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国瑞,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晚年自号石莲谷人。世居甘肃天水,1901年(清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秋生于故里,1963年卒,享年63岁。先生学贯古今,多有所成。从政,刚直不阿,为民请命;于学,才华横溢,著述颇丰。为近世陇上一代文宗,少有之文化名人。
求学
冯氏门中书香渊远,家境殷实,名望颇重于乡里。然至其父时,家道中衰,乃弥志督子向学。因而国瑞幼年即在父亲循循善诱之下,浸润于祖辈们遗留下来的墨海书香中,续接渊源,潜移默化,熏陶了他积极上进,奋做有为之士的品性。在四五岁时,即能熟诵《三字经》、《百家姓》等识字读物。1907年,时年仅七岁的他便比同龄的孩子提前进入了私塾就读。
辛亥革命后,十一岁的国瑞考入了天水县私立亦谓小学三年级,接受系统的新式教育。191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该校小学毕业。其时,国内形势一片混乱,家父为他聘请专馆就学古文辞章。
1915年,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冲击着全国范围内禁锢人们已久的思想。《新民丛报》、《东方杂志》等书报相继在西北流传开来,敏感于新生事物的国瑞借读了当时有限的杂志、书刊,决心游学南北,择从名师就学。次年他便考入了省立第三中学,从陇南名师、清廷进士任承允和翰林哈锐受业。于众学子中即“崭然露头角,卓立不群”。
四年后,冯国瑞以名列榜首的学绩载荣而归。然而这时,国内军阀相互混战,经济萧条,社会衰败,瑞父不得不歇商归里,况且这时国瑞的长子安石出生,因而他不得不充官署司书、小学教员等,以此养家糊口。
业患其不精,行恐其不远。深知为学之道的国瑞家居一年之余后,于1922年在师友的赞助下,东行深造。途经陕西时正值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他被阻滞西安,于是遍游终南、华岳诸名胜,每至必赋,后辑而成集《壮游草》一册。后经河南陕州,会见同乡人邓宝珊,两人纵横国事,谈论文史,颇为投机,邓对瑞学者之识力颇为赞赏,即函介于上海于右任,国瑞于是成行沪宁,得于之器重。未几,便考入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前身),得海内著名学者吴梅、王瀣、罗振玉、商承祚、胡小石等鸿硕宿儒指导,于金石龟甲考据词曲等均有师承。1924年,替补甘肃官费,生活费用稍有好转,于是购得珍贵古籍多种,金石龟甲些许,终日爬梳钻研,功力日增。1926年,国瑞从东大毕业,旋又考入北平清华学校国学研究所(后改称清华大学研究院)深造。时吴宓为主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执掌教席,国瑞“亲承诱掖,希慕感奋,益自刻苦”。在聆听任公先生讲授《中国历史研究法》时,做了详细的记录,后整理成书,任公嘉许之,因而也愈爱其才,常与之研讨。国学院一年多的学习生活,奠定了他扎实的文史功底,培育了他深厚的学养,也使他真正领悟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领悟到了“慎思之、明辨之、博学之、审问之、笃行之”的学人真谛所在。
1927年夏,二十七岁的国瑞卒业于清华研究院,经梁启超力荐于甘肃省长薛笃弼,誉瑞为“美才”、“奇才”,国瑞于是西归金城。但到达兰州后,薛已调任河南省省长,国瑞不得不回归故里,家居奉亲。一年后,任省立第三中学教员。1929年冬,受聘于甘肃省通志局分纂且兼任兰州中山大学教师。
涉政
此时的西北,军阀林立,战事不断,土匪横行,社会残败。迫于时势,1930年春2月,国瑞应青海省政府秘书长黎丹之邀,携眷赴西宁,任青海省通志馆馆长。到任后,黎素知瑞之博学,荐于时任建设厅长的马麟,麟察其才可用,委之西宁县长一职。国瑞自觉责任重大,常至午夜不懈其劳;处理政务,点滴必察,释在押良民甚众,得上下一致好评,次年便升任青海省政府秘书长之职。后青海省政府主席马麒病故,黎与瑞共护立麒弟麟接任主席,麒子步芳不得继,因而深恨之。
1935年,马麟因居癿藏,国瑞于是暂代主席之职,且因公赴兰。马步芳得此机会,紧锣密鼓的谋划陷害。马麟仓促携冯国瑞乘机脱出虎口。马步芳因而更加气愤,诬国瑞以“通匪”、“携款潜逃”等罪名,呈准南京国民政府下令通缉。朱绍良、邓宝珊、马麟力庇之,然于事无补,当即商议促其远行,国瑞于是飞抵西安会见张学良、杨虎城、邵力子等人。出走后即被抄家,所藏书文稿散失殆尽。时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闻知国瑞逗留长安,于是函约力聘。“高山仰止,景行行之”,1936年9月,国瑞北上清华园,造访吴宓、陈寅恪两位导师。并赋诗述志,如《清华园访吴丽生(宓)先生,归后赋呈二首》之一:
衔芦四顾浪花腥,何处言愁问影形。
河朔氛尘尊楚帝,清华水木托湘灵。
国家不幸诗人幸,大众未醒独自醒。
红树白云山意好,中年招隐对新亭。
适值国瑞三弟国瑛也就学于清华,于是辑瑞之历年诗作成《绛华楼诗集》四卷。
时因息影于北平,经导师及校友的启发,国瑞“辑逸之心,油然而生”。加之于北平丰富的图书文物资料,便开始搜集陇上朴学大师张澍、邢澍二人的遗著,又旁参相关资料,问及名家大师,历经数月翻阅掇载而成《张介候先生年谱》一书,详尽著录了张澍一生之行事及其著作。张氏学行大端,始得重显于世。国瑞亦因此而初立名家大列。梁启超推赞其为“西州髦俊,百年以来,甘凉学,武威张氏二酉堂外,殆未或能先也。”
正当国瑞潜心于研究时,马步芳已侦知国瑞之行踪,即电北平警局执捕,国瑞急避难于北平温泉红叶山庄得免。当时西安事变初发,急需有识之士共同筹划之。国瑞于是又返回西安,会见张学良、杨虎城,张委之以西北问题研究会委员并省政府顾问之职。
奉献
不久,抗战爆发,邵力子调南京政府任职,邀国瑞同往,但因战事紧迫,独自先行。他在西安所藏图书五万余册,国瑞征得他同意后,抢运至天水,全部捐赠天水图书馆。冯国瑞又将自己所撰《守雅堂稿辑存》四卷及其他一些史料藏于该图书馆,重振关陇之学风,延续西北之文化。
1939年,全国史学会在重庆召开,国瑞于是偕黎锦熙、吴其昌等赴渝参会。其博学宏论,深得同仁赞誉,后在三台东北大学历史系任教并留川游学一年有余。1941年,西北师范学院国文系主任黎锦熙力邀其回甘任教,国瑞于是北归师院讲授《唐宋诗词》。此间游了麦积山,带着对故乡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无比热爱的真挚情感,用朴实无华的白描手法,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内著成《麦积山石窟志》一书。此书流传各地,引起学术界普遍关注,当时的《大公报》、《益世报》、《燕京学报》等先后作了专题报道,麦积山石窟也始得闻名于世。
由于国瑞之书影响深远,1942年画家张天千过陇,小住天水,也游览了麦积山,作画多幅,麦积山石窟之名为之噪然,民国政府始得重视。国瑞再度草成《调查麦积山石窟报告书》一文,呈甘肃省政府。迫于外界压力,甘肃国民政府委国瑞以政府顾问,专管麦积山石窟的修补与保护工作。1946年至1948年间,国瑞约请名家大师、土木工人多次前往麦积山石窟,筑楹题名,铺架栈道,修补残缺,首次使麦积山石窟与游人见面。
1949年解放前夕,国瑞由西北师院调任兰州大学中文系主任,与顾颉刚等名师共同执掌教席。时国民政府全面崩溃,然而国民党甘肃省政府却为筹集逃跑资金,要发行三百万银元的所谓“建设公债”,这立即引起了爱国学子的反对,甘肃省的各大专院校学生二千多人于三月二十九日上街游行示威。国瑞发表了激动人心的演讲,他说:“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我们的同学关心人民疾苦,关心民族命运,大步前进……”讲得声泪俱下,直至呜咽得说不下去,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不久省主席郭寄峤等人宣布下野。
新生
1950年,人民政府任冯国瑞为兰州图书馆辑藏部主任。1951年,国瑞参加临夏分区的土改工作,结合进行古迹名胜及历史文物的勘察,发现了永靖炳灵寺石窟并进行了详细考察、记录。回兰后著成《炳灵寺石窟勘察记》一书,共约三万余字,学术价值颇高。此书出版后,引起中央文化部、西北文化部等部门的重视。随即,文化部勘察团也进行了再次考察,麦积山、炳灵寺保护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不久他又考察了武威天梯山石窟,并发现了西夏文墨遗迹及刻本,回兰后撰成《记武威境北凉创始石窟及西夏文字草书墨迹与各种刻本》及《麦积山大事年表》两书。至斯年,国瑞不畏艰险,披荆斩棘,殚精竭虑,已将陇上石窟艺术考察殆遍,开创了研究先河,也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1957年开始的反“右派”运动以“文物大盗”的罪名将其划为“右派”,强制在市郊雁滩劳教,其长子也被牵连,送至新疆农场劳动。1960年,甘肃省遭遇特大自然灾害,饿殍遍野,国瑞一家生计艰难,但仍不坠青云之志。然虽处逆境,心向麦积,于髭苍鬓白之年命儿孙将天水故居所存文物全部捐赠麦积山文管所。次年冬,身患重病,卧床不起,但获悉麦积山石窟正式列为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后,跃然而起曰:“夙愿已偿,我将瞑目矣!”
1962年,国瑞病情加重,但仍坚持为省文史馆之发展出谋划策。深秋,又将其所藏十三种珍贵文物捐赠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事后,院长郭沫若等人取其一生著作五十余种拟在京出版,国瑞为之振奋,异常激动。然此时病情急剧恶化,送至兰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无效,1963年3月与世长辞。
冯国瑞一生之主要业绩在治学,著述四五十种,考古训今,推介文物,赋诗言志,论及辞章,承续关陇之学,发扬西北文化,于考古、训诂、历史、古典文学、诗词等方面都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特别是对甘肃石窟艺术的研究、整理和挖掘进行了开拓性的劳动,有着突出的成就和贡献,为陇原文化增添了光辉篇章。他的书法绘画亦颇佳,有很多墨宝传世,诚可谓陇上学人名师、一代文宗。
注:引文全部出自冯国瑞著述及他诞生九十周年纪念会会刊。
(《甘肃文史》2003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