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302700000005

第5章  对于“后新诗潮”的两种阐释

“后新诗潮”自从出现在中国新时期诗坛并引起人们关注以来,就始终伴随着十分激烈的论争。这种论争持续时间之长显然是出乎人们预料的:从80年代中期直到已经逼近“世纪末”的今天,在毁誉参半中面市的“后新诗潮”不仅没有在众多的批评和众多的鄙夷中偃旗息鼓、销声匿迹,相反倒似乎借着90年代越发迅猛的市场经济大潮,再经由中国式“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推波助澜而生生不息了,各式各样的集体讨论已经在各类刊物上出现了许多次,我估计它还将继续成为下一年甚至下一个世纪中国文学期刊的选题!因为,这个“后”字的使用也好像是不够准确的,仅此而言,这一诗歌现象对于当代中国诗坛的掀动恐怕是不亚于被称为“朦胧诗”的新诗潮运动的,我甚至认为,这种“掀动”所翻犁出来的关于中国诗歌的东西已经在很大的程度上超过了历史上的许多次诗歌运动,——这当然并不是对这一诗歌现象作简单的肯定而是说这样的东西应当引起广大的诗歌史家们的更密切的注视和更深入的思考。面对它,我们的态度应该格外的审慎,任何情绪性的激赏和本能的反感都可能听任我们偏见的滋长而蒙蔽了事实的更重要的那一部分。对于“后新诗潮”,我们还应该有更多的冷静的解析,一种建立在理解基础之上的更具有说服力的梳理和描述。

“后新诗潮”的出现和发展是一种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我们应当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寻找对于这些现象的更清晰的解释。例如我们经常议论的“后新诗潮”的几个重要特征——否定传统“诗美”,拒斥传统“诗意”,标举诗歌的平民化、大众化和日常生活化,这些现象究竟该作怎样的理解呢?人们注意到了这些现象与西方先锋派艺术取向以及与后现代主义文化旨趣的紧密联系,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却不能说是揭示了这一思潮背后的更为复杂的文化因素。我们今天读到了孟浪这样的“大海”:“大海把身子扭来扭去/大海从来不是一个好的舞蹈家/但很爱表演”,“没有人知道/大海由不得自己啊/感到恶心/大海也要呕吐”(《反世界印象》)。这显然是对传统的大海的神圣的消解。同样我们也常常提到于坚的《尚义街六号》,提到阿吾的《对一个物体的描述》,提到丁当的《回忆》,提到尚仲敏的《关于大学生诗报的出版及其他》,在这些对人与事物的描绘中,我们所读到的直白、随便和调侃都是前所未有的。但若就此而认定这就是中国社会与中国艺术走向后现代的一种典型体现,那么也就可能忽略了诗歌史上的另外一些重要事实,比如甚至在中国现代新诗的萌芽期——初期白话新诗运动中,在诗人刘大白、沈玄庐、刘半农、康白情、易漱瑜包括胡适的一些诗歌创作中都出现过类似的“反传统”的努力,在这些诗人的一些创作中,中国古典诗歌的趣味、情绪和意象都被作了相当程度的颠覆。易漱瑜称天上下的雪是“白砂糖”,又像“棉花”,像“面粉”(《雪的三部曲》),较之于中国古典诗歌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现代比喻的确也够俗够白的了!在沈玄庐著名的《富翁哭》中,我们也读到过这样的随便和调侃:

工人乐——

富翁哭——

富翁——富翁——不要哭,——

我喂猪羊你吃肉;你吃米饭我吃粥。

你作马,我作牛;

牛耕田,马吃谷。

这就是我们诗歌界所说的初期白话新诗的“非诗化”倾向,它当然不是说我们的初期白话诗人缺少起码的诗歌素养,因为这一种诗歌选择显然是那一批诗坛先驱的有意为之,对于过分成熟的中国古典诗歌传统,对于那些因过度使用而锈迹斑斑的意象,对于那表面上含蓄蕴藉实则空无一物的情感方式,初期白话新诗的“俗”、“白”与幽默就可谓是别具一格了。我当然无意将“后新诗潮”与这里的初期白话新诗绝对地等同起来,就好像无意在这里来全面肯定后者的“非诗化”一样。我想提醒大家注意这两种现象之间的一种跨越于时代的联系,它们都在以某种方式挣脱一种来自传统的强大压力。在初期白话诗人和“后新诗潮”诗人的许多自述中,我们是不难感受到这一点的,当然也许我们会说他们各自所面对的“传统”是不一样的,不过,当我们考虑到几千年中国诗歌传统所构成的文化的压力同样作用于现代与当代的时候,当我们体悟到正为当下诗人所反拨的“感性抒情”传统其实就来自中国古典诗歌,也许我们就不会再过于夸大这两种诗歌现象之间的距离了。在某种意义上,第三代诗人所发出的对“意象”、对“象征”的抨击也可以成为初期白话诗人诗歌选择的某种诠释,尽管他们之间也存在着另外一些不同。于坚说:“在今天,诗是对隐喻的拒绝。”(《拒绝隐喻》)尚仲敏说:“首先要反对诗歌中的象征主义。”(《反对现代派》)在当年,胡适等初期白话诗人也批评过古典诗歌中的“模糊的诗意”(这恰恰是由那些被用滥了的“意象”和“象征”所构成的)。不仅如此,一些第三代诗人走向平民化、民间化的姿态也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五四”时代的走向民间,在20世纪反对诗歌“贵族化”,反对“山林文学”的道路上,初期白话诗人和第三代诗人先后出击。

总之,我认为,对“后新诗潮”的理解就和对初期白话诗歌运动的理解一样,重要的是分析它们所面对的文化传统与诗歌传统,它们的众多选择都可以看作是对巨大传统压力的一种挣脱,寻找自由是它们共同的愿望,更重要的是,这所谓的传统在很大的意义上是源于我们几千年的过分辉煌的诗歌史。当然,在诗歌史的意义上,“后新诗潮”与初期白话诗歌运动仍然有着诸多的差别,如何来读解这些差别同样是我们重要的工作,不过,我以为,也只有在“对巨大传统压力的挣脱”这样一个背景上,我们的结论才会增大其效力。

在关于“后新诗潮”的读解中,我还注意到了这样的事实,即这一诗潮的产生和发展与那么一个地域特别有缘,这个地域就是四川(包括重庆在内的大四川)。众所周知,甚至早在1982年,在重庆西南师范学院就有过一次第三代的艺术狂欢,艺术的新潮在这块土地上似乎特别的敏锐。在以后的“中国现代诗群体大展”中,也是来自四川的几大派别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非非主义”、“莽汉主义”、“大学生诗派”等均以当时的最极端的叛逆姿态宣告了自己的存在,这些东西都特别能唤起我们的地域性联想。历史上的巴蜀素来以出产割据政权与傲性十足的文人而闻名于世,现代四川作家也以离经叛道、创造开拓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仅以诗歌为例,从晚清“诗界革命”到“五四”新诗诞生,其中的几个关键性的转换环节都有四川诗人的参与。从吴芳吉、康白情到郭沫若,几次“首开风气”的功劳都可以归结到四川诗人身上。在历史的大转换时刻,四川诗人似乎表现得格外的果敢,格外的无所顾忌,甚至可以说还带有那么一点“匪气”。我曾经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与这个地域处于中国文化的边缘地带,历来受到的正统训育较为淡薄有关。对比郭沫若与鲁迅,我们就不难见出这两者之间的地域性差异来。同样,在四川的最活跃的第三代诗人那里,我们也不难发现这种十分明显的“边缘性”状态。有趣的在于,这种地域意义上的边缘性在今天正好与后现代文化所谓的“边缘性体验”达成了某种默契,它们相互支撑,彼此浸润,构成了四川第三代诗人自身的复杂性。如果我们从四川这一个地域跳出来,在整个中国文化的范围内看问题,我们又会悟到,其实在世界文化的格局中,中国自身的地位不也仿佛就是四川之于中国吗?也就是说,在中国今天的后现代论者即“后新诗潮”的参与者们那里,所谓的后现代“边缘性体验”不也同样包含着一种真切的地域意识吗?

从地域意识(广义的)出发,或许我们能对“后新诗潮”的诸多成败得失作出更深刻的说明。

(原载《天津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

同类推荐
  • 昔日重现

    昔日重现

    在这套《中外名家精品荟萃》中,包罗了近百年来中外广泛流传的名家名作。它们的作者大都是在历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曾经影响过文坛的大师、巨匠、泰斗。这些作品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和历史的洗礼,作者的思想高度和精神内涵在岁月中不断沉淀,最终成为最美丽的琥珀。本书为其中之一的《昔日重现》分册,所选的文章都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可读性,展现了名家们的经典构思。
  •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

    唐前史传文学研究

    本书包括:史官文化与唐前史传文学、唐前史传文学的嬗变轨迹、唐前史传文学中人物形象的建立、唐前史传文学中人性的展现、唐前史传与民间文学等内容。
  • 水浒传

    水浒传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水浒(hǔ)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 虚空里的盛宴

    虚空里的盛宴

    本书是诗集,这是作者出版的第二部现代诗集,分为海潮音、妙莲华、般若舞、金刚剑共四辑,他的诗句空灵、诡异,抒发了诗人对历史、时空、生活、读书等方面的思想与感悟。作品有一丝风的扭曲、秋思、在远方相遇、风中的雕像、生活的谜题、生活中的、摇动的命运、结缘等。
  •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心正话自真(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热门推荐
  • 下凡仙狐纵横都市

    下凡仙狐纵横都市

    “赵云!你这个吃货!”李小婵一脸鄙视的看着埋头苦吃的赵云,李小婵单手撑着头神情无语的道“你这么吃对得起你那完美的身材和帅气的脸蛋么!”赵云抽空抬头看了一眼李小婵含糊不清的说道“我..吃不胖..的!”
  • 八点半的星

    八点半的星

    当每一盏华灯初上,总有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当穿越而来的嫡系小姐邂逅现代少年,他们之间又会摩擦出什么火花?
  • 权倾天下:废后重生

    权倾天下:废后重生

    他许她后位,苏家氏族助他一步登天。皇后之位朝立夕废,她被打入冷宫,眼睁睁看着他与庶妹苟且;眼睁睁看着腹中已成形的胎儿被那明晃晃的削骨刀取出;眼睁睁看着自己血肉模糊的孩儿被那刽子手剁成肉酱喂了那苏云雪的猎犬!眼睁睁看着自己血肉模糊,最后,一朝皇后曝尸荒野!今世得以重生,她是从地狱苏醒的魔鬼带着仇恨卷土重来。这一世,她与虎谋皮,运筹帷幄;篡改天命,另立新皇。“你杀我孩儿,我夺你江山!”只是,为何那毫不起眼懦弱无能的皇子,却在登基之时强娶她为后?一直受她掌控的男人,实则才是最凶悍腹黑会算计的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帝王盛宠,妃不可逃

    帝王盛宠,妃不可逃

    一朝穿越,她成了扫地的小宫女,又莫名遇上让她脸红心跳的家伙,知道了这个小宫女的尴尬身份,心一横,干脆跟他出征。打了胜仗恢复了身份,却沦陷在那家伙的眼神中,帮了他半天却被别家公主盯上,心再横,干脆离家出走。可刚走出一道门,那家伙就挡在了她面前,“小丫头,你往哪儿走,一年上演N多次的戏码,咱就省省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构建三座立交桥——绵阳师范学院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构建三座立交桥——绵阳师范学院办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已经走过了四个春秋,它的实施提高了我校的办学实力和办学质量,提升了我校的品牌形象。我们相信,随着“三座立交桥”办学模式的深入研究和逐步运用,绵阳师范学院必将在全方位的对外交流中获得迅速发展,在不久的未来必将会成为一所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管理规范、知名度高、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以文、理、工、教育、管理五大学科门类为主的教学型大学。
  • 天穹大陆

    天穹大陆

    啸谢天,原名丁天涯。一生所求仅是那点自在、无拘,但命不允凡,机缘巧合之下穿越至一处平行世界,名曰:天穹大陆。天穹大陆内藏秘密种种,啸谢天等人经历无数困阻终于探得其中奥秘。本命魔战之神:蚩尤?帝兽:九尾妖狐?神之子:梅塔特隆?还有……诸神后裔,六都之争,世界之战。凡人自嘲叹天昏,偶遇玄机练自心,改命成就新霸天,我欲成王谁人争。
  • 寻之歌

    寻之歌

    也许诗已不是先前的诗,歌也已不是原来的歌,也许早已物是人非……也许我还在梦中……但是,哪怕我已在梦中沉溺,也要寻找出一个光亮来,因为,他们,怎样都在我心中!寻之歌……
  • 远在千里之外

    远在千里之外

    爱情不是你我能决定的事情,无处寻觅也无法逃避。
  • 毛骗

    毛骗

    本书以雪地蓝狐为一个骗子组织为主线,他们大有行侠仗义之意,杀仁害奸。整部书设置了各种各样的骗局。被传说成,骗子行走江湖的必备书籍,也称之为防骗的宝典。雪地蓝狐以一个时代的特色出现在小说里,与这个时代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她代表了这个时候骗子的特征。骗子也要有文化,行走在骗子的行当时,他们所掌握的知识,甚至会比一个大学教授还要多,还要庞杂。
  • 名侦探柯南之工藤信

    名侦探柯南之工藤信

    原著主角工藤新一原本是一位颇具名声的高中生侦探,在目击黑衣组织的地下交易后,准备追踪时却被黑衣人琴酒袭昏,并被灌下代号为“APTX4869”的不明药物后来虽然幸免于死,但身体就此缩小为小学时期的模样。之后他化名为江户川柯南,在好友阿笠博士的建议下,寄住在青梅竹马毛利兰的父亲-蹩脚侦探毛利小五郎家中。与本书主角一起凭着推理的天分继续秘密从事追查黑暗组织的工作,并私下探寻获得解药的管道,希望能够恢复原来新一的样貌。与此同时配合阿笠博士为他发明的道具,帮助毛利小五郎成为出名的大侦探。故事内容当中穿插许多爱情、友情、犯罪、背叛、复仇等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