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98200000047

第47章 审视自我(5)

钱:“文学史形式研究”是我一贯高度自觉的追求,几乎每一个研究都希望在方法论上有突破,就是我要找到一种合适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这些书总的基本方法就是受王瑶先生影响的“典型现象”研究,但像你说的每本都不一样。比如说《心灵的探寻》,它是抓住了《野草》里面提出的几个命题,分成几个篇“心灵篇”、“情感篇”、“艺术篇”等等,它是由内到外地来揭示鲁迅的心灵的。《周作人传》是典型的传记写作,但这个传记和别的传记是不一样的,它是心灵传记,同时又是思想传记。写曹禺的《大小舞台之间》,又受到接受美学的影响,就讲戏剧文本和实际演出的接受情况。到了《唐吉诃德和哈姆雷特》,它的写作从表面上看有点像西方的那种“流浪小说”、“成长小说”,这本书的很多地方都是模仿《唐吉诃德》的那种叙述方式,它是讲一个故事,两个文学典型的故事是怎么从英国、西班牙到法国、德国、俄国,到日本再到中国的。后来在写《1948:天地玄黄》的时候,我就明确提出“文学史叙述学”的概念。这其实是和我的另一个理念相关的:我认为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是一个虚构、一个不虚构。文学史必须寻找一种最合适的叙述方式,包括叙述语调、叙述语言,叙述视角。你可以看到我每本书的叙述语言是不完全一样的,比如说《心灵的探寻》,是演讲体,是讲稿整理的,所以充满了激情、充满了冲击力;到了周作人那里语言的风格就有了很大的变化,平心静气地娓娓道来,这是和对象相结合的,因为我大量引用周作人的话,所以我研究者的叙述语言和周作人的语言必须要结合起来,要顺着他的语气和说话方式。到了《1948:天地玄黄》,当时是很受小说叙事学的影响,寻找几个“视点”。你看那本书每一章前面都有叶圣陶日记。为什么选叶圣陶日记呢?它是当时人的话,而且又是第一人称;而我的研究是第三人称叙述而且是事后的叙述,这样就形成一个对照,有两个视角:第一人称的当时的对历史的观照和第三人称的后来的对历史的观照,这就比单一的叙述有意思得多。那个时候开始注重细节的选择,当时就面临着一个问题:1948年的历史我从哪说起?我怎样叙述这段历史?一般的方法是从宏观说起,1948年是一个不平凡的年代……如果是一个没什么创造力的学者他就会这么写,我绝对不这样写,这不合我的要求。我要尽量回到历史的情境中去,回到“现场”,我就必须找到一个细节。所有的材料都准备好了,因为找不到这样的细节,一下子就觉得开不了头,卡住了。怎么办?再翻材料,再回到历史中去找,一下子找到了冯至的“咳嗽”,当时我兴奋得不得了,太妙了。其实是《大公报》“星期文艺”上的一篇没有人注意的文章,于是,从“半夜的咳嗽”这个细节讲到这段历史,一下子这本书就通了,而且由于那个细节的出现就使得这本书的叙述格调也出来了,它是叙述体的、像讲故事一样的。这种实验是最迷人的,是考验你的创造力的;而这种东西又几乎是不能重复的,我称之为“神来之笔”。再到后来《与鲁迅相遇》,就越来越自觉地“讲故事”、呈现历史的细节,慢慢地形成一种我自己的叙述风格、研究风格,一种我称之为“叙述体”的文学史研究方式:追求历史细节的呈现,使读者进入历史的现场感;在它的背后又隐含着一种分析,但它是点到即是,不展开,让你去深思。这样一种叙述体文学史的追求跟我另外一个思想是有关系的,我追求的学术和普及连在一起。我的学术研究不仅仅是给专业人士看的,更多是给普通读者看的。因为中国是个大国,真正在思考问题的人比例并不大,但人很多,我为这部分人写作。而这部分人对这段历史完全不熟悉,我必须通过这些历史细节让他进入这段历史;对于历史的当事人来说,这段历史他既熟悉,而他看我的著作又会觉得陌生,他可以达到陌生与熟悉的结合。这也与一个人的逐渐成熟相关,我的著作是和我的年龄有关系的。比如说,同样是关于鲁迅的著作,你可以拿《心灵的探寻》和《与鲁迅相遇》对比。《心灵的探寻》是很激昂的,带有青年特色;到《与鲁迅相遇》就很从容了,就是老了,也是成熟了,能够进退自如了。它看起来很浅,谁都懂,但背后隐含着更深的东西,这确实是学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但老了也有一个问题,激情没了、创造力没了,现在我就面临着怎么才能把激情和从容有机结合起来。所以你看到我的研究,学术的追求包括叙述方式、研究模式、研究方法和那种精神的追求我力图达到一种统一。

国:最后想问的是:您如此关切文学史写作,那么在您看来,现在我们的文学史建构中存在的最大困境是什么?如何试图克服它?

钱:我以为现在的问题是:原有的文学史建构已经形成了、已经稳定下来了,现在人们对它不满,又找不到一个新的东西来代替它,正处在一个如你所说的困境当中。困境在哪里?我们处在一样的结构里,这样的结构已经成熟了,你跳不出它来了;但现在一时又找不到一个新的突破口。这些年我们的文学观念发生很大变化:我们对文学的看法发生变化、我们对文学史认识也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找到一种恰当的文学史形式是比较困难的,是需要一个过程的。我一直到现在,也总是在想文学史写作。我最近做了一个实验,我今年在组织一套大规模的著作,就找到一种新的形式。我们过去的文学研究只注意文本,现在我们发现仅仅研究作家、作品不行,现在大家不是把文化研究的观念引入了吗?就是要注意到文学的生产,从文学生产、流通、接受、传播这样的角度来看文学的发展,这是一种新的文学观念。而且文学的生产、流通正好是现代文学和古代文学的区别,现代文学有市场的介入。我就在考虑找一种什么形式来适应这种文学史观念的新变,我找到了广告——文学广告,准备写一部《现代文学编年史:以文学广告为中心》。编年史就是这一年有什么著作、发生什么文学事件,按时间排列,最大限度地减少主观的构建,而呈现出一种原生状态的复杂性和丰富性,又通过文学广告使生产和流通进入研究的视野,这当然是一个尝试。这就又回到你刚才的问题,我们现代文学史的困境在哪里呢?原有的模式定型化了,它已经不能适应我们今天对文学的新的认识了。因此,现在就必须要寻找一种新的文学史形式。这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它的魅力所在:这样的不断探讨新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不断开拓研究思路的文学史研究,是最能焕发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我喜欢这样的挑战。

附录二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和

80年代的现代文学研究

时间:2008年8月29日

地点:北京枫丹丽舍小区

人物:钱理群(北京大学教授,学者)

杨庆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青年批评家)

一、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

杨:我们还是从80年代谈起吧,一般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主导的问题意识,您觉得80年代的问题意识是什么?

钱:目前大家对于80年代的认识有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把80年代过于理想化了,好像80年代是一个完全自由的时代。这种看法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但是却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80年代相对于“文革”来说是一种解放,但实际上一直有不断的“敲打”,比如清污、反自由化等等,对思想的控制始终是有的。当时最大的潮流就是“思想解放”,但“思想解放”并不仅仅是对“文革”而言的,也是对当时的现实禁锢而言的,所以80年代一直有一个“挣脱历史与现实束缚”的冲动,这是我们在考察80年代不可忽视的思想和心理背景。

杨:所以当时你们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上就涉及到这些社会环境和学科环境。

钱:对,实际上是涉及到几个背景的,首先是1983年有一场论争,当时南京大学教授许志英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3年第1期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五四文学革命指导思想的再探讨》,提出了一个问题:“五四”文学革命的指导思想到底是什么?在当时这是一个很尖锐的问题,因为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面说得很明确,“五四”文学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但许志英在文章中认为是“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或者小资产阶级)领导”的,这就动摇了这个毛泽东的结论。其实当时有相当一批人在思考这个问题,许志英是他们中的一个代表,而且他写出文章来了。记得1978年我研究生入学考试的时候,就有一个题目:“谈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发表后对现代文学研究的影响”。

杨:那这个题目是谁出的?王瑶先生吗?

钱:我估计是严家炎老师出的。这是一个一直有争论的问题,李何林在30年代的一场论争中就明确表示“五四”文学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

杨:但是李何林后来改变了他的观点。

钱:三十年代瞿秋白也持相同的观点,认为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所以他说“左翼文学”是对“五四文学”的反动,因为“左翼文学”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这个观点在30、40年代的学界,在毛泽东的理论出现之前几乎是公认的,只不过立场不一样,有人认为资产阶级领导是好的,有人认为是不好的。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来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后来李何林到了解放区之后就面临这个问题,当时他就非常困惑,究竟是谁领导的呢?他经过思考后接受了毛泽东的观点。所以“五四文学”领导权问题本来是一个学术问题。当然,同时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1978年我们入学的那道试题我估计是严家炎老师想看看我们学生的看法,实质上大家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毛泽东特殊的权威性,在80年代以前大家是不可能质疑他的观点的,“文革”结束后,才有可能提出这个问题。许志英的文章代表了当时比较敏感的学者的看法,文章发表以后,实际上得到了学术界很多人的赞同,但是后来在“清污”中好像是胡乔木对这篇文章表示了不满,于是遭到批评,就弄得学术界很紧张,于是组织严家炎、樊骏等人发表文章,对许志英的文章进行批评。上面要求是批判,但是这两个人的文章都写得很严谨,很缓和,尽可能采取学术争鸣的态度而不是政治批判的态度。这件事情当时我们都知道,私下里都在讨论,我们是赞同许志英的观点的,但都觉得许老师太老实,不应该这么直接去碰,所以我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就采取了另一种策略:把时间从“五四”提前,这样就把这个问题消解了。

杨:也就是通过时间的提前把领导权问题消解掉了。

钱:对,为什么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动因就是一方面要回避这个问题,另一方面又要提出不同的看法。当时许志英的文章及其争论提醒了我们:现代文学这门学科还是在“党史”的笼罩之下。所以我们现在要突破它,就是要摆脱现代文学史作为党史的一部分的属性,摆脱政治对它的控制,但是直接提到“五四”又为当时的官方意识形态不允许,所以干脆把时间往前提,使这个学科能够从革命史的附属中解脱出来。

还有一个是学科研究的背景,当时很多的年轻学者都有两个想法,一个是走向世界,另一个就是打通近、现、当代。具体到我们三人,恰好具备这个条件,陈平原当时偏向于研究近代,黄子平是研究当代,我主要研究现代。当时我们是很自觉地在这么想,这么去努力。这些想法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里面都有所反映,比如1985年第1期王富仁的文章《在广泛的世界文学的联系中开辟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道路》,它代表了走向世界的方向,当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举动,现在大家可能都不记得了,就是出了一本书:《走向世界文学——中国现代作家与外国作家》,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旗帜鲜明地强调走向世界。

杨:你们都参与这本书了吗?

钱:都参与了,都有文章,这本书是我们这批“文革”后的现代文学的年轻研究者第一次集体亮相。

杨:后来你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里面有走向世界的提法,就是受到这个的影响吧?

钱: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85年第3期也很有趣。当时《丛刊》的编辑和现在一样,也是有执行编委,那个时候的执行编委都是我们的老师,这一期正好是乐黛云老师负责,当时她是我们的副导师,她选我做她的助手,她比较放心我,实际上就是让我来编,我就抓住这个机会,利用这个权力,集体策划了这一期。我们可以看看这一期的目录,首先是论坛:“现代文学史研究要破关而出”,发表了张中(我们北大古典文学专业的研究生同学)的《近、现、当代文学史的合理分工和一体化研究》。另外特意办了两个专栏,一是《近、现、当代文学汇通》,发表了黄子平的《同是天渊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另外一个专栏就是“在世界文学的广阔背景下研究现代文学”,选的是陈平原《林语堂与东西方文化》等人的文章,还有“现代文学研究在国外”专栏,选的是温儒敏翻译的文章。其实这一期才是我们三人的最早合作。

杨:这一期应该是1985年7月出来的,和你们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时间比较接近。

钱:差不多前后。黄子平的文章《同是天涯沦落人——一个“叙事模式”的抽样分析》,把古代、现代、当代联系在一起,当时影响非常之大。你看还有陈平原和夏晓虹的文章(《五四白话文学的历史渊源》),当时他们正在谈恋爱,我还开玩笑,说这一期正好当作送给你们的爱情礼物。

杨:我记得在你们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之前,在1982、1983年左右,就有人提出“百年文学史”的说法,比如陈学超的《关于建立中国近代百年文学史研究格局的设想》,我记得是发表在《丛刊》1983年第3期。那“百年文学史”的提法和你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有何不同?当时为什么没有使用“百年文学”这样一个概念,而是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个概念,是不是要强调一种当代意识?

钱:当时我们考虑到,陈学超的那个提法是从鸦片战争说来的,我们觉得他还是从政治的角度来说的。

杨:是从近代史的角度来谈的。

钱:对,我们主要强调要从文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话“鸦片战争”显然构成不了一个转折,比如龚自珍,我们觉得他是古代文学最后的一个大家,但他不是开创者,而是最后的终结者,而“百年文学史”就要把龚自珍放在里面。但是在我们看来龚自珍并不能代表一个时代的开始,所以从文学的角度来说,我们偏重从19世纪晚期开始,这个陈平原更有发言权,当时他正在研究那一段。

杨:对,当时他正在研究苏曼殊等人。

钱:我们认为最多只能从晚清开始,晚清那就比较接近20世纪文学了。这样就摆脱政了治社会史的划分标准,更强调文学本身发展的规律。

同类推荐
  • 戴笠大传

    戴笠大传

    在乱世中,他如一把小巧隐蔽却暗藏剧毒的匕首出鞘,寒光一闪,遇害者尚不知道是谁伤了自己,却已魂归九天。在那个年代里,没有人听到他的名字不闻之色变,听之动魄。人们在背后送了他许多的绰号:“老板”、“东方的希姆莱”、“暗杀王”、“间谍王”、“蒋介石的佩剑”……而这林林总总的绰号,不足以刻画出他真实面貌的十分之一。他到底是谁?他到底有怎样跌宕起伏,传奇神秘的一生?他有着刀光剑影的一生。他不是行刑的刽子手,但是死在他手下的人数却数不胜数。
  • 你在,世界就在——林徽因诗传

    你在,世界就在——林徽因诗传

    浪漫古典型素心系列,选取了民国风华绝代的人物为主要对象,此为林微因卷。此卷写了一个世人心中有才又有貌并收获完美爱情与婚姻的女子。带我们细味一代才女的文字缠绵,品读文字深处的落寞传奇。爱情、亲情、友情的种种交集,邂逅、相遇、错过的种种选择,构织了一段锦般繁华瑰丽却终归于平淡的人生传奇。
  • 宁夏历史名人(上)

    宁夏历史名人(上)

    本书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等内容,既有宁夏古代历史的总体介绍,又有各个时期不同领域的著名人物,既列举具体事实讲成就,又深刻总结经验谈启示。
  • 粟裕年谱

    粟裕年谱

    粟裕一家,是一个三世同堂的大家庭。祖父粟用耨,主要经营农业,兼做贩运木材生意。父辈兄弟姐妹四人。父亲粟周亨,字嘉会,是一个落第秀才。母亲梁满妹。粟裕兄弟姐妹五人,他排行第三。
  • 狄仁杰评传

    狄仁杰评传

    对于历史人物传记来说,仅仅做到事迹真实还不够,还应该从更多的方面丰富人物的形象,给读者一个鲜活的立体的印象。为此本书还从思想、信仰、品格、心理、君臣关系、同僚关系等方面,对狄仁杰进行研究和评价。此外,人总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由于历代都有以狄仁杰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出出,为了反映不同时代对他形象的描写,使读者便于对历史上真实的狄仁杰和文学艺术作品中的狄仁杰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本书在附录中对这些作品进行了介绍,并加了简略的评论。
热门推荐
  • 夏晴雨绵延

    夏晴雨绵延

    夏青雨绵延系列一“夏暖这一次我不会再放手哪怕拼上我的性命”“东方延,对不起,我们不可能了。”两年前她与他和平分手,两年后他将她狂傲追回。“东方延说好一次呢?呐呐不能反悔啊!”“老婆男人在床上说的话能信吗”哈哈可怜的小白兔又被大灰狼吃了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本文结构99%的甜加上1%的小虐本书情节纯属虚构
  • 孽世之妖:女媚天下

    孽世之妖:女媚天下

    乱入异世,她杀戮危机,奇遇错身。白衣男子绝世美颜让天地失色,“丫头,世间最可怕的事莫过于你忘记我,而我还在深爱着你。”神兽幻化的他有着能将世间都燃烬的黑暗,“我们才是一家人。”善变的宿敌狼王阴鹜的眼,“..我发誓我会用毕生的时间用来追杀你,海角天涯。”推荐新文——《腹黑小白兔》
  • 卡瓦洛大陆

    卡瓦洛大陆

    在卡瓦洛大陆,纷争四起,魔王复苏,战乱不断,在这慌乱的世界,将怎样成为人类的标志?
  • 咫尺爱倾城

    咫尺爱倾城

    网络女作家艾琳琳有一个把她当小孩一样宠溺的老公夏阳。九年前他对她一见倾心,九年来他总以最高的爱情标准去爱她,本以为他们可以幸福的生活,可是命运却偏偏教人无奈。就在艾琳琳与夏阳结婚两年之后,她与自己分别十年之久的颜亿不期而遇。颜亿与她青梅竹马,是她童年时代仰慕的英雄,是她青涩岁月里心心相印的初恋男友。相遇后,他不择手段想再次得到她!风流倜傥的前男友,才貌翩翩的痴情老公,艾琳琳到底做了怎样的选择?后来又发生了什么比爱情更让人揪心的事情?故事永远出乎你们的意料之外……
  •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诊所法律教育研究

    本书主要介绍诊所法律教育这一形式的形成、发展及诊所教育的基本理论。全书共有四编14章组成,内容包括:诊所法律教育的理论,诊所法律教育的性质、特征和原理,诊所法律教育关系和专业诊所法律教育及法律诊所结构等。
  • 虚世轮回

    虚世轮回

    时间与空间交织的尽头遗弃着一个世界,一个名叫散城的男孩在搜寻灵魂的寄存点时无奈的徘徊于迷茫与谎言之中,似幻似真的星空的色泽笼罩着他渴望发现真相的眼睛,当一切回过头才恍然存在于世间的真理确是轮回。
  • 行业不能告诉你的秘密!

    行业不能告诉你的秘密!

    毒奶粉、毒胶囊,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无处不在,触目惊心,而我们却经常忽视,而且了解得也不全面。这本书就是专门为消费者打造,以规避生活中的消费陷阱。本书共分9大章节,分别以消费里的秘密、商场内幕、超市的“道道”、“美丽”的谎言、家电里虚招、房子里的“水”、旅游中被宰的那些事儿、酒店中的潜规则、机票里不得不说的真相几大生活中常见问题为出发点,为读者解密消费陷阱,提高生活中消费的警惕性。
  • 逆世征神

    逆世征神

    古往今来,无数先贤倾尽毕生之力,意图探求生命存在的真正意义。如果人类出生的最终目的就是迎接死亡,那么庸庸碌碌与万古流芳又有何分别?浩瀚星河,茫茫宇宙,是谁在主宰着人世间的兴衰起落、沧海沉浮?
  • 不告而白

    不告而白

    每一个出现在生命里的人,都有初衷,而他们的消失,也都是有苦衷的。
  • 春秋无双道

    春秋无双道

    这个江湖,从不太平,各路侠客如洗干净的萝卜青菜一样,粉墨登场。这是一个失忆的少年,悲催的成了一个和尚,先把寺庙搅的乌烟瘴气,然后再把江湖以及天下搅的天翻地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