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5500000033

第33章 华语大片产业与文化反思(8)

首先,“华语电影”概念的产生,与“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密切相关。在很多场合,研究者喜欢将大陆的新时期电影、香港新电影和台湾新电影运动统称为“中国电影新浪潮”或者“中国新电影运动”。上世纪80年代,香港、台湾,还有大陆,三地相继发生电影新浪潮运动。华语电影在国际影坛大放异彩,从金棕榈到各种欧美大奖多有斩获。由于分享共同的书写文字以及某种形式的文化传统,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电影生产及消费行为有其内在的向心要求。特别是在主题的确立、资金的运作、人力资源及发行放映网络等方面相互竞争、学习、合作,形成一种关系密切的“文化生命共同体”。廖炳惠:《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媒体、消费大众、跨国公共领域》,载郑树森主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页2、3。正如陈犀禾在《大陆、台湾、香港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一文中指出的: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本出一源,植根于同一文化传统(悠久的中国文化传统)和电影传统(1949年以前的上海电影传统)的历史文化基础,以及政治和社会的分裂,导致三地走向不同的方向的事实。同时,他还强调,三地电影尽管在1980年前后兴起的“新潮”中呈现出对传统、现代性和政治等问题的不同态度(大陆第五代的“逆文革情结”、香港的本土意识、台湾的本土经验),形成文化多元化的趋势,但“它们共同的、内在的‘中国文化情结’则又使它们共处于同一个大文化现象之下”陈犀禾:《大陆、台湾、香港新电影中的“中国经验”》,载《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这也正是“华语电影”作为一个批评概念和准产业实体再次吸引整个世界的目光的深层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三地电影,构成彼此既竞争又协商的关系,在政治、商业(或经济)的范畴上,不断出现诡异的排斥与默契行为,陈凯歌、张艺谋、侯孝贤、杨德昌、王家卫、李安等人之间展开复杂的刺激、斡旋与互动。同文同字的印刷资本和华人跨国(地区)资本鼓动三地电影人进行直接(或间接)的合作。例如:《霸王别姬》通过大陆、香港或台湾影星的大汇集,以跨地区的华人资本作为制片基金,由“新浪潮”在大陆的旗帜性人物陈凯歌执导,运用“京剧”这个华人文化传统中耳熟能详的故事,牵出中国自晚清、北洋、民国、抗战、内战、新中国至“文革”时期的历史与政治,在两岸三地甚至更远的华人社会反应不一。在面对国际影坛时,《霸王别姬》有时以香港,有时以大陆的名义参选,充分显示文化认同的交织与错综性。廖炳惠:《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媒体、消费大众、跨国公共领域》,载郑树森主编:《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页2、3。198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新浪潮,是弹性运用华人资源,三地电影及电影人同时亮相世界影坛,深刻影响世界的媒体景观,其作用力是朝“向内”和“向外”两个维度展开的:向内,启迪各地华人社群尝试用同一种声音说话;向外,让世人明白,分散的华人社会依然是一个文化血脉密切相连的整体。因此,三地电影新浪潮才是华语电影概念诞生的真正背景和内在契机。

其次,“华语电影”概念是两岸三地电影学者(包括电影艺术家)学术良心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上世纪90年代初,大陆和台湾的关系解冻。经过“中国电影新浪潮”十余年的洗礼,在隔离或半隔离状态下僵持了近半个世纪的三地电影艺术/学术的交流也迎来破冰之旅。1990年起,李行开启了台湾电影界第一次率团访问大陆的足迹;1992年,李行与香港导演协会会长吴思远共同推动“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的举办,并首次邀请大陆影人访台;1993年,李行向新闻局争取通过首届“大陆电影观摩展”,展演《香魂女》、《双旗镇刀客》、《秋菊打官司》等8部影片,在台北、台中、高雄放映。同年6月,“台湾电影观摩展”在北京、成都、南京、上海巡回放映;1999年,“两岸电影半世纪——谢晋、李行影展”更促使上海、台北电影资料馆永久典藏两位导演的作品。在两岸电影艺术家互访、电影作品展演的同时,三地电影学者提出并建设了一个规避政治歧见的“华语电影”概念,并取得丰硕的学术成果。1992年,李天铎先生在台北召开国际华语学术研讨会,正式开启了中文学者跨地(国)性交流,彼此对照诠释方法、理论应用、量化分析和学术语言的差异。叶月瑜:《三地传奇:华语电影二十年》,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1999年,“前言”。在这次三地共襄盛举的会议中,“华语电影”成为出产于华语社会的电影的代称,以示有别于之前为区别三地电影而采用的几个概念。换言之,用一个以语言为标准的定义来统一、取代旧的地理划分与政治歧视。鲁晓鹏、叶月瑜:《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层面上的研究》,载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页197。当然,在文学艺术的其他领域,这种“合作”或“合流”早就开始了。例如:华语歌曲、华语音乐之类的音乐名词也被用来指称海峡两岸的全中国流行音乐。除此以外,“华语文学”、“华文文学”及“中文文学”等,甚至都指向全球作家以华语写成的作品,而不仅仅只是中国大陆的华语文学。鲁晓鹏、叶月瑜:《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层面上的研究》,载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页197。香港浸会大学在1996年秋天也曾举办了类似的华语电影研讨会。1996年,由卓伯棠、吴昊二位先生策划,香港浸会大学在回归前的秋天举行“第一届国际华语电影学术研讨会(1980—1996)”,“会议邀集了来自大陆、台湾、澳洲、北美和香港等地的电影研究同好,对自80年代以降的华语电影,行使各式各样的分析与评估”。鲁晓鹏、叶月瑜:《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层面上的研究》,载陈犀禾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新走向》,页197。2000年4月,香港浸会大学举办了名为“2000年与未来:历史、技术与跨国华语影视的将来”的国际电影研讨会,着重强调了电影研究中跨越国界的意义。

90年代以降,围绕“华语电影”概念的论述风行海内外,相关学术著作陆续出版。就论文而言,鲁晓鹏和叶月瑜合作的《华语电影之概念:一个理论探索层面上的研究》;陈犀禾和刘宇清合作的《重写中国电影史与“华语电影”的视角》(《学术月刊》2008年第4期)、《华语电影新格局中的香港电影:兼对后殖民理论的重新思考》(《文艺研究》2007年第11期)、《跨区(国)语境中的华语电影现象及其研究》(《文艺研究》2007年第1期)、《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研究》(《上海大学学报》2005年第5期)、《好莱坞与华语电影:学术话语背后的权力角逐与文化逻辑》(刘宇清,《电影艺术》2006年第5期)、《华语电影:在互渗互补互促中拓展》(周斌,《复旦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冲突与融合——跨文化交流中的华语电影》(彭吉象,《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以合拍创制华语新电影》(王海州,《电影艺术》2004年第6期)、《悖论与选择——“全球化”语境中华语电影现代化/民族化问题之省思》(陈旭光,《电影艺术》2002年第2期)、《华人电影:跨界的历史性荣耀与文化苦涩》(黄式宪,《电影艺术》2001年第1期)、《华语电影——中美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媒介》(肖路,《当代电影》2005年第3期)、《两岸四地导演共谋华语电影——第八届海峡两岸暨香港电影导演研讨会综述》(谭政,《电影艺术》2005年第2期)等都取得可喜的成果。就文集与著作而言,更是佳作不断:郑树森(WilliamTay)主编的《文化批评与华语电影》(CulturalCriticismandChineselanguageCinemas,台北:麦田出版社,1995年),李天铎主编的《当代华语电影论述》(StudiesinContemporaryChineselanguageFilm,台北:时报文化,1996年),鲁晓鹏编著的《跨国华语电影:身份认同,民族性,性别》(TransnationalChineseCinemas:Identity,Nationhood,Gender,火奴鲁鲁: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997年),叶月瑜、卓伯棠(CheukPaktong)及吴昊(NgHo)主编的《三地传奇:华语电影二十年》(RomanceofThreePlaces:twentyyearsofChineselanguagecinemas,台北:财团法人国家电影资料馆,1999年),杨远婴主编的《华语电影十导演:当代世界电影导演》(浙江摄影出版社,2000年),蒲锋(PuFeng)与李照兴(LiZhaoxing)主编的《经典两百:最佳华语电影两百部》(TwoHundredClassics:TwoHundredBestChineselanguagefilms,香港:香港电影批评家协会,2002年),《跳接》第49辑《中国与中国移民区电影》(JUMPCUT,No.49,spring2007,ChinaandChinadisaporafilm—anewstage)等。“华语电影”概念作为两岸三地电影人学术良心与集体智慧的结晶,仿佛已经从台湾学者的单音呈现,引发香港、大陆,甚至世界同好学者的共鸣,成为一个有效的命名方式。唐维敏:《文化研究与电影:历史与文选》,见《文化研究月报》第二期,2001年4月15日。

第三,“华语电影”概念的出现,与世界电影研究兴趣的转移密切相关。正如前文所述,上世纪80年代中国电影新浪潮的兴起,让世界影坛(特别是欧美世界)意识到,大陆、香港和台湾这三个在影坛各领风骚的地方,尽管政治经济境况差异巨大,文化上却相互交织、难分彼此,其命名都与被西方人奉为奢侈品的china/China分不开。西方的电影学者发现,不管是大陆、香港还是台湾的电影,共同的语言都是汉语/中文(Chinese),中国电影新浪潮风起云涌,华语电影(ChineseFilm)成为一个不能被忽视的研究领域。“这个在工业本质上大同小异,文化与电影语言的表达与实验上各异其趣的三地新浪潮,揭开了中文电影的新世纪之旅。电影内涵的丰富深化,不但带动了电影评论的蓬勃,也开启了对中文电影的研究,一时间,不分国籍、语言、地缘,中文电影顿时取代了日本电影,成为欧美电影研究和汉学研究的新宠。”叶月瑜:《三地传奇:华语电影二十年》,“前言”。叶月瑜准确地道出了华语电影概念在西方学术界“产生”和应用的背景。

当电影研究的专业领域从欧美中心的视角来组织和结构时,像“华语电影”这样的概念就很难获得关键的通行证。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华语电影作为具体的学术研究对象就是简单地缺席的。以美国的电影研究为例,华语电影被分散成大陆电影、香港电影和台湾电影得到深入研究;华语电影作为电影研究格局的一部分获得了热切的关注与研究,因为它们都是作为第一世界电影(好莱坞)的“他者”而存在的。以好莱坞电影作为标准,中国电影或者其他民族电影则被建构成相对应的一极或者负面的印象,而好莱坞形成一种本质性的幻觉。历史的转折点出现在80年代。1980年代以来对电影特性的理论关注,作为一种媒介被作为文化文本的电影历史研究所取代了,换句话说,电影文化研究逐渐取代电影特性研究的中心地位。在这个过程中,文化主义的话语在电影研究领域重新获得了流行的话语权力,尽管仍然处于学科的边缘。但是可以肯定地说,在西方的电影学术语境中,华语电影研究的兴起是与电影文化研究取代电影美学研究的趋势是密切相关的。西方研究华语电影,主要是想通过电影了解中国。

曾经有学者提出这样的争论:“华语电影”=ChineseFilm?“华语电影”概念是中国人提出的还是外国人提出的?通过以上论述,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在学术全球化或者学术旅行如此频繁的今天,“先有鸡还是先有蛋”式的问题已经失去意义。我们选择了“华语电影”的同时选择了ChineseFilm。“华语电影”是华人的语言,ChineseFilm是洋人的说法,但其所指的对象是一致的。

关于“华语电影”概念的合法性,不是从概念推演中得来,而是应该从时代语境和历史深处去寻找。从华语电影概念的内在逻辑来看,它是华人社会,主要是大陆、香港、台湾两岸三地电影从分疏走向融合,以中华文化整体的面貌面向世界的内在要求。在汉语中,华语电影的概念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悄悄地进入人们的视野,并变得越来越流行。在许多情况下,它和原来中国电影的概念相重合。因为华语电影不言而喻包括了原来所指的中国电影(如大陆电影、台湾电影和香港电影)。但是在另一些情况下,它又不同于原来的中国电影,因为华语电影也包括了在好莱坞和新加坡制作的一些中文电影(如《藏龙卧虎》等)。“此时语言已跨越了民族国家的疆界,不禁让人对有关地理、文化、民族、身份认同及国籍的同构性的简单假设产生了怀疑。”然而,更值得我们进一步追问的是:华语电影概念在此时出现是否有一种必然性?它除了把大陆、台湾和香港以外的中文电影也包括进来以外,是否也给传统的中国电影研究带来了一系列新的视野、方法和观念?

同类推荐
  • 雨自贺兰

    雨自贺兰

    本书中诗歌不是青年人唯一的选择,但若青年时不写诗,对一个人来说,些许有些遗憾。塞上宁夏曾是边塞诗的发源地之一,从唐太宗灵州勒石题诗,到大明宰相张居正的“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朔方的诗歌里张扬着西北人的气质和血性。
  • 我的两个世界

    我的两个世界

    《我的两个世界》是方舟子唯一的一部文化随笔集,“我的两个世界”意味着方舟子行走在中国和美国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时间跨度从1993年到2011年,将近20年的时间也可以看到方舟子思想的变化。这也是方舟子最全的一部随笔集,二十年行走,对历史的中国和自由的美国方舟子有着别样的体悟。全书逻辑缜密,虽为文化随笔,更多的透露着方舟子独立思考的精神。
  • 宋词是一朵情花2

    宋词是一朵情花2

    最经典的宋词读本,最唯美的诗词解读。国学大师汤一介、北大教授李中华、王守常倾情推荐。更严谨,唯美,更动人。以诗词会古人,以古人读心灵,以心灵悟人生。今人爱宋词,爱情花,是因为她包罗万象,又于万象中生出种种聚散无常。宋词就是开在绝情谷的绚烂情花,我们都中了它的毒。
  • 学术之美

    学术之美

    本书收录作者在各媒体的“学者专栏”、“海峰随笔”等栏目进行的学术交流。这些随笔既包括刘海峰教授个人的治学之道与治学体验,还有对一些教育和文化问题的思考和评论。这些系列精品随笔以小见大,内容丰富、见解独特,且思想深刻、文笔优美,大气、轻松、幽默,具有很强的学理性、趣味性与可读性,体现出刘海峰教授教育理论的精深和历史与文学功底的深厚,深受读者的喜爱和赞誉。
  • 老家故事

    老家故事

    由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南阳作家群新作丛书》包括《非斯》《白鱼儿》《第七个是灵魂》《蓝色寓言》等五个长篇小说,及《村子》《云上的日子》等十部散文。文坛老将行者的《非斯》再攀艺术高峰,带领读者在创世神话的奇境中,对宇宙和世界的存在作最根本的思考,试图在西方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建立桥梁。文坛常青树廖华歌的《村子》用爱去感知疼痛,解读村子永恒的语言。还有王俊义的《第七个是灵魂》、陈明远的《云上的日子》、池长生的《桐柏山寨》等大批佳作,也都受到读者的热烈好评。
热门推荐
  • 冲出泛古元素大陆

    冲出泛古元素大陆

    只有强者才能立足这个充满各类元素的世界,通过元素可以获得各种强大能力。唯有战斗,才能激发体内的潜能与那燃烧沸腾的血,当元素被侵占,世界阴影也便出现,去吧,强者,保卫这个你心爱的世界,上演属于你的的绚烂,传奇....
  • 花明柳媚是生灵

    花明柳媚是生灵

    边婷婷,一个备胎特警在一次任务中牺牲,醒来后成为季家四小姐,明媚朝气,花容绝色,王宠一身。北安王子,一个如白玉莲花般飘逸出尘,一个如黑色火焰般霸道炙热。一个爱的柔和刻骨,一个爱的凄美绝望。她不舍伤害任何一个,却不得不做出选择……茗央立志做一位合格的亲妈,但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每个人选择的路不同便会有不同的风景,但最终一定会找到自己所追寻的终点。茗央的文,结局都不会很悲惨,茗央还是想做亲妈的,呵呵。欢迎大家来一同分享茗央文字中的苦与乐……
  • 不做你的傀儡:乞丐王妃

    不做你的傀儡:乞丐王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花季少女,意外穿越,沦为乞丐;她是靖夜王府的傀儡王妃,凭借智慧,助王登基。她对他说:“既然不喜欢我,为什么要让我喜欢上你,那一纸契约,就此废除。”他对她说:“从签契约的那一刻起,你就是傀儡,没有资格喜欢上主人。”最后一次宴席,因爱他,为他死;最后一次流泪,询问他,对她有没有爱。额上的那一丝冰凉,她欣慰的笑,因为答案已知晓……
  • 超级傀儡师

    超级傀儡师

    超级傀儡宗师重生大陆,上一世,身为天赋极佳的他没能完成顶级傀儡的炼制,这一世,天资低下的他又能否完成顶级傀儡的炼制?王皓放下豪言:“若能伤我一分,我认输便是……”
  • 倾城伤:巫后云晰

    倾城伤:巫后云晰

    她没有想过,爱一个人会令自己国破家亡。一夜间,曾经高傲的公主,只能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活着,从此她苦练巫术,伺机而动。终于,一次契机她得已嫁给"仇人"。刺杀,刺杀,刺杀。她的生命里只剩这件事。一次意外,她发现当年的惊天秘密。"这世间的一切,你若喜欢我都给你就是了!""可我只想要你的命!""我给你!"万般的宠爱,是否能融化她早已冷漠的心?
  • 喜嫁:摄政王妃爱搬翘

    喜嫁:摄政王妃爱搬翘

    一道圣旨让宁芷颜从太师府嫡小姐一夜之间变成摄政王府的茶水丫头,而且还是身负间谍重任的茶水丫头“王爷,请喝茶”第一杯茶里面加了巴豆,当场被识破;第二杯茶里换成了无色无味的断肠草,也以失败而告终;第三杯在当事人的建议下换成了千金难买的见血封喉……
  • 爱如花盛开

    爱如花盛开

    章晓默默地看着十二种花,十二个月的经历,这一年四季的变化就像自己的感情。春天,爱情萌发;夏天,爱情火热;秋天,爱情嫉妒;冬天,雪藏爱情。但冬天过后,不又是春天吗?女追男,到底有多难。冬天过后,春天还会花开。十二个月,十二朵花。一场女追男的恋爱,却殊不知,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 拆掉人生的壁垒:听季羡林讲人生智慧

    拆掉人生的壁垒:听季羡林讲人生智慧

    在《季羡林谈人生》中,季老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不完满才是人生。这是季老在走过了近一个世纪漫漫人生旅途后道出的质朴真理。但在芸芸众生中那些所谓的“聪明人”,却常常抱着一个理想主义者吹毛求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对待人生,其结果只能换来日日焦虑,反而错过了唾手可得的幸福和快乐。
  • 哎哟

    哎哟

    这部作品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真的很好看哦
  • 疯狂下载

    疯狂下载

    穿插无限副本,做任务,赚积分,下载牛逼异能、修真功法、未来科技......【PS:嗯,老实说,这是一个很精彩的故事~~已经A签,放心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