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95200000003

第3章 从有关奏疏与文章中概述范仲淹的战争思想(1)

范仲淹以一介文臣自荐戍边御敌,在两三年内,就将危机四伏的西北边疆安定了下来,为国家和人民赢得了一段时间的安宁,受到宋仁宗的高度赞扬。他之所以能出将入相,是因为他熟读《孙子兵法》等兵书,培育了很高的军事素质,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战争和军事思想。他的这些战争和军事思想散见于他向朝廷写的奏章与文章电,现将它们搜辑如下:

一、在战与和方面,他积极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他在庆历元年十一月撰写的《攻守议》奏章中,写了汉文帝对战争的看法:“孝文即位,将军陈武请议征讨,以一封疆。孝文曰:兵,凶器也,难克所愿。动亦耗病,谓百姓远方何?今匈奴内侵,军吏无功。边民父子荷兵日久,朕动心痛伤,何日忘之,未能消距。愿且坚边设候,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功多矣。且无议兵,故百姓无内外之徭,得息肩于田亩,天下富实,鸡鸣犬吠,烟火万里,可谓和乐者乎。对于汉文帝提倡的这种“和乐”,司马迁称之为“大乐”,故着于律书,为后代效法。范仲淹针对西夏的入侵,主张采用守策,兼之以近攻。他说:“臣谓国家用攻,则宜取其近而兵势不危,用守,则必图其远而民力不匮,然后取文帝和乐之德,为孝武哀痛之悔,则天下幸甚。”他又在《再议攻守》的奏章中说:“且兵马精劲,西戎之所长;金帛丰富,中国之所有也。礼仪不可化,干戈不可取,则当任其所有胜其所长,此霸王之道也。臣前知越州,每岁纳税绢十二万和买绢二十万。一郡之人凡三十万,倘以啖戎,是费一郡之入,而息天下之弊也。”

当然,他的这种和平思想,不仅在这两份奏章中表现了出来,在其他文章中都有反映。他在《答安抚王内翰书》中,又盛赞了宋真宗学习汉文帝的做法,为民众争得了四十年的和平。他说:”真宗皇帝取汉文之策,结和通使,休宁北陲,为天下景福四十年矣。今按《史记·律书》有汉文之议,言高旨远,可谓明主矣。”他还写了《铸剑戟为农器赋》。他在赋的开首就说:“兵者凶器,食惟民天。出剑戟而铸矣,为稼穑之用焉。我武不施,当四海和平之后;公田尽辟,启兆民富庶之先。盖以理定区中,文经天下,知无用于利器,俾改作于良治。”诗《与张焘太博行忻代间因话江山作》:“数年风土塞门行,说着江山意暂清。求取罢兵南国去,满楼苍翠是平生。”从这些字句中,我们可以深切地体会到范仲淹积极倡导和平的良好愿望。

范仲淹在戍边御敌时,为了天下苍生免受战争之苦,勇闯“人臣无外交”的禁区,通书赵元昊,劝其取消帝号,罢兵言和。他列举了宋真宗时两家和好的边疆情况,又描述了两家交恶以来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照。前者是:“塞垣之下,逾三十年,有耕无战。禾黍云合,甲胄尘委。养生葬死,各终天年。使蕃汉之民,为尧舜之俗,此真宗皇帝之至化,亦先大王之功也。”后者是:“二年以来,疆事纷起,耕者废耒,织者废杼,边界萧然,岂独汉民之劳弊耶?使战守之人,日夜豺狼,竟为吞噬,死伤相枕,哭泣相闻,仁人为之流涕,智士为之扼腕。”他用两种不同境况的对照来打动赵元昊之心。“大王如能以爱民之意,礼下朝廷,复其王爵,承先大王之志,天下孰不称其贤哉?”最后他说:“大王从之,则上下同其美利,生民之患几乎息矣;不从,则上下失其美利,生民之患何时而息哉?某今日之言,非独利于大王,盖以奉君亲之训,救生民之患,合天地之仁而已乎!惟大王择焉。”然而,挟三川口战斗胜绩的赵元昊没有听其劝告,反而在回书中,态度狂妄,辞语悖慢,极为不恭。虽然,和议未成,但显示了范仲淹为民求和的良苦用心。

范仲淹反战求和的主张来源于他的“仁和”的儒家思想与为民谋利的政治报负。他深知战争只能给民众带来苦难,“戎马之后,原野萧条。”(《上枢密尚书书》)只有和平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天伦之乐。所以说,倡导和平、两国和睦相处,是范仲淹一贯的追求,这才有了以上的说法和建议。

二、居安思危。加强战备,以强大的国防力量确保和平

兵家大计,在于常备无患。范仲淹清醒地认识到:“古来和好,鲜克始终。”(《奏上时务书》)如何争得和平和保卫和平,就得有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他引用了孔子之言:“有文事者,必有武备,请设左右司马。”由此他主张:“文武之道,相济而行,不可斯须而去焉”他还说:“圣人当福而知祸,在治而防乱。故善安身者,在康宁之时,不谓终无疾病,于是有节宣方药之备焉;善安国者,当太平之时,不谓终无危乱,于是有教化经略之备焉。”他在《论西京事宜札子》说:“先王修德以服远人,然安不忘危,故不敢去兵以恃德也。陛下内惟修德,使天下不闻其过,外亦设险,使四夷不敢生心。”他列举了唐明皇在太平年间“人不知战,国不虑危,大寇犯关,势如瓦解”的历史事实和唐陆贽对戎狄反复无常的特性的看法后说:“伏望圣慈,鉴明皇之前辙,察陆贽之谠议,与大臣论武于朝,以保天下。先命大臣密举忠义有谋之人,授以方略,委之边任;次命武臣密举壮勇出群之士,试以武事,迁其等差。壮士蒙知,必怀报效,列于边塞,足备非常。”(以上见《奏上时务书》)。

那么,当时宋王朝是什么现状呢?范仲淹在《上执政书》一文中说:“今兵久不用,未必有福。”“昔之战者,耄然已老;今之壮者,嚣而未战。闻名之将,往往衰落;岂无晚辈,未闻边功。此必庙堂之所思也。仍闻沿边诸将不谋方略,不练士卒,结援弭谤,固禄求宠。一旦急用,万无成功。加以边民未丰,边廪未实,下武之际,兵寡食足,如屯大军,必烦远馈,则中原益困,四夷益骄,深入之虞,未可量也。”《上执政书》是范仲淹青年时的作品,那时,他就建议朝廷,未雨绸缪,搞好战备工作,可见他有先见之明。那么在几十年后,西夏入侵时,宋王朝的边防又是怎样呢?他在《答安抚王内翰书》中说:“奈何将佐之中,少精方略。或因门地,巧于结托,以取虚名;或出军班,昧于韬钤,以致败事。”在延州知州的任上,看到的是:“今延安兵马二万六千,患训练未精,将帅无谋,问以数路贼来之势,何策以待,皆不知所为,但言出兵而已。此不可不为忧也。”(《上吕相公书》)他还说:“又将帅无谋,不务训练,坐困粮道,唯请益兵。兵聚城中,无舍可泊,人马暴露,时苦寒凛。库缗空虚,不议营构,守御之术,寂寥无闻。”(《上枢密尚书书》)以上是针对将帅说的,那么边备怎么样呢?范仲淹在《论西事札子》一文中说:“今缘边城寨有五七分之备,而关中之备三二分。若昊贼知我虚实,必先协边城,不出城则深入,乘关中之虚,小城可破,大城可围;或东阻潼关,隔两川贡赋。缘边懦将不能坚守,则朝廷不得高枕矣。”又在《答手诏条陈十事》一文中说:“今西北强梗,边备未足,京师卫兵多远戍,或有仓卒,辇毂无备,此大可忧也。远戍者防边陲之患,或缓急抽还,则外御不严,戎狄进奔,便可直趋关辅。新招者聚市井之辈,而轻嚣易动,或财力一屈,请给不充,则必散为群盗。今生民已困,无可诛求,或连年凶饥,将何以济?赡军之策,可不预图?若因循过时,臣恐急难之际,宗社可忧。”他还说:“国家太平日久,将不知兵,兵不习战,以致不利。非中国事力不敌四夷,非今之军士不逮古昔,盖太平忘战之弊尔。”(《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可防者三》)

针对这种现实状况,范仲淹在《论元昊请和不可许者三大防者三》一文中,告诫朝廷:“缘西戎自古翻复,朝廷不可休兵,以启不虞之变。”在《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一文开始就说:“今西北二方,复相交构,夹困中国。元昊率先叛命,兵犯延安,次犯镇戎,杀伤军民,曾无虚岁。中国之兵,讨伐未利,而北虏举十万众,谓元昊是甥舅之邦,责中国不当称兵。”“此二虏交构之势,何以御之?”他建议:“臣等思度,是和与不和,俱为大患。然则为今之谋者,莫若择帅练兵,处置边事,日夜计略,为用武之策。以和好为权宜,以战守为实事。彼知我有谋有备,不敢轻举,则盟约可久矣。”他在此文的第一策《陕西和策》中进一步说:“陛下如唐高祖、太宗隆礼敦信,以盟好为权宜;选将练兵,以攻守为实事。彼不背盟,我则抚纳无倦,彼将负德,我则攻守皆宜。如此结好之策,未有失也。”“以和好为权宜”或“以盟好为权宜”,都是一个意思,这里的“权宜”二字,就是“权变”的意思,即衡量是非轻重,以因事制宜。就是说,能讲和好就讲和好,如不能讲和好就不能硬来,或一厢情愿地讲和。“以攻守为实事”就是说,平时不忘战,搞好战略,备而无患,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要以攻守求和平,以攻守促和平,以攻守保和平。他还说:“安必虑危,备则无患。”(《上执政书》)所以,范仲淹在离开西北边疆回到朝廷任参知政事时,上《答手诏条陈十事》中,将“修武备”列为第七项,向仁宗建议:“臣请密委两地,以京畿见在军马,同议有无阙数。如六军未整,须议置兵,则请约唐之法,先于畿内并辅州府,招募强壮之人,充京畿卫士,得五万人以助正兵,足为强盛。使三时务农,大省给赡之费;一时教战,自可防虞外患。”他认为这样做,“此实强兵节财之要也。”

三、选将练兵,修城固寨,重农兵屯,以应对各种变故

范仲淹在《奏陕西河北和守战备四策·河北备策》中,提出了七件必须要做的事:“臣等固请朝廷力行七事,以防大患。一密为经略;二再议兵屯;三专于选将;四急于教战;五训练义勇;六修京师外城;七密定讨伐之谋。”对于这七件事,择其重要,予以论述。

1.选育将才。《上执政书》:“备戎狄者,在乎育将材,实边郡,使夷不乱华也。”将帅在战争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他说:“自古兵不得帅,鱼肉无殊。”(《奏上时务书》鉴于“今天下休兵余二十载,昔之战者,今已老矣,今之少者,未知战事”的状况,范仲淹建议:“先命大臣密举忠义有谋之人,授以方略,委之边任;次命武臣密举壮勇出群之士,试以武事,迁其等差。壮士蒙知,必怀报效,列于边塞,足备非常。”他在《上执政书》一文中又说:“今可于忠孝之门,搜智勇之器,堪将材者,密授兵略,历试边任,使其识山川之向背,历星霜之艰难。一朝用之,不甚颠沛,十得三四,不云盛乎?至于四海九洲,必有壮士,宜设武举,以收其遗。唐郭子仪,武举所得者也,斯可遗乎?又臣僚之中,素有才识,可赐孙吴之书,使知文武之方,异日安边,多可指任。此皆育将才之道也。”这是选将之法。

2.拣选士兵。对于士兵,首先主张淘汰老弱冗卒,减少不必要的供养。他说:“今诸军老弱之兵,讵堪征伐?旋降等级,尚费资储。然国家至仁,旨在存活。若诏诸军年五十以上有资产愿还乡里者,一可听之,稍省军储,复从人欲。无所归者,自依旧典。此去冗之一也。又诸道巡检所统之卒,皆本城役徒,殊非武士,使之禁暴,十不当一。而诸州常患兵少,日旋招致,谷帛之计,其耗万亿。以某观之,自京四乡千里之间,或多寇盗,盖创置巡检,路分颇多,而卒伍至赢,捕掩无效。非要害者,宜悉罢之。所存之处,资以禁军,训练既精,寇盗如取。况千里之内,抽发非难,又使少历星霜,不至骄惰。彼无用之卒可减万数,庶使诸郡节于招致。此去冗之次也。又京畿三辅五百里内,民田多隙,农功未广。既已开导沟洫,复须举择令长,使询访父老,研求利病,数年之间,力致富庶。不破什一之税,继以百万之籴,则江淮馈运,庶几减半,挽舟之卒,从而省焉。此亦去之大也。”(《上执政书》)其次,要招收当地精壮之人充实军队。去其冗卒老弱,招收精壮之士代之,兵力自然充实。这些精壮之士,应以士兵为主。士兵,就是边关上土生土长的年轻人。他在《上执政书》中说:“唐陆贽议缘边备守之术,请置本土之兵,勤营田之利,与今事宜相近,可约而行也。本土之兵者,若今之北边有云翼招收之军,更可增致,作为奇兵。”他在《奏陕西河北和守攻备四策·陕西守策》一文中说:“又久守之计,须用士兵,各谙山川,多习战斗,比之东兵,战守功倍。然缘边次边士兵数少,分守不足,更当于要便城寨招置士兵。”他又在《再议攻守》一文中指出:“守以土,兵则安,守以东,兵则危。”为什么呢?他说“臣谓守以士兵则安者,以其习山川道路之利,怀父母妻子之恋。无久戍之苦,无数易之弊。臣谓守以东兵则危者,盖费厚则困于财;戍久则聚其怨。财困则难用,怨聚则难保。民力日穷,士心日离,他变之生,出于不测。”

3.育训将士。对于将帅与士兵,要加强培养和训练。他在《奏乞指挥国子监保明武学生令经略部署司讲说兵书》一文提出了两条意见:一是在学校里培养将帅。鉴于宋朝重文轻武公开办武学招不到学生的弊端,他建议“欲乞指挥国子监,不须别立武学之名,如学生中有好习兵书者,令本监官员保明委是忠良之人,即密令听读”。二是在军队之中培养人才。他说:“臣切见边上甚有弓马精强、谙知边事之人,即未曾习学兵书,不知为将之体,所以未堪拔擢。欲乞指挥陕西路、河东逐路经略司,于将佐及使臣、军员中,拣选识文字的有机智勇武、久远可以为将者,取三五人,令经略、部署司参谋官员等密与讲说兵书,讨论胜策。所贵边上武勇已着之人,更知将略。或因而立功,则将来有人可任。”他不仅是这样说的,而且是这样做的。当他遇见了骁勇的狄青后,便授以《左氏春秋》,并教导说:“将不知古今,匹夫勇耳。”在他的教诲下,狄青折节读书,悉通秦、汉以来将帅兵术,成为一代名将,建立了赫赫功勋。对于军队,他主张要改革兵制,加强训练,并力行之。他到延州后,见军队各有隶属,一盘散沙,人数不少,缺乏统一。他将州城里的兵卒集中起来,得一万八千人,分隶六将,各得三千,责任到人,加强训练,不长之际,便成精兵。他建议:“臣等请于鄜延、环庆、泾原路各选将佐三五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二万,骑兵三千,以为三军。以新定阵法训练岁余,俟其精勇,然后观贼之隙,使三军互掠于横山,更进兵。”

同类推荐
  • 忧伤的情欲

    忧伤的情欲

    本书是周国平先生剖析两性心理的理性+诗性的经典作品。分别从人与社会、生活感悟、情感体验、心灵境界等方面,生动而深刻地阐述了当今社会、现实人生中成功与智慧、生活与情感、心理与社会等方面的内涵与关联。他的语言体现着现代人精神生活中的普遍困惑。
  •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元曲(第十卷)

    唐诗、宋词是中国诗歌史上流芳百世的不朽丰碑,将我国的诗词艺术推向了最高峰。警句名篇被历代文人墨客所吟咏,以至名人评说“唐后无诗,宋后无词。”为了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们本着思想性、艺术性、可读性兼顾,信达雅并重的原则,重新校订注释编纂了这部《唐诗宋词》,并配以清晰线描图,以飨读者。可谓“吟一首如遍品天下之敬醴,诵一句若尽阅华夏之圣观”!本书采取最为脍炙人口的经典选本,融合中国古代绘画艺术作品,生动形象地阐发文学的主旨和意境,达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完美境界。
  •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指点江山:毛泽东诗词故事

    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而且是才华横溢、独树一帜的诗人。毛泽东诗词艺术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光辉足迹,生动地展示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历史画卷,是一部中国人民的理想史、奋斗史、创造史和建设史。本书根据十集电视文献纪录片《指点江山一一毛泽东诗词故事》及其解说词编辑而成,精选毛泽东诗词36首,从言志、战争、爱情、友情、乡情、咏物、山水和建设等方面,以诗意的语言、生动的画面,深度解析诗词的丰富思想内涵和高度艺术成就,同时从诗、书、画、景等入手,结合毛泽东诗词背后的故事以及对这些诗词的赏析,形象地展示了毛泽东的伟大精神世界和革命领袖风采。
  •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榕阴草堂诗集校注

    潘乃光的诗歌,直抒性灵,清淡自然,是他几十年幕府生活的结晶,亦是他用心灵去触摸幕府体制之后的伤痛之言。其诗不仅是他游幕的人生传记,同时也是他整个心灵的独自,是一部心灵的历史。它展示的不仅是他个人的人生遭遇,同时更是整个晚清游幕文人的生存状态的历史缩影,生动地再现了他们的生活原貌。在他的诗中,其情感之无端,思想之激烈,人生之蹉跎,岁月之流逝,种种伤时感世之言,无不警示着幕府士人生存状况的恶化,诠释着他们在特定时代的心灵感受,掀开了晚清一代游幕士人所处文学生态环境之一角。本校注以光绪十九年铅印本作底本,手抄本为参校本。对潘乃光的诗歌文本进行了系统的校正与阐释,力图再现其诗歌原貌。
热门推荐
  • 暧昧游戏:恶魔总裁戏娇妻

    暧昧游戏:恶魔总裁戏娇妻

    过来取悦我,否则你会得到你想不到的惩罚!看到温顺小绵羊一动不动,恶魔总裁露出了嗜血的冷笑……新婚之夜,他搂着妖艳女人在她面前亲亲我我,甚至警告她:游戏才刚刚开始,今天的这点儿侮辱,根本只是小儿科!而她,曾经的千金大小姐,满怀幸福的希望,却只能成为她的玩物,任他玩弄和摆布?!
  • 财筑武道

    财筑武道

    一名兰水镇走出的少年,以谨慎却又无知之姿步入大世界经历着心智与实力的双重锻炼当他选择步入商道时他的修炼一途又会有怎样的不同呢?ps:作者依然以修炼题材为主,文字的话偏向轻松风格,民风也不会偏向黑暗面,因为涉及到商业一面,初期可能与修炼那种宏观的发展道途着重点不一样,请不要当成文风突变喽。
  • 问天神帝

    问天神帝

    我是谁?我是问天。此生我欲问天三事,一事为何我登凌绝顶,让人我的兄弟皆惧我?二事为何我爱之人叛我,不爱之人对我一往深情?三事为何我九世无父无母,今世有了却又离我而去?天若不答,我必逆天。少年问天觉醒九世记忆不甘被命运所空,踏入了天才会聚的强者世界,逆天而为不甘堕落。
  • 田野上的风

    田野上的风

    七岁的山子跟爸爸和娘从昌城搬到东湾村,上了小学二年级。书读得多、歌唱得好、作文觉得好的山子很快成了学校里的小明星。善良胆怯的他有了许多新朋友:梯田边上的小野兔、家里养的小羊羔、学校里的小伙伴……父母的呵护、小伙伴的友谊,乡亲的赞扬都成了催化剂,帮助山子很快融入了东湾村有趣的新生活,他一天天成长起来。
  • 莫秋白

    莫秋白

    暴政党争生生蚕食生父母,出身遭遇种种谜团寒门子。血海深仇如何得报?身世之谜如何得解?一无所有前路又如何起步?等待他的是弱肉强食还是谋能立天?是命还是不公?是事在人为还是天定胜人?扭转命运可为不可为?且看主人公如何已一己之力颠覆整个王朝!乱世将至群雄辈起......
  • 神域殇

    神域殇

    作品要大改一下,我会重新修正一下,直到我比较满意的时候会重新更新,我需要重新改一下剧情走向
  • 魂修罗

    魂修罗

    这是一片神秘的大陆,没有魔法,有的只是神秘的灵魂,经过一代代的传承,人们不断完善这神秘的力量...当然这一神秘的力量也不是随便就能够控制和拥有的,只有先天魂力在三以上的人才能够修炼,然而有一些人却找到了属于他们的修炼方法:那就是人体内的力量,当这力量到顶峰时,就算是那神秘的力量也不能一定稳胜......主角从另一片大陆重生而来,他带来的又会是什么呢,他又会不会在这神秘的大陆上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位置呢...那段曾经的爱恋又能不能在这里重新......
  • 剑痴离念传

    剑痴离念传

    一个落魄剑派的少掌门,在照顾病危的太师父时,记录下其凌乱无章的只字片语。为弄懂这些只字片语,也为找寻失踪多年的父亲,少年毅然踏上江湖!常言道:江湖险恶。淳朴的少年,是怎样在权力阴谋与爱恨情仇间成长为一代名侠的呢?请看《剑痴离念传》。
  • 易生玺欢你

    易生玺欢你

    女主易欢玺(这个名字好奇怪),女主的好闺蜜:欧阳婷婷(又名:阳婷婷)、夏沐雨
  • 女人缠定你

    女人缠定你

    片段:李一世倾身向前,许无忧不得不向后弯曲,双手抵在李一世胸前。他大力的弯腰,紧贴着许无忧,浑身冰冷的像是死人的温度。许无忧腾出一只手,掏出几根银针恐吓他“喂,在不让开我可就不客气了啊”许无忧正准备去刺李一世的麻穴,却见他突然鬼魅一笑。他的手抬起,向着许无忧的脑袋伸手,许无忧以为是他要动手了。“你,你再不让开我可就不客气了”许无忧开始结结巴巴,紧张的咽了咽口水,银针紧紧握在手上。如果他敢动她,她就会把他扎成马蜂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