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韦塞尔总是说,只要能留有真正有意义的成绩,定额就根本不重要。我差强人意的年终成绩也并没有体现在收入上。因为我得到了新客户红利,这是很大一笔钱!当我的同事在位于SanktMoritz的百分百俱乐部还算熟练地踩着滑雪板从斜坡上滑下来的时候,我和安娜则躺在加勒比海岸的沙滩上享受日光浴。
我非常满足,只是安娜的举止有些古怪,她总是说,“我们应该好好利用这个假期,使我们走得更近一些”。而我最需要的则是休息,为的是能够精力充沛地重新投入到下一轮的工作中去。所以,有很多时间我都是在沙滩上睡觉度过的,每当这时安娜就去别的地方参观。
我终于有时间安安静静地翻阅韦塞尔的话了。这里,在加勒比海的阳光下,他的那些准则读起来就像是另外一个世界的故事。在第一章中,他总结了开创成功的事业所必需的前提条件。
第一个雇主和第一份工作的意义
有这样一个很出名的笑话,描写的是夜晚有一个喝得醉醺醺的人在路灯下拼命地找着什么东西。一个路人恰巧经过,问他在找什么。那个醉鬼回答说:“我在找家门钥匙。”路人很同情他,于是就帮他一起找。可是什么都没有找到。20分钟后路人问道:“我什么都找不到。你大概是在哪儿丢的钥匙?”醉鬼顺着街道模糊地指向黑暗处。
路人吃了一惊:“天哪,那你为什么不去那边找?”醉鬼愤怒地看着他,说道:“咳,为什么?因为这里比那边亮。”
有些自命不凡的追求事业的年轻人,他们的举止就和这个醉鬼一样。他要去一个地方快速发展他的事业,而从一开始,每一个冷静、理智的人都会劝他别去这个地方。第一个雇主和第一份工作对于未来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所以一定要认真挑选。然而大多数人又是怎么做的呢?他们不加挑选地就随便接受一份工作。大多数时候这样做是因为能省很多麻烦。比如,公司就位于他上大学的地方,或者是因为他的父亲就在那儿工作,再或者是因为这家公司是第一个来招聘的。
如果聪明的学生(他们真的聪明吗)寄希望于一家错误的公司,而笨一些的学生(他们真的愚笨吗)却找到了适合他们的工作,那么通常,学校里最笨的学生的事业也会比最聪明的学生进展得快得多。事实确实如此,每一个参加过高中同学聚会的人都可以证明这一点。
那么,什么样的公司才算是“合适的公司”呢?首先,这个公司应该有发展余地,至少是在人们所感兴趣的那些部门。在一个新形成的职位上站稳脚跟,要比在旧职位上奋斗容易多了。所以应该尽可能地远离那些停滞不前的公司。尽管这个公司人事部的人员一再强调,公司在改建过程中,旧的领导班子会被替除,所以有创意的年轻人尤其有可能得到升职的机会,然而事实根本不是这样。
另一方面,一个危机四伏的公司的确能以惊人的速度提拔一个人。因为很少会有真正好的人才到这家公司应聘。相比一家成功的公司,在那儿能够更快地使自己与其他竞争者明显区别开来,从而爬上领导的职位。然而,这个职位到底有多少价值,这只有在人们想跳槽的时候才能确定。
因为这时你会发现,没有人愿意要一个失败者的部下。所以,在一家危机四伏的公司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人,必须要清楚地知道,只有当这家公司成功地扭转局面之后,他才能体现出自己真正的市场价值。不过,可惜这根本不在这家公司的掌控之中。
选择“合适”的公司的另外一个标准是行业。更确切地说要和自己的能力特征联系起来。在权力的中心领域活动!也就是说,你必须在公司的核心部门工作。
我读着读着满意地笑了,随即抿了一口我的PinaColada(鸡尾酒的一种--编者注)。因为接下来是那条“在权力的中心领域活动”,这条准则的确帮助我向前迈了一大步。
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你的操作技能,或者至少是你想要慢慢掌握的知识,在许多行业都是很有用的。在这种情况下,你应该再仔细观察一下你所考虑过的行业。让人吃惊的是,这些行业的收入是有差别的。一个行业赚得越少,在这个行业中的企业就赚得越少。企业赚得越少,他们付给雇员的工资当然也就越低。
在效益高的行业中,一个普通的专职人员的薪水,都要比低效益经济行业中的一个部门主管多,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比如在找第一份管理员的工作时,应该选择在一家基因技术公司开始,而不要去制鞋厂(他很可能被一家经济观察公司聘用,这就更好了)。因为根据他的第一份工作人们就可以为他今后的生活确定方向。
由于是职场新人,所以他还必须学习有关这个行业的知识,对于这点老板是可以接受的。相反,如果是一个该行业的职场“老鸟”跳槽过来,公司则会期望他带来同行业的经验。错误地坐在一个腐朽的树枝上的人,最后只能艰难地爬上嫩绿的枝桠,而不是强壮的主干。
公司的形象也是很重要的。经验表明,处于市场领头羊位置的公司,他的职员,要在同行业中一家规模较小、声望较低的公司里找一份工作,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通常,这家公司会用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金来弥补形象下降的损失,让那位职员尝到甜头。相反,从一家行业中的无名小卒开始做起的人,将会感到,要想换到一家声誉极高的大公司中去,是一件多么难的事情。给一位领导降职要比提升他容易得多,道理就这么简单。所以应该注意,要尽一切可能在一个行业中最有声誉的公司里争取到一个尽量高的职位。
想在声望最高的公司里的核心部门开始工作,并不总是可能的。毕竟当你所钟爱的投资银行眼下不需要投资银行家,而只想为检索工作找一位助手的时候,你也改变不了什么。
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呢?考虑一下!这里有一条粗略的原则:坐上正确的火车要比坐在正确的车厢里重要。只要上对了火车,人们就可以从三等车厢换到二等车厢、然后再换到一等车厢。那么车厢之间到底为什么要有门呢?是的,不同级别之间确实需要用门隔开。如果检索人员得到了能够升到真正重要的职位的绝佳机会,那么就必须有人来接替检索员的工作。倘若声明说,就投资部门自身而言,接替者原则上只能是刚刚毕业的大学生,而绝不会做内部的工作调动,除此之外检索员的职位不具备升职为投资银行家的资格的话,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参与这件事了。
太阳烤着我的后背。我拿起浴巾把它铺在一棵棕榈树的阴影里。我刚刚所读到的证实了,我对自己职业的计划并不都是错误的。毕竟我通过这次实习,在一个绝对呈上升趋势的行业中找到了一份工作,而且报酬也不错。此外我还成功地在公司内部更换了职位。看到一条条规则得到证实,感觉真的很不错。于是我继续读下去。这时我发现,下一章是关于教育的。我的经济信息学硕士学位使我在这一点上根本不需要担心。
为什么要上大学?
战后,有许多人从最底层成功地爬到了最高的位置。格雷特·席克丹茨女士本来是一名普通的售货员,国民学校毕业;韦尔纳·尼弗先生是工匠出身。他们两个人都从徒工做起直到成为董事会主席。格雷特·席克丹茨在Quelle公司,韦尔纳·尼弗在梅塞德斯-奔驰公司。但是在今天绝不会再出现这种事了。在雇主看来,一名只是中学毕业的应聘者,很少有机会和那些才智过人的尖子生见面,他们根本不可能从人事经理那里得到面试的机会。为什么呢?这些机会都提供给了大学生。以前学徒的工作,现在都要雇大学毕业生来做。
现如今,没上过大学的人大多是不会有什么前途的。企业管理班子的接班人干脆就以高等教育程度为先决条件。原则上来说,大学学什么专业都无关紧要,因为真正重要的东西要等接班人到公司之后才能学到。不过,像企业管理学和工程学这样的面包与黄油式专业,在找第一份工作时会特别吃香(对于某一专业领域的工作,专业的学习当然是不可或缺的,在这些领域中的成功之路我就不想谈及了)。
在申请第一份工作时,毕业考试成绩和硕士论文的题目很受重视,之后这一切就不再特别重要了。对于博士头衔的意义,人们的怀疑与日俱增。当然拥有博士头衔绝不会有什么坏处。相反,至少在过去相信学术头衔的德国它还是起了显著作用的。与此相应的,“博士”在董事会这一级别上还是明显占多数的。然而人们对头衔的信任度却下降了。于是产生了这样的问题,真的有必要投资5年的时间去拿一个正规的博士学位吗?以事业成功为目标的人,有一件事是无论如何不应该做的,即交一篇很重要的或者特别优秀的博士论文以助长好胜心。毕竟人们今后的目标不是进行学术研究,而是要在经济领域开创一番事业,而这一切只取决于头衔。很快地、不费周折地就获得这个头衔的人,以后可以把他值得展示的高效率和他明确的目标编成精彩的故事。
谁要是真的需要一个博士头衔,可以以后再去学。博士生导师对待那些已经在职场中站稳脚跟的应考学生,比起对他的助手宽松多了。尤其是当他自己是这个学院的院长时,他会定期分配一些学习名额。这样,只要你在18个月里抽空写出一篇博士论文就行了。而博士学位答辩是正规的博士生才必须做的。但是,人们不会看出你们的博士头衔有什么区别。
有的经理甚至连这18个月的晚间学习都省了,他们干脆买了一个博士头衔。同样,人们没有办法区别其中的含金量,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事可千万不能败露出去。所以这种“懒人”中的绝大多数选择了另外一条路。他们每星期到大学里听一次课,在此期间他的公司会定期委托给学校一些任务,5年后他就会被授予名誉博士的头衔。
如果一个人有创业的雄心壮志,可是却没有大学文凭,他该怎么做呢?他要做的是接受他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事实,然后集中精力去关注那些有一定发展空间的行业和部门。通常大学毕业生对这些部门不是很感兴趣,比如零售业。几乎没有一个大学毕业生愿意每天都站在商店里。所以大多数分公司经理和市场部主管的职位都被实干家占据着。而市场部主管是最容易能够成为地方主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