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2300000047

第47章 宋元明清:理学的兴衰与中国(4)

诸君要识得我立言宗旨。我如今说个心即理是如何?只为世人分心与理为二故,便有许多病痛。如五伯攘夷狄、尊周室,都是一个私心,便不当理。人却说他做得当理,只心有未纯,往往悦慕其所为,要来外面做得好看,却与心全不相干。分心与理为二,其流至于伯道之伪而不自知。故我说个心即理,要使知心理是一个,便来心上做工夫,不去袭义于义,便是王道之真。此我立言宗旨。(《传习录下》)

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而为二矣。(《传习录中》)

王阳明认为,正是朱子“即物穷理”所致“析心与理为二”的偏差,导致了士人的空疏之风和言行不一。为救时弊,他重提陆九渊的“心即理”并以此作为自己学说的“立言宗旨”。

王阳明所说的“心”,概括地说,既是指一般的知觉、主体意识、主观精神,更重要的是指“心体”或“心之本体”,与孟子、陆九渊所说的“本心”涵义相同。这个“心”既不离个体又超越个体,既有理性特征,又有感性色彩,如他一面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一面又说“耳目口鼻四肢,身也,非心安能视听言动?心欲视听言动,无耳目口鼻四肢亦不能,故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但指其充塞处言之谓之身,指其主宰处言之谓之心。”(《传习录下》)说明此“心”又总与个人的身体相联系。不过,王阳明又不赞成把“心”说成是物质器官:“心不是一块血肉,凡知觉处便是心。”(《传习录下》)总之,“心”既是人的主体意识,又是人的道德“本心”,即先验的纯粹道德主体。

王阳明所说的“理”也不同于陆九渊所说的“理”。陆氏所说的“理”虽然不同于朱熹的绝对本体,但仍有与主体“心”相对的客体特征。“心即理”则着重于协调主体“心”与客体“理”的关系,把“理”安置在人的“心”中。王阳明则把“理”说成是人心之“条理”,尽管其内容仍然是传统的道德伦理,但理与心是浑然一体而不具有相对应的性质。王阳明说:“理也者,心之条理也。是理也,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千变万化,至不可穷竭,而莫非发于吾之一心。”(《书诸阳伯卷(甲申)》)如果说陆九渊尚未彻底克服“理”

的客观实在性,那么王阳明则比较彻底,把理看成“心之条理”,从而与心直接合一。“心即理”就是理不离心、离心无理,其反命题就是“心外无理”。“心外无理”不能理解为“在心之外没有理”,而是说理不离“心”。徐爱问王阳明:“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王答:“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传习录上》)其结论就是:“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传习录中》)这就否定了理的客观性和绝对性,把它说成是从属于人“心”、与“心”同一的东西,“心”成为最高的本体。这从王阳明对程颐的“在物为理”所作的修正就能清楚地看到这一点,他说:“在物为理,在字上当添一心字。此心在物则为理。”(《传习录下》)如心在“事父”就是“孝”,心在“事君”则为“忠”等。“心外无理”实质是“心外无善”,就是说伦理道德的根源就在人的“心”。

在心物关系上,王阳明主张“心外无物”。“物”有客观事物的含义,但主要是指“事”,如“事亲”、“事君”之类的道德实践,与朱熹所说的“物”含义相近。

“心外无物”不是说“心之外什么东西也没有”,而是说,“物”(事)不过是人的主体意识“心”之“所发”,离心则无物。王阳明认为,“心之所发便是意”,而“意之所在便是物”(《传习录上》),即物不过是人的本体之心的显现。其论证的思路是:人为天地之“心”,而人所以是天地之“心”,在于人“只是一个灵明”,由此,“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地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辩他吉凶灾祥?”(《传习录下》)总之,万物离开“我的灵明”即我的“心”,就失去了自身的意义。物与心合一的基础就是个人的“心”,这很有点像禅宗所说的万法“依心而现”的观点。以主观的“心”去涵括万物,这与朱熹的思想很不相同。

冯友兰指出:“对朱熹来说,心包括一切理,而不是包括一切事物,至于王阳明则是整个宇宙存在于心中。”此说甚是。对王阳明“心外无物”的思想,连他的弟子和友人也感到困惑不解,有一个弟子曾提出了一个切中要害的问题:“天地、鬼神、万物,千古见在,何没了我的灵明,便俱无了?”意思是说,在没有“我的灵明”之前,万物既已长久存在,怎么能说万物没有“我的灵明”就不存在了呢?王阳明回答说:“今看死的人,他这些精灵游散了,他的天地万物尚在何处?”(《传习录下》)认为天地万物本依个体的主体意识(“灵明”)而“存在”,离开了个体意识,天地万物对他也就失去了意义,从而客体也被彻底主体化了。还有,他的一个友人与他同游南镇,友人指岩中树花发问:“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这仍是一个击中王阳明思想要害的问题,王阳明则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传习录下》)对于这段话通常的解释,是认为它同于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即万物的存在不能超出自己的感觉。其实,这不符合王学的思维特点。感觉主义是以承认外物可离开心而独立存在为前提的,具体的东西所以存在,只有通过感觉才能知道。如果我们注意到王阳明所说的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就会发现王阳明并非感觉主义者。他认为心、物是体、用的关系(“有是体即有是用”),万物不过是“心体”的显现和发用。因此,在他看来,事物在进入到主体意识之前,对于自我来说并无意义,只有当它在主体意识中呈现出来时,它才“存在”,即获得自身存在的意义。体用是不可分的,宇宙间一切事物都与心体直接同一,世界不过是主体所理解的世界。所以王阳明说:“位天地,育万物,未有出于吾心之外也。”(《紫阳书院集序》)“万化根缘总在心。”(《咏良知四首示诸生》)“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传习录下》)这些说法,都在强调万物与心的合一,人的主体意识获得了宇宙精神的意义,这就是心本论的特点。

“心即理”通过“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的逻辑展开,完成了以心为基础的宇宙统一性的本体论证明。

2.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仍是王阳明“补偏救弊之言”,即“专为近世学者(指程朱)分知行为两事,必欲先用知之之功而后行,遂致终身不行”之“时弊”,“不得已而为此”(《与道通书》)之言。王阳明也称“知行合一”为他的“立言宗旨”。他认为朱熹“析心与理为二”,势必要“外心以求理”,把知行“分作两件”,于是有“知先行后”之类的说法。而“心即理”则要求“求理于吾心”,倡导“知行合一之教”

(《传习录中》)。“求理于吾心”正是王阳明“知行合一”的思想基础。其“知行合一”的主要论点有:

第一,“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王阳明指出,“知行合一”固然是针对时人把知行“分作两截”之弊而发,不过知行就其本体来说本就是一体的。他说:“某今说个知行合—,虽亦是就今时补偏救弊说,然知行体段亦本来如是。”(《答友人问》)“知行合一”所以是“知行的本体”,首先在于其“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传习录下》)。王阳明举“好好色”、“恶恶臭”的例子说:“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所以“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传习录上》)。也就是说,知行本来是同时发生的,不能分先后,“知”外无“行”,“行”外无“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传习录中》)。在“致良知”说提出后,王阳明又以知行为体用关系,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传习录上》);“行”为“良知”之发用,亦即“良知”本体的自我实现、自我完成的过程。认为“知”是知此“心”,“行”是行此“心”,知行皆从“心”上来。总之,知行合一,体用一源,就是知行的“本体”。

第二,“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并进”。王阳明也在人们的经验生活中考察了“知行”的动态过程。他说:

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传习录上》)

王阳明认为,就本体说,知行无先后之分,“知”为“良知”本体,“行”为“良知”之“发用”,知行本不可离。然而在现实生活经验中,“行”之前须有计划、方案,故“知是行的主意”;而“行”又总是在实现“知”,故“行是知的工夫”;当有了计划、方案时,“行”就已开始,故“知是行之始”;而一旦把计划、方案付诸实行,就是“知”的完成,故“行是知之成”。王阳明举例说:“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

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可见,王阳明在一定程度上接触到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思想。其结论就是:“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同上)不过,他说知“已有行在”,行“已有知在”,则又把知、行混同起来了。

第三,“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王阳明认为,虽然“知行合一”是“本来如是”,但人们往往不能做到“合一并进”,例如“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这是因为“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故私欲是使知行分离的根源,但“良知”是不杂于私意妄念的。“良知”的发用应该体现为合理的意念和行为,被私欲所隔断的不善之行,实际上是“良知”的“昏蔽”,亦即“良知”未能呈现出来,这实际上就根本没有达到对本体的“知”。所以王阳明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传习录上》)他认为“知”和“诚意”、“正心”、“去欲”等伦理目的是密切联系的。人们应该通过“存心去欲”的工夫达到“知行合一”,即做到“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传习录下》)。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行合一”的实质即是“存理去欲”的工夫,它要求发挥主体的能动性、道德的自觉性,不断克服影响“良知”呈现的私心妄念,从而实现其伦理的目的。

“知行合一”强调心体(良知)的自我认识、自我实现,本质上坚持的是由心到物、由知到行的唯心认识路线。不过,其中也包含一些认识论的合理因素。这主要是:

其一,接触到知、行之间的同一性关系。一方面,王阳明看到知离不开行,没有行就没有真正的知,强调行比知更重要(“不行不足谓之知”)。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也就是说,只有行至“明觉精察处”,“知”才能达到深入的程度;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行离不开知,要受“知”的指导。如果离开“知”的指导,“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就是“冥行妄作”(《传习录上》),只有“知之真切笃实处”,”行”才达到它的极致。王阳明对知行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相互转化关系的揭示还是比较深刻的,也从一个侧面把握了知行之间的本质关系。并且,王阳明在知行的统一中,还看到了由知到行、由行到知的转化中,有一个亦知亦行、非知非行的过渡环节,这是有辩证法的合理因素的。事实上,事物在转化的临界处界限总是模糊的。

其二,王阳明反对分“知行为二”,其中包含着倡导言行一致、反对知而不行的合理因素。王阳明认为“行即学”,他针对士大夫的空疏学风,强调“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可以言学者”(《传习录中》),“若离了事物为学,却是著空”(《传习录下》)。以行为学,其中包含着重视道德实践的合理因素。

但是,受其心学体系的制约,王阳明讲的“知行”关系尚未达到知行辩证统一的高度。在他看来,“知行”是心体与心用的关系,二者在“心”的基础上达到了“合一”。这样,“知”不是被客观化,而是“行”被主观化。所以王夫之批评王阳明的知行观是“以知代行”、“销行归知”,颇击中要害。总之,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说是由其本体论上的“心理”合一所决定,并服务于主体“致良知”的道德实践的,其认识论只是其中透露出来的微弱的理性之光。

3.致良知

王阳明说:“吾平生讲学,只是致良知三字。”(《寄正宪男手墨二卷》)“致良知”虽然是王阳明较晚提出来的命题,但其思想早就有了,他说:“吾‘良知’二字,自龙场以后,便已不出此意,只是点此二字不出。”(《刻文录叙说》)“致良知”之说出,“一语之下,洞见全体”(同上),遂成为其全部学说的中心观念,标志着阳明心学逻辑结构的最后完成。

“致良知”说作为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与中国古代已有过的“良知”说有很大的不同。孟子较早使用过“良知”一词,其含义指先验的知识和道德观念;张载也曾使用过“天德良知”,与孟子的“良知”含义大体一致。而王阳明的“良知”与此相通,但其意义更为丰富,是融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和人性论为一体的重要哲学范畴。它既是道德理性、道德情感,同时也是人内在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体系,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如同孟子,“良知”是先验的道德意识,亦是“是非之心”,即道德判断和道德评价的先验原则。阳明说:“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传习录上》)

这里,“良知”即是指先验的道德意识。阳明又说:“良知只是个是非之心,是非只是个好恶,只好恶就尽了是非,只是非就尽了万事万变。”(《传习录下》)即以良知为判断道德、评价道德的先验原则。

第二,“良知”是“心之本体”,即主体内在的根据、本质,它旨在揭示人的本体存在。王阳明指出,“良知者,心之本体”,是“人人所同具者也”(《传习录中》)。关于“心”与“良知”的关系,王阳明说:“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传习录中》)就是说,身之主宰是“心”,而“心”的本体是“灵明”,即人保持自性的内在精神、实体亦即“良知”。如果说王阳明的“心”还未能摆脱感性知觉的纠缠,那么“良知”则是“心”的进一步升华和抽象,是“心之本体”,即人本有的自性实体。人只有在现实中通过自身的修养使“良知”呈现出来,才能实现人的存在价值。从这一意义说,“良知”就是人的本体。

第二,“良知是造化之精灵”。“良知”虽为“心之本体”,但却没有与宇宙万物隔离开来。王阳明以“良知”为中心,把天人合为一体:“天即良知也”、“良知即天也”(《传习录下》)。一方面,天地万物不过是“我”心的一点“灵明”。王阳明说:“可知充天塞地中间,只有这个灵明。”又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传习录下》)“我的灵明”即“良知”,故“天地万物,俱在我良知的发用流行中”(《传习录下》);另一方面,“良知”即“道”。王阳明说:“良知即是道。”

“若无有物欲牵蔽,但循著良知发用流行将去,即无不是道。”(《传习录中》)由此,王阳明进一步把“良知”说成是赞天地之化育的生生之本:“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传习录下》)人的本体转化为整个宇宙的本体,人的主观精神被扩大为整个宇宙的精神,即所谓:

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若草木瓦石无人的良知,不可以为草木瓦石矣。岂惟草木瓦石为然,天地无人的良知,亦不可为天地矣。盖天地万物与人原为一体,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

同类推荐
  •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

    易经白话全译正鉴于此,我们择取古本、兼采众本,精校精审,荟萃众家之长,采用文、白对照的形式编成。《易经》的六十四卦详解,是全书主体。按经上、经下分为两章,每卦独成一节,各节皆有原文、译文、解读,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或可先窥其门户,后登其堂奥,由浅入深,从而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本书在保持了传统《易经》的原汁原味的基础上,努力为读者提供可以深入阅读的平台,以期让每个读者可以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读出属于自己的一本《易经》。
  • 穷理查智慧书

    穷理查智慧书

    1733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穷理查智慧书》首次问世。这本书以历书形式出版,因此也被称作《穷理查年鉴》或《穷理查历书》。富兰克林持续25年出版此书。平均每年销量都超过一万册,成为当时仅次于《圣经》的畅销书。几乎家家书架上都有一本。他们从《穷理查的智慧书》中收获智慧与成功: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华人商界领袖李嘉诚。全球首富沃伦·巴菲特华尔街教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投资人师查理·芒格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推销人师弗兰克·贝特格台湾人师李敖。《穷理查智慧书》问世两百多年,在美、英、法、德、西、日、韩等多国发行,经久不衰。
  •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人生哲理小语心是快乐的根

    一个简单而富有哲理的故事,足以给人意味深长的人生启示!本书就是将许多充满智慧的人生哲理故事以最简单、最朴实的方式呈献给读者。
  • 梁启超其人其书

    梁启超其人其书

    作者系中国近代史、中国经学史研究名家,长期收集、整理近代思想家文献,对于戊戌变法研究尤为深入,此书系作者近三十年研究梁启超的心得,对梁氏生平与论著的重要侧面进行探索,对于研究中国近代史具有较高学术价值。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热门推荐
  • 封魔师神的禁章

    封魔师神的禁章

    本书的男主人公东堂直司,因为各种原因,从出生起,就丢失了神明赐予所有凡人的力量——神祗力,被从小称为废人的他,在一发泄之后遇到了神秘的老人,授予了他名为封魔师的远古力量(尽管本书并不是讲封魔什么的)于是他便与他的小伙伴们踏上了——弑神之路!(直司:就由我来粉碎神明的真正的面目!人类,并不是玩物!)
  • 缘已尽情未央

    缘已尽情未央

    冥冥中的相遇,美好,刻骨。我们用回忆串成的珍珠项链,颗颗饱满夺目。相知相守的岁月,将镌刻成永恒的篇章。-此书,致永恒的高09韩语班。
  • 傲世邪皇

    傲世邪皇

    “你想不想回地球?想不想在开宾利?想不想和玲姐冰姐一起共进晚餐?和她们一起探讨人生?”“哇!龙大爷!你这条件太诱惑人啦,我都有点禁不住啦,还有没有更刺激的?再猛烈一些!”“没问题呀,长生不老金枪不倒这都是小事,后宫三千美人任你驰骋,五界称王九天为皇厉不厉害?你怕不怕?怕不怕!”“哇,我好怕怕啊,那需我要怎么做呢?不会连这小丁丁都没了吧!”“很简单啊,你跟我念,我自愿成为马尔沃位面超市掌柜。”
  • 我在江湖里

    我在江湖里

    他是父母手中的掌上明珠,他视她为所生挚爱。当他看见父亲手中的剑刺入她的胸膛,他负气离家出走,流浪江湖。创造属于自己的江湖!当他划开重重迷雾,竟然发现真相竟是这样.....
  • 御赐法医

    御赐法医

    他原本是一个推理和法医技巧都很精熟的刑警,但是却长期被卧底生活所困;然而上苍给了他机会穿越,成为了包拯跟前的红人展昭;不过,金子就是金子,他放到什么地方都会放光,或许他的到来将彻底颠覆仁宗时期宋朝的命案情况。且看一代御赐法医的传奇生活。
  • 三国之一统三国

    三国之一统三国

    血气方刚的少年刘阳发现一块陨石,当他捡起这块石头时,一道强光闪过,接着昏迷不醒。当他醒来时自己却惊奇的发现他竟然来到了三国,成了汉少帝刘辩。且看主角如何凭借着陨石带来的系统改变命运,一统天下!
  • 耀武九天

    耀武九天

    在注重修炼的玄武大陆,经脉封闭的少年因无法修炼,被称为“天残”和废物,受尽凌辱。谁能料到,“天残”少年背后却有着惊天的秘密。力量一朝觉醒,少年改变命运。追美女、灭世家、一统天下、与诸神争锋……灭魔杀神,耀武九天。
  • 盛爱成婚:霍少的心尖暖妻

    盛爱成婚:霍少的心尖暖妻

    结婚两年,乔微被迫离婚。离婚的当天,乔微迅速且低调地再嫁。在什么都清楚的情况下,乔微和一个相识到不到一个小时的男人扯证。乔微看着眼前这个帅气的男人,“我觉得我们还是离婚吧?太荒唐了。”男人说:“或者我们才是最合适,何不一试?”本以为又是一段荒诞的婚姻,却收了满满的幸福。后来的后来,乔微才知道这个男人的身份,他真的不是普通人!他是为了复仇回来,手握着跨国集团,雷厉风行,众人敬畏恐惧,本想利用乔微,却唯独对她上了心。
  • 倾世繁华之怀梦殇

    倾世繁华之怀梦殇

    九州大统初,明帝分天下为二十八诸侯国。时历一百三十七年,狄戎陷京。两年后,飖举复国。但此后飖室衰微,诸侯争权。传至泯帝二年,二十六国兴兵克都城黎邺,废泯帝,屠皇室。亲恭王李忠及其弟李淳携皇嗣奔走帝都……是一日君临天下,亦或只是梦幻……是为江山?是为佳人?旧年往矣,空叹不可复……
  •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

    月光落在左手上:余秀华诗集

    余秀华说:“于我而言,只有在写诗歌的时候,我才是完整的,安静的,快乐的。其实我一直不是一个安静的人,我不甘心这样的命运,我也做不到逆来顺受,但是我所有的抗争都落空,我会泼妇骂街,当然我本身就是一个农妇,我没有理由完全脱离它的劣根性。但是我根本不会想到诗歌会是一种武器,即使是,我也不会用,因为太爱,因为舍不得。即使我被这个社会污染的没有一处干净的地方,而回到诗歌,我又干净起来。诗歌一直在清洁我,悲悯我。”本书从余秀华近年创作的2000首诗歌中精选100余首,主题涉及爱情、亲情、生活的困难与感悟,生活的瞬间的意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