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典”
“笑里刀剐皮割肉,绵里针剔髓挑筋。”——元·石君宝《曲江柳》
“译文”形容柔中有刚。
“现代释评”
所谓的“绵里藏针”,就是说话拐弯抹角,哪怕怒火直上仍用语婉转,以柔克刚。《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讲话就很玲珑,滴水不漏,本份持稳,极为擅长绵里藏针。无论别人出言怎样刻薄,她总是微笑着不动声色的反击。
三国时期的鲁子敬就是一个绵里藏针,大智若愚的政治家。而运用绵里藏针说话艺术的精彩绝伦的故事应首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舌战群儒了。东吴的一般文臣名士们对诸葛亮进行大肆的言论攻击,而诸葛亮毫无惧色,逐一驳倒对方。
“若此,是先生言行相违也。先生自比管、乐,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国天下;乐毅扶持微弱之燕,下齐七十余城:此二人者,真济世之才也。先生在草庐之中,但笑傲风月,抱膝危坐。今既从事刘豫州,当为生灵兴利除害,剿灭乱贼。且刘豫州未得先生之前,尚且纵横寰宇,割据城池;今得先生,人皆仰望。虽三尺童蒙,亦谓彪虎生翼,将见汉室复兴,曹氏即灭矣。朝廷旧臣,山林隐士,无不拭目而待:以为拂高天之云翳,仰日月之光辉,拯民于水火之中,措天下于衽席之上,在此时也。何先生自归豫州,曹兵一出,弃甲抛戈,望风而窜;上不能报刘表以安庶民,下不能辅孤子而据疆土;乃弃新野,走樊城,败当阳,奔夏口……无容身之地,是豫州既得先生之后,反不如其初也。管仲、乐毅,果如是乎?愚直之言,幸勿见怪!”张昭的这段话运用骈文,句句带针,言诸葛亮徒有虚名,真的是如剑芒啊。
而孔明的回答更是一绝:“鹏飞万里,其志岂群鸟能识哉……寡不敌众,胜负乃其常事。昔高皇数败于项羽,而垓下一战成功,此非韩信之良谋乎?夫信久事高皇,未尝累胜。盖国家大计,社稷安危,是有主谋。非比夸辩之徒,虚誉欺人: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诚为天下笑耳!”这一篇言语,诸葛亮反讽张昭乃是沽名钓誉之徒。
座上一人忽曰:“孔明所言,皆强词夺理,均非正论,不必再言。且请问孔明治何经典?”孔明视之,乃严峻也。孔明曰:“寻章摘句,世之腐儒也,何能兴邦立事?且古耕莘伊尹,钓渭子牙,张良、陈平之流。邓禹、耿弇之辈,皆有匡扶宇宙之才,未审其生平治何经典。岂亦效书生,区区于笔砚之间,数黑论黄,舞文弄墨而已乎?”严峻低头丧气而不能对。
忽又一人大声曰:“公好为大言,未必真有实学,恐适为儒者所笑耳。”孔明视其人,乃汝南程德枢也。孔明答曰:“儒有君子小人之别。君子之儒,忠君爱国,守正恶邪,务使泽及当时,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务雕虫,专工翰墨,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胸中实无一策。且如杨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阁而死,此所谓小人之儒也;虽日赋万言,亦何取哉!”程德枢不能对。众人见孔明对答如流,尽皆失色。
真的是精彩至极。因为双方绝对不是在切磋学问,而是唇枪舌剑,是一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唐朝著名的谏臣魏征也极为擅长绵里藏针的讲话艺术。在贞观九年(唐635年),李渊病逝,享年七十岁。大臣们议请上谥号太武皇帝,庙号为高祖。李世民葬高祖于献陵。翌年六月,文德皇后病逝,葬在了昭陵。李世民不久便修了层观,用来了望昭陵。还常带着魏征等人一起观望。魏征不高兴,便故意说看不见。李世民又指给他看,他却说:“臣以为陛下让我看献陵呢,原来是昭陵,臣早就看见了。”魏征的话绵里藏针,实际是不满意李世民只知道想念妻子,不想念父亲。
“论典”
“反也者,道之动也;弱也者,道之用也。”——《老子》
“译文”
相反者,就是道选定的变动方向,而弱小者,则是道选定的作用对象。
“现代释评”
弱小和强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认为,弱小者必然会转变为强大,强大者则必然会同步转变为弱小,从而柔弱必然胜刚强就成了道的基本运动规律,同时也成为老子处世与处事的基本依据,老子也由此而提出了知雄守雌、坚守柔弱以避免“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而永葆青春活力和蓬勃生机的处事之道。
当然,老子之所以能够得到这种柔弱必胜刚强的结论和处事之道,与他对于强弱观的理解或者说与他的强弱观也是密不可分的。因为在老子看来,玄的对立两面之间的差别不是绝对的或固定不变的,而是相对而言的,“其无正也”。如弱相对于比其强者而言才是弱,而相对于比其弱者而言就不再是弱而是强了。
老子像
所以,老子的强弱观正是建立在这种“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或者说强弱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基础上的相对强弱,而不是先验的绝对的强弱。而建立在这种相对强弱观基础上的柔弱必然胜刚强的理论,则当然是完全符合客观实际的正确观点。因为按照这种相对强弱观,当然只有弱才可能转化为强,不能转化者即不是弱,反之亦然。或换句话来讲,一种按某先验或绝对标准似乎已经很强的东西,只要它还能转化为更强,那么它相对而言就仍旧是弱,而不是真强,等到它是真强了,那么它也就只能向弱转化了。所以,老子基于这种相对强弱观推论而来的知雄守雌、坚守柔弱的结论和处世之道,其实也就是说要大家始终坚持和努力做到“柔弱微细生之徒”而永葆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做一个形弱实强者,而不是要大家甘当一个绝对或真正的弱者,因而这当然是完全正确的处事与处世之道。
但并不是说弱者一定能转化为强者,强者一定会退化为弱者,而是说,在一定的条件下,就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事实上,如上所述,老子坚守柔弱的处世与处事之道,也并没有要大家明哲保身、当真实弱者的意思,而只是要大家始终坚守“柔弱微细生之徒”之道,永远保持蓬勃朝气、青春活力和由弱到强的发展势头,当一个永远形弱实强者而已。而追求形弱实强,这其实也正是老子处世之道的精华所在。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很多不同的事情,很多不同的遭遇。大事小事,都会遇到,都会面临,人们往往只顾盯住大事而忽视小事的存在。“阴沟里翻船”、“十年打雁……最后却被雁啄了眼睛”,说的或许就是这样的道理。走了很多路,爬了很多山,涉过很多河……最后,遇到一棵小草,被它划破,感染,过敏,忽视,拖着,病菌侵蚀身体,最后死亡。
例子虽然夸张,但也不是完全无稽之谈的。
中国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战役不胜枚举,如田单破燕巧施火牛阵、长勺之战、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同样自古以来,以少敌众,以弱胜强的故事就是人们津津乐道的。因为弱者与强者相遇,看起来理所当然是一场胜败已分的战争。但,当弱者以一己之力战胜强者的时候,会带给人们惊喜,而人们也渴望这样惊喜。自然,人们就会把弱者奉为经典,视为典范。在人们的追捧之下,弱者慢慢地成了所谓的强者。后来,这个强者孤傲了,自我了,于是……他的命运似乎也是注定被另外一个弱者灭杀掉。这时,人们不会来追逝这个强者的过去,只会看到现在你下去了,从而去追捧另外一个新的一个弱者。
弱者,克了强敌,把巨大的困苦艰难消灭了,最终却倒在了奉承这样看似渺小的事情上……悲哉。所以,当人们面对任何事情的时候,都不要自以为是地忽视对方,一个巨人可能会更多地引起人们的注意,一只蚂蚁可能让人们视而不见,甚至是连视都没有。最后人们抗击了巨人,放跑了敌人,却被毒蚂蚁咬了,中毒而亡。
绵里藏针是一种语言艺术,以弱胜强是一种战斗艺术。要知道在漫长的人生旅程中,一时的胜利不叫做成功,笑到最后的才是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