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474500000010

第10章 乐府(2)

三调:指汉乐府中的《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韶》、《夏》之郑曲:意为三曹的作品如果和虞舜、夏禹时的古乐比起来,其地位近于过去的“郑声”。郑曲:郑国的音乐。孔子曾说:“郑声淫。”(《论语·卫灵公》)后儒多以为郑声是不正派的音乐。逮(dài代):到,及。傅玄:字休奕(yì意),魏晋之间的诗人,精音乐,曾作宫廷乐章七十多首。张华:字茂先,西晋初年诗人,曾作宫廷乐章二十多首。

《万》:即《万舞》(参看本篇第一段注②),这里作为贵族乐章的代表。

杜夔:字公良,汉末音乐家,为曹操所赏识,让他从事于恢复古乐的工作。

荀勖(xù序):字公曾,魏末晋初的音乐家。《晋书·律历志》中说,他考证出杜夔所用的尺比古尺长四分多,就改用古尺来调整乐器。改悬:改制乐器。悬:乐器的架,这里就指乐器。阮咸:字仲容,魏末“竹林七贤”

之一,精音乐。《晋书·律历志》说,阮咸认为荀勖改尺以后所定的乐,音调高而悲,是亡国之音。验其铜尺:验证古尺。有几种不同说法:《晋书·律历志》说当时有人在地下发掘出周代古尺,和荀勖考证的正好符合;《世说新语·术解》及注引《晋诸公赞》都说,在荀勖之后又发现的“周玉尺”和“古铜尺”比荀尺略长。从刘勰上句说的“然杜夔调律,音奏舒雅”,即用《晋诸公赞》中“杜夔所造音律舒雅”来看,他是取荀尺不符古尺的说法。表里:是事物的两个方面,这里指乐府的诗句和声律。

【译文】

自从雅正的音乐渐渐衰落以后,淫邪的音乐便渐渐兴起。秦始皇时烧了《乐经》,西汉初年想恢复古乐。由乐师制氏记下音节,叔孙通定下礼容和法度。汉高祖时作《武德舞》,汉文帝时作《四时舞》,虽说是学习古代的《韶乐》和《大夏》,却也继承了秦代的旧乐,所以,中正和平的乐调便难于再见了。到武帝重视礼乐,建立乐府这个机构,综合北方的音节,采取南方的腔调,还有李延年以美妙的嗓音来配合乐律,朱买臣和司马相如用《楚辞》的体裁来写歌辞。像《安世房中歌·桂华》等乐章,文辞华丽而违反常规;《郊祀歌·赤雁》等作品,语言虽美而不合法度。河间献王刘德曾推荐古乐,但武帝很少采用,所以汲黯对武帝的《天马歌》表示不满。宣帝时所作的乐章,常常模仿《诗经》中的《鹿鸣》。

到元帝、成帝时,渐渐推广淫邪的音乐。因为雅正的音乐不能适应一般人的爱好,所以难于发展。后汉的郊庙祭祀,由东平王刘苍写了新的歌辞;辞句虽文雅,但音节上却与古乐不同。到三国时魏的曹操、曹丕、曹睿,他们的气质高朗,才华美妙,用古题乐府写时事,音节也美妙而和平。但读了曹操的《苦寒行》、曹丕的《燕歌行》等作品,觉得里边无论叙述宴饮或哀叹出征,内容都不免过分放纵,句句离不开悲哀的情绪;虽然直接继承汉代乐府诗,可是比之《韶乐》、《大夏》等古乐却差的远了。到了晋代,傅玄通晓音乐,写了许多雅正的乐歌,来歌颂晋代的祖先;张华也写了一些新的篇章,作为宫庭的《万舞》。但杜夔所调整的音律,节奏舒缓而雅正;而晋初荀勖所改制的乐器,音节却比较感伤而急促。所以阮咸曾批评他定的不协调,后来有人考查了古代的铜尺,才知道荀勖改的不对。可见和谐的乐曲之所以能达到精妙的地步,是要各方面相配合的。

(三)

故知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①;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②。“好乐无荒”③,晋风所以称远④;“伊其相谑”⑤,郑国所以云亡⑥。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若夫艳歌婉娈⑦,怨志詄绝⑧;淫辞在曲,正响焉生⑨?然俗听飞驰,职竞新异⑩。雅咏温恭,必欠伸鱼睨;奇辞切至,则拊髀雀跃。诗声俱郑,自此阶矣。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声来被辞,辞繁难节。故陈思称李延年闲于增损古辞,多者则宜减之,明贵约也。观高祖之咏“大风”,孝武之叹“来迟”;歌童被声,莫敢不协。子建、士衡,咸有佳篇,并无诏伶人,故事谢丝管。俗称乖调,盖未思也。至于斩伎《鼓吹》,汉世《铙》、《挽》,虽戎丧殊事,而并总入乐府。缪袭所致,亦有可算焉。

昔子政品文,诗与歌别;故略具乐篇,以标区界。

【注释】

①瞽(gǔ古)师:乐师。瞽:瞎。(参看本篇第一段注)②君子:

理想的人,这里指封建士大夫。③好乐无荒:这是《诗经·唐风·蟋蟀》中的一句。荒:废乱。④晋风:即《唐风》。“唐”是古唐国,在山西晋阳(今太原市),周成王时改为晋国。称远:《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吴公子季札到鲁国观乐,听到演奏《唐风》时说:“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

不然,何忧之远也。”⑤伊其相谑(xuè血):这是《诗经·郑风·溱(zhēn真)洧(wěi委)》中的一句。伊:乃。谑:调笑,嘲笑。⑥郑国云亡:《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载,季札到鲁国观乐,听到演奏《郑风》时说,郑国“其先亡乎”。云:语辞。⑦婉娈(luán栾):亲爱的样子。⑧詄(yì逸):

唐写本作“诀”。译文据“诀”字。诀:割断联系。⑨焉:疑问词,有“何”

的意思。⑩职:主。欠伸:打呵欠,伸懒腰。鱼睨(nì逆):像鱼眼那么死瞪着看。睨:斜看。髀(bì必):股。郑:即郑声,指不好的音乐。阶:指事物逐步形成的过程。声来被辞:即根据辞来谱上声。

节:止,引申为管辖,控制的意思。陈思:曹植。他封陈王,死后加号“思”,所以称他陈思王。李:唐写本作“左”。李延年是汉武帝时的乐师,左延年是建安时的乐师,这里应为左延年。闲:熟习。曹植的话出处未见,可能今已失传。约:文辞简洁。高祖:汉高祖刘邦。大风:刘邦所作《大风歌》的首二字。《大风歌》全诗只有三句,二十三字(见《史记·高祖本纪》)。孝武:汉武帝刘彻。来迟:刘彻所作《李夫人歌》的最后二字。《李夫人歌》共三句,十五字(见《汉书·外戚传》)。协:

指声律的协调。子建:曹植的字。士衡:陆机的字。诏:命令。伶(líng灵)人:奏乐演戏的人,这里指制乐谱的人。谢:离开。丝管:

指乐器。调:声调,这里指乐律。盖:因为。斩:当作“轩”,即轩辕,是黄帝的名号。伎,应为“岐”(qí其),即岐伯,传为黄帝时主管医药的臣。《鼓吹》:即《鼓吹曲》,古代军乐。《宋书·乐志》中说,《鼓吹曲》为岐伯所作。《铙》:即《铙歌》,是汉代的《鼓吹曲》,今存十八曲(见丁福保《全汉诗》卷一)。《挽》:即《挽歌》,指《薤(xiè谢)露》和《蒿(hāo豪)里》两首(见《全汉诗》卷四)。戎:军事。缪(miào妙)袭:三国魏作家,曾作《魏鼓吹曲》十二首及《挽歌》一首(见《全三国诗》卷三)。致:达到。可算:值得称数。子政:西汉后期学者刘向的字。品:品味、评量,这里引申为研究、整理的意思。

诗与歌别:在刘向、刘歆(xīn新)的《七略》和班固的《汉书·艺文志》里,诗属《六艺略》,歌属《诗赋略》。具:唐写本作“序”,译文据“序”字。序:叙述。

【译文】

由此可知,诗句是乐府的核心,声律是乐府的形体。乐府的形体既然在于声律,那么乐师必须调整好乐器;乐府的核心既然在于诗句,那么士大夫应该写出好的歌辞来。《唐风》中说:“喜爱娱乐,不要过度。”季札称之为有远见。《郑风》中说:“男男女女互相调笑。”季札认为这是亡国的预兆。由此可见季札听《诗经》的演奏,并不仅仅是注意它的声调。至于后来乐府诗中,写缠绵的恩爱或者是决裂的怨恨;把这些不适当的作品制成谱,怎能产生良好的音乐呢?但是一般流行的,主要倾向于新奇的乐章。雅正的乐府诗是温和严肃的,人们听了都厌烦得打呵欠、瞪眼睛;对奇特的乐府诗就感到十分亲切,人们听了就喜欢得拍着大腿跳起来。所以诗句和声调都走到邪路上去,从此越来越厉害了。乐府的辞句就是诗,诗句配上声律就变成歌。声律配合辞句时,如果辞句过于繁杂,便难于节制。所以曹植说,左延年善于增减原作,太多了便删去一些。这说明歌辞应该注意精炼。试看汉高祖的《大风歌》,以及汉武帝的《李夫人歌》,辞句并不多,而歌唱者很容易配合音节。后来曹植、陆机等人,都写过较好的诗,但并没有令乐师制谱,所以不能演奏。一般人认为他们的诗不合声律,其实这是没有经过仔细考虑的挑剔。此外,还有传说黄帝令岐伯制《鼓吹曲》,到汉代又出现《铙歌》和《挽歌》等等;虽然内容有军事和丧事的区别,但都算是乐府的一种。还有缪袭的作品,也值得我们注意。从前刘向整理文章,把“诗”和“歌”分开,所以我现在另写这篇《乐府》,以表示其间的区别。

(四)

赞曰:八音攡文①,树辞为体②。讴吟坰野③,金石云陛④。韶响难追⑤,郑声易启⑥。岂惟观乐?于焉识礼⑦。

【注释】

①八音:指金(如钟)、石(如磬)、土(如埙)、革(如鼓)、丝(如琴)、木(如柷)、匏(如笙)、竹(如箎)八种乐器。埙(xūn勋)是土制的,有六孔。柷(zhù注)是木制的,方形,有柄。匏(páo袍)是葫芦的一种。笙以匏为座。箎(chí持)形如笛,有八孔。攡(chī吃):发布。文:

文采,这里指音乐的悦耳动听。②体:主体。③坰(jiǒng扃):郊野。

④金、石:八音中的两种,这里泛指音乐。陛(bì必):宫殿的高阶。⑤韶:用舜乐来代表古代优良的音乐。⑥郑:用郑声来代表不好的音乐。⑦焉:此,这里指音乐。

【译文】

总之,各种乐器产生种种动听的音乐,而好的歌词却是其中的主干。首先在乡村里产生了歌谣,宫廷中谱制成种种乐章。卓越的古乐很难继承,不正当的音乐却容易开展。从这里不仅看到了音乐的演变,更可看出礼法的盛衰。

同类推荐
  • 袁天罡与推背图

    袁天罡与推背图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袁天罡略传;袁天罡墓地之说;袁天罡与李淳风;袁天罡叔父袁守诚;初出茅庐;拜师孙思邈;给武则天算命等。
  • 司马法

    司马法

    本书主要内容为:仁本第一、天子之义第二、定爵第三、严位第四、用众第五。
  •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精编1

    《四库全书》可以称为中华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备的集成之作。中国文、史、哲、理、工、医,几乎所有的学科都能够从中找到它的源头和血脉,几乎所有关于中国的新兴学科都能从这里找到它生存发展的泥土和营养。
  • 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品周易(品经典谈人生智慧)

    《周易》一书由《易经》和《易传》两部分所构成,从总体上看它是一部指导人们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及社会发展规律的哲学典籍。其中,《易经》是我国古代先哲通过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对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及其结果进行高度总结概括后而形成的,它集中反映了宇宙万事万物的现象和发展变化的规律。《易传》则是对《易经》进行解说,用来阐发义理的哲学典籍。
  • 三略

    三略

    顾名思义,《三略》是专讲战略的兵书。其上略、中略、下略都是从战略的高度论述问题,始终贯穿着战略思想。在西汉以前,这样紧紧围绕战略问题的兵法专著还不曾出现。可以说,《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战略专著,影响极为深远。
热门推荐
  • 花花公子教你如何谈恋爱

    花花公子教你如何谈恋爱

    快乐在当下,青春在现在。青春就应该活出精彩。
  • TFBOYS之默默守侯值得吗

    TFBOYS之默默守侯值得吗

    平凡的女主从来没有想到自己竟会走进偶像的生活,命中注定的缘分让他们相识,命运齿轮悄悄地转动......
  • 最终与永恒

    最终与永恒

    你明白我对你的感觉吗?我只想要你安全,我只想要你活下去,其他我都不管了...若能让你安全,我..我堕落又如何..我愿以身为盾,为你裆下一切!!!我愿以身为剑,为你杀死一切可能让你陷入危机的人事物!!!我即使堕落为魔,也要你活下去!!!
  • 情有不甘

    情有不甘

    他是功成名就的名律师,她是平淡无奇的落魄孤女。遇到傅其深,是温思凉这辈子的劫难。那年,她父亲身亡无家可归,他在大雨中抱起她将她带回了家中,他温柔地抵着她的额头轻语:“思凉,以后我来照顾你。”她看着他漆黑的眸子心莫名安定,用力点头。他因恩师照顾她十年,可是,一切的平静都因她心中萌芽的感情而被打破。“傅其深,我不要你和别的女人结婚!”她向来温顺,可当他要和别人结婚时,她倔强地如同浑身长满刺的刺猬一样。情人节,她准备好了惊喜在家等了他一晚,却等到了他深夜带着真正的情人回家。她眼眶通红地看着他:“为什么要带别的女人回家?为什么不回家陪我过节?”他只是冷笑,不似当年的温柔:“思凉,你从来不是我的情人,更不是亲人!”每一次她都咄咄相逼,而他总是恪守位置步步后退。她绝望地看着他:“你为什么不能爱我?”“我只答应替你父亲照顾你,没有义务爱你。而且,我们相差十二岁。”————————他结婚当天,她遭遇车祸。医院醒来,对上的却是他凉薄的脸:“这又是你的苦肉计?”当她最终决定黯然退出,嫁给深爱她的男人的时候,他却步步紧逼:“温思凉,只要是个男人你就敢嫁?!”她冷笑扬眉:“傅其深,我这辈子只爱过你一个人。可你不爱我。所以,嫁给谁都一样。”
  • 当校花遇上校草

    当校花遇上校草

    苏优静是一个十分记仇的美腻,因为南天辰说了她一句,所以苏优静童鞋秉着“记仇”这一“优良作风”,缠上了南天辰,而南天辰又刚好是只不服输的货,因此,两个人成了互相打闹,以打击、戏耍对方为乐的欢喜冤家。今天,苏优静给南天辰做个黑色料理,明天,南天辰给苏优静下个绊子……渐渐地……南天辰才发现,和苏优静斗嘴已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了……
  • 桃花朵朵笑良缘

    桃花朵朵笑良缘

    貌美王爷入坑成“肥肉”,招来不靠谱公主脱衣扒裤!为还邻居半块猪堂堂公主殿下被逼得落草成寇,好不容易捕到美男一枚,谁知却惹来祸害不断……前有阴险太子虎视眈眈要她命,后有腹黑二皇子含情脉脉求包养!果然是一进侯门深似海,宫斗争宠五内焚!亡国公主悲催擒夫记,囧萌笑闹宫廷路,敢萌,敢坑,敢扑倒!看你走不走得了!
  • TONO-BUNGAY

    TONO-BUNGA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战武神皇

    战武神皇

    武之极致,演化神通,撕山裂海,捉星拿月,无所不能!神通无敌,是为神皇!西江府的一个因先天不足,被宗门抛弃,落魄到了绝境的少年。因一幅蕴有大神通的古图,一朝开悟,打通了一条一往无前的霸武之路,终于成就神皇,屹立武道之巅。
  • 感谢贫穷

    感谢贫穷

    本书介绍了中国资本市场纵横驰骋的“猎手”沈南鹏和熊晓鸽的人生经历,介绍了那些经典的投资案例中隐藏的财富智慧,他们对企业运营者和创业者提出的建议,他们人生中蕴含的成功密码以及他们给在财富道路上的“猎人”的思考和启发。
  • 开拓学生视野的传奇故事:会跳舞的花

    开拓学生视野的传奇故事:会跳舞的花

    《开阔学生视野的传奇故事:会跳舞的花》中的一个个传奇故事,融中外奇闻于一体,汇古今奇趣于一书,内容翔实,洋洋大观。《开阔学生视野的传奇故事:会跳舞的花》中的一个个传奇故事,虽奇而不荒诞,虽趣而不俗,虽神而不虚假。读罢这些故事,你会觉得既离奇神秘,又真实可信,一册在手,神游世界,探古寻幽,自有乐趣。你还能从这些精彩的故事中学到知识,增长见识,明白事理,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