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214100000006

第6章 旧世纪中的新时代:早期新式学堂与学生(3)

当然,由于清政府对教会学堂采取排斥态度,不承认其毕业生的资历,在科举制根本废止前,教会学堂对士子童生的吸引力毕竟有限。但教会学堂的商富—贵族化趋向及其毕业生在就业、升学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对士群产生进一步刺激。特别是教会学生投考官办学堂时具有优越条件,如1890年。江南水师招考,科目为英文、翻译、地理、算学,第一案及所取精通洋文者“皆出自中西书院、万航渡虹口英文书院、麦家圈诸学堂”。由于“西师教法精勤,人才备出”,还免去4个月的试习期。《万国公报》第22册。士人有围绕朝廷主政派向心运转的惯性,又面临仕途粥少僧多的困境,在世风变幻、西朝涌起的鼓荡下,逐渐打破心理禁锢,转变取向。据不完全统计,到甲午战前,中国共自办学堂25所,其中语言学堂5所,军事学堂9所,普通学堂5所,工艺等学堂6所,在校学生约2000人。据朱有编:《中国近代学制史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年。)第1辑上册辑录。除武备学堂外,均已转向招考士子童生。1860年。代上海广州设学堂时,虽未引起强烈反对,但主要招收对象并非士绅,而且定额长期不满。如上海广方言馆初期,40名文童正额实收24人,而“候补佐杂及本地绅士附额十名”,则“从未有来馆者”吴宗濂:《上海广方言馆始末记》,《京师同文馆学友会第一次报告书》,第1—2页。反映了士绅态度的消极。广东同文馆中的民籍正附各生“来去无常”,“始愿不过希图月间膏火,迨学习一二年。后,稍知语言文字,每有托词告病出馆,自谋生理”。《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一日文渊阁大学士两广总督瑞麟等折》,《洋务运动》二,第117—119页。1871年。容闳受命在沪、宁、闽、粤挑选幼童赴美留学,预备学校虽设在风气开通的上海,首次招考仍不满额,容闳不得不到香港英政府所设学校选拔数人补足。全部120人中,籍贯北方者仅山东1人,其余均为南方,江苏21人,浙江9人,安徽4人,福建2人,而广东占82人,其中仅香山一县就有39人。温秉忠:《最先留美同学录》,《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3期。70—80年。代设立的福州电气学塾和天津医学馆,各有28和16名学生来自香港,分别占总人数的3/4和2/3。《万国公报》第393卷;K.Biggerstaff:TheEarliestModernGovernmentSchoolsinChina.P6869。据说这时广东香山、浙江宁波等地“不乏熟习欧洲情事之人”,但清政府认为“流品太杂。又未经历试”,不敢“轻信而用之”《同治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南洋通商大臣李宗义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函》,《海防档》二(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957年。)福州船厂(二),第498—499页。。

到80年。代中期,京师与各地士风明显转变。1885年。京师同文馆第4次招考,额设108人,对象为满汉举贡生监及平日讲求天文算学化学洋文者,出示后有394人投考,经过初试,150人达到文理通顺,并粗通天文算学化学洋文的程度。《光绪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总理各国事务奕等奏》,《洋务运动》二,第65—66页。1881年。天津水师学堂招考时,因“初次挑选,恐读书世家子弟,尚多观望迟疑,不肯应试者”,预先规定:“倘届时报名人数不多,拟先尽数挑迄存记,再展一个月后另行示期补考一次,以期足额。”《天津新设水师学堂章程》,《万国公报》第361卷。而1890年。江南水师学堂招生,要求“年。在未冠,经书已熟,体健无病,业通英文”,比天津水师学堂所定“良家子弟”、“文理通顺”的条件严格得多,到考者却有数百,合格者也超过百人。《格致汇编》1892年。第7卷第4期。1887年。刘铭传在台湾设西学馆,原只想“造就一二良才,以资任用,讵一时闻风兴起,胶庠俊秀,接踵而来”,最后录取“年。轻质美之士二十余人”《光绪十四年。六月初六日刘铭传折》,《刘壮肃公奏议》卷六,第15页。。而这时上海青年。士子为入广方言馆,甚至要向总教习纳资行贿。

士林风气的普遍转变,为维新思潮的兴起和戊戌变法提供了一定的社会条件。1887年。西学终于正式列入科考,第二年。乡试时有32人报考,一人中举。1895年。公车上书后的一年。半左右时间里,主张兴学的奏折至少有20份。报刊杂志也以鼓吹兴学为重要内容。据统计,《时务报》发表这类文章53件,《湘学新报》35件,《利济学堂报》49件,《集成报》127件,《知新报》139件。而百日维新期间,有关教育改革的谕旨占总数的1/3以上。颁布改书院为学堂的谕旨,标志着正统文化中西学观念的根本捩转。由于朝野上下的一致呼声,19世纪最后5年。间,新式学堂有了长足的发展。1895—1899年。全国共兴办学堂约150所,其中1895年。3所,1896年。14所,1897年。17所,1898年。5月以前14所,戊戌变法期间达106所,估计全盛期学生总数达到万人。早期官办学堂学生虽然也有士子童生,但多属家境拮据者,被指为“名为向学,实图膏火”。1897年。湖北自强学堂率先废止膏火,以俾吸引真正“有志求益之士”《张文襄公公牍稿》卷二十八。。1899年。该堂各班75名学生中,有两湖及苏、闽、鲁等省生员32人,特别是各科新班的23名学生,全是生员。苏云峰:《张之洞与湖北教育改革》(台北,“中研院”近代史所,1976年。)附录五。表明学堂已成为士人向往之地。尽管政变后一度出现倒退,但趋势已定,不可逆转。1899年。仍增设了7所官办公立学堂。

维新思潮推动西学骤然兴盛,显示出士文化层强劲的影响和导向力度。湖南时务学堂招考时,投考诸生达4000余人。《时务杂志》,《知新报》1897年。11月24日第38册。1900年。上海南洋公学招生,70个名额,却有1000人应试。据同文会报告书说:1895年。以后,“全国各地的中国学生纷纷要求传教士教他们英语、法语、德语或一些西学”。《中国教会大学史》,第80、84页。传教士与各地士绅间的友谊代替了传统的憎恨与敌对;关于西方学校的消息经常出现在内地通讯者的信件中,来人或来函请教以及聘请教师者络绎不绝。戊戌兴学的意义,不在于直接招收了多少学生,而是最终以朝廷名义正式确立西式教育的趋向,向社会预示了学堂科学取代旧学教化的前景,从而进一步增强士林对科举制的离心力。受此影响,神学色彩日趋淡薄的教会学堂更受世人瞩目。1895—1900年。间,上海、福州、苏州等地的教会学堂在所在地筹募基金,得到官商各界的捐赠。许多学校申请入学的人数大为增加,尤其是富商家庭子弟。汇文、文华等校还有十几位达官显宦的亲戚和正途士人入学。虽然政变后科考恢复,不少人又要求退出,但1899年。圣约翰大学的报考者还是超过招生数的50%。《中国教会大学史》,第80、84页。截至1901年。底,山东境内的基督教学堂共221所,学生2844人,天主教学堂67所,学生239人。《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年。),第96—97页。到1898年。美国教会在华创办中小学1106所,学生20129人。天主教系统有学生16571人。《中国近代教育史》,第74—75页。1901年。天主教学堂为975所,学生18057人。《上海近代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第115页。加上中国人自办的官、公、私立学堂,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总数达到50000人左右。

文化分层对于西学内化和学堂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经验型的俗文化对于异质文化的看法带有直观片断性,接受或排斥具体事物,很少做一般性概念判断。哲理型的雅文化则抽象系统,从一开始就把夷夏、中西文化的整体价值评判作为前提,这就造成了二者在接受与内化阶段上难易程度的反差。乡村、市民社会对外来文化反应的区域差异要大于士绅。道咸后日渐增多的教案及反对敷设铁路电线的风潮,常为论者引为民众排斥外来文明的例证。然而,教案中一部分为官洋冲突,一部分受士绅操纵,真正的民教冲突以及反对铁路电报的骚动,又有相当部分是因为生计财产受到侵害。只有维护风水坟茔之举属于文化冲突。当时一些来华的外国人也承认:“老百姓对坟墓极端尊敬,这不是不合乎人情。”《田凫号航行记》,《洋务运动》八,第393页。60年。前英国出现第一条铁路时,“各阶级的知识人士所提出的反对,比今天中国人所表示的厌恶可笑得多了”。并且指出:有钱有势的墓主态度更加顽固,反对对坟墓权利的任何侵犯,官府则常常出于自私的动机,“但是我们应该承认,中国一般的人民群众的举动是有理而适中的。当人们的生计受到威胁的时候,愤怒的示威再加上暴动,是不可避免的”。只要处置得当,学堂、铁路等洋新事物并不会遭到抵拒。天津敷设第一条电报线时,在未经出示通告及派兵保护的情况下,“所通过的土地的所有人未曾有任何敌意或反对的表示”。《中国在进步中》,《洋务运动》八,第428页。不过,下层社会接纳西学洋货多属文化适应而非转变,当习惯于经验规范的下层文化的惰性被守旧官绅加以利用时,更成为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同时,下层社会的文化取舍以实利为准绳,而清政府的求新活动,多少都触犯了他们的利益,或把由此增加的负荷转嫁到他们身上。新政以后各地普遍刮起的毁学风潮,半是文化隔膜作祟,半是切身利害冲突。士绅与平民、官府与百姓的分歧对抗,和革新与保守、西化与传统的矛盾扭成一团,在强制性行政干预下不断激发社会冲突,这是造成近代中国表面变化频繁,动荡剧烈,其实却螺旋大螺距小、外形多内涵少的重要原因。

不少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重义理轻技艺的观念阻碍了引进吸收西学。但这一论断主要适用于士大夫层面。1867年。奕等人为天文算学馆事批驳反对派“制造乃工匠之事,儒者不屑为之”的论调时,竟也声称:“盖匠人习其事,儒者明其理,理明而用宏焉。今日之学,学其理也,乃儒者格物致知之事,并非强学士大夫以亲执艺事也,又何疑乎?”《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四十六。这显然有违西学本旨。然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下层社会关怀的并非义理,而是实利与技艺。这也是乡间市井之人比士绅容易接纳洋器西学的原因之一。当时一些外国有识之士指出:中国手工工人不仅观念上比工业革命时期的西方工人更容易接受机器生产,而且他们过去所受本地手工业的综合训练,使之更能适应各种细致复杂的工厂工作。《中国在进步中》,《洋务运动》八,第427—429页。当然,西学讲究理与艺融会贯通,所谓“学以业而有征,业以学而愈进”,要求接受者本身的统一。而19世纪不同阶层的中国人却各执一端,士大夫学理而不习艺,平民百姓又很难由艺上升为理,所以始终不得要领。对此来自异域者感受更加分明。一位传教士评论道:“近数十年。中国亦知泰西实学为要,而所以不能专心致志,抵于精深者,亦非无故,盖因中西俗尚不同,中国宦乡子弟,断不屑于诵诗读书而外,兼习百工,手艺生徒又岂能于终朝操作之余,讲求文学。”安保罗:《崇实学》,《中西教会报》1896年。10月第2卷第1期。不同的文化取向,无疑会影响上学读书的少年。子弟。

雅俗文化的女性规范差异,也产生不同的结果。士绅阶层重礼教大防,提倡三从四德,所以女学一直没有合法地位。甚至20世纪初清政府正式颁布学制时,仍然排斥女学。直到1907年。才勉强允许女子初等教育。而下层社会约束较松,对女子入学的态度宽容得多。中国最早设立的西塾便是女塾。1869年。新教女学生已有576人,1876年。为2100人,1895年。达6798人。《中国基督教会差会手册》,第326页。而天主教1878—1879年。有女校213所,学生2791人。估计女生占教会学生总数的1/3。这对官府士绅放松对女学的禁令戒律,当是有力的冲击。

教育观与学生的局限

与20世纪相比,19世纪中国学生尚不能与其他阶层群体相分离,缺乏主体意识和独立性格,其活动基本从属于各式各样的教育目的。而社会人士也未将他们视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力量。造成这一局限的原因最为明显的是:1.办学者对于新旧教育宗旨的误识,导致教育方针的偏差和学堂体制的严重缺陷。2.士群长期游离于新式学堂之外,而从下层再造一个新知识群,又很难取代其地位作用。

西方近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趋向不同,功能相异。前者以全体社会成员为主体,目的在于通过不同层次的教育,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使之找到各自的最佳社会位置,并培养其社会主体意识和国民精神。而后者以统治者为中心,以造就少数出类拔萃的仕宦人才为目的,并教化民众接受统治。对于包括先进人士在内的近代中国人,要真正认识其间的差别,极为困难。20世纪以后,虽已全面实行新学制,许多人对此依然混淆不清。加上教育的民间化趋势以及科举取士制度使文化分层的教育界限相对模糊,增加了将近代西方教育与古代传统相混淆的可能性。教育观的错位又与对西学认识的偏差相联系,人们长期将西学视为技、艺、用,尽管后来维新派提升到政学层面,也还是用的变形,因此无法认识科学不仅打开通向全部知识的大门,而且包括关于宇宙本质的哲学观点。这些错解都对学制及学生状况产生严重影响。

近代中国人达到对西方近代教育本旨的认识,是通过两条线逐渐实现的,一是人才观方面专才范围的扩展,一是政治观方面国民教育的提出。

同类推荐
  •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新信息环境下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

    本书重点对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的基本理论、国内外图书馆合作与资源共享发展现状、图书馆联盟建设实践模式与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教师公文包-教师保健

    本书从教师健康保健的实际需要出发,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教师应具备的自我保健的知识和方法,涉及教师自我保健的各个方面。
  •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

    《杨红樱教育观漫谈》杨红樱的文学作品是滋养孩子心灵成长的精神食粮,更是蕴含丰富教育思想的教育指南。秉承苏霍姆林斯基先进的教育理念,杨红樱反对格式化教育,尊重孩子的个性,主张把快乐还给孩子,用情感温暖成长,以博识推动发展,倡导充满人性关怀和游戏精神的生命教育。解读杨红樱畅销书作中的教育智慧,自当会引发我们对儿童教育更为深入的思考和更加积极的行动。
  •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级专门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探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载体和对策,拓展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营造浓厚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学术氛围,形成教师和学生双方创新意识的良性循环,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所在。如何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如何培养社会需要的创新人才,是我们亟需思考的问题。
  •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

    社会转型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热门话题,其中中国和俄罗斯的社会转型又最具有代表意义,有关两国社会整体转型研究以及两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转型的比较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俄社会转型学术研究方向。功军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当代中俄传媒转型比较研究》就要出版了,这是关于两国社会转型与传媒变革比较的第一本学术专著,其所取得的开拓性和创新性成果,是值得庆贺的。
热门推荐
  • 亡灵无双

    亡灵无双

    空气中充满了腐败的邪恶气息,远处传来恶魔的咆哮,踏着烧焦的土地的。信仰黑暗,渴望力量,忠于邪恶的亡灵们不曾堕落,在王者吉艾姆的带领下,灵魂将升华!
  • 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

    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

    《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全译本)》内容介绍:你想象过原始人的小孩子怎样玩耍的吗?你相信埃及第一任国王美尼斯也有电话号码吗?你知道盛极一时的庞贝古城是如何神秘消失的吗?你想拥有改变世界的“魔针”和“魔粉”吗?……嘘!悄悄跟上“历史达人”希利尔,开始上下百万年的穿越之旅吧!《写给孩子看的世界历史(全译本)》的作者是V.M.希利尔。
  • 探索未知-生物的行为

    探索未知-生物的行为

    探索未知,追求新知,创造未来。本丛书包括:奇特的地理现象、遗传简介、生活物理现象解读、奥妙无穷的海洋、认识微生物、数学经典题、垃圾与环境、湛蓝浩瀚四大洋、生物的行为、漫谈电化学、数学古堡探险、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古代物理知识、中国三大三角洲、中国的地理风情、多姿的中国地形、认识少数民族医学、悠悠的中国河流等书籍。
  • 真实之章

    真实之章

    天不为,人不为。以真实生活录谱写身边小事;这是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发生或者流逝的小事,致给:终有一日将会老去的我们,可会回忆起灿烂亦或单调的初中。真实生活。
  • 噬血变

    噬血变

    一柄黑黝黝的断剑,不知多少年后,却奇迹般的产生怨气剑灵,又欲破剑而生,一个剑灵婴儿,从天而降,开始勇闯世界,灵魂深处的秘密,他该如何开启,前世,今生,早已不同……
  •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唐宋八大家名篇著译-苏辙散文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以写诗歌和散文为主的八位文学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合称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八人。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等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 三国之霸汉

    三国之霸汉

    一出生便拥有霸王之力,以及拥有莫测能力的阴阳朱果。(本文略带点玄幻色彩。)
  • 墨家的俏皮狐仙

    墨家的俏皮狐仙

    作者账号已换,此书移至青梅柠檬。新书名:人妖殊途:俏皮狐仙。
  • 校园贴身保镖

    校园贴身保镖

    一个不过二十岁左右的青年,却是华夏国的蓝鹰战队的高级队员,受到领导的任务,重回都市,开始了他一段新的旅程。
  • 韶华凉烟

    韶华凉烟

    韶华纷乱的青春,在这场苦苦纠缠的爱恋中缤纷呈现,然而流年最终给了苏夏什么,如凉烟般沉寂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