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政协副主席 胡悦
中共陕西省委统战部部长
《曹又参与安边起义》一书即将付梓出版,很是欣慰。这对于挖掘整理陕西统一战线方面的史料,勒记先辈之爱国节操,是一件好事。编著方一再邀我为该书写序。曹又参先生的孙女、现任渭南市市长的曹莉莉早先与我一起参加襄渝铁路建设,是战友,现今又住楼上楼下,为邻居。作为统战部长,于公于私,写序的事,均无法再推托了。
20世纪是充满激情的世纪。特别是上半叶,大开大合,跌宕起伏。面对民族危亡,无数仁人志士为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曹又参先生便是其中的一个。青年时期,先生曾在北平求学,阅读了不少进步书刊,接受了许多进步思想,并同陕北早期共产党员李子洲常有往来,多受教育和启发。目睹列强凌辱、国弱民贫的惨状,激愤救国之情,深植心底。回到陕北后,先生凭一腔热血,积极投身于反对地方军阀的斗争,历经磨难,最终都失败了。而先生忧国伤时、怜恤黎民疾苦之心,不曾改变。痛定思痛,遂投笔从戎,走上了从军报国、为信念奋斗的道路。后官至国民党新编陆军第十一旅旅长,并于1945年10月率部起义。
新十一旅的安边起义,使2000多名国民党官兵回到了人民怀抱,解放了陕甘宁边区北部周边8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这次起义轰动塞上,震撼西北,影响全国,是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军队的第一次起义。它不仅使这支部队获得了新生,而且对其后更多的国民党军队将领弃暗投明起到了领头雁的作用。新十一旅起义后,毛泽东、朱德等在延安接见了曹又参,并对起义给子了高席评价,喻为“火车头”。
拉开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队起义帷幕的安边起义,是延安时期党的统战工作的成功范例。作为国民党的军队,新十一旅原本执行封锁陕甘宁边区的任务,但这支土生土长的部队始终秉持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怀,20世纪30年代开始就有反对地方军阀的行动。刘志丹、谢子长等曾在这支部队开展兵运工作。牛化东、冯世光、李树林等共产党人也活跃其中,并建立了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西北民主运动促进会。长期的忧患意识,又逢抵御外侮、救亡图存之时,使爱国官兵逐步领悟到只有共产党才能引导中国走向振兴的道理。
作为起义的先行者曹又参先生,曾被刘志丹称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先生虽在旧军队多年,但不附世俗,对国民党的腐败深恶痛绝,并同中共党组织长期保持密切联系,为党做了许多有益工作。更利用职务之便,保护了许多在国民党地方部队中进行兵运活动的共产党员。在党的政策的感召下,他认识到只有起义才能使新十一旅摆脱覆灭的命运。正如党内一些老同志所言,先生在新十一旅的16年,是与共产党分不开的16年。在内战爆发之际,先生毅然率新十一旅官兵宣布起义,并向全国发出起义通电,不仅表明了为和平建国奋斗到底的决心,也表明了自觉接受共产党领导的坚定信念。1948年8月,先生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后,又率部参加了解放宁夏的战斗。全国解放后,历任宁夏军区副司令员、银川专员公署专员、宁夏回族自治区参事室副主任等职。
先生的一生,是在曲折中追求进步、追求真理、追求革命的一生。1957年,先生被错误地打成“反党分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后得以平反。当先生35年前离世的时候,又正值十年动乱,统一战线遭到破坏,先生的身心也受到极大摧残。但先生磊落坦荡、矢志不渝,对党的忠诚始终如一。在其身上也无疑折射了党的统一战线的曲折与辉煌。
抚今追昔,缅怀前贤,旨在资政育人。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暨安边起义60周年。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陕西省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史研究会、陕西省统战理论学会、陕西省中共党史人物研究会、延安革命纪念馆和中共定边县委、县政府等单位联合举办学术研讨会并结集出版《曹又参与安边起义》,是一件很有历史和现实意义的事情。当前,统一战线进入了蓬勃发展的历史时期。我相信,借该书出版回顾总结我党统一战线历史,对于继承统一战线的光荣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都将大有裨益。实为可喜可贺。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