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84600000043

第43章 避寇

嘉靖三十一年小至日,致仕工部尚书刘麟来吴,行年七十九岁。

文徵明为刘麟绘制“楼居图”那年,文氏七十四岁,刘麟年亦古稀;不觉已近十载,二人均垂垂老矣。

“城南秋草碧于烟,无数白鸥随我船,风帆乍举惊呼去,拍水过溪相对眠。”(注一)

从刘麟这首咏“鸥”诗中,文徵明不难体会到苕溪风光,和他那神仙一般的生活。

据说刘麟船载书画和鸡犬。那种遗世独立和风雅的韵味,使文徵明想起葑溪朱存理和他的“野航号”。朱存理当日,虽然年老家贫,尚能拥有他的葑溪小楼。刘麟则只能坐在号为“神楼”的悬舆之中,面对着悬挂于素壁间的《楼居图》,以寄心中之兴。文徵明满怀着钦敬和油然而生的豪情,相约无论天气多么寒冷,明年冬天必定前往浙北长兴,为清廉耿介的刘麟祝贺八十大寿。

刘麟造访,固然令文徵明心神为之一爽,然而弟子何良俊来谒,却使他心中有些愠恼。

三十年春天,何良俊预计于秋凉时前往北京谒选,积极将他的《语林》《序论》雕版付梓,以作为金台名公巨卿的贽见礼。唯文徵明的一篇序言,却迟迟未至;情急之下,遣侄儿何蒨专程前往苏州,催请挥毫。此一勉强索求的方式,难免引起文徵明不怿。

及至何良俊得授南京翰林孔目,自北京南归时,又为文徵明带来了兵部尚书聂豹的书信,并面致聂氏向文徵明索画之意,立刻激起了文氏的反感。

聂豹,吉安永丰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嘉靖九年,曾以监察御史出任苏州知府;未几,即丁忧归里。因此,他跟文徵明应有一面之雅。只是徵明生平,不欲出入官府,必要的礼节应酬之外,往来也就极为有限。

丁忧后,聂豹起复为平阳知府,迁陕西副使。当时晋、陕边关,频遭寇乱,这位为大学士严嵩所赏识、拔擢的副使,功过议论不一。有人指其知兵;能就地募款、修筑关隘、训练乡勇,所作所为足以宁靖一方,应加以重用。有的论其在平阳发生乾没之事,操守有亏,应予严惩;因此,他一度下狱落职。其后由于都城被寇,海内震动,礼部尚书徐阶为聂豹任华亭知县时所取之士,不但为他讼冤,并力言聂氏才可大用。聂氏遂奉召拜右佥都御史、擢兵部右侍郎,为时不久,便位至兵部尚书;从宦海波澜中,跃上事业的顶峰。

文徵明的愠怒,究竟由于聂氏的人品,或何良俊的多事,不得而知;只是始终未应所请,不作一画。唯看在多年师生情谊,次年何良俊往南京赴任前,文徵明仍然以诗赠行:

“一命周行列镐京,闲官刚喜玉堂清,紫薇兰省聊通籍,绿水红莲亦宦情。爽气钟山秋柱笏,春风鳌禁晓闻莺,白头老友难为别,飞梦先驰建业城。”《送何元朗南京孔目》(注二)

何良俊北上之前的催索文序,南归后替聂豹传信,虽引起徵明不快,但何氏在北京期间,却与适往北京的徵明之侄文伯仁诗酒往还,相处甚得。他对伯仁画中笔法及设色,激赏万分:

“文五峰德承在金台客舍,为余作仙山图。余每日携酒造之,看其着笔,是大设色学赵千里者。其山谷之幽深,楼阁之严峻,凡山中之景,如水碓水磨稻畦之类,无不毕备,精工之极,凡两月始迄工。”(注三)

“……老知无地酬君宠,贫喜传家有父书。独有梅花堪慰藉,春风消息定何如?”——《壬子岁除》(注四)

梅花,是文徵明贫穷、淡泊生活中的慰藉,但梅花也是他善保冰雪之操的象征;他在《癸丑元旦》七律中写道:

“……短发萧疏霜叶脱,壮心零落晓灯残。从前卉物冰霜尽,一树梅花独耐寒。”(同注四)

正月初五,访阳湖,饮于王庭家,画山水一幅为赠,用陶渊明《斜川诗》“开岁倏五日”韵,行书五古一首于画上。在平静的早春中,八十四岁的文徵明,开启了创作生涯丰收的一季。《姑苏十景》册,应属最硕大的果实。画题虽然是《姑苏十景》,实则为《虎山桥》、《桃花坞》、《姑苏台》、《枫桥》、《支硎》、《天池》、《虎丘》、《灵岩》、《天平》、《太湖》、《石湖》、《尧峰》,共是一十二景,均为青绿设色的绢本画。对题各为七律一首,其纸幅长高,与画相同,七寸及八寸九分。

“虎山桥下水争流,正是桥南宿雨收,震泽烟开孤殿,洞庭波动两峰浮……”(注五)

有些景物,呈现在眼前,萦绕在胸臆的,好像永远是那样恬淡、宁谧。也有些古迹胜景,一径笼罩着令人惆怅的凄美,和兴亡的感叹;如文徵明笔下的“姑苏台”:

“姑苏台高昔拂云,苧萝女子真天人,楚舞吴歌随山月,宝楣玉栋藏青春。春风离离动禾黍,吴王一去春无主,谁见当时麋鹿游,秋草年年自风雨。”(同注五)

细味画意诗情,似乎又为明媚的春光,抹上一缕挥之不去的阴翳。然而嘉靖三十二年春天的苏州,也正隐约有种不安的征兆。不少滨海的富户,携家带眷地来到苏州,逃避传说已久的东南倭乱。

想起正二月间的湖州之游,和友人同宿舟中,清樽夜话的情境,文徵明不由得惊出一身冷汗。

春寒漠漠,北来的劲风,穿透了身上的重裘,使人直觉到大雨即将随之而至。南望波光,灰暗一片。吴兴县东,运河畔的南浔镇上,亮起点点昏暗的灯光,愈发增加了雨前诡谲与恐惧。所幸有故人相伴,不怕深宵的寂寞,于是就找个地方泊了下来。如今回想,应该恐惧的不单是暗夜中的狂风骤雨,而是随时可能闯入的倭寇与海盗。

近日传说,连苏州城门,都可能随时关闭,万一棹返金阊却不得其门而入,以他的老迈衰病,恐怕也是不堪想象的事。

而王世贞和王世懋兄弟却于此际连袂来访;由于寇氛日亟,王氏兄弟已由太仓,迁来苏州避患。

东南倭患,其来有自,但嘉靖年间,海防废弛,以及闭关绝贡、废置市舶,致使日商铤而走险,与沿海富豪及无赖相互勾结,走私图利。进而相互欺骗、报复、掳掠为盗,逐渐形成心腹巨患。

嘉靖三十一年四月,大批倭寇,在国人汪直、徐海、毛海峰等率领下,进犯浙江黄岩、象山、定海诸邑,知事武伟败死,整个浙东为之骚动。朝廷见事态严重,乃主张调派重臣,巡视浙江防务;巡抚山东的王忬,因而临危受命,于秋天七月到达浙江。

王忬见浙江不但军府编制松懈、武器设备简陋,更由于缺乏训练,连浙人性情也变得柔弱,难以任战。乃上疏请朝廷假以事权,诛赏俾得便宜从事,剿、抚不拘,严内应之律、宽伤损之条;朝议从忬所请,并改“巡视”为“巡抚”,以利应付变局。

另一方面,王忬征调外省兵员入援,任用参将俞大猷、汤克宽为心膂,出骁勇善战的都指挥卢镗及尹凤于狱,复召募温、台二州青年,严加训练,期能逐渐仰赖自力,保卫乡土。

三十二年闰三月,王忬侦知倭魁与汪直等,结砦于海中普陀诸山,不时出没袭击官军,乃夜遣俞大猷、汤克宽先后出发,帅锐卒巨舰,纵火焚砦,倭盗仓皇逃窜,死伤无数。可惜千钧一发之际,飓风突发,军心大乱,使汪直等得以率众逃离,未竟全功。

普陀大战的余波,继续激荡,尹凤等虽然各有斩获,但到处流窜的汪直余党,则北犯苏州和松江二郡。盗目萧显,率劲倭四百余,屠上海之南汇、川沙,逼松江,围嘉定、太仓等地,而后,始为卢镗、俞大猷等所歼灭。苏州压力,也暂时得以舒解。文徵明在诗中喟叹:

“狂搔白发倚南楼,落日边声入暮秋,万里长风谁破浪,一时沧海遂横流。敢言多垒非吾耻,空复崩天负杞忧,安得甘霖洗兵马,浮云明灭思悠悠。”——《南楼》(注六)

宸濠叛变,正德南征以来,吴人再一次在兵马慌乱中,惴惴不安。许多镇、县,遭受掳掠焚杀,幸赖苏州同知任环,知兵而勇于任事,巩固苏州防务之外,无论防守宝山洋,及战于宝山、阴沙、南沙,所向皆捷。同年六月,俞大猷逐贼海中,火焚其舟五十余艘之前,盗、倭共在内地剽掠三个月之久,各卫所州县被焚掠者,不下三十处。

避居吴市的王世贞、世懋兄弟,虽然对父亲王忬的声威和治军能力坚信不疑,但依旧不免为太仓被掠与四处蔓延的寇氛忧心忡忡。唯自春至夏,游走衡门,结交吴下俊彦,广收苏市书画;如沈周、唐伯虎、祝枝山、王宠、陈淳父子的精品,亦属一生中难以忘怀的收获。尤其文徵明的真迹,所收无数;当时虽未十分珍视,但事后思之,不能不说是难得的奇遇。

综观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中所记文徵明书画,约略可分作于六十几岁前及八十四岁两个阶段的心血结晶。推测,前者可能得自不同收藏者手中,后者则为嘉靖三十二年避倭吴城之际文徵明所面赠。

《拙政园记》及《咏拙政园》三十一景,文徵明六十四岁为王献臣侍御作;据王世贞表示:“侍御费三十鸡鸣候门而始得之”,诗、笔俱佳,他认为是文徵明最合意的文章,也是最得意之笔墨。

《致仕三疏》,则是另一番气象,从上面修改过的字句来看,应是嘉靖四五年致仕出京前上疏的草稿,但是,其精谨程度,使他不由得与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相联想。

王世贞对《文太史绝句》卷,亦赞赏不置:

“文待诏此书,真得豫章三昧者,取态虽小不足,而风骨遒爽,殆似过之。”(注七)

而诗中的“老病迂疏非傲客,只愁车马破苍苔”句,王氏以为:

“大类白少傅分司洛中语,皆可宝也。”

至于文徵明的四体《千字文》,他不只宝爱,更认为自梁周兴嗣撰成此文后,独元朝赵孟頫和文徵明能兼备众体。如细加分析:王世贞认为其楷法精工,有“黄庭遗教”笔意。行体苍润,可称“玉版圣教”。隶,可得“受禅”三昧,篆书则入李阳冰的堂奥。略感遗憾的是,他觉得倘能罗织到文氏的章草《千字文》,当是再完美不过。

意外地,王世贞得到了文徵明的《云山》画卷;又称《米法云山图》。正德三年,文徵明年仅三十九岁,黄云博士以素卷索画。文徵明不但为作云山图,并书当时新作二十三首之多。其中如《春日西斋对酒示陈淳》、《承大本过访》、《与家兄徵静夜话有感》……在文氏生命史上,均具有重大的纪念价值。

喜出望外的黄云,在幅后题跋:“……又规模中岳外史画法,作云山,天机流动,得海岳庵图遗意,其今之郑虔三绝也。徵明所立卓尔,不为豪动俗迫,不待委顿蛛丝煤尾败筐中,即有饼金悬购者,因书以示子孙,勿为饼金悬购者所得,后之览者,其毋笑予之不达哉!”(前已引录)

不过,此画、诗合卷,王世贞系得之于六十余年后的隆庆年间,黄云之跋,使他有无限感慨:

“……应龙绝宝爱之,戒其后人勿为饼金悬购者所得,去六十年,而其诸孙强以留余,得厚直而去。余聊以寓目而已,平泉庄草木,不能毕文饶身;且人失弓人得之,吾又安能预为子孙作券耶!”(注八)

文徵明八十四岁那年的一卷兰石,虽然未为王世贞所珍藏,但却清楚地印在他的心里。

那日,他持一幅文徵明的画卷,往停云馆索题。花香鸟语中,文徵明坐于西斋一隅,埋首作书。当他停笔寒暄之际,王世贞见他兰石墨色秀润,朗朗射人眉睫。后写古体诗数首,清拔可喜,恐怕也是生平得意之作。豫章体的书法,尤为苍老可爱,所谓诗、书、画三绝,诚非虚语。多年之后,兰石卷固不知落入何人之手,但只若他打开那日求题的画卷,看着那如新的墨色,眼前不自觉地浮出兰石诗、画卷,和文徵明伏案作书的神态。

避寇吴城期间,文徵明赠书和赠诗中,用古朝鲜茧纸所书的小楷十四首近体诗,甚受王世贞爱赏;“早朝”诗也在十四首之中。他形容文氏真书:“结构秀密,神采奕奕动人”。王世贞将此书与文徵明八十八岁所书小楷《古诗十九首》合册装潢,两相映照,尤觉可贵,他评析:“极有小法,其妙处,几与枚叔语争衡。”(注九)

另有三首诗,为王世贞以金花古局笺索得的行书,书极苍老秀润,结体不疏,玩味诗格,浓婉不下于温飞卿。但,他认为《明妃曲》,学究气未免重些,恐为欧阳永叔观点所误:

“……以此,知宋人害殊不浅也。”(注十)王氏在跋中评。

秋天,乱局暂平,王氏装束北上京师,文徵明复以扇面送行。世贞以文扇山水、夏木、寒林、清泉、白石等二十幅合装一卷,送行扇居首,八十四岁高龄犹能以蝇头小楷作七言诗,殊觉不易。

其中一扇,澹墨拳石中,隐见一只狸猫,感觉中有若醉于薄荷,但看来威势自足;人们常以肆市赝笔批评文画,王世贞以为未免有失公平:

“……信乎公胸中多伎俩也;世人往往见赝笔不免有蛭蝣之撼,因拈出之。”(注十一)

文徵明暮年,限于精神体力,参与士林雅集日减,书画真品,更难得一睹,许多久闻其名的吴下后生,几乎以为他是异代之人。在风声鹤唳,人心惶惶的嘉靖三十二年由春至秋的数月间,王世贞有此收获,船载以去,当不知羡煞多少收藏鉴赏家和艺坛后进。

“四壁鸣蛩露下余,片云收雨酒醒初,风撩坠叶秋声早,月印空庭夜色虚。衰病不禁时叙改,萧闲自与世情疏,若为白首安眠地,时有惊尘报羽书。”——《秋夜》(注十二)

入秋之后,虽然烽火逐渐沉寂,避难人潮也日形减退,但感觉中,仍旧扰攘不安。浙江、金山卫、常熟等地,盗警时传之外,战时所募的地方武勇,集聚不散,隐然成为另外一种灾难;所以有识之士,依然忧心忡忡,感慨系之。

这些市井恶少啸聚成的团体,自称雄杰,十百人不等,号为“打行”,不仅抽粮要饷,并有囤诈剽劫、武断坊曲一类情事。其为患比之狂风骤雨、来去飘忽的倭寇海盗,同样令人扼腕。

到了九、十月,文徵明始稍出游冶。九日,游城东南隅定慧寺巷的双塔院,次陶渊明《己酉九日》韵,为五古一首,颇有自明其志的意味。次日出城游治平寺,残叶迎风,禽鸟交鸣,回视石湖东岸,群峰高耸于晴空之中,多时烦虑尽消,乃再叠陶渊明《己酉九日》韵,赋诗一首:

“……但欣双目明,宁辞一身劳,物理会有穷,何以心烦焦。世情共扰扰,吾乐方陶陶。达人悟迁化,千载犹一朝。”(注十三)

趁着秋涼,更棹舟前往华亭,归途沽酒于唐行市,维舟碛礇村中,放眼竹篱茅舍中的灯火人家,想着九峰外的吴门,饮酒赋诗,以消漫漫长夜。

仲冬之际,文徵明冒雪前往长兴南坦,以践前约,祝刘麟八十寿诞。

文徵明贺礼,是幅精心绘制的《神楼图》,可与十年前所赠《楼居图》相映成趣。看来筑楼而居,将永远是刘麟心灵的空中楼阁,图画之外,只好求之于梦寐。

“仙人谩说爱楼居,咫尺丹青足卷舒,坐守黄庭幽阙,读残真诰夜窗虚。游心物外疑无地,寄迹空中乐有余,一笑阑干不成倚,浮云奄忽意何如!”(注十四)

文徵明在《祝嘏》七律中,描述刘麟心灵生活的深邃与丰富。立即引起刘麟的共鸣,为诗次韵。

刘氏扬州友人朱子价(射陂),书所作《神楼曲》于幅后:

“神楼一何峻,神楼峻而安。胡不京洛游,畏彼峡路间,峡铬诚崎岖,险于太行山,歌以言志,神楼峻而安。”(同注十四)

“安期昔制神楼散,射陂今作神楼曲,神楼主人南坦翁,欲往从之限空谷……”(同注十四)

因嘉靖大礼之议,哭门被放云南永昌卫的杨慎(升庵),对神楼曲中的“峡路诚崎岖,险于太行山”,感受至深且巨,也赋以七古长诗,表现刘氏崇高的精神境界。一时之间,神楼主人、神楼图、神楼诗、曲之声,遍传江南各地。

同类推荐
  • 托尔斯泰马克·吐温

    托尔斯泰马克·吐温

    本书介绍了托尔斯泰、马克·吐温在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尤其探索了他们成功的主观因素,对广大探索中的青少年大有裨益。
  •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

    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一1889),俄国革命家、哲学家、作家和批评家。1828年7月生于萨拉托夫城一个神父家庭。18岁进彼得堡大学文史系。从此经常接近先进知识分子团体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潜心研究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哲学,对法国空想社会主义也产生浓厚的兴趣。1850年大学毕业,次年重返萨拉托夫,在中学教授语文,宣传进步思想。
  • 晚清有个李鸿章

    晚清有个李鸿章

    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作者更是将李鸿章作为一个符号来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命运。晚清重臣李鸿章,以其风云变幻的一生成为晚清时期最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去世不久,大儒梁启超便为他立传。李鸿章一个以喜剧的方式进入世界,却以悲剧终场的命运的宠儿。说他是命运的宠儿,是因为上天在铸造李鸿章的时候,充分彰显了人类的丰富性、复杂性和神秘性。我写作李鸿章的动机却是非常明确的,那源于清醒和困惑的交织——一种极端的清醒,也是一种极端的困惑。这种困惑与清醒是相联系的,更是相融合的。它不仅仅是对李鸿章本身的困惑和清醒,是对中国文化的困惑与清醒,同时也是对于世界以及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困惑与清醒。
  •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乱世尊丐:朱元璋传

    朱元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封建皇帝中比较卓越的人物。其功劳在于统一全国,结束了元末二十多年战乱的局面;在立国之后,能够吸取历史教训,对农民作了一些让步,大力鼓励农业生产,兴修水利,允许农民尽力开垦荒地,大大增加了自耕农数量;解放了奴隶,改变了元王朝官僚大量拥有奴隶的落后局面,增加了农业生产劳动力等措施。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有利于社会前进,为明朝前期的繁荣安定局面打了基础,值得肯定的。本书以丰富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文笔,将朱元璋从农民起义的领袖到封建帝王的一生做了全面阐述。作者试图通过评价一个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使读者领悟一个历史人物的升降沉浮,并了解有明一代初期的历史。
  • 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林则徐(名人传记丛书)

    林则徐是清朝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同时也是著名的诗人。他自幼就勤奋好学,饱读诗书,这和他的家世是分不开的。相传林则徐的家谱,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时期。
热门推荐
  • 星际之超级机甲传奇

    星际之超级机甲传奇

    无名星上独自与“异形生物”作战的少年夜一,终于有机会离开星球,历险无数,最终成就星际传奇……主角的口号是:征服异形生物,驾驭超级机甲,组成妹子军团,成为星际之王!PS:每日按剧情段落更新5000-8000字不等,好了,废话不多说……
  • 笑话王中王:幽默捣蛋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幽默捣蛋小故事

    《笑话王中王》系列收集了大量的幽默故事,一则笑话能够让我们感到快乐喜悦,一则笑话可以使我们获得轻松解压。只有在一个轻松幽默的环境下,我们才能笑口常开,才能笑对人生。
  • 一帘幽梦:神医皇后

    一帘幽梦:神医皇后

    她,乃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丞相的女儿,而他,却是身份高贵的太子殿下;他是薛神医的爱徒,而他是名震京城的四大才子之一;她不顾一切的接近他,只为了能跟他有相处的机会,他不顾一切的逃避,只因为他发现,他喜欢的居然是“男人”!
  • 引鬼上门

    引鬼上门

    鬼影重重,僵尸横行。他只不过是一方小小警察,为什么要他做驱魔抓鬼的工作啊?还是要抓什么尸王,这也太为难他了吧!害他天天被鬼缠,居然还冒出两个仙子来。啊!还他平静的生活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夏寂:樱花祭

    夏寂:樱花祭

    假如我来世上一遭只为与你相聚一次只为了亿万光年里的一刹那一刹那里所有的甜蜜和悲凄那么就让一切该发生的都在瞬间出现让我俯首感谢所有星球的相助让我与你相遇
  • 致我们终将离开十六班

    致我们终将离开十六班

    一次慌张的相遇,让他们互相认识,让他们出现爱情,仇恨,抱怨,斗嘴,和谐……
  • 双生花——错过的爱

    双生花——错过的爱

    有一种花叫双生花,一株二艳,竞相绽放。但日久年深,其中一朵就会不断的吸取另一朵的养分和精华—虽然这不一定是它的本意—到了最后,一朵妖艳夺人,一朵枯败凋零.这是一种无奈,也是一种命运,或许它和它都不想,只是在那日日夜夜的缠绕间,不经意的一种结局,世间万物,就是这么残酷。一朵花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它爱的花的生命。它们就是这样的为另一方默默的奉献,不求回报。她和她也像双生花那样,彼此关心,但最后却残花凋零......
  • 灵诸

    灵诸

    生死不由命,富贵不在天。众生为我故,敢为天地主!我名河童!
  • 同世异身

    同世异身

    同一世,不同身,一缕轻魂,重来一次只为复仇,却陷入爱河。“安蝶絮,我想让你死!可是死了却让我心寒。”“姐姐,你还是你吗?”两方的应付让她倍感压力,来到那座已经烧毁的家,却发现了意想不到的东西......
  • 步步逼婚:妖娆娇妻不好惹

    步步逼婚:妖娆娇妻不好惹

    他是大总裁,却总被小娇妻缠身,在外无限风光,在家无限被‘欺凌’。“老公,渴了”下一秒,一杯温热的水马上出现在她面前。“老公,饿了”没几分钟,五星级饭菜送到她眼前。“老公,手痒了”他快步的走到她身边任她摆布。旁边某小家伙看不下去了,嘟嘴道“妈咪你这样欺负爸比真的好吗?本宝宝抗议!”没等某女来得及开口说话,某人就抢先将儿子送回房“抗议无效,一个愿打,一个愿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