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就另一种冠军风采
如果把人生当做一盘棋,那么人生的结局就由这盘棋的格局所决定。在人与人的对弈中,舍卒保车、舍车保帅、飞象跳马……种种棋着就如人生中的每一次拼搏。想要笑到最后,就要统筹全局,放低姿态,谦虚好学,感激对手,善待对手,向未来挑战,这样才可以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冠冕是暂时的光辉,心态归零才有更大的光芒
2008年8月17日,距离12日中国体操队男团夺冠才短短几天,国家体育馆又传出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四川小将邹凯夺得了男子自由体操单项决赛冠军,为中国又添一金。
邹凯获北京奥运会男子自由体操金牌,
图为其在比赛时的精彩瞬间
与团体赛夺冠后欣喜万分不同,邹凯在这天夺冠后显得很平静,只是嘴角露出了淡淡的微笑。虽然他这个成绩来得非常不容易,自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李小双夺冠之后,中国选手就再没能在这个项目上夺得冠军,这也反映出了这位小将的成熟与淡定。“团体赛夺冠,让压力和兴奋都发泄出去了,所以这次没有像团体赛夺冠时那么兴奋。”邹凯说道。
邹凯在单杠上力克美国选手,又收获
一枚金牌,图为其在单杠上的精彩表现。
自由体操夺冠后,邹凯还将出现在单杠的决赛中,这两项都是他的拿手好戏,自由体操夺冠无疑能让邹凯更加信心十足。“继续努力,不去想结果”,邹凯的话语虽然简单,但语气很坚定。
19日,国家体育馆再次传出好消息,邹凯在不被人看好的情况下再一次完美发挥,以16.200的成绩勇夺金牌。至此,邹凯在北京奥运会上创造了三枚金牌的辉煌成绩,追平了“体操王子”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连夺3金的纪录。
北京奥运会上收获三枚金牌,邹凯追平了“体操王子”
李宁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连夺3金的记录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从没参加过奥运会的邹凯在北京奥运会上没有心理负担,只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参加比赛、享受比赛。正是在“继续努力,不去想结果”这种归零心态下,他赛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创造了一个奇迹。
归零心态就是把自己心灵里的一切清空,让一切归于零的心态。而拥有一颗平常心,有一种归零心态的人往往能取得辉煌战绩。只有把过去“归零”,从头再来,你才会荣日两忘,放手一搏,发挥出最高水平。在中国农村有个传统,就是春节前的大扫除,扔掉无用的垃圾,清扫每一个角落,窗明几净地迎接新春天,等待来年再创辉煌。
拥有归零心态的人心灵总是敞开的,他们能随时接受伟大的启示和一切能激发灵感的东西,他们时刻都能感受到成功女神的召唤。他们不仅思想上归零,行动上更要归零。哈佛大学的某位校长正是这个杰出人群的典型代表。
有一年,哈佛校长向学校请了三个月的假,然后告诉自己的家人,不要问他去什么地方,他每个星期都会给家里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校长只身一人去了美国南部的农村,尝试着过另一种全新的生活。他到农场去打工,去饭店刷盘子。在田地做工时,背着老板躲在角落里抽烟,或和工友偷懒聊天,这些让他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愉悦。
最有趣的是,最后他在一家餐厅找到一份刷盘子的工作,干了四个小时后,老板把他叫来,跟他结账。老板对他说:“可怜的老头,你刷盘子太慢了,你被解雇了。”
“可怜的老头”重新回到哈佛,回到自己熟悉的工作环境后,却觉得以往再熟悉不过的东西都变得新鲜有趣起来,工作成为一种全新的享受。
这个“可怜的老头”,厌倦了在哈佛日复一日的校务工作和程式化的交际,为了改变这一现状,他果断抛开哈佛校长的光环,扔掉压在身上的沉重包袱,从零开始生活,让自己的内心真正呈现空杯状态。
这三个月的经历,像一个淘气的孩子搞了一次恶作剧一样,新鲜而刺激。更重要的是,它使校长回到一种原始状态以后,像儿童一样,眼里的一切都充满乐趣,也不自觉地清理了心中积攒多年的“垃圾”。这次的心态归零,让校长今后的工作变得更富成效。
成功仅代表过去,失败也只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如果一个人沉迷于成败的回忆,给自己增添负担,那他就再也无法进步。对于有远大志向的追求者来说,成功永远在下一次。保持“归零”心态,才能不断创造新的辉煌。冰心说,冠冕是暂时的光辉,是永久的束缚。一个人只有摆脱了历史的束缚,才能不断地向前迈进。
我们在职场上,职业倦怠、激情丧失,似乎是永远也绕不开的话题。每过一段时间,每到一定阶段,当感到一种难以摆脱的压抑和烦躁时,我们可以向那位哈佛校长学习,适当地将现状归零,换种方式去前进,或许是种不错的选择。
我们要“归零”,让自己抱持初学者的心态开始前行。如果总是守着自己的半桶水,就会陷入孤芳自赏的封闭境地,成为孤陋寡闻、不思进取的井底之蛙。人的大脑就如同电脑,只有不断删除那些过时的知识和经验,才能不断接受新的东西。否则,你内存有限的大脑和心灵就会因为被一些无用的垃圾塞满而死机。在周围的环境不断变化的时代,唯一的办法就是下定决心,走出经验的误区,打破思维的惯性和惰性,克服骄傲自大,全面接受新的知识和技能,如此,我们才能与时代同行。
让过去“归零”,我们就不会成为职场上那只背着重壳爬行的蜗牛;让过去“归零”,我们才能像骨骼中空的鸟类那样轻盈地飞翔。因为在成长的道路上,当我们以归零心态去面对这个变化越来越快的世界时,我们就会抱着一种学习的态度去适应新环境,接受新挑战,创造新世界。
走下领奖台,一切归零,我们不也正需要这种冠军的风度和心态吗?做到这点,相信我们的前程一定是光辉灿烂的。
感激对手,他们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2008年8月22日,随着王楠正手拉球出界,张怡宁以4∶1的绝对优势战胜了王楠,夺得了第29届奥运会的乒乓球女单冠军。张怡宁和王楠——两位中国女乒的新老“一姐”也完成了交接。赛后,张怡宁对王楠表示了感谢,因为对张怡宁而言,王楠就是促使她走向辉煌的“催化剂”。
8月22日,张怡宁(左)以4比1的绝对优势战胜了王楠,
取得了个人第四枚奥运会金牌,追平了邓亚萍和王楠的纪录
翻看张怡宁的乒乓成长史,其实就是她与王楠的“交锋史”。1996年到2000年,张怡宁和王楠同住一个屋,又在同一个教练手下,王楠的一举一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身边的这个北京女孩。
2000年,张怡宁因为状态低迷导致与奥运无缘。那一年,王楠包揽悉尼奥运会的单双打金牌。2001年的九运会,张怡宁和王楠在决赛碰面,这次决赛,还未成熟的张怡宁心态完全失衡,第五局甚至以5∶21的大比分落败。“她发球,我连球都不接,直接挥了一下动作就下去了。”事后,输球输人的张怡宁不仅写了检查,还被停赛三个月。正是这次挫折,让张怡宁真正地站了起来,她开始虚心地向王楠学习,终于迎来了雅典奥运会和北京奥运会上的辉煌。
“我要感谢楠姐,这么多年她一直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前进的动力,我们在一起这么多年,现在她就要退役了,我只能说谢谢楠姐,她对我的帮助特别大。”这是张怡宁对既是对手又是朋友的王楠发自肺腑的感谢。
是对手更是朋友,张怡宁一直不忘感谢王楠对自己的帮助
场上是对手,场下是朋友;尊重对手,感谢对手;领奖台上他们笑盈盈地站在一起,互相祝贺,眼神里流露着对对手的欣赏和敬重之意——在北京奥运会上,我们无数次受到这种感恩之心的震撼与洗涤。
“是与对手的较量让我越游越快”,“我们促使对方不断前行,而这种推动力会持续很长时间”,“没有对手,我也不可能登上最高领奖台”……即使是所向披靡的菲尔普斯,也要感谢对手,他承认同胞罗切特的逼近让他不断突破自我。正是由于紧张激烈的竞争,运动员展现出来了挑战对手、挑战自我、挑战极限的自信心和勇气,才创造了激动人心的比赛,成就了一流的竞赛水平。
我们在生活中也会经常遇到对手,但我们应该如何去对待我们的对手呢?现实生活中,许多人都把对手视为心腹大患,是敌人,是异己,是眼中钉、肉中刺,恨不得马上除之而后快。其实,只要仔细想一想,便会发现拥有一个强劲的对手,反倒是一种福分、一种造化、一种力量、一剂强心针、一副推进器、一个加力挡、一条警策鞭。因为一个强劲的对手,会让你时刻有危机四伏的感觉,会激发你更加旺盛的精神和斗志,会让你排除万难去克服一切艰难和险阻,会让你想方设法去超越、去夺取胜利。
一位名叫朗凯宁的作家曾写过一篇名叫《对手》的小说:
志和文成为对手,是因为一个女同学。那是在读大学二年级的时候,他俩同时爱上了一个叫颖的女同学。颖是党员。她对他俩的条件要求非常明朗:谁先入党,她就嫁给谁。
于是,志和文同时向党组织交了入党申请书。一年后,志成为一名党员。当文第二次向党组织递交申请时,志在讨论会上说文动机不纯,他是为了爱情。也许是命运注定,毕业后,他俩被分配在同一部门工作。他俩的争斗让颖生厌,结果谁也没有得到颖的爱情,他们得到的,只是彼此的怨恨。这怨恨使他俩总是留一个心眼去盯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有什么纰漏,就毫不留情地捅出去。他俩的目标很明确。
志当上股长的时候,文无可挑剔地入了党。
志无可挑剔地当上科长的时候,文也同样当上了股长。
他俩就这么相互盯着,相互攀升。
当志当上了处长时,文也当上了科长。
志当处长,有许多人送钱送礼物给他,他不敢要,他觉得文的一双眼睛盯着他。一回,他实在忍不住,心动了,收了人家送来的3000元。夜里,他做了个梦,梦见文高兴地哈哈大笑,说:“这回你完了,3000元已经够处罚条件了,你完了。”他吓出一身冷汗,第二天就把钱送到纪检部门去了。
文的机会也同样多。
……
就这样,他们以无可争议的清廉和才干,晋升到了更高的职位,且得到了人们的尊敬。
眼下,他俩都到了要退休的年龄。
一天,两人相见,互望着对方,禁不住紧紧拥抱,且激动得热泪盈眶。是的,没有这样的对手,谁敢说途中会怎样?!
一生平安,得益于对手的“呵护”,他们都深深地感激对方。
一个人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甘于平庸,最终导致庸碌无为;一个群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因为相互的依赖或潜移默化而失去生机与活力;一个行业如果没有对手,就会丧失进取的意志,就会因为安于现状而逐步走向衰亡;一个政体如果没有对手,就会逐步走向懈怠,甚至走向腐败和堕落。有了对手,才会有危机感,才会有竞争力;有了对手,才会意识到自己所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有了对手,才有了超越自我的一切力量和勇气;有了对手,才使你不得不奋发图强,不得不革故鼎新,不得不锐意进取。否则,等待你的只有被吞并、被替代、被淘汰。
因此,在你春风得意之时,别忘了感谢你的对手!因为,你的竞争对手在无形中会激活你的生命,激发你的潜能,让你越来越出色,越来越优秀,越来越英勇!感谢你的对手吧,是他们让你变得更强大。
不断学习,谱写另一种冠军风采
记者采访奥运冠军“小马神”肖钦时间:“体操王子李宁在退役后从商,试想一下你退役后会去做什么呢?”
肖钦:“主要还是去深造学习,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管理专业。”
杨扬在清华园毕业留影奥运冠军退役后,他们会干什么呢?这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肖钦的回答反映了大多数奥运冠军的状况:前体操世界冠军刘璇,退役后就读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前短道速滑世界冠军,中国第一枚冬季奥运会金牌得主杨扬,退役后就读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跳水女子三米板单人、双人金牌郭晶晶,现役在读人民大学……北京奥运会刚结束,获得冠军的中国跳水队林跃、秦凯、火亮及世锦赛冠军周吕鑫、何姿等5位跳水运动员被人民大学破格录取,成为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大一新生。
不断学习,不断深造,用知识填充人生的空白,是冠军们退役后选择的一种生活方式。一时的冠军不能代表永久的辉煌,只有跟上时代潮流,走在时代的最前方,才能做永久的冠军。
从世界冠军到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
邓亚萍在事业上谱写着另一种冠军风采
在我们心中,邓亚萍曾经是个传奇,她身高仅1.50米,但她凭着苦练,无所畏惧的胆色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为世界女乒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运动生涯的结束并不代表邓亚萍个人传奇的结束,1997年后,她先后到清华大学、英国剑桥大学和诺丁汉大学进修,并获得英语专业学士学位和中国当代研究专业的硕士学位。她从一位念不清ABC的“英文盲”,成为站在世界讲坛上演讲全英文的论文《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学者,全篇论文约有4.5万字。2002年,邓亚萍在国际奥委会道德委员会以及运动和环境委员会两个委员会担任职务。2003年,邓亚萍开始在北京奥组委市场开发部工作。目前,邓亚萍担任北京奥组委奥运村部副部长。邓亚萍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学习,谱写了另一种冠军风采。
“人生有涯,而知识无涯”,邓亚萍与众多奥运冠军的例子告诉我们,不管你多风光,多璀璨夺目,取得多么辉煌的成绩,如果你一味沉溺于对昔日表现的自满当中,你就会迅速“贬值”,正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转眼之间就会被时代远远地抛在后面。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活、分配、使用(消费)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每个人、每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竞争都上升为一场知识的争夺战。人们的发展进步,取决于知识积累的速度,取决于创造知识(创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和效率。“知识就是财富”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指导人生发展掷地有声的力量。奥运冠军夹在时代的洪流当中,当然必须通过学习知识来巩固自己在社会的地位。
“当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曾任哥伦比亚大学就业辅导主任的罗伯·摩尔如是说。
具有丰富知识的人才,尤为招募员工的公司所看好。例如,接受过系统知识学习的大学毕业生,各类工程师、建筑师、新闻从业人员以及杰出的领导人员等在就业中就占有优势。曾经有一位实力雄厚的大公司写信给摩尔,提到该校被看好可以去该公司上班的高年级学生时,这样说道:“我们是想找出有丰富学识、非凡人格及操守品行的学生,他们能够给我们带来新的养分。”
本田宗一郎原本是一个自行车修理工,他在老家静冈县开自行车修理店,目标是可以自给自足。三年不到,他就实现了目标,并雇用了五十多人。
但这样过了几年,他不再满足于只是单一的自行车修理,改修摩托车。在一次摩托车大赛中,他自行改装的福特摩托车竟然凭借其良好性能夺冠。此事对他触动很大,从此他下决心走进摩托车生产行业。但由于自觉才疏学浅,他决心进汽车专科学校,专学知识,却不要学位。毕业后,他成立“东海精机”公司,二战之后改为“本田技研株式会社”,自任社长。
一次,本田获得了一个得到便宜小型发动机的渠道,他将这些小型发动机安装在自行车上,但由于技术不到位,这种简易摩托有很大缺陷。于是本田到欧美进行考察,学习其先进技术。前后不到三年时间,本田摩托车已超过欧美,在世界摩托车大赛中11次蝉联冠军。
几经发展之后,本田认识到摩托车的市场空间已经很小,必须要扩大生产,向汽车业进发。他意识到第一要务是找一位专职经营能力的人来管理公司,让自己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习开发先进技术上,以便公司有更好的发展。于是他特邀藤泽武夫担任总经理,承担全部经营重任,自己则全力开发汽车技术并兼任技术开发部主任。1936年,第一部本田汽车下线。其后,本田以赶超福特为目标向世界一流汽车生产商学习优势技术,创造了本田独具特色的少污染又省油的汽车,并占领了美国市场,一时引起世界轰动。
正是由于本田宗一郎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技术,才促进了本田公司的发展,让本田公司走进世界一流汽车公司的行列。
由此看来,要想成就一番事业,首先必须要有资本。资本在哪里?它就在你自己身上,只要肯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知识库,就能为自己的事业成功添加砝码。
成功,并不只是战胜别人,更在于战胜自己。你不可能也不可以去阻止别人的进步,你唯一能够改变的就是自己。而改变自己的唯一途径就是努力地学习,通过学习可以改造内在的品性与能力,从而改变外在的处境与地位。“欲胜人者必先自胜。”一个对知识和技能马马虎虎,不把工夫放在自己身上的人,失败是必然的。那么,怎样才能学习知识与技能,怎样才能战胜自我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充分去学习。有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只有不断地用心学习,才能达到持续更新、持续发展的高境界。
有很多成功者,时时都在充实自己的学识与经验,从不浪费时间。凡是与他们事业有关的信息,他们都会积极地学习、吸收,纳为己用,这些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所在。
通过不断努力学习逐步积累起来的学识与经验,是成就事业的资本,它将使你终生受用。你要储存这些资本,就必须集中精力、毫不懈怠、长年累月地去做,这样累积起来的资本才能称作无价之宝。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把握时间刻苦学习,不要让你的人生充满空虚和遗憾。
一切皆有可能
北京奥运会期间,花剑世界杯上海站的现场,人们见到了一张熟悉的脸。她站在那条熟悉的剑道上,绚丽的剑花似乎抹去了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划痕。她倔强地不要任何人帮忙,默默地将击剑比赛服一件一件穿到身上。戴上面罩,手中的剑寒光依旧,令人无法相信已是一位迈入人生50岁大关的女人。她,就是中国击剑史上的丰碑,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勇夺女子花剑金牌,成为第一个获得奥运会击剑金牌的亚洲运动员——栾菊杰。
洛杉矶奥运会上,
栾菊杰在决赛前试剑
这次她代表加拿大出征,被她的学生们昵称为“击剑妈妈”。以50岁的年龄参加奥运击剑比赛,在世界击剑史上,栾菊杰是第一人。虽然最后她输了,虽然她代表的不是中国,但她在比赛结束后,展开那早已准备好的“祖国好”的旗帜时,全场无不为之动容!她说,站在祖国的赛场上参加奥运会,只为圆梦,不谈成绩,“对于一名曾经的中国国家队运动员来说,没有比这更令人激动的事了”。
栾菊杰打出的“祖国好”
令在场所有人为之动容
时隔24年,再次站在奥运赛场上的她,扬起了剑花,为我们铸就了一段不老的传奇,她是我们心中永远不老的剑客!
50岁高龄,参加以年轻人为主的奥运会?不可能。50岁高龄,想在人才辈出的奥运会上夺取奖牌?不可能。……栾菊杰的出现,带给了我们无数个疑问,也粉碎了我们心中不断涌现的“不可能”。虽然她没夺得奖牌,但是,谁又能否认,她的勇气、坚持与梦想恰恰是这些“不可能”的最佳注解呢?
把“不可能”去除,人生就处处皆有可能。
在自然界中,有一种十分有趣的动物,叫做大黄蜂。曾经有许多生物学家、物理学家、社会行为学家联合起来研究这种生物。
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所有会飞的动物,其条件必然是体态轻盈、翅膀十分宽大,而大黄蜂这种生物,正好与这个理论反其道而行。大黄蜂的身躯十分笨重,翅膀却出奇的短小。依照生物学的理论来说,大黄蜂是绝对飞不起来的。而物理学家的论调则是,大黄蜂的身体与翅膀比例的这种设计,从流体力学的观点,同样是绝对没有飞行的可能。简单地说,大黄蜂这种生物,是根本不可能飞得起来的。
可是,在大自然中,只要是正常的大黄蜂,却没有一只是不能飞的,甚至于它飞行的速度并不比其他能飞的动物慢。这种现象,仿佛是大自然和科学家们开了一个很大的玩笑。最后,社会行为学家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很简单,那就是——大黄蜂根本不懂“生物学”与“流体力学”。每一只大黄蜂在它成熟之后,就很清楚地知道,它一定要飞起来去觅食,否则就必定会活活饿死!这正是大黄蜂之所以能够飞得那么好的奥秘。
由此可见,这世上没有绝对的“不可能”,只要敢于拼搏,一切皆有可能。
谈到“不可能”这个词,我们来看一看著名成功学大师卡耐基年轻时用的一个奇特的方法。
年轻的时候,卡耐基产生了要做一名作家的雄心。要达到这个目的,他知道自己必须精于遣词造句,字典将是他的工具。但由于他小的时候很穷,接受的教育并不完善,因此“善意的朋友”就告诉他,他的雄心是“不可能”实现的。
年轻的卡耐基存钱买了一本最好的、最完全的、最漂亮的字典,他所需要的字都在这本字典里面,而他的意念是要完全了解和掌握其中的字。他做了一件奇特的事,他找到“不可能”(impossible)这个字,用小剪刀把它剪下来,然后丢掉,于是他有了一本没有“不可能”的字典。以后他把他的整个事业建立在这个前提上,那就是对一个要成长,而且要成长得超过别人的人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能的。
当然,并不是建议你从你的字典中把“不可能”这个字剪掉,而是建议你要从你的脑海中把这个观念铲除掉,谈话中不提它,想法中排除它,态度中去掉它。抛弃它,不再为它提供理由,不再为它寻找借口。把这个字和这个观念永远地抛开,而用光明灿烂的“可能”来代替它。
翻一翻你的人生词典,里面还有“不可能”吗?可能很多时候,在我们鼓起雄心壮志准备大干一场时,有人好心地告诉我们:“算了吧,你想得未免也太天真、太不可思议了,那是不可能的事情。”接着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我的想法是不是太不符合实际了,那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目标。”
回到500年前,如果有人跟你说,你坐上一个银灰色东西就可以飞上天;你拿出一个黑色的小盒子就能够跟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说话;打开一个“方柜子”就能看到世界各地发生的事情……相信你也同样会告诉他“不可能”。但,如今飞机、手机、电视甚至宇宙飞船不是都已变成现实了吗?正如那句老话所说的:“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奇迹在任何时候都可能发生。
纵观历史上成就伟业的人,往往并非那些幸运之神的宠儿,而是那些将“不可能”和“我做不到”这样的字眼儿,从他们的字典中连根拔去的人。富尔顿仅有一只简单的桨轮,但他发明了蒸汽轮船;在一家药店的阁楼上,迈克尔·法拉第只有一堆破烂的瓶瓶罐罐,但他发现了电磁感应;在美国南方的一个地下室中,惠特尼只有几件工具,但他发明了锯齿轧花机;豪·伊莱亚斯只有简陋的针与梭,但他发明了缝纫机;贫穷的贝尔教授只有最简单的实验仪器,但他发明了电话。难道不正是这些人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吗?
美国著名钢铁大王德鲁·卡内基在描述他心目中的优秀员工时说:“我们所急需的人才,不是那些有着多么高贵的血统或者多么高学历的人,而是那些有着钢铁般的坚定意志,勇于向工作中的‘不可能’挑战的人。”
这是多么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一句话啊!
我们每—位在生活中、在职场上拼搏并希望获得成功的人,都应该把这句话铭刻在自己的记忆深处。敢于向“不可能”发出挑战,就一切皆有可能!
预见未来,做大人生格局
马拉松比赛上,在比赛开始时,所有的运动员同时从起跑线出发,这时很难看出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是,开始领跑的,大多是不成熟的运动员,跑不了多远就被别人超过了。马拉松比赛越进行到后面,队伍就越长,运动员之间的距离也越来越远,这时运动员的差异就表现出来了。事实上,真正能拿冠军的运动员,他并非一出发就跑在前头,他的速度总是均衡的,他有预见性,懂得为后面漫长的路途保存体力,并在适当的时候爆发。
能在马拉松比赛中取得好成绩的运动员往往是那些速度均衡、
懂得为后面漫长的路程保存体力的人
打篮球也一样,好的篮球运动员,头脑清楚,目的明确,有的放矢,他们力求使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带有一定的战术目的性,他们能正确地动用技术、战术,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篮球比赛双方对抗激烈,球场情况瞬息万变,运动员在比赛中为了取得最佳行动效果,就必须洞察情况变化,预见未来,准备多种应对办法。比赛场上正确的行动来源于准确的判断,判断准确是正确发挥技术、战术的前提。无论打篮球还是做事,都必须有预见未来的魄力和洞察力,把一切行动建立在仔细观察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上。
打篮球不仅靠体力,更靠一个人的洞察力和预见力,
图为西班牙运动员意欲突破对方防守
生活中,那些成大事,在自己的行业里卫冕“冠军”的人,无不是拥有大格局的人。做大人生格局,就应该对自己的未来有所预见,否则就会陷入眼前的困惑中,走不出来,不仅会减缓成功的速度,也容易多走弯路,甚至遭遇险情。
公元前415年,雅典人准备攻击西西里岛,他们以为战争会给他们带来财富和权力,但是他们没有考虑到战争的危险性和西西里人抵抗战争的顽强性。由于求胜心切,战线拉得太长,他们的力量被分散,再加上面对着所有联合起来的敌人,他们更难以应付。雅典的远征导致了历史上最伟大的一个文明的覆亡。
一时的心血来潮导致了雅典人的灭顶之灾,胜利的果实的确诱人,但远方隐约浮现的灾难更加可怕。因此,不要只想着胜利,还要想着潜在的危险,有可能这种危险是致命的,不要因为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毁灭了自己。
对自己的未来没有预见的人,往往会被眼前的利益蒙蔽住双眼,而看不到远方的危险,他们的权力会在这个过程中丧失。所以,要学会高瞻远瞩,培养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拥有开阔的眼界,才能做大人生格局。
我们培养自己预见未来的能力,要先从培养细致准确的观察力和超前思考的能力入手。众多杰出人士的一大共同点就是善于观察和思考。通过这两项能力,他们才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前方,才能高瞻远瞩地看清时代的发展方向,他们的思维总是超前的,所以他们能够成为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冠军”。
比尔·盖茨放弃了假期的休闲与娱乐,甚至放弃了哈佛大学的学业,与朋友保罗投入计算机“0”与“1”的世界,因为他对于世界计算机业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并进行了理性的分析和思考,从而预见到“计算机像电视机一样普及的时代就要到来了”。而且,他们预见到“计算机软件将是整个计算机的灵魂”。最终,他们获得了成功,他们使“微软”拥有了财富,使世界拥有了“微软”。
显然,比尔·盖茨拥有预知未来的前瞻力,而且他能够用这种能力指导自己的人生规划,并最终取得了成功。
在预见未来的时候,人非常容易犯想当然的错误,许多认识上的错误都是想当然造成的。事实上,貌似理所当然的事情往往并非如此,这是因为世界上的事物是错综复杂的。一个条件可得出多种结果,一果亦可能多因,影响事物变化发展的,除了必然性还有偶然性。
一位学者指出:“要使自己有一副优秀的大脑,勿被看起来似乎理所当然的事所迷惑。”
这种想当然的猜测不是科学的预见,它会将我们的人生规划和行动引向歧途,所以我们要尽力减少想当然的错误,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轻易下结论。在下结论前问问自己:我的判断充分吗?我的预测合理吗?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理性的判断和有价值的预见。
“要是我早点开始用自己的预想方案就好了!”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后的感叹。为了避免将来后悔,最好及早行动。当然,人的预见不可能永远正确,必定会有失误的时候,不过,以失误最少者为指针,则是不变的方法。能够弥补这种失误的,就是多观察、多思考,用理性的头脑分析问题。生活中的“冠军”都是在不断地预见,不断地思考中走向人生的大格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