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朵是碧蓝天空最纯美的点缀物。它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有时也包含一些较大的雨滴及冰、雪粒。
云的底部不接触地面,并有一定厚度。它是由水汽凝结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从地面向上十几公里这层大气中,越靠近地面,温度越高,空气也越稠密;越往高空,温度越低,空气也越稀薄。水汽在凝结或凝华过程中有着不同的特点,因而形成了不同的云状,这是不同形态的云产生的原因所在。
水汽从蒸发表面进入低层大气后,这里的温度高,所容纳的水汽较多,如果这些湿热的空气被抬升,温度就会逐渐降低,到了一定高度,空气中的水汽就会达到饱和。如果空气继续被抬升,就会有多余的水汽析出。如果那里的温度高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结成小水滴;如果温度低于0℃,则多余的水汽就凝化为小冰晶。在这些小水滴和小冰晶逐渐增多并达到人眼能辨认的程度时,就是云了。
一般根据形成云的上升气流的特点,可将云分为对流云、层状云和波状云三大类。对流云包括淡积云、浓积云、秃积雨云和鬃积雨云,卷云也属于对流云;层状云包括卷层云、高层云、雨层云和层云;波状云包括层积云、高积云、卷积云。而根据云底的高度,云又可分成高云、中云、低云三大家族。再结合云的外形特征、结构和成因可将其划分为十属二十九类。它们主要是:
1.低云家族
包括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积云、积雨云五属(类),其中层积云、层云、雨层云由水滴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米以下。大部分低云都可能下雨,雨层云还常有连续性雨、雪。而积云、积雨云由水滴、过冷水滴、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一般也常在2,500米以下,但云顶很高。积雨云多下雷阵雨,有时伴有狂风、冰雹。
2.中云家族
包括高层云、高积云两属(类),多由水滴、过冷水滴与冰晶混合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2500-5000米之间。高层云常有雨、雪产生,但薄的高积云一般不会下雨。
3.高云家族
包括卷云、卷层云、卷积云三属(类),全部由小冰晶组成,云底高度通常在5,000米以上。高云一般不会下雨,但冬季北方的卷层云、密卷云偶尔会降雪。
既然云是水汽凝结的产物,那么云与降雨有着密切的关系,云彩是雨的温床,所以人们千百年来,通过长期的观测,也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来向、移速、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并将这些经验编成谚语,对农事生产有着积极地指导意义。
现在,为了更好地预测天气变化,人们还将云量进行了测算,以此更加精确地预报天气。通常云量多少,主要采用目测法,目测云块占据天空的面积来估计。根据云量多少,感知天气的阴晴变化。一般气象站常将整个天空划分为10等份,碧空无云或被云遮蔽不到0.5份时,云量为“0”;云遮盖天空一半时,云量为“5”。云量多时,应估计露出的蓝天,再推算出云量。云量少时,则直接估计云所遮蔽天空的份数,如云块占全部天空的1/10时,云量为“1”;云块占天空2/10时,云量为“3”,以此类推,就能有一个大致的判断。
在气象学中,天空无云,或者虽有零星云层,但云量不到2成时称为晴;低云量在8成以上称为阴;中、低云的云量为1~3,高云的云量为4~5时,称为少云;中、低云的云量为4~7,高云的云量为6~10时,称为多云。一般说来,当天空被云掩蔽,颜色发白,地上东西显得明亮时,这种云较高。相反,云色呈灰或灰黑色,显得阴沉,这种云则较低。多变的云彩,不仅增添了天空的活力,也成为我们的预知天气的晴雨表。
趣味链接:看云识天气
千百年来,我国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根据云的形状、方位、速度、厚薄、颜色等的变化,总结了丰富的“看云识天气”的经验,形成了有趣而实用的谚语流传下来。例如:冬钩云,晒起尘;炮台云,雨淋淋;云往东、车马通,云往南、水涨潭,云往西、披蓑衣,云往北、好晒麦;天上鱼鳞斑,明天晒谷不用翻;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云吃雾下,雾吃云晴等。这些谚语可以帮助我们看云识天气,使自己能够从容应对天气的异常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