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2300000047

第47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4)

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义,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传习录中》)

王阳明认为,正是朱子“即物穷理”所致“析心与理为二”的偏差,导致了士人的空疏之风和言行不一。为救时弊,他重提陆九渊的“心即理”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所说的“心”,概括地说,既是指一般的知觉、主体意识、主观精神,更重要的是指“心体”或“心之本体”,与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涵义相同。这个“心”既不离个体又超越个体,既有理性特征,又有感性色彩,如他一面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一面又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传习录下》)说明此“心”又总与个人的身体相联系。不过,王阳明又不赞成把“心”说成是物质器官:“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总之,“心”既是人的主体意识,又是人的道德“本心”,即先验的纯粹道德主体。

王阳明所说的“理”也不同于陆九渊所说的“理”。陆氏所说的“理”虽然不同于朱熹的绝对本体,但仍有与主体“心”相对的客体特征。“心即理”则着重于协调主体“心”与客体“理”的关系,把“理”安置在人的“心”中。王阳明则把“理”说成是人心之“条理”,尽管其内容仍然是传统的道德伦理,但理与心是浑然一体而不具有相对应的性质。王阳明说:“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书诸阳伯卷(甲申)》)如果说陆九渊尚未彻底克服“理”

的客观实在性,那么王阳明则比较彻底,把理看成“心之条理”,从而与心直接合一。“心即理”就是理不离心、离心无理,其反命题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不能理解为“在心之外没有理”,而是说理不离“心”。徐爱问王阳明:“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王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其结论就是:“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传习录中》)这就否定了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把它说成是从属于人“心”、与“心”同一的东西,“心”成为最高的本体。这从王阳明对程颐的“在物为理”所作的修正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说:“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传习录下》)如心在“事父”就是“孝”,心在“事君”则为“忠”等。“心外无理”实质是“心外无善”,就是说伦理道德的根源就在人的“心”。

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物”有客观事物的含义,但主要是指“事”,如“事亲”、“事君”之类的道德实践,与朱熹所说的“物”含义相近。

“心外无物”不是说“心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而是说,“物”(事)不过是人的主体意识“心”之“所发”,离心则无物。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而“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即物不过是人的本体之心的显现。其论证的思路是:人为天地之“心”,而人所以是天地之“心”,在于人“只是一个灵明”,由此,“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传习录下》)总之,万物离开“我的灵明”即我的“心”,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物与心合一的基础就是个人的“心”,这很有点像禅宗所说的万法“依心而现”的观点。以主观的“心”去涵括万物,这与朱熹的思想很不相同。

冯友兰指出:“对朱熹来说,心包括一切理,而不是包括一切事物,至于王阳明则是整个宇宙存在于心中。”此说甚是。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连他的弟子和友人也感到困惑不解,有一个弟子曾提出了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意思是说,在没有“我的灵明”之前,万物既已长久存在,怎么能说万物没有“我的灵明”就不存在了呢?王阳明回答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认为天地万物本依个体的主体意识(“灵明”)而“存在”,离开了个体意识,天地万物对他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而客体也被彻底主体化了。还有,他的一个友人与他同游南镇,友人指岩中树花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这仍是一个击中王阳明思想要害的问题,王阳明则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对于这段话通常的解释,是认为它同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万物的存在不能超出自己的感觉。其实,这不符合王学的思维特点。感觉主义是以承认外物可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为前提的,具体的东西所以存在,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道。如果我们注意到王阳明所说的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就会发现王阳明并非感觉主义者。他认为心、物是体、用的关系(“有是体即有是用”),万物不过是“心体”的显现和发用。因此,在他看来,事物在进入到主体意识之前,对于自我来说并无意义,只有当它在主体意识中呈现出来时,它才“存在”,即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体用是不可分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与心体直接同一,世界不过是主体所理解的世界。所以王阳明说:“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紫阳书院集序》)“万化根缘总在心。”(《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这些说法,都在强调万物与心的合一,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宇宙精神的意义,这就是心本论的特点。

“心即理”通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逻辑展开,完成了以心为基础的宇宙统一性的本体论证明。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仍是王阳明“补偏救弊之言”,即“专为近世学者(指程朱)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之“时弊”,“不得已而为此”(《与道通书》)之言。王阳明也称“知行合一”为他的“立言宗旨”。他认为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势必要“外心以求理”,把知行“分作两件”,于是有“知先行后”之类的说法。而“心即理”则要求“求理于吾心”,倡导“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中》)。“求理于吾心”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基础。其“知行合一”的主要论点有:

第一,“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王阳明指出,“知行合一”固然是针对时人把知行“分作两截”之弊而发,不过知行就其本体来说本就是一体的。他说:“某今说个知行合—,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答友人问》)“知行合一”所以是“知行的本体”,首先在于其“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王阳明举“好好色”、“恶恶臭”的例子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所以“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传习录上》)。也就是说,知行本来是同时发生的,不能分先后,“知”外无“行”,“行”外无“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在“致良知”说提出后,王阳明又以知行为体用关系,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传习录上》);“行”为“良知”之发用,亦即“良知”本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认为“知”是知此“心”,“行”是行此“心”,知行皆从“心”上来。总之,知行合一,体用一源,就是知行的“本体”。

第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并进”。王阳明也在人们的经验生活中考察了“知行”的动态过程。他说: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王阳明认为,就本体说,知行无先后之分,“知”为“良知”本体,“行”为“良知”之“发用”,知行本不可离。然而在现实生活经验中,“行”之前须有计划、方案,故“知是行的主意”;而“行”又总是在实现“知”,故“行是知的工夫”;当有了计划、方案时,“行”就已开始,故“知是行之始”;而一旦把计划、方案付诸实行,就是“知”的完成,故“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举例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

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可见,王阳明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其结论就是:“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同上)不过,他说知“已有行在”,行“已有知在”,则又把知、行混同起来了。

第三,“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王阳明认为,虽然“知行合一”是“本来如是”,但人们往往不能做到“合一并进”,例如“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这是因为“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故私欲是使知行分离的根源,但“良知”是不杂于私意妄念的。“良知”的发用应该体现为合理的意念和行为,被私欲所隔断的不善之行,实际上是“良知”的“昏蔽”,亦即“良知”未能呈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根本没有达到对本体的“知”。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传习录上》)他认为“知”和“诚意”、“正心”、“去欲”等伦理目的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应该通过“存心去欲”的工夫达到“知行合一”,即做到“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合一”的实质即是“存理去欲”的工夫,它要求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道德的自觉性,不断克服影响“良知”呈现的私心妄念,从而实现其伦理的目的。

“知行合一”强调心体(良知)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本质上坚持的是由心到物、由知到行的唯心认识路线。不过,其中也包含一些认识论的合理因素。这主要是:

其一,接触到知、行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一方面,王阳明看到知离不开行,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强调行比知更重要(“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也就是说,只有行至“明觉精察处”,“知”才能达到深入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行离不开知,要受“知”的指导。如果离开“知”的指导,“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就是“冥行妄作”(《传习录上》),只有“知之真切笃实处”,”行”才达到它的极致。王阳明对知行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关系的揭示还是比较深刻的,也从一个侧面把握了知行之间的本质关系。并且,王阳明在知行的统一中,还看到了由知到行、由行到知的转化中,有一个亦知亦行、非知非行的过渡环节,这是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的。事实上,事物在转化的临界处界限总是模糊的。

其二,王阳明反对分“知行为二”,其中包含着倡导言行一致、反对知而不行的合理因素。王阳明认为“行即学”,他针对士大夫的空疏学风,强调“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传习录中》),“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传习录下》)。以行为学,其中包含着重视道德实践的合理因素。

但是,受其心学体系的制约,王阳明讲的“知行”关系尚未达到知行辩证统一的高度。在他看来,“知行”是心体与心用的关系,二者在“心”的基础上达到了“合一”。这样,“知”不是被客观化,而是“行”被主观化。所以王夫之批评王阳明的知行观是“以知代行”、“销行归知”,颇击中要害。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由其本体论上的“心理”合一所决定,并服务于主体“致良知”的道德实践的,其认识论只是其中透露出来的微弱的理性之光。

3.致良知

王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致良知”虽然是王阳明较晚提出来的命题,但其思想早就有了,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刻文录叙说》)“致良知”之说出,“一语之下,洞见全体”(同上),遂成为其全部学说的中心观念,标志着阳明心学逻辑结构的最后完成。

“致良知”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中国古代已有过的“良知”说有很大的不同。孟子较早使用过“良知”一词,其含义指先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张载也曾使用过“天德良知”,与孟子的“良知”含义大体一致。而王阳明的“良知”与此相通,但其意义更为丰富,是融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和人性论为一体的重要哲学范畴。它既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同时也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如同孟子,“良知”是先验的道德意识,亦是“是非之心”,即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先验原则。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

这里,“良知”即是指先验的道德意识。阳明又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即以良知为判断道德、评价道德的先验原则。

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即主体内在的根据、本质,它旨在揭示人的本体存在。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是“人人所同具者也”(《传习录中》)。关于“心”与“良知”的关系,王阳明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就是说,身之主宰是“心”,而“心”的本体是“灵明”,即人保持自性的内在精神、实体亦即“良知”。如果说王阳明的“心”还未能摆脱感性知觉的纠缠,那么“良知”则是“心”的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是“心之本体”,即人本有的自性实体。人只有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修养使“良知”呈现出来,才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从这一意义说,“良知”就是人的本体。

第二,“良知是造化之精灵”。“良知”虽为“心之本体”,但却没有与宇宙万物隔离开来。王阳明以“良知”为中心,把天人合为一体:“天即良知也”、“良知即天也”(《传习录下》)。一方面,天地万物不过是“我”心的一点“灵明”。王阳明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又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下》)“我的灵明”即“良知”,故“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传习录下》);另一方面,“良知”即“道”。王阳明说:“良知即是道。”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传习录中》)由此,王阳明进一步把“良知”说成是赞天地之化育的生生之本:“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人的本体转化为整个宇宙的本体,人的主观精神被扩大为整个宇宙的精神,即所谓: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同类推荐
  • 和气生财

    和气生财

    “和谐文化读本”丛书共五本,包括《以和为美》《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而不同》《天人合一》,分别介绍和论语述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以和为贵的处世观、和气生财的财富观、和而不同的世界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每本书都力图以平实通俗的语言,介绍和展示中外文化中和谐、和睦、和美、和平、和顺的丰富思想,在分类归纳的基础上,分别论语述其主要内涵及特征,尽可能旁征博引、生动活泼,通俗易懂。编辑出版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深入浅出地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为在全社会倡导和谐精神、培育和谐文化提供一套可供大众阅读的基本文本。本书为该系列丛书之一。
  •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中国传统哲学导引

    本书是面向理工科类院校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素质教育而专门撰写的哲学类教科书,是作者在开设“中国传统哲学”选修课近十年的基础上编写而成的。全书共分八章,概要叙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发展历史,对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流派儒、释、道及其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一一进行梳理和介绍,并在此基础上就这些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进行分析,力图使学生对中国传统哲学的梗概和脉络全面了解和把握,并体会其中的辩证智慧和人生智慧。
  • 菜根谭(第六卷)

    菜根谭(第六卷)

    本书是明还初道人洪应明收集编著的一部论述修养、人生、处世、出世的语录世集,成书于万历年间。作为一部富有汉民族生活伦理思想的著作,它深刻的体现了汉族传统道德生活化的倾向。儒家通俗读物具有儒道真理的结晶,和万古不易的教人传世之道,为旷古稀世的奇珍宝训。对于人的正心修身,养性育德,有不可思议的潜移默化的力量。
  • 道德经批判

    道德经批判

    本书以一个全新的角度,通过对道学经典《道德经》的批判,告诉人们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对于传统文化所应采取的态度:既不能全盘否定更不能全盘肯定,尤其不能借之来厚古薄今和以古非今;在肯定古人智慧的同时,更要看到作为现代人的我们自己的伟大,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在今天的基础上更好地去创造明天。
  •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心学的力量:我们为什么要读王阳明

    本书通过中国古代哲学家王阳明求知格物、创立“心学”的经历中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深刻分析了心学中蕴涵的强大能量。比如,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能量。作者希望读者能从王阳明的智慧中学习到取得成功的正确方法,更加关注自己的心灵,修炼强大的内心,在浮……
热门推荐
  • 控尸人嚣张异界游

    控尸人嚣张异界游

    一个在现代没有生路,会操控僵尸的青年,从阴沟里穿越了。“光明教廷,别惹老子,不然老子带几万僵尸扫平你。”“黑暗教廷,别惹老子,不然老子把你的僵尸军团全勾了。”看操尸大师如何玩转异界。
  • 撩妹

    撩妹

    成天爽,北方大暴发户的儿子,智力值不详,武力值比较变态,自小跟着堪称近战无敌的护院老头习练八极拳。进一步,英雄。退一步,枭雄。于是成天爽进进退退,前前后后,更像个该挨千刀的妖孽,只为做那撩妹十级,千金不换回头的潇洒浪子,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
  • 兽神灭

    兽神灭

    洪荒世纪,人类统治着神州大陆已经长达几世纪之久,神州大陆上除了海洋和兽神森林之外的地方都已经被人类所控制!魔法大陆,暗黑大陆,武者大陆,这是当时神州大陆上最有势力的三方豪强!他们统治着自己所属范围内的一切事物,堪称三国鼎立!可就在他们三方决定决出最强一方来一统神州的时候,兽神森林的魔兽们出动了!百年之中他们横扫千军,以摧枯拉朽之力击垮了最强的三个大陆势力!一举统一了神州大陆!残存的人类得知了自己的羸弱之后开始寻找上祖遗迹以期待可以击败兽神森林的魔兽,再不懈努力中,终于找到了盘古上祖的兽神灭残本!修炼之后勉强可以自保,可魔兽们的统治越发的可怕,于是人们纷纷踏上了寻找兽神灭的道路!!!
  • 列仙逍遥传

    列仙逍遥传

    封神一战,引动天地另一场浩劫。长风,轩辕后裔,身负引领散仙历劫归位的大任,历经三百劫数,却逃不开生死情劫。羽霓,孔雀大明王之女,自从出生便被人称做“妖女”,只为长风一句“人妖殊途”,潜心苦修褪去妖形,可再见他时,他已经忘记曾经戏言,也忘记了她。也罢,你若荡魔除妖,我比肩而战。你若退隐归山,我与你采菊东篱……一生不作他求,只愿碧落黄泉生死相陪。可是……这一切居然是一场骗局。
  • 农村的阴阳先生

    农村的阴阳先生

    阴阳先生,也叫风水先生,手持一个罗盘、腰夹黄纸钱串等,通晓天文地理、牛鬼蛇神,只是我们不知道其中真正的奥秘,也许有一天我们真的懂了,才知道真正强大。
  • 活下来的狙击手

    活下来的狙击手

    2050年以后,虚拟现实技术飞速发展,与之一并飞速发展的还有人口,短短的几年时间地球上的人口就达到了一百二十亿,超越了地球所能承受的极限。为了解决这一个难题,各国政府规定每一个公民都要去接受虚拟世界考验!
  • 流年若水,繁华落梦

    流年若水,繁华落梦

    流年若水飞逝,你依旧落在我梦境的最深处。——苏流年哥哥,如果我真的就此跌入永无止境的梦,请你一定唤醒我,因为,我爱你。——苏落梦苏流年:“小笨蛋,我怎么会不要你呢。”苏落梦:“大坏蛋,你怎么可以让我忘了你整整四年!”禁忌的兄妹之恋吗?并不。如果你想知道答案,你想探求流年与落梦的故事,请跟我来。
  • 重生之火毒法神

    重生之火毒法神

    天火坠落,火龙的嘶吼响彻云霄。碎裂大地,墨绿水元素云涌而至。重生到《命运》发布之前,林宇却只有仅仅10级的记忆,没有攻略,没有全知视角,甚至连名人都不认识。他拥有的只有一尊庞然大物般的对手和必须守护的人。火焰灼烧之地,留下的不是焦痕,而是腐烂的毒液……(新人新作求收藏,推荐。)(一天2更,固定为中午12点与晚上6点)(存稿充足,放心追阅)
  • 花落花开: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花落花开:你的世界我曾经来过

    {他是一个纨绔的贵公子,而她是见不得人的私生女,他对她一见钟情,她对他心生厌恶}在爱情面前,谁不是一个白痴呢,可是为了爱情,不惜飞蛾扑火,只为抓住这份卑微的爱情。在他身得绝症时,他也可以轻松的说:感谢你在我生命中来过。
  • 人间幻想

    人间幻想

    指尖风雨,掌中生死,世界在我手中!你若入世,我便做你最锋利的剑最牢固的盾;你若出世,我便做你最安稳的家最舒适的床。实现你一切的幻想,为你,即使颠倒了天地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