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52300000028

第28章 以本体论为特征的魏晋玄学(4)

意思是说,具体存在物是生生化化的,但其生化的根据不在自身,而是以与具体存在有区别的、不生不化的东西,这个根据就是“不温不凉”、“不宫不商”的“无”。张湛说:“至无者,故能为万变之宗主也。”(《天瑞》注)又说:“形、声、色、味皆忽尔而生,不能自生者也。夫不能自生,则无为之本。”(同上)这与王弼的“以无为本”的思想是一致的。不过,张湛虽然承认“以无为本”,但又受郭象“崇有”思想的影响而否认无能生有。他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言生必由无,而无不生有。”(《天瑞》注)这和郭象“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庄子·齐物论》注)的思想是相通的。这就使其体系最终克服了生成论,坚持了“贵无”的本体论。总之,在有无关系上,张湛把郭象“自生”、“自化”的“有”与王弼的“贵无”

论的“无”纳入到一个体系之中,并最终在玄学史上基本终结了有无之辩。不过表面上看,张湛虽然消解了玄学有无之辩的矛盾,实际上又陷入新的矛盾:既然“有”是真实的具体存在,万物是“自生”、“自化”的,那么万有的根据应该在它自身;但是张湛却又认为万有生化的原因是外在的、“被动”的,他说:“生者非能生而生,化者非能化而化也,直自不得不生,不得不化者也。”(《天瑞》注)既承认万物“自生”,又要在事物之外寻找其生化的根据,从而陷入不可自圆的矛盾之中。

张湛这种本体论上的矛盾,在他的人生哲学中也表现出来。如前所述,玄学的基本精神是“任自然”。但是关于“任自然”的根据、表现和目的各家又不尽相同。王弼“任自然”的根据是“以无为本”的“贵无”论,其表现是“无为论”,其目的是要说明名教本于自然;郭象的“任自然”其哲学依据是“崇有”论,并通过“无心以顺有”的价值取向和“各安性分”的“自性”论走向“顺性”、“安命”论,其目的是要人相信“名教中自有乐地”(乐广语),“名教即自然”。这两种思想基本上还是要在现实中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而张湛则是以“贵无”为“任自然”和“无为”的根据,以“崇有”为“顺性”、“安命”的根据,在精神上把“无为”和“顺性”沟通起来,并企图超越现实中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追求所谓“超生死,得解脱”的境界。在张湛看来,“至虚”的境界是无生无灭的,人以此为性,与之合一,就可以超脱生死,成为“至人”。这就使原来还能立足于社会现实,以玄远形式表达最切近现实问题的玄学理论,走上了追求虚无空幻境界的超现实的道路,玄学也因此渐趋衰落。所以说张湛《列子注》逻辑地标志着玄学的终结。

名教与自然

玄学家虽然在本体论上的观点不尽相同,但是在社会政治和伦理观上,则都在解决名教与自然的矛盾,都在不同程度上调合名教与自然,只是在不同的阶段,其表现有所不同而已。

“自然”一词来自《老子》,意即肯定事物的本然状态,认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自然而然的过程,事物自己如此、本来如此,没有也不需要人为的干预。

王弼对“自然”的解释是:“自然者,无称之言,穷极之辞也。”(《老子》二十五章注)也就是说“自然”即自然而然,无所规定。他把“法自然”看做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强调只有“不违自然,乃得其性”。在他看来,“法自然”就是“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于自然无所违也”(同上),即遵循事物自身的规律而不违背。“名教”则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名号、名分有关。儒家认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往往通过各种名号来表现,同时根据这些名号、名分也应该有相应的权利、责任,并尽一定的道德义务。如果人的行为不超出这个范围,就叫“守分”或“守名分”,是否“守分”,其标准是由“礼”来规定的。这样可以说,社会进行与名分相符合的行为规则的教育,就是“名教”。故人们常把那些合乎“礼仪”或“礼节”的行为,叫做“合名教”,否则叫“越名教”。名教与礼教相通。此后,名教或礼教几乎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的代名词。

一、正始玄学:名教本于自然

王弼的以“无”为本、以“有”为末,表现在社会生活中,就是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由此,王弼把《老子》一书的主旨概括为“崇本息末”,他说:“《老子》之书,其几乎可一言而蔽之。噫!崇本息末而已矣。”(《老子指略》)“崇本”即“任自然”,这样“物皆不敢妄,然后万物乃得各全其性”(《周易·无妄卦》注)。

相反,如果被情欲、浮华、奸巧、欲利所惑,使真性难以表现出来,就只能借助于虚伪的仁义礼法、纲常名教,陷于繁冗支离的“末”事中,使事物远其所宗,离其所本。所以,要“崇本”就要“息末”,即止息虚伪浮华的名教之“末”。王弼说:“闲邪在乎存诚,不在善察;息淫在乎去华,不在滋章;绝盗在乎去欲,不在严刑;止讼存乎不尚,不在善听。故不攻其为也,使其无心于为也;不害其欲也,使其无心于欲也。谋之于未兆,为之于未始,如斯而已矣。”(《老子指略》)强调真正要使社会能防邪、息淫、绝盗,不在于善察、表彰、严刑,而关键在于存诚、去华、去欲等,这就叫抓根本。所以,“见素朴以绝圣智,寡私欲以弃巧利,皆崇本以息末之谓也”(同上)。也就是说,只有崇自然之本,才能止息道德生活中的种种邪恶行为。王弼讲“崇本”、“任自然”,并不是如同竹林时期嵇康、阮籍等人的“越名教而任自然”,不是放荡或纵欲。恰恰相反,他强调的是仁义等应该是真实性情的自然流露。其所要止息之“末”,也是私欲、巧利等离开仁义之道的恶行。从“崇本”到“任自然”,就逻辑地推出了息淫去华、见素抱朴即“息末”的结论。

然而,王弼又有“崇本举末”的说法,他说:“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则形名俱有而邪不生。”(《老子》三十八章注)“举末”与“息末”意近于相反,这似乎是其体系中明显的矛盾。其实,从整体上看,“崇本举本”与“崇本息末”不仅不矛盾,反而是相互补充的。王弼认为,“仁义发于内,为之犹伪”(同上),即仁义按其本性来说本不是人有意作为、刻意追求所能得到的,它发自内心、出乎自然,是真情的一种流露。只有“崇本”即“任自然”,才能真正使仁义显现出来。

如果不从根本上培养和保持人的自然的德性,而去舍本逐末,追求仁义礼乐、道德教化等末流枝节,结果只能走向反面:“盖舍本而攻末,虽极圣智,愈致斯灾。”

(《老子指略》)所以,王弼说:“本在无为,母在无名。弃本舍母,而适其子,功虽大焉,必有不济;名虽美焉,伪亦必生。”(《老子》三十八章注)因此,只有“崇本”

而“无为”,才能“举末”而“邪不生”。也就是说,只有“载之以大道,镇之以无名”,“则仁德厚焉,行义正焉,礼敬清焉”(同上),其结论就是“守母以存其子,崇本以举其末”。由上述分析可见,王弼所“举”之“末”是“发于内”、流于真情的仁义道德,所“息”之“末”是违背仁义真情的、虚伪的淫邪、浮华、巧利等。二者并不矛盾,且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止息虚伪之“末”,才能张举真情之“末”。王弼追求的是真实的仁义道德,反对的是虚伪的“名教”。这既是对当时社会“仁义”

已沦为虚伪的形式的批判和反抗,同时也是对真正的名教的呼唤,认为只有真实的、出于自然本性的仁义礼法,才是有价值的、值得肯定的。可见,“贵无”论并不否定儒家道德,只是反对虚伪的道德说教。故钱穆说:“在王弼的思想里,想把宇宙观回归到庄、老,而把人生观则回归到孔孟。”

王弼“贵无”论体系虽然尚自然,但是仍在努力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关系。他主张以自然为本,以名教为末,名教本于自然,说明王弼并不完全否定名教的社会作用和价值。但是王弼提出的“崇本息末”的主张,很容易被引向贬抑名教、不拘礼法的方向上去。“竹林名士”正是把正始玄学“贵无”的倾向朝着极端化的方向发展了。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释私论》),就表现出这种“异端”

的趋向。

二、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

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思潮,后来受到司马氏政变的冲击。正始十年(249),何晏在高平陵政变中被杀,王弼也于同年秋天忧郁而死,年仅二十四岁。

不久,夏侯玄也遭杀戮,正始之音趋于消沉。当时名士们的生存环境极其险恶,正如《晋书·阮籍传》所说:“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正始玄学“贵无”论的极端发展,则导致了魏晋之际“竹林七贤”(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王戎、阮咸)的出现。这些人有不少如嵇康、阮籍等,对司马氏集团所鼓吹的虚伪的名教持激烈的批判态度,不与其合作。在社会伦理观上,他们改变了正始玄学调和名教与自然的进路,公然标榜“越名教而任自然”。嵇康说: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心不存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系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释私论》)

主张心超然是非之外,行由乎自然之道,置功名利禄于不顾,情不为私欲之所困,“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与山巨源绝交书》),这一“异端”的出现,使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趋于紧张,名教又一次陷入危机之中。

所谓“越名教”,就是要冲破统治者的政治观念、礼法制度和儒家传统的道德观念与规范的束缚,也不为功名利禄所诱惑;所谓的“任自然”,亦不同于王弼等所说的名教要出于人的自然真性,而是要顺乎人的自然欲望,实行“从欲”。

嵇康说:

六经以抑引为主,人性以从欲为欢。抑引则违其愿,从欲则得自然。然则自然之得,不由抑引之六经;全性之本,不须犯情之礼律。故仁义务于理伪,非养真之要术;廉让生于争夺,非自然之所出也。(《难自然好学论》)

认为儒家六经是对人性的束缚,仁义、廉让等道德也“非自然之所出”,因而是虚伪的;而“从欲”、“全性”才是合乎自然的。这完全是用老庄的道家思想否定儒家的道德和名教,把自然与名教对立起来。由此,嵇康进一步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儒家的圣人,自称“轻贱唐虞而笑大禹”(《卜疑》),“非汤武而薄周孔”(《与山巨源绝交书》)。竹林另一名士阮籍,则把那些礼法之士视为“中”之“虱”,甚至把矛头指向君主制度:“盖无君而庶物定,无臣而万事理。”(《大人先生传》)他们一面批判虚伪的名教,一面崇尚老庄的自然,声称“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与山巨源绝交书》),并以此批评儒家六经是违背人的自然之性的。

由于政治的黑暗和统治集团的愈加腐败,竹林时期“任自然”的倾向到西晋元康之世,发展为鄙视名教,蔑视礼法,趋向精神的解脱和行为的放荡不羁。许多人常常“口谈浮虚,不遵礼法,尸禄耽宠,仕不事事”(《晋书·裴(危页)传》),有的人竟“放荡形骸”“至于裸裎”,走向纵欲主义。竹林时期的精神超逸放达的“魏晋风度”,此时已演变为精神颓废和行为放荡。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玄学被推向了极端,传统儒学面临着严重危机。于是一些礼法之士把名教的危机与玄学“贵无”论的风行联系起来,站在儒学和维护纲常名教的立场上批判和清算玄学“贵无”论,以挽救名教的危机,其代表人物就是裴(危页)。裴(危页)写了《崇有论》以批评“贵无”论,并导致郭象玄学体系的出现,把玄学推向了高峰。

三、郭象:名教即自然

“贵无”论和郭象的“崇有”论既是一种关于宇宙存在的哲学,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哲学。而且从人生哲学上说,“贵无”和“崇有”两种思路,都体现了同样一种精神:“任自然”。王弼的“贵无”论通过“以无为用”的“无为”论而达到“任自然”的境界,通过“崇本举末”来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而郭象的“崇有”论则以肯定万有的真实存在为根据,通过无因论、偶然论的思维形式把人引向“无心以顺有”、“自足其性”的“顺性”论,同样达到了“任自然”的精神追求和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的目的。如果说正始时期玄学的特点是重老学(重视“道”的客观意义),而从嵇、阮起以迄郭象,则转向了重庄学,即重视人的心灵境界的提升和追求。郭象正是从玄学的心性论层面调和名教与自然的。其主张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自足其性”。郭象主张“性各有分”。郭象提到两个重要概念,一个叫“性分”,一个叫“无待”。郭象认为每个事物都是独立的存在,且都是“独化于玄冥之境”,任何个体都是自身同一、自我封闭的,所以可以说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性分”。他说:“性分各自为者,皆在至理中来,故不可免也。”(《达生》注)“性分”即“自性”,即事物各有自身的规定性。这些“性分”是自然而然的,人力无法改变:“天性所受,各有本分,不可逃,亦不可加。”(《养生主》注)既然“性各有分”,所以,“知者守知以待终,而愚者抱愚以至死,岂有能中易其性者也!”(《齐物论》注)就是说,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规定性,这些都是天之所就,智者终智,愚者终愚,因而不可能在生命过程中因人为而有所改变。所以,人们在生活态度上也就只能“顺性”而“无为”,这叫“无心以顺有”。第二个概念是“无待”。“无待”就是指无所凭依,人可以超越种种外在的限制,从而获得自由。

“有待”之人是难以获得自由的。可见,“无待”是达到自由逍遥境界的前提。

第二,“足性逍遥”。在郭象看来,“物各有性,性各有极”(《逍遥游》注),性分有它的极限范围。只要保持自己的性分,在性分之内活动,就同样能得到快乐,这叫“性以自足为大”。所以郭象说:“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逍遥游》注)事物只要尽到自己的性分,就是最好的存在。人只要自足其性,精神就得到了解脱,也同样得到了最大的快乐。人们要正视自身的价值,既不要自傲,也不要自卑。从“性以自足为大”这个意义上说,人只要尽其“性分”,就可以得到快乐和逍遥,这一点与庄子“万物齐一”的思想相通。

同类推荐
  •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纵横神学(天书悟语)

    本书的内容是从鬼谷子《纵横经》中摘选有关立身处事,修身养性的奇言妙语进行译释,再通过举一反三,融汇贯通地妙语点拨,使古老的思想焕发时代的光辉。
  •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曾国藩家训一日一省

    学习圣贤之道,以之涵培心志,自我砥砺;以退为进,大智若愚,谦谨乃载福之器;抱残守缺,善始善终……我们中可以学到如何磨炼含而否露的性情、养成机敏睿的头脑、练就大巧若拙的手腕、获得举重若轻的气度、砥砺坚韧不拔的品格,从而使生命更有意义。这部奇妙的家教范本,融入了儒家先人的经世理念,结合了曾国藩自身的卓然心得,勘破世态人情,指点成败之机,其中蕴藏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深沉智慧,读之可以居家,可以入世,可以修身,可以养性。阅尽家训诀窍,领会曾氏心法,必然增长胸中之丘壑,开启头脑的机锋。
  •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菜根谭(中华国学经典)

    从《菜根谭》中体现出的有时孤高无为、有时又乐观进取的思想中,可以看出作者激烈的内心冲突。古人云:性定菜根香。静心沉玩,乃得其旨。读《菜根谭》,思人间事,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样一本囊括了中国几千年处世智慧的经典文献,自它一问世,便经久不衰,流传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就在于人人都可以在其中汲取有用的智慧,成功者读它,失意者读它,孤傲者读它,平凡者读它,生意人读它,居官者读它,就连僧舍道观、骚人墨客也莫不悉心研习。
  •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

    《中国思想论集》收录了《穿衣之道:诸子争鸣的一个话题》、《周敦颐思想在儒家道德形上学中的地位》、《朱子“中和说”略论》、《儒宗别传:方以智的庄学史观》、《以庄继易:钱澄之的庄学观》、《近代墨学的复兴及其原因《经、子之别与“国故”问题--章太炎、胡适关于治学方法的论争》等论文。
  • 周易智慧

    周易智慧

    《周易》这部书,不但是我国最古老的经典,而且自古以来,就被推崇备至,尊为“群经之首”。
热门推荐
  • 千年家族,九尾狐

    千年家族,九尾狐

    一张报告,把圣司雪赶出了家。一场意外,被金光闪闪的大帅哥带回家!她的身世浮出水面。公主的考验,让他和她日久生情。而他真正的身份也浮出水面。“我……后悔爱上你了。”雪说。“没关系,我不后悔就行了。”某男说。
  • 听说忧伤不孤单

    听说忧伤不孤单

    ——你有过那样的感受吗?当生命里已经习惯的那个人,突然消失了。在惆怅冰冷的月光下,星光点亮的瞬间;在悲伤呼啸的北风里,寂静的空气缓缓回荡,男孩微笑地望着眼前的女孩……——如果你消失了,对于这个世界来说,只是少了一个人,但对于我来说,却是失去了整个世界。
  • 腻宠小妻:世子很心塞

    腻宠小妻:世子很心塞

    一朝在山中巡游,不料碰见了个极品美男?某位席寨主在这一刻决定了,一定要掳走这个小美人做压寨夫君!成功掳走之后,当晚就成了亲。“小美人,敢问芳名?”某位傅世子看着面前色欲熏心且一身红嫁衣的女寨主,汗颜道:“小姐,请问这儿是哪里?”“这儿当然是我青蔷寨了!”“那这位小姐,你能否放我回临城去?”某位席寨主见状,撂出了狠话:“我这辈子都不会放过你的!”某寨主突然发现自己好V5啊,顺势还挑了挑眉。一语成戬,没想到,直至好久好久以后,她依然没有放开他的手。当然,这都是后话了。——文文男女主身心干净,女主不傻白甜,男主不像简介里说的那么弱哈……中间小虐,主体还是比较温馨的哈……欢迎跳坑(ò-v-ó)
  • 小兔情史

    小兔情史

    林小兔一直到五岁,说话都不利索,她妈说她家小兔是贵人语迟。叶晨自小就是个有些害羞的好孩子。“送给你。”五岁的叶晨一脸害羞地送出一个精致的小礼物。五岁的林小兔拆开一层又一层的包装纸,一只蛤蟆跳了出来。林小兔对叶晨的想法很简单,离他远些,再远些。
  • 落花的红颜

    落花的红颜

    凄凉的秋天,红枫飘飘,红丝带随风飘扬,鼓动着忧伤。
  • 我爱香奈儿

    我爱香奈儿

    如果能够控制喜欢的感觉,他才不会自讨苦吃挑战高难度的恋情,但是情难控制,明知机会渺茫,他还是好喜欢好喜欢蓝丽。尽管她冷漠到懒得对他有好脸色,尽管她总是在拒绝接受他的好意……明知自不量力,明知自己在她眼中只是个没品的台客,他还是对她告白了,他的确是冲动,但却一点也不后悔……
  • 踩着云的失败者

    踩着云的失败者

    无论你的出发点有多低,努力就是你的希望。
  • 武世奇才

    武世奇才

    修炼是孤独的,艰苦的,漫漫的修炼旅途,慕辰从一名废物变成一位绝世强者,站立在武道巅峰
  • 天赋当铺

    天赋当铺

    天赋当铺,当你所有,换你所需,价格公道,童叟无欺。小报记者胡大宝穿越到了异界,重生在了一个和他同名的小痞子身上。这块名为“巫月大陆”的地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有上天入地无所不能的“巫师”,还有各种各样隐藏在普通人群中的“天赋异能者”。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天赋,存在于一个个普通人、或者巫师的身上,而穿越而来的胡大宝却“命中注定”般地成为了“天赋当铺”的掌柜,开始了收集天赋的旅程,成就绝世强者之路。
  • 滴血十方

    滴血十方

    滴血怒天,八荒枯骨修。违逆命数,逆天修行,铮铮铁骨汉怒甘枯竭。修行之路困阻重重,自古多少人杰含恨于瓶颈难以打破阳数,而化为一副枯骨。任你功德无量在寿元终结前,依然显的那么苍凉,任你修为通天在命数结束前依旧化为一滩怒血。修玄,武的传说,魔法的代言。它拥有无与伦比的力量。问天下,谁没有一腔热血,驰慿杀场,纵横天下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百万年来多少热血男儿,千古人杰追寻武的传说。然,诞出的传说又有多少,屈指可数。少典氏,伏羲氏,高阳氏,烈山氏,戊夃氏等传说中的人祖为人类子孙开辟出十方世界。十方世界传说存在于未知空间之内,传说那是用人祖之躯为基,神尊之鲜血为引,开辟出的一方独特世界在那里没有寿命的终结,尊者百出,是修炼者的天堂。那里充满热血,到处都是厮杀战场。那里宝物云集,高手如云,是一处修炼者的炼狱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