑选吧。凡您相中的,不管是谁,我都同意。”郗鉴就命心腹管家带上重礼到了王丞相家。王府子弟听说郗太尉派人觅婿,都仔细打扮一番出来相见。寻来觅去,一数少了一人。王府管家便领着郗府管家来到东跨院的书房里,就见一个袒腹的青年人仰卧在靠东墙的床上,似乎对太尉觅婿一事无动于衷。郗府管家回去向郗鉴报告:“王家的少爷个个都好,他们听到了相公要挑选女婿的消息以后,个个都打扮得齐齐整整,装模作样,循规蹈矩,唯有东床上有位公子,袒腹躺着,若无其事。”郗鉴说:“那个人就是我所要的好女婿!”于是马上派人再去打听,原来那人就是王羲之。郗鉴来到王府,见到王羲之既豁达又文雅,才貌双全,当场下了聘礼,择为快婿。

王羲之并不因有人来挑选女婿就刻意打扮自己,这就是显其真。一个以真示人的人一定会有一个好前途,所以王羲之被选中了。

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和特色,我们不必去寻求这样那样的机心,应以自我的真心对待万事万物。事实上,只要我们在遵守团体规则的前提下能够保持自我本色,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就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

褪却名心道心生

在《庄子·内篇·人间世》中,庄子借孔子之口说出了一句人生的名言:“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人为了求名,不择手段,将自己的知识技巧作为斗争的工具,最终为名所困。

人最高的道德,就是把这个“名心”抹平。就像庄子所讲的,“一以己为马,一以己为牛”,人家叫我是牛,很好,叫我是马,也好,人把虚荣心去掉了,一任时人牛马呼。

世界上有很多人,为了达到一己的目的,不择手段,超过了道德的范围,破坏了人生行为的标准。他们为什么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呢?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名心的驱使。

一只芦花鸡总是丢蛋,女主人每天都要四下寻找。后来,邻居告诉她一个方法:这鸡丢蛋丢野了,放个“引蛋”,它就不会乱跑了。于是主人把芦花鸡放进草筐的时候,在鸡的肚子下放了一个鸡蛋,果然,芦花鸡不到处乱跑了。后来,主人再放进去的,只是两半对接的蛋壳,芦花鸡下蛋的时候径自奔着那草筐去了。有一次,另一只鸡提前占了它的窝,芦花鸡安静地在旁边等了一会儿,直到那只鸡把蛋下出来,它才探头探脑地跳了上去。再后来,主人干脆放进去一个半圆的土豆,那鸡也照样上去。那个土豆在草筐里整整待了一个夏天。秋天的时候,土豆已经干瘪得又黑又蔫,但芦花鸡因为这个土豆,没有再丢过一个蛋。

其实,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许多人都习惯性地奔赴着一个既定的目标,在生活中重复着芦花鸡和土豆的故事,而这个土豆便是让人无法轻易描绘出的“名心”。

人常说“虚名累人”。虚名能为人带来一时的心理满足感,但它本身毫无价值、毫无意义,任何一个真正的有识之士,都不会看重虚名。为了虚名而去争斗,是人世间各种矛盾、冲突的重要起因,也是人生之中诸多烦恼、愁苦的根源所在。历史上多少悲剧出于争名夺誉,人们只看到了虚名表面的好处,却不知道,在虚名的背后,埋藏了多少辛酸和苦难。为了承受这么一个毫无价值的虚名,人们常常暗中钩心斗角,邻里打得头破血流,朋友反目成仇,兄弟自相残杀,虚名之累,有什么好处?

争名逐利,不是道德的行为,不是真正懂得人生。

宋程颐认为:“人心,私欲,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灭私欲则天理明矣。”人心就是名心,当名心褪尽,人之私欲不存,天理凸显,道心始生。

当名心褪尽,道心滋生,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隐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悠然自得于乡野之间,洋洋洒洒地留下众多千古流传的佳作。崇尚自然,是陶渊明道心的核心,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生态度,二是创作态度。在看待生命问题上,他委运大化,顺其自然,表现出超然无惧的清旷风度;在看待生活问题上,他贵身尚生,遗形取神,表现出应物而不累于物的处世风貌;在看待归耕问题上,他追求质性自然,保持个性舒展,表现出超凡脱俗的人格情操;在看待精神问题上,他称心足意,归朴守真,反叛“诗言志”,表现出体同大化的名士风貌。道心的滋生,使他吟出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感叹。他向往桃花源似的生活,在《劝农》一诗中他以“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朴含真”表达了对上古之时人民淳朴、以真性生活的向往。他之所以弃儒入道,在他的《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中,“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做出了最好的解释。

时下,人们追逐名利之心日盛,在利益的追逐中尔虞我诈,原本纯净的心在红尘俗世中日渐蒙尘。某一天,当你厌倦了钩心斗角的追名逐利,心生淡泊之意,不妨褪尽名心,任道心滋生,如陶渊明一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见素抱朴,人生至境

人需抛弃自己引以为傲的聪即机巧,抛弃自私自利的贪图之心,如果人人皆能如此,便不会有作奸犯科的盗贼,即所谓的“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著名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曾说,如果将绝圣弃智的观念归纳到生命理想中,便是“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见”指见地,观念、思想谓之见;“素”乃纯洁、干净;“朴”是未经雕刻、质地优良的原木。见素抱朴正是圣人超凡脱俗的生命情操,佳质深藏,光华内敛,一切本自天成,没有后天人工的刻意造作。

老子主张“绝仁弃义”,不以圣人为标榜,不以修行为口号,只要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做人,那便是真修道。

孔子在《论语》中也说,“素”如一张白纸,毫不沾染任何颜色,人的思想观念要随时保持纯净无杂,即佛家禅宗所说“不思善,不思恶”。心地胸襟,应该随时怀抱原始天然的朴素,以此态度来待人接物、处理事务。个人拥有这种修养,人生一世便是最大的幸福;如果人人持有这种生活态度,天下自然太平和谐。

《三字经》里的第一句话是“人之初,性本善”,儒家孟子也提倡“性本善”,曾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见到一个牙牙学语的小孩子摇摇摆摆走向井边,无论何人,都会走上前去将他抱开。然而,善性存于心,往往受环境的影响,丧失了原本的善意。对此,荀子持有不同的看法,他在《性恶篇》开篇就说:“人之性恶,其善伪也。”人性本是恶的,其善是人为的,人有为善的可能,就在于后天的学习修为。对于本性的问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老子的观点则更为深刻,即本性无善恶。

人性之初,本没有善恶之分的,本性是很难改变的,正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善恶只不过是在周边环境影响下依据本性而产生的,有善恶之分的不是本性而是习惯。本性是一种内在的东西,平时可能感觉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在暗中操控着你。它决定着你的大部分习惯,决定着你的性格,甚至决定着你的人生。人本来生下来都很朴素、很自然,由于后天的教育、环境的影响,种种原因,把圆满的自然的人性雕琢了,刻上了许多的花纹雕饰,反而破坏了原本的朴实。因此,人不要刻意雕琢自己本性的棱角,要保持住生命中最朴素的东西。

大浪淘沙沙去尽,沙尽之时见真金,大多数人都在浮华过后才意识到本色的可贵。质本洁来还洁去,不要让尘世浮华沾染了原本纯洁的心灵。玉不琢,不成器,但有时,人应该成为一块拒绝雕琢的“原木”,保留人性中单纯、善良、朴实的东西,不要让外在的雕饰破坏了自然的本质。

老子缘何一声叹息

老子认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便是人生无为的境界。但是面对世间道德的日益沦丧,老子发出一声叹息:“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利。”

自古以来,圣贤总在欷歔感叹“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中西方皆如此。古罗马诗人贺拉斯在其《歌集》中叹息:“父辈较之祖辈已经不如,又生出我们这不肖一族,而下一代注定更加恶毒。”对此,老子也有自己的慨叹。老子著述的本意,首重效法自然道德的原则。假如人们都在道德的生活中,既不尚贤,又无欲而不争,那当然合乎自然的规范,天下也就自然是太平无事的天下了。时代到了后世,人人不能自修道德,人人不能整治争心和欲望,只拿老子那些叹古惜今的话来当教条,自然是背道而驰,愈说愈远了。

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叹古惜今的圣人们无非是希望人们保留本性中最淳朴的东西,如果人人真善不虚,那么顺其自然的世界自会十分和谐。《维摩经菩萨品第四》中有一句名言“直心是道场”,即充分表达了老子的感叹。

一天,光严童子为寻求适于修行的清净场所,决心离开喧闹的城市。在他快要出城时,遇到维摩居士。维摩也称为维摩诘,是与佛祖同时代的著名居士,他妻妾众多,资财无数,一方面潇洒人生,游戏风尘,享尽世间富贵;一方面又精悉佛理,崇佛向道,修成了救世菩萨,在佛教界被喻为“火中生莲花”。光严童子问维摩居士:“你从哪里来?”“我从道场来。”“道场在哪里?”“直心是道场。”听到维摩居士讲“直心是道场”,光严童子恍然大悟。“直心”即纯洁清净之心,即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了一切妄念,纯一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修道;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净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

原本人心纯真无私、正直光明,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渐渐发现周围的许多人都是心有城府、尔虞我诈、钩心斗角、自欺欺人,便不由自主地随波逐流,放弃了自己的直心道场。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社会上风气不正,人们有失淳朴善良而流于獝诈虚伪,心地不再像古人那么淳朴,让许多老人不由感叹“今不如昔”。

老子取法于天地自然,超然外物,已达至境,仿佛一位大宗师看透了世间的万事万物,以天地之道运用于处世之中,既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又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然而,时代变化,人心不古,后世之人早已偏离了直心道场,故对于老子的告诫不置可否。听着圣人的慨叹,我们也只能体会其中一二。

世风如此,多说无益,一声叹息,只愿自修其身,保持真我的本性罢了。只要越来越多的人远离狡诈欺骗,世界便会日渐和谐完满。

最神奇的心灵处方:心斋

养心,方能达生而逍遥

《庄子》中曾提到过一个女人,她在与南伯子葵地交谈的时候讲了这样一段话:“你知道卜梁倚吗?他有圣人般明敏的才气,却没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而我呢,我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却没有圣人那种明敏的才气。我本想如果用虚淡的心境去教导他,没准他果真能成为圣人。然而,结果却不是这样。虽然把圣人虚淡的心境传告给具有圣人才气的人看起来更容易些,但我还是选择持守着告诉他,结果,他三天之后便能遗忘天下;看到他已经可以遗忘天下,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七天之后就能遗忘万物;看到他已经遗忘外物,我又凝寂持守,结果他九天之后便能遗忘自己的存在。等到他遗忘了自己的存在,他的心境便能如朝阳一般清新明澈;当心境如朝阳般清新明澈,他就能够感受那绝无所待的道了;当他感受了道,就能超越古今的时限;当他超越古今的时限可以在历史中穿梭,那么便进入无所谓生、无所谓死的境界。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当你摒除了生,也就没有了死,因为没有了死的对比,那时候的生也就不存在了。”

庄子认为,一个可以学道的人,必须有“圣人般虚淡的心境”,否则,这个人只能在世间随波逐流,跟随着众人行走于声色名利之中,永远没有醒悟的那一天。

一个人,只有学会了修养自己的心灵,才能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和谐,才有可能像庄子一样,达生而逍遥。

曾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中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她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上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地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地以鲜花供佛,根据佛典记载,常以鲜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高兴地回答:“这是应该的。我每次来您这里礼佛时,觉得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起来。作为一名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尘世中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花礼佛,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在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为这一截花梗已经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花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保持一颗清凉纯洁的心也是这样啊,我们生活的环境就像瓶中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心灵,改变我们的气质,并且不停地忏悔、检讨,改掉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啊。”

信徒听后,翻然醒悟。

无德禅师的话就像一泓清新的山泉一样,浇灌着我们的心田。

一个人要想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必须学会养心。养心,并不是非要有什么特殊的条件才能办到。在生活中,只要我们能够日日更新、时时自省,就能够摆脱世俗的困扰,清除心灵的尘埃。

休养你的心灵吧,只有这样,你才能每时每刻都拥有一颗健康纯净的心灵,也才能在尘世获得属于你自己的幸福。

人生本寂寥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开篇以拨云见日之势,一笔扫开所有表面的障碍。后来老子又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有一个东西浑然而成,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听不到它的声音,也看不见它的形体,寂静而空虚,不依靠任何外力而独立长存,永不停息,循环运行而永不衰竭,可以作为万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所以勉强把它叫做“道”。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借南北朝时一位禅宗大师的悟道偈说:“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道,心物一元,包括了物质与非物质,浑然一体,“先天地而生”,一切万象的种种变化,生起与消灭,只是两种不同的现象而已,虽然与这超越一切事物的“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却无法影响它的本质。

对于形而上的表达,佛学归于“空”,一切皆空,老子则用“寂”和“寥”。寂是绝对的清虚,清静到极点,毫无一点声色形象;“寥”是形容广大,无穷无尽。

人生原本就是一段清虚寂寥的旅程,何必为尘世间幻化的种种表象而迷惑呢?

有一位禁欲苦行的修道者,准备离开他所住的村庄,到无人居住的山中去隐居修行,他只带了一块布当做衣服,就一个人到山中搭了一间茅草屋,独自居住。后来,他发觉茅屋里有一只老鼠,常常会在他专心打坐的时候来咬他那块布,他早就发誓一生遵守不杀生的戒律,因此不愿去伤害那只老鼠,无奈之中他又回到村庄,向村民要了一只猫。得到了猫之后,他又想:“我并不想让猫去吃老鼠,但总不能让它跟我一样只吃一些野菜吧!”于是他又向村民要了一只奶牛,这样那只猫就可以靠牛奶为生。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又发觉自己每天都要花很多时间来照顾那只母牛,于是他又回到村中,找了一个流浪汉做他的仆人,让其来到山中居住照料乳牛。他又帮这位仆人搭了一间茅屋,仆人在山中居住了一段时间之后,跟修道者抱怨:“我跟你不一样,我需要一个太太,我要正常的家庭生活。”修道者想一想也有道理,他不能强迫别人一定要跟他一样,过着禁欲苦行的生活,于是……后来故事不断发展,一年以后,山上成了一个热闹的村庄。

淡泊名利,清心寡欲,贪而不满,这就是人的真实写照。人总是活在不断增加的心绪和欲望中,或许原本是想过简单朴素的生活,谁知,事情的演变却不由着自己的本意,而是随着现实的驳杂。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人生“寂寥”的境界呢?清心寡欲,恬淡自然,穷困而不潦倒,入世而不沉迷,一箪食,一瓢饮,无声色之欲,无功名之累,或许就是人生寂寥的境界吧。

自然之子,养自然之心

人本是自然之子,但在社会进程中,人一方面得以升华,以文化区别于动物,同时也在被社会所异化,从而表现出了许多非自然的属性,尤其是在商业社会中,这种异化尤为明显。

庄子认为,养心首先要养自然之心,要保持人原有的那种质朴、纯真的自然属性。整日工于心计、追逐名利,如何养生,如何养心?

回到自然去,在心态上回到自然去。这就是庄子给我们的启示。

说到养自然之心,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特别值得称道,值得现代人学习。

陶渊明原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他一生仕途不达,曾做过五次官,最后一次在家乡附近当了一个小县令。他在任大概一百多天时,有名督邮前来视察,旁人提醒他“应束带是之”,还要送些厚礼。陶渊明一听心里不高兴,督邮算个什么人物?乃乡里小儿。我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呢?这样,他就找了个理由辞去县令,回乡归隐后,回归自然。

返乡后,陶渊明过着耕读的生活,生活虽然并不富裕,但精神上自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舟摇之以轻荡,风飘之而吹衣”,他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以后,他写下了《桃花源记》等著名诗篇,表达了他的理想。

自然可以开启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久居闹市,心久系官场,人实际上活得很累。荣华富贵、名声赞誉都是表面的东西,月明风清时,人立于月下,就会突然觉得自己生活得很可笑、荒唐。整日费尽心思与人争斗,为官职而不耻说那些不愿说的话,何必要这样难为自己?

此时,放下来,走出去,到自然的怀抱中沐浴春风,攀登高山,放歌旷野,你会舒服许多。自然是功名的清新剂。

人活着要顺其自然,不要受任何外界环境的影响。有时候,过于倚重外物与环境只会让你充满烦恼,得不到快乐的往往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有一个人被烦恼缠身,于是四处寻找解脱的秘诀。

有一天,他来到一个山脚下,看见在一片绿草丛中有一位牧童骑在牛背上,吹着横笛,逍遥自在。他走上前去问道:“你看起来很快活,能教给我解脱烦恼的方法吗?”牧童说:“骑在牛背上,笛子一吹,什么烦恼也没有了。”他试了试,却无济于事。于是,他继续寻找。

不久,他来到一个山洞里,看见有一个老人独坐在洞中,面带满足的微笑。他深深鞠了一躬,向老人说明来意。老人问道:“这么说你是来寻求解脱的?”他说:“是的!恳请不吝赐教。”老人笑着问:“有谁捆住你了吗?”“没有。”“既然没有人捆住你,何谈解脱呢?”他翻然醒悟。

我们又何尝不是像这个人一样四处寻找解脱的途径?殊不知,并没有谁捆住你的手脚,真正难以摆脱的是困于心中的那个瓶颈。突破心中的瓶颈,清除掉心中的垃圾,你就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自由翱翔。人之所以不快乐,就是因为活得不够单纯,其实,不要去刻意追求什么,不要向生命去索取什么,不要为了什么给自己设置障碍,简单而自然,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心灵就像一轮秋月挂于高天,清辉弥漫,皎洁晶莹,如果你总是牵绊于世俗的声色名利,你的心空就会充满浓厚的乌云,那轮心灵的明月就会越来越暗淡,直至无光。因此,一个现代人,如果能多接近自然,就能清除心灵的乌云,那轮心月就会焕发出本属于它的明丽,生命也会在心月的清辉中常驻常新。

从从容容真人生

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无法回答。其实,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才能生生不息。“动之徐生”是做人做事的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都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悠然“徐生”,态度从容,怡然自得。

人生是不可避免的“劳生”,但“劳生”更要“徐生”。如今的社会,每个人都奔波劳碌,疲于奔命,早已忘却了“从从容容才是真”的人生真谛。青山不改,细水长流,“动之徐生”,从容便是。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的原则,便能够营魄合一、持盈保泰。

老僧的一位老友来拜访他,吃饭时,他只配一道咸菜。老友忍不住问他:“这样不会太咸吗?”老僧回答道:“咸有咸的味道。”吃完饭后,老僧倒了一杯白开水喝,老友又问:“白水过于平淡了吧?没有茶叶吗?怎么喝这么淡的开水?”老僧笑着说:“白水虽淡,可是淡也有淡的味道。”

漫漫人生路,需要品尝各种滋味,咸菜的咸与白水的淡就像人生中遇到的不同情境与事件,超越了咸与淡的分别,才能真正品味到咸的恰到好处与淡的至纯至真。有一首歌中曾说:“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

许多人一世“劳生”,从来不知“徐生”的从容,其实他们陷入了人生的误区,无法自拔。禅语说,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是说一个人在涉世之初纯洁无瑕,目光所及之处,一切都新鲜有趣,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

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是因为随着年龄的渐长,阅历渐丰,日渐发现世事的繁杂,不愿再轻易相信什么,山不再是单纯的山,水也不再是单纯的水。如果一个人长期停留在人生的第二重境界,便会这山望着那山高,斤斤计较,与人攀比,欲望的沟壑越来越深,就在此境界中到达了人生的终点。这也就是为什么许多人在俗世中迷失了自己,在疲于奔命的路上终结了自己的一生。

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第三重境界并非人人能达到,这是一种拨云见日的豁然开朗,是本性与自然的回归,心无旁骛,只做自己该做的,面对纷杂世俗之事,一笑而过,笑看世间风云变幻,只求从从容容、平平淡淡,因此,看到的又是山水的本来面貌。真正的做人与处世之道便在其中: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心若止水自澄澈

《庄子·内篇·德充符》有言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人为什么不能鉴于流水,因为流水不是平的,只有止水才能鉴人。所以,水平不流,如止水澄波,能够做到昼夜都在止水澄波中,便是心灵修养的境界所在。

庄子在这里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修心的方法,即效法水平。此心如水,止水澄波,杂念妄想、喜怒哀乐一切皆空。

很多时候,我们的内心都为外物所遮蔽、掩饰,浮躁的心情占领了我们的整颗心,因此在人生中留下许多遗憾:在学业上,由于我们还不会倾听内心的声音,所以盲目地选择了别人为我们选定的、他们认为最有潜力与前景的专业;在事业上,我们故意不去关注内心的声音,在一哄而起的热潮中,我们也去选择那些最为众人看好的热门职业;在爱情上,我们常因外界的作用扭曲了内心的声音,因经济、地位等非爱情因素而错误地选择了爱情对象……我们都是现代人,现代人惯于为自己做各种周密而细致的盘算,权衡着可能有的各种收益与损失,但是,我们唯一忽视的,便是去听一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一位长者问他的学生:你心目中的人生美事为何?学生列出“清单”一张:健康、才能、美丽、爱情、名誉、财富……谁料老师不以为然地说:“你忽略了最重要的一项——心灵的宁静,没有它,上述种种都会给你带来可怕的痛苦!”

唯有心灵宁静,才不会眼热权势显赫,不奢望金银成堆,不乞求声名鹊起,不羡慕美宅华第,因为所有的眼热、奢望、乞求和羡慕,都是一相情愿,只能加重生命的负荷,增加心灵的浮躁,而与豁达康乐无缘。

老街上有一位老铁匠,由于早已没人需要打制铁器了,现在他改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他每天悠闲地躺在门内的竹椅上,手里是一个半导体收音机,身旁是一把紫砂壶,货物摆在门外,不吆喝,不还价,晚上也不收摊。

他的生意也没有好坏之说,每天的收入正够他喝茶和吃饭。他老了,已不再需要多余的东西,因此他非常满足。

然而有一天,老铁匠的这种宁静生活被打破了。那天,一个商人路过老街,发现了老铁匠的那把紫砂壶,发现是清代制壶名家戴振公的作品,愿意花10万元买下它。尽管老铁匠拒绝了,但附近的人们知道这个消息后,蜂拥而至,有的问还有没有其他的宝贝,有的开始向他借钱,更有甚者,晚上来推他的门。他的生活被彻底打乱了,他不知该怎样处置这把壶。

当那位商人带着20万元现金第二次登门的时候,老铁匠再也坐不住了。他叫来左右店铺的人和前后邻居,拿起一把斧头,当众把那把紫砂壶砸了个粉碎。

现在,老铁匠还在卖铁锅、斧头和拴小狗的链子,据说他活了100多岁。

放下心中的一切,方为真宁静。

宁静可以沉淀出生活中许多纷杂的浮躁,过滤出浅薄粗率等人性的杂质,可以避免许多鲁莽、无聊、荒谬的事情发生。

宁静是一种气质、一种修养、一种境界、一种充满内涵的悠远。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往往要比气急败坏、声嘶力竭更显涵养和理智。

安禅何必须山水,灭却心头火自凉。生活就是心灵的修炼场,凡事顺其自然,遇事处之泰然,得意之时淡然,失意之时坦然,艰辛曲折必然,历尽沧桑了然,方是修身养性之道。

自在飞花,逍遥游

心灵自由驰骋

《庄子·人间世》中有:“瞻彼阕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夫且不止,是之谓坐驰。”通过这句话,庄子告诉我们,一个人要从重重束缚和闲置中摆脱出来,达到自由的境界。这自由是精神的自由,一个人人身的自由算不上自由,只有精神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只要精神自由了,就能获得心灵的解脱,获得生命的超越,达到自由的大境界,庄子谓之“游”,亦即开宗明义的“逍遥游”。

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到外婆家玩,外婆家小花园的草地上有用于浇花的喷头。女孩很想玩水,却又不敢去打开喷头,十分犹豫。外婆看到后,鼓励她说:“不用怕,你可以开。”但是女孩说:“不,我不能开,因为妈妈告诉我不可以玩水。”外婆说:“她不在呀,外婆让你开。”女孩竟然说:“不,那也不行。”在这件事情上,她心灵的主人不再是自己,而被她的妈妈代替了,她的心灵已经变成她妈妈的奴隶了。

这个孩子以后会怎么样?她的心灵如果长久地受到压抑——自己压抑自己,将对人格发展和能力发展会有非常严重的负面影响。她也将成为一名毫无主见、随波逐流的人。

没有自由的心灵,就如笼中的小鸟;没有自由的心灵,就不会有独立的品格。

普鲁斯特是法国著名作家,他所开创的意识流写作方法已成为现代小说的一大奇观。普鲁斯特是一个家境富裕、体弱多病却很有才华的年轻人,他酷爱书籍和绘画,经常出入巴黎社交场合。他在一次疗养时爱上了一个叫阿尔贝蒂娜的姑娘,初时遭到拒绝,后来姑娘态度有所改变,他更狂热地爱恋着她,想将她迎娶回家,但是那位姑娘却不告而别。他到处找寻,最后得知她已突然死去。

普鲁斯特深感绝望,在绝望之中,他决定从事文学创作,写出一生经历的悲欢苦乐。由于身患疾病,他几乎足不出户,一生都在他的病榻之上,连阳光都极少见。但是他凭借着自己的思想在精神领地、语言疆土上自由驰骋,在他的病榻上开创了意识流的写作方法。20世纪最伟大的意识流派文学作品《追忆似水年华》就是这样在病榻上写就的。

普鲁斯特因疾病困在病榻之上,不能自由行走在繁华的世界中,但是普鲁斯特有一颗自由驰骋的心,所以他能够依靠心灵在世间飞驰。

无论如何,一个人都要有自由精神,否则,就只能拾人牙慧,成为别人的精神附庸,永远活不出真实的自己,又何谈自由?

庄子用了一个很动感的词来表达精神自由:坐驰。怎样才能坐驰呢?坐在那里,身子不动,心灵在宇宙之间自由飞翔驰骋。一个人的肉体是可以被羁绊的,但是一定不要给你的心灵戴上枷锁。如果能够保持心灵的自由飞翔,那在人间就获得了真正的自由。

乐天知命,各享逍遥

庄子在《逍遥游》中说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意思是说树根上的小蘑菇寿命不到一个月,因此它不理解一个月的时间是多长;蝉的寿命很短,生于夏天,死于秋末,它们自然不知道一年当中有春天和冬天。它们的生命都是短暂的,或许一般人觉得它们可怜,然而,那些生命即使活了几秒钟,也觉得自己活了一辈子,它们有它们自己的快乐。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感受的境界也是各自不同,最重要的是能感受到生命中的快乐就行。

一天,龙王与青蛙在海滨相遇,打过招呼后,青蛙问龙王:“大王,你的住处是什么样的?”

“珍珠砌筑的宫殿,贝壳筑成的阙楼,屋檐华丽而有气派,厅柱坚实而又漂亮。”龙王反问了一句:“你呢?你的住处如何?”

青蛙说:“我的住处绿藓似毡,娇草如茵,清泉潺潺。”说完,青蛙又向龙王提了一个问题:“大王,你高兴时如何?发怒时又怎样?”

龙王说:“我若高兴,就普降甘露,让大地滋润,使五谷丰登;若发怒,则先吹风暴,再发霹雳,继而打闪放电,叫千里以内寸草不留。那么,你呢,青蛙?”

青蛙说:“我高兴时,就面对清风朗月,呱呱叫上一通;发怒时,先瞪眼睛,再鼓肚皮,最后气消肚瘪,万事了结。”

人活在世上都要扮演一定的社会角色,或者是“龙王”,或者是“青蛙”。龙王有龙王的活法,青蛙有青蛙的活法,不要一味地羡慕别人,“青蛙”们也有自己的生活乐趣,而这些乐趣“龙王”们不一定具备呢!或许你的生活很简单,但是你也会有自己的乐趣。生命的各自快乐,就在于对各自生活的一种简单的满足。

人来到这个世界后,一开始无忧无虑,因为需求的东西少,负担少,所以得到的快乐也就多。随着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不断地增加,要求不断地提高,各种各样的负担和烦恼也由此而生,除了苦苦挣扎得到想要得到的一切之外,再也没有时间去想自己是不是过得快乐。到了最后,终于明白了这个问题时,生命的守护神已经远离你而去了,等待你的就是生命的衰落、灭亡。

心理学家马修·杰波博士说:“快乐纯粹是内发的,它的产生不是由于事物,而是由于不受环境拘束的个人举动所产生的观念、思想与态度。”生命各有各的快乐,选择属于你自己的快乐,这就是庄子提倡的人生快乐禅。

放下,人生即逍遥

何为逍遥?庄子在《逍遥游》中将其解说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意思是说,如果人们能做到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他们就不必再仰赖什么了。这样的人,因为不依赖外物,自然能逍遥遨游于天地之间。

一个人为什么不能够得到逍遥,他的精神为什么不能获得自由呢?徐复观先生通过对《庄子》一书分析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能获得自由,就是因为个人自己不能支配自己,而须受外力的牵连。受外力的牵连,即会受到外力的限制甚至支配。这种牵连,庄子称之为“待”。

现实生活中,我们每天都渴望获得自由,一个人要想获得人生的自由,必须超越“待”字,摆脱外力的牵连,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有一则逸事,即在告诫人们无谓的执著是多么愚蠢的事情。

那是马祖和尚和南岳和尚正在修行时所发生的事情。一天,南岳和尚来拜访马祖和尚说:“马祖,你最近在做什么?”

“我每天都在坐禅。”

“哦,原来如此,你坐禅的目的是什么?”

“当然是为了成佛呀!”

坐禅是为了观照真正的自我,而悟道成佛,这是一般人对坐禅的认识,马祖也这么认为。

可是,南岳和尚一听到马祖的话,竟然拿来一枚瓦片,默默地磨了起来,觉得不可思议的马祖便开口问:

“你究竟想干什么啊?”

南岳平静地回答:“你没有看到我在磨瓦吗?”

“你磨瓦做什么?”

“做镜子。”

“大师,瓦片是没法磨成镜子的。”

“马祖啊,坐禅也是不能成佛的。”

南岳和尚用瓦片不能磨成镜子的道理来告诉马祖,坐禅也不能成佛,这个对话的内容看似有点滑稽,实际上意义深远。

如前所述,一般人都认为坐禅是悟道成佛的唯一方法,因此在修行时非常重视坐禅,主张彻底地去做;不过,南岳看到马祖天天坐禅的生活,却予以否定的评价。

为什么呢?南岳言外之意是想告诉马祖,他过分执著坐禅的形式和手段。虽然坐禅很有意义,可是如果被坐禅束缚,心的自由就会受到制约、控制,也就无法悟道成佛了。因此,坐禅的方法虽然是禅最重视的,一旦过分执著其中,反而需要予以否定了。如此这般,以禅的立场来看,执著必须全被否定,否则一旦陷入执著,就什么东西也得不到了。

换言之,人们常常执著一些东西来过日子,可是一旦持有执著的心情,就无法真正自由地生活,也无法用禅性的想法来谋求自我实现。一个人如果不懂得放下,就会执著于外物,就会在做事的时候有所分心,这样的人无法获得最后的成功,更何谈精神的自由呢?

因此,一个人不但要学会执著,更要学会放,就像庄子所说的,如果能够遵循宇宙万物的规律,把握“六气”的变化,遨游于无穷无尽的境域,他还仰赖什么呢?一个人不再依赖外物的时刻,就是获得自由的时刻!

随野鸡自由游走

《庄子·内篇·养生主》曰: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在庄子的眼中,野鸡为了生存,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一天到晚四处找食。虽然如此,但它觉得很快乐,因为野鸡没被关在笼子里。而那些被关在笼子里的动物,虽然不必四处觅食,可它们都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自由是珍贵的,一旦失去了就再也无法挽回,这也是做人的道理。

戴晋生是个很有才学的人,魏王听说后,便把他请到王宫中面谈。谈话间,魏王见他气度不凡,是经国济世之才,于是要留戴晋生在宫中做官,赐给优厚的俸禄。

戴晋生却拒绝了,他说:您见过那沼泽荒地中的野鸡吗?它没有人用现成的食物喂养,全靠自己辛勤觅食,总要走好几步才能啄到一口食,常常是用整天的劳动才能吃饱肚子。可是,它的羽毛却长得十分丰满,光泽闪亮,能和天上的日月相辉映;它奋翅飞翔,引吭长鸣,那叫声弥漫整个荒野和山陵。您说,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野鸡能按自己的意志自由自在地生活,它不停地活动,无拘无束地来往于广阔的天地之中。现在如果把它捉回家,喂养在粮仓里,使它不费力气就能吃得饱饱的,它必然会失去原来的朝气与活力,羽毛会失去原有的光润,精神衰退,垂头丧气,叫声也不雄壮了。

“您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吗?是不是喂给它的食物不好呢?当然不是。只是因为它失去了往日的自由。禁锢了它的志趣,它怎么会有生气呢!”

自由是比任何物质的享受都要珍贵的,野鸡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人了。

在科尔托尼村,有一个青年牧民名叫马尔丁诺,他每天四处给人做工生活。尽管他很穷,但是他很快乐,人人都喜欢他,因为他的牧笛吹得比谁都好,他的歌声也比谁都嘹亮动听。久而久之,马尔丁诺就厌倦了这种奔波的生活。

一次,他结束了一天的奔波劳累,坐在森林边的草地上休息,他又在心里感叹:这些讨厌的人们争相看我,我只得不停地从一个村子跑到另一个村子,活得像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当然,我也的确值得人们跑来看我一眼,要是我是一尊雕像就好了,那样我就幸福了!

正巧有一个好心的仙女听到了马尔丁诺的一席话,仙女用魔棒点了一下马尔丁诺,马尔丁诺就如愿以偿,变成了一尊非常美丽的金雕像。他的草帽,还有他那打过补丁的上衣,连同他手中所拿的那把赤杨木笛子,转眼间全都变成纯金的了。甚至连他所坐的那块大石头,也变成了闪闪发光的金子。

马尔丁诺的愿望实现了,慕名而来的人们从远近村子里赶来欣赏他。一到晚上,人们燃起火堆,草地上聚集着男女青年们,他们弹着手风琴唱歌,手拉着手跳起舞来。然而,马尔丁诺只能一动不动地坐在那块金石头上,他在心里哭泣,我要是能回到从前该多好啊!

仙女听到他的哭诉,又用她随身带着的魔棒轻轻地点了一下金雕像,马尔丁诺立即从石头上跳起来,拿着赤杨木笛子和粗布袋子,头也不回,飞快地跑了。他一边跑一边喊:“我现在知道了,自由才是最可贵的!”

在生活中,自由的内涵是丰富的:对于一个身陷囹圄的人来说,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就是自由;对于一个疾病缠身的人来说,拥有健康就是自由;对于一个为高考埋头苦读的学生来说,不再有考试就是自由;对于一个要养家糊口的人来说,有钱就是自由……

同时,自由也是珍贵的,不要等到失去时才后悔莫及。对于一个渴望自由的人来说,做一只自由游走的野鸡远比困在樊笼里的孔雀要幸福,自由永远都是无价的。

你心中还有“天地”吗

在《庄子·徐无鬼》中,徐无鬼经由女商的引荐得见魏武侯,一席话把魏武侯说得很高兴。女商问他是用什么方法让魏武侯高兴的,徐无鬼就说了这样一段话:“你没有听说过越地流亡人的故事吗?离开都城几天,见到故交旧友便十分高兴;离开都城十天整月,见到在国都中曾经见到过的人便大喜过望;等到过了一年,见到好像是同乡的人便欣喜若狂。不就是离开故人越久,思念故人的情意越深吗?逃向空旷原野的人,丛生的野草堵塞了黄鼠狼出入的路径,却能在杂草丛中的空隙里跌跌撞撞地生活,听到人的脚步声就高兴起来,更何况是兄弟亲戚在身边说笑呢?很久很久了,没有谁用真人纯朴的话语在国君身边说笑了啊!”

可见,让魏武侯高兴的关键就在于“真人纯朴”四个字,魏侯一定很少听到真心话,所以听徐无鬼的话,就感觉是回家了一样。

同样的道理,现代人生活在都市之中,被种种人造之美所遮蔽,如果能够有机会领略自然天地的美景,一定也会如魏武侯听徐无鬼讲话一般轻松快乐。

现在可以说是个高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也是个充满苦痛的时代。尤其是都市里的噪音及压力更令人难以忍受,如今这些甚至已扩散到乡村,大家都忘记了大自然的美丽。

有一个夏天的下午,桑尼夫人与她的朋友到森林游玩,到达之后,就暂时在优美的墨享客湖山上小房子中休息,那里位于海拔2500公尺的山腰上,是美国最美的自然公园。

在公园的中央还有一个宝石般的翠湖舒展于森林之中。墨享客湖就是“天空中的翠湖”之意,在几万年前地壳大变动时,造成了高高的断崖。

她朋友的眼光穿过森林及雄壮的崖岬,转移到丘陵之间的山石,刹那间光耀闪烁、千古不移的大峡谷猛然照亮了她的心灵,这些美丽的森林与沟溪就成为滚滚红尘的避难所。

那天下午,夏日混合着骤雨与阳光,乍晴乍雨,她和她的朋友全身湿淋淋的,衣服贴着身体,但是她们仍彼此愉快地交谈着。慢慢的,整个心灵被雨水洗净,冰冰凉凉的雨水轻吻着脸颊,霎时引起她从未有过的新鲜快感,而亮丽的阳光也逐渐晒干了衣服,话语飞舞于树与树之间。谈着谈着,静默来到她和她的朋友之间。

她们用心倾听着四方的宁静。当然,森林绝对不是安静的,在那里有千千万万的生物活动着,而大自然张开慈爱的双手孕育生命,但是它的运作声却是如此的和谐平静,永远听不到刺耳的喧嚣。

在这个美丽的下午,大自然用慈母般的双手熨平她们心灵上的焦虑、紧张,一切都归于平和。

当我们不由自主地走近大自然,被清爽的风吹着,嗅着花草的香气时,心情就会渐渐地开朗。欣赏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壮观美景,感谢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宽广胸襟,一切苦闷和阴影都会散去,心情会更加舒畅。

你还在抱怨你生活的世界没有给你美吗?庄子说得好:“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美到处都有,生活中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通过万花筒看世界,美得变幻无穷;通过污秽的窗子看人生,到处都是泥泞。到底你的生命画布如何着色,要看你拥有一颗怎样看待世界的心。把天地装到你的心中,你就能看见自然的美。

同类推荐
  • 人生高起点——成功素质解析

    人生高起点——成功素质解析

    成功意味着许多美好的事物;成功意味着个人的欣欣向荣;成功意味着更好地享受生活;意味着获得赞美,赢得尊敬;成功意味着自由;更重要的是,成功意味着生命中更多的快乐与满足,意味着胜利,意味着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 有种你就站起来

    有种你就站起来

    人生难免有坎坷,跌倒了是坏事,但如果你能从跌倒中得到一些启发,从失败中学习制胜的道理,你的跌倒和失败就有了新的意义。跌倒没什么,只要站起来,吸取教训,以后的人生会更加美好。本书作者用孩提的眼光看待挫折、用智者的眼光审视挫折,指出“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站起来,但要记着站起来时不要空手,因为空手站起来的后果只能是失败”。你必须从那里得到通向成功的“礼物”,才能够真正地站起来,你可以发现所能得到的会比失去的更多。全书分上、下两篇,共9章,主要内容包括没有人能避开挫折的袭击、哪里跌倒哪里站起来、不要空手站起来、不断反省并诊断自己、继续往前走的人最有种、从失败中励炼出你的坚强、没有下一次、居安思危等。
  • 人生如此艰难,学会自己取暖

    人生如此艰难,学会自己取暖

    许许多多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真人真事,有爱得不能爱的绝望,有甜蜜幸福的温馨,有对人生的质问,也有对生离死别的感叹。作者公元1874,讲故事的方式非常特殊,他讲最真实的故事,不夸大幸福,不淡化悲伤,不矫情,不做作,把生活写得痛快,把人生写得透彻。他传递正能量,给人温暖,给人慰藉,他就是一个响当当硬邦邦的无码生活记录者。
  • 静心②: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静心②:心素如简,人淡如菊

    《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能与你的心灵相惜,读它,能够让你感受到那种超然物外的舒适与坦荡,犹如身临一片宁静空远的大地,能够肆意洒脱的奔跑……《静心(2心素如简人淡如菊)》共分上、下两篇,上篇以“心”出发,告诉读者平和的待人接物,深谙处世之道,不忧不虑,不怨不怒,不悲不喜;下篇从“人”出发,旨在告诉读者要平淡对待得失,冷眼看尽繁华,畅达远离张狂,挫折不陷消沉。这本书能与你的心灵相惜,能够让你感受到那种超然舒畅。本书由安若素著。
  • 放下就是幸福

    放下就是幸福

    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人会觉得自己攥在手里、挂在心里的东西是该放下的!可往往就是这些看似理所当然的东西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和思想,使我们无法获得自由,无法感受幸福。一个人若一直放不下自己的执念,任凭欲望和贪念无限膨胀,最终会使自己不堪重负,人生也会变成一场痛苦而无聊的游戏。为了获得幸福的人生,我们要学会放下一些东西。《放下就是幸福》就如一位循循善诱的心灵导师,教你找到让自己痛苦的根源,放下那些早已失去、从不曾拥有,却在心里挂怀不忘的东西,解脱心灵、释放自我,在尘世的喧嚣中聆听生命的真谛。
热门推荐
  • 碧波精灵

    碧波精灵

    一只被野鸭孵化了的家鸭蛋,在出世以后,被极端蛮横的二老爷家的恶狗——黑豹一口叼去。孤儿山娃救下了这只小鸭,并且把它喂养大,他称呼它做“精灵”。二老爷依仗做知县的姐夫,带着他的黑豹做尽坏事。如此,山娃和他的精灵、二老爷和他的黑豹之间就演绎出许多曲折奇妙的故事……
  • 乞丐的口袋

    乞丐的口袋

    这是一本创造潜能开发的启蒙图书,也是目前首创的一种创造科学寓言(以寓言文学手法表现创造科学知识的寓言)。她为你揭示创造的奥秘,帮助你认识自己的创造使命,唤醒你沉睡的创造意识,从而树立创造成才的志向;同时还向你介绍创造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技法,为你培养创造品格、开发创造潜能,实现成才的梦想打下基础。她是新时期寓言文学的创新,也是当今我国创新文化教育的迫切需要。她与时俱进,关注现实,富有探索性和开创性,在许多专家、学者惊呼我国青少年“创造力危机”的今天,开发这类图书显然有着非常深远的社会意义。
  • 拒入豪门:总裁专属小妖精

    拒入豪门:总裁专属小妖精

    【治愈系都市宠文】他是北方糙老爷们,堂堂五百强总经理。她是南方小鸟依人,从小到大的乖乖女。当他遇上她,偏偏是这种画风。日常画风...“老婆,谁欺负你了,我掀了他家祖坟!”“老婆,这是我这个月的工资,这个是我给你买的包包”“老婆,累了吧,我给你揉揉腿”......即使是两人吵架,这画风也不太对...“老婆,这事关我的地下团队,我真不能告诉你。”“赵梓豪!你要是不说,出了这个门,咱俩就离婚!”“李小桃!你别太过分!”“你行!不说是吧,离婚!”“别别别...老婆我错了,你看我的跪姿还满意吗...(⊙v⊙)”100%白领都市言情宠文,温暖你心便好。
  • 愿一切能重来

    愿一切能重来

    当你知道你喜欢的人不喜欢你的时候,你会如何做……是一如既往的去喜欢她,还是选择另一条不归路……(男主视角)
  • 菌娘

    菌娘

    艾泽用最后的金币从贩蛋骗子手中买了一堆被吹嘘的天花乱坠的神蛋,本想简简单单做个好人,却不曾想,最后一颗蛋中竟有秘密——蛋里,居然有一个妹子!她竟然是能够操控细菌的菌娘!!好像很不错的样子,但对光明磊落的艾泽而言,似乎也有不太好啊——决斗时分,让对手因为菌娘的调皮而惨白着脸捂着肚子疼痛艰难战斗,还得夹紧X花憋住汹涌的屎意……哥们,这战斗,我艾泽赢定了啊!
  • 星魔恋:啸傲江湖

    星魔恋:啸傲江湖

    莉娅原本是魔法学院里普通的学员,相继被各界王子所注目,没想到把自己捡来抚养长大的人、老丑陋的云游魔法师竟是昔日神界最有前途的英俊王子、眼中长相平凡的少女却是美得令人惊叹的魔女;当所有的信念在一夕间改变时,面对昔日的恩情、亲情、友情、爱情,自己该如何抉择?
  • 倒霉神社的巫女小姐

    倒霉神社的巫女小姐

    数千年前,世界线突然被打乱,原本生活在各个世界的各个种族变得能轻松的去往其他世界,包括人类所在的世界,企图控制人类。为此,天照大神和其弟月读命在世界线的交点布下强大的结界,混乱的世界线才得以修复,来到人类世界的妖怪,鬼神,亡灵也因此被月读命所带领的神明镇压。这一战争被称为异世战争。为了再一次向天神开战,隐藏于人群的来自异世界的妖怪们无时无刻不想着破坏天照大神的结界,而知晓这件事后,天照大神便命人在结界的位置修建了天月神社,同时令月读命在凡间寻找足以守护结界的女子担任巫女一职。本文以日本神话为背景,讲述天月神社的巫女平常又奇异的日常生活。
  • 雷诺皇朝

    雷诺皇朝

    “陛下,退位后你希望史书怎样评价您?”“结束了大陆的混乱纷争,带来了和平稳定,为他的人民留下了一个稳定的国家。”“那您有没有可以给您的人民所分享的精神和感悟呢?”“从为自己而活,到为自己爱的人而活,最后为爱自己的人而活!这才是世人应当追寻的大爱!”——摘自《陛下的炉边谈话》
  • 神启之地

    神启之地

    于迷失间崛起,自放逐中复苏;光与影的轮回间,唯有余烬残存。神辉之下,众生皆负罪衍;群峰之巅,是谁笑傲人间。于临界之地。只余一人独自前行。直至新纪元。(本书略微慢热,作者尽量用自己拙劣的文笔为各位读者勾勒出一个完整的魔法世界,谱写出一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
  • 我的世界分你一半

    我的世界分你一半

    我们的女主角秦夕同学热情开朗,也算美女一枚。但她却有个奇葩的爱好:“女扮男装”。一次,穿着男装的秦夕遇上了我们的男主,一段孽缘就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