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档案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改革家。提起王安石,大家都会想到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曾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王安石的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而他的最得意之作莫过于《泊船瓜洲》,其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更成为世人哄传的诗句。
其实,王安石的成名不仅仅是因为王安石的诗词文章写得好,更因为他在政治上的改革。王安石领导了举世闻名的“熙宁变法”对北宋的政治危机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在王安石小的时候,王安石的父亲不断到各地为官,王安石从小就跟随着父亲。由于王安石自幼聪颖,并且从小就目睹了北宋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对于贫弱的国家王安石有了深切的认识,年幼的王安石便立下了要改变穷苦百姓生活的志向。于是王安石寒窗苦读,苦苦寻觅着实现自己心中抱负的答案。终于,王安石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振聋发聩的社会变革运动。
历史揭秘
王安石出身于临江军(今江西樟树),庆历二年考中进士。王安石在任期间,为人正直执法严明,为百姓做了不少有益的事。他还组织民工修堤堰,改善农田水利灌溉。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他还将官库中的储粮低息贷给农户,帮助百姓度过困难。王安石在做了多年的地方官后,终于感到国家的政治方针不得不改变一下了。
于是在嘉佑三年,王安石向皇帝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正式地提出了变法主张。其实,人与工作的关系很复杂,有的人喜欢按部就班的工作,有的喜欢带着想法去工作。王安石明显就是一位有想法的人,他看到在原来的工作中,自己就算是再怎么努力也改变不了百姓贫困的生活,于是,不如自己改变一下工作方式,因此他不想再这样浑浑噩噩的埋头苦干了,而是去寻求新的改革制度,改变国家的治国政策,他认为只有这样,才会使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王安石为官清廉,他靠着自己的工资来养家糊口,并且日子过得很是清贫。王安石在向皇帝的上书中,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并且希望能够改革政治,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这些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直到宋神宗继位,宋神宗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起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后,王安石便物色了一批拥护变法的官员参与制定新法,等待已久的王安石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王安石改革变法的主要目的在于富国强兵,借以扭转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改善百姓的生活。在一个国家中,社会发展到一定的程度,想要有所改变或有所进步,肯定要有新的事物来推动,这时就需要用改革来改变现状了。
王安石首先向支持自己改革的大臣阐释了政事和理财的关系,并且强调只有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才能解决好国家财政问题。在这次改革中,王安石把生产作为当务之急。王安石认为,要发展生产,首先要把劳动者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收成好坏就决定于人而不是决定于天。要达到这一目的,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从上到下的改革。有的人改革成功了,社会就进步了;有的人改革失败了,自己的性命也难保了。改革太理想化,光纸上谈兵是不会起到改革的作用的。为达到改革的目的,王安石先着手改革军事制度,以提高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强化对广大农村的控制。为了培养更多社会需要的人才,对科举、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了改革。
王安石的想法是美好的,可是现实是残酷的。王安石的变法严重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于是皇亲国戚甚至两宫太后和保守派士大夫联合起来,共同反对变法。宋神宗迫于压力,只得停止变法,王安石得不到皇帝的支持,就不能把改革继续推行下去了。当时,大量的皇亲国戚和有权势的朝廷官员垄断市场、物资,并控制资金流向,捞到了不少的油水。王安石的改革使得平民百姓获得很多的好处,却威胁到了士大夫阶层的切身利益。所以,一心想改变民生的王安石变法落空了。
王安石一心想着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他敢作敢为,矢志不渝,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长于说理,言简意深,见识超群,诗词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对宋初形式化的文风是有力的冲击,对豪放派诗词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王安石后期的隐居生活,给他带来了诗歌创作上的变化,大量的写景诗、咏物诗取代了前期政治诗的位置,抒发了一种闲适的情趣。特别是那篇《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表来。
新法的废除,政局的逆转使王安石深感不安,而王安石也感到自己无能为力,不禁悲愤地说:“亦罢至此乎!”王安石的想法是好的,可是,现实没有给他太多的机会。他的理想和抱负只是在历史的改革中划了一道美丽的弧线,而对于王安石来说却是一生的遗憾。王安石纵然有无尽的想法,却只能在无奈中慢慢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