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98200000022

第22章 乡村文化和教育重建(8)

首先是“常”。正像一位作者所说:“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东西是应该坚守的”。缪芸:《听音寻路: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与失落》,文收《传统文化与农村建设:土地在沉思》。这自然是有针对性的:谈改革,绝不是将民族、地方、乡土文化中的根基性的东西,恒常不变的东西,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应该代代传承的东西,也当作落后的东西,一起“改”掉“革”去,那会导致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真正的改革,是应该有所改,又有所不改,既要创新,又要坚守的。当然,认识和发现乡土知识、文化中的恒常的,具有生命力的因素,是需要眼光的,要经过认真的研究。我们在编写《贵州读本》时,就专门讨论过“如何认识乡土文化中的动植物崇拜,山石崇拜”的问题:“我们曾经把这一切斥之为迷信和愚昧。其实,新文化、新文学的先驱(鲁迅)早在二十世纪初就发出过‘迷信可存’的呼唤:‘此乃向上之民,欲离是有限相对之现世,以趋无限绝对之至上者也’。所谓自然崇拜所要追寻的正是人与自然的同源共生关系,所表达的是人对尚未认识的自然的敬畏感”,“在做够了‘向自然开战’这类真正的愚昧之举,并受到惩罚以后,今天又要回到历史的原点上来:当然不是简单地回归自然崇拜,但保存某种敬畏之心却是必要的;或许我们更应该视大自然为友,建立一种平等与和谐的关系”。《贵州读本。自然崇拜背后的企求。编者絮语》。从看似“落后”、“原始”的乡土知识和文化背后,发掘出其内在的,恒常的,可以通向现代与未来的因素:这应该是乡土教材编写的最大任务,也是最应该着力之处。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沈从文的理解与观念里,乡土中的“常”,最主要的永恒因素,是大自然的山水,是千百年生息在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因此,乡土知识、文化中最恒常不变,应该世代承传的观念,就是对大自然和老百姓都要永存敬畏之心。敬畏自然,人们谈得已经很多;敬畏百姓,却需要多说几句。按我的理解,它应该包括:让老百姓在这方土地上安居乐业,应该成为乡村建设的宗旨,出发点与归宿;要尊重乡土知识与文化中所积淀的人民智慧,民间信仰,民间伦理,等等。这样的“敬畏自然,敬畏百姓”的观念,是应该贯彻于我们的乡土叙述中的。

其次是“变”。其实,乡土知识、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永远是实践的产物:“过去的实践是现在的‘传统’,现在的是实践是将来的‘传统’。传统本身是动态变化的,永远没有真正的尽头。因而乡土知识(文化)是在不断的革新、适应和试验的基础发展起来的”。何俊:《乡土知识与文化反思》。因此,我们也需要警惕将民族的地方性乡土知识文化理想化、凝固化的民族保守主义、文化保守主义的倾向。应该看到,在这个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时代,特别是年轻的一代,有可能接触到更为广泛的信息,更为多元的文化,地方性的传统乡土文化在和外来文化的撞击中发生变异,是必然的,在某种程度上,这样的“变”,也是适应现代生活发展的内在需要,绝不能一见变就忧心忡忡,那样的保守心态是不足取的。

一位作者说得好:“我们不能依据自己的标准、自己的需要,把民族歌舞(文化)定格为一成不变的东西,成为取悦外人的道具”。缪芸:《听音寻路: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与失落》。

这里包含着两个很重要的观点。首先是要确认一个基本观念和立场:民族地方性乡土知识文化的主体应该是当地的老百姓,无论是坚守还是变革,主导权应该属于当地的老百姓。乡土文化“不应当为别人而存在,它应该是社区自发的内在的一种需要”。因此,绝对不能按照外来强势文化的价值标准与需要,用强势的力量去决定乡土文化的取舍,缪芸:《听音寻路:苗族歌舞文化传承与失落》。也就是说,绝不能用殖民主义(外殖民主义与内殖民主义)的态度去对待乡土文化的变与不变(常)。

因此,必须区分有两种“变”:积极的变与消极的变,其标准就是否有利于当地自然生态、文化生态的长期保护和健全发展,是否有利于当地的长治久安,老百姓个体和群体生命的健全发展。这也是沈从文在观察湘西和中国农村的变革的一个基本出发点。他的长篇小说《长河》,就是这样提出问题的:城里人到农村来提倡“新生活”,给农民带来的,究竟是促进农村发展的良性的“变”,还只是一次新的骚扰,甚至是破坏性的恶性的“变”?在沈从文看来,如果要创造良性的“变”,就必须研究农村老百姓生活中的“常”,尊重农民的意愿。参看钱理群:《我的两个提醒》,文收《致青年朋友》。——这对我们这些乡土教材的编写者,这些外来者都是一个重要的提醒:绝不能想当然地认为,我们怀着善良的愿望“来了”,我们所做的事情,就一定给农民带来好处,就一定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我们必须时时有一种自警与自省意识。

就乡土教材的编写而言,应该坚持这样的原则:乡土文化教育必须注重培育农村学生的“文化主体意识”,在学生获得了基本的乡土知识以后,应该组织学生讨论本土文化中的“常”与“变”:哪些必须坚守,哪些要进行改革,又如何变化?在现实生活已经发生的变化中,哪些是良性的,应该发扬的?哪些是恶性的,应该避免和纠正的?由于学生尚未成年,这样的讨论,自然带有一定的模拟性,但这样的主体意识的培育,不仅对农村学生自身的发展,以及整个农村社区的发展,都是有重要意义的。

“常”与“变”背后是一个时间的概念;乡土教材的编写,还应有一个空间的概念。如前所说,我们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来讨论乡土知识与文化的重建的,如果说我们讲的乡土是具体的地方性的“小乡土”,那么,我们还同时要教给学生以“大乡土”即“地球村”的概念,并且要注意二者的相连和沟通:我们所要培育的乡土意识绝不是自闭自封的,它应该是开放的。这也是这个开放的时代的要求。正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我们在编写湘西乡土教材时,设计的第一课就是“地图上的家乡”,首先引导学生“在世界地图上找找我们的祖国,在中国地图上找找我们的湖南省,在湖南省地图上找找我们的家乡”,这不仅是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授,更是为学生认识家乡的乡土文化提供了一个大视野。而这样的大视野是贯穿教材的,比如说讲《湘西:山。水。城》,就强调湘西的大河流水是“通向外面世界的交通要道”,讲完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饰》,还要引导学生“讨论一下,你在电视上或画报上看到的现在人们的衣服上面,有没有和我们民族服装相似的东西,把它列出来”,而讲家乡的名人沈从文更是要突出他是“把湘西带给全世界的人”,甚至在讲乡土语言时,也不忘记引导学生不仅用方言、用民族语言,而且也用普通话和英语来大声朗读“太阳”、“月亮”、“吃饭”、“割稻”这些词语。正像《湘西童谣》课文里所说的那样:“童谣是童年最美的歌,伴着我们长大,成为童年最美好的记忆;也和家乡的青山绿水一样,伴随我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

二、乡土教材中知识与文化精神的关系,乡土叙述和认知方式。

如前所说,乡土知识、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整体性”,是将“技术领域”与“精神领域”,“客观物质”与“文化象征”融为一体的;因此,乡土教材的编写,也必须融“知识”与“文化精神”为一体。也就是说,既要防止将乡土教材变成单纯的乡土知识读本,也不能脱离乡土知识空谈乡土文化、精神。比如,“我们的手艺”课,首先要引导学生向当地的民间艺人学习动手制作手工艺品,从中学习手工艺的知识与技术,这样的手工劳动对培育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我写有《和青年志愿者谈生活重建》一文,特别强调了手工劳动的意义,可参看。同时还设计了一个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向自己的家人或村里的长辈调查这些手工艺的故事和传说”,所要追寻的正是这些故事与传说背后的文化精神。还有《请到我家来做客——美味的湘西腊肉》课,就不只是要传授有关腊肉的特点、制作的知识,而且要引导学生讨论:“你们认为平时吃的食品中,哪些可能和家乡的气候或者地形有关?”这其实是揭示了乡土文化的一个基本特点的:它是当地老百姓在本土自然环境下寻求生存的智慧和能力的结晶。通过具体的乡土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把握本民族本地区乡土文化的精神与特色,感受“乡土之魂”:这应该是乡土教材编写的基本目标与途径。

因此,乡土教材的乡土叙述,也必须是具体的,要从细节描写入手,给学生以感性的认识与感悟,形成有声有色的蘸满感情的形象记忆,而通过适当的点评和活动设计,来引导学生体味背后的文化精神:这样的文化精神,老师要有明确的认识,应该心里有数,但对学生应点到即是,不必过于明确,切忌抽象说教,我们注重的是潜移默化的长期熏染。

在2005年的经验交流、学术讨论会上,有许多学校都谈到了“图片、声音、影像”结合的教学方式,还有的地区引导学生和村民自己来拍摄家乡独特的自然风景和人文风景,“表达自己的文化观念”,参看《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地区“生活与环境”乡土教材》,《云南香格里拉县“乡土传统知识教材》。这都是很好的经验。这使我想起了刚读过的一本书讲到的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人类原本是综合运用人的各种感官来感受外部世界的,文字和书籍的出现,固然极大地开拓了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途径,但也导致了全观能力的退化,现在网络、影视等新的科技手段的出现,又创造了将文字和文字以外的声音、影像、气味……相结合的全新的认知方式,这无疑是对人被单纯的文字阅读压抑了精神需求的一种释放。参看郝明义:《越读者》。这样看来,乡土教育运用综合性的全新的认知、感知方式,也是传统的认知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的回归,而且又是和现代科技所提供的现代教育手段的结合,这方面的试验天地还是很大的。

三、参与性、活动性、实践性:乡土教材和教学的基本特点。

《土地在沉思》一书介绍了泰国学校教育中的“另类学习”的经验,据说很类似当年陶行知所提倡的“生活教育”,“提倡把整个社会整个乡村当作学校,将学校的一切延伸到生活和自然中”。尹春涛:《觉悟的心照亮世界:泰国青年的另类学习》。在我看来,乡土教学就是这样的另类学习,和学校里的其他教学相比,它具有更为鲜明的参与性、活动性、实践性的特色,这也就决定了乡土教材编写的特点。

有一份总结报告这样介绍他们的乡土教材:“该教材与众不同的是,不是按部就班的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观察、辩论、游戏、画画、问答、研究报告等形式,实地走访,以亲身经历来填写书上问题的答案,把自己对家乡的认识和感受写、画进书里,使它成为一本真正的学生自己的书”。《四川彭州白水河小鱼洞乡土教材——青山绿水我的家》。——“学生自己的书”,学生的直接参与:这大概确实是乡土教材的一大特点。

在乡土教材的结构中,一般都有两大块:基本的阅读材料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活动”设计:这也是教材编写中最为着力,也最容易显示特点和创造性之处。根据各地所创造的经验,这样的活动,大体上有三大块。

首先是“游戏活动”。这是由中小学生的特点决定的,中小学学校里的乡土教育,不同于农村社区里的成年人的乡土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它的模拟性,即游戏性。这也内含着一个教育理念:“在快乐中学习,在体验中感悟”:中小学教育是更要强调情绪,情感,感悟和体验的。《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乡土教材》。“天下溪乡土环境教育教材系列”里有一本《自然的孩子——湿地冬夏令营活动方案》,书里介绍了许多极有趣味,又有丰富的教育内涵的游戏活动,据说是集中了中国、美国、德国、俄罗斯等多国的乡土环境教育活动的经验,它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在游戏活动的设计上,还有很大的试验空间。

其次是“探索性活动”,引导学生通过实地观察,体验,实验,调查访谈,讨论,研究,演讲,辩论,写笔记等多种方式,了解乡土知识,探讨乡土文化精神,并进行交流。

其三是“制作活动”,即自己动手,巩固所学到的知识,变成劳动成果,从中获得创造性的快乐。在湘西教材中就有这样的设计:在学完《独具风格的吊脚楼》以后,引导学生“用找得到的材料(树枝、杉树皮、芭茅杆、竹枝、泥土等),自己搭建一个小小的吊脚楼”;教了《我们的是手艺》以后,又要求“在课堂上大家一起制作,比一比,看看谁做得最漂亮”,等等。这样,就不仅眼看,口问,脑想,而且手动,孩子就能全身心地投入,乐在其中,乡土文化的精神也就融入心里了。

如果说以上的活动,都带有模拟性,那么,乡土教育还有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适当地参与乡村文化建设和环境保护的社会实践。像《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乡土教材》就设计了这样的实践活动:在引导学生认识洪湖湿地知识以后,又引导学生通过调查,了解洪湖湿地生态破坏的现状,并在学生中展开了“保护洪湖与我有无关系”的辩论,然后,因势利导学生发起“保卫洪湖”的社会实践活动,除了向渔民进行宣传以外,还提出“保护野生动物,从我做起”,把“保卫洪湖”的理念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湿地保护环境教育地方教材。我爱母亲湖》。这样的学校和社会的联结,从小培养学生对乡土的社会责任感,自会有深远的影响。而且这样一种“小手牵大手,共护母亲河”的设计,还有借助于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环保意识的特点,通过发动孩子来促进成年人对环保活动的参与的意图,它的社会影响也是显著的。《湖北洪湖湿地自然保护区乡土教材》。

四、贴近学生的生活,继承和发展传统,这也是乡土教材编写和教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同类推荐
  • 蒋氏家族全传

    蒋氏家族全传

    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位毁誉兼有的人物。本书详细记述了蒋介石的生平、婚姻家庭和军政生涯,涉及身世秘密、辛亥革命、上海证券交易所工作、黄埔军校时期、北伐战争、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蒋宋联姻、统一中国、围剿红军、西安事变、抗日战争、国共决战、退守台湾、传位蒋经国等内容。本书客观地描述了蒋介石领导北伐统一中国以及领导抗战抵御外侮的历史功绩,同时指出,蒋介石的独裁统治、政府的腐化堕落、民心的丧失是其失去政权的重要原因。
  •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大清体制内的改革者曾国藩传

    "曾国藩历来是个受争议的人物。他被冠之以“中兴名臣”、“洋务之父”、“理学大师”的称号,但又有人称他为“曾剃头”、“曾屠户”。他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李鸿章的一生,是悲壮的、凄凉的。他虽然以外交能手自负,但没能改变大清国被动外交,割地赔款的局面。最终,他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曾国藩一生毁誉参半,有人称之为千古一完人,而也有人称他为祸国殃民的败类。纵观曾国藩一生,可以说的跌宕起伏波澜壮阔。无论毁誉,曾国藩的一生都值得研究。"
  •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

    《毛泽东的情趣》共分七篇,分别是体育篇、览胜篇、博览群书篇、交友篇、诗词篇、书法·题词·对联篇、戏曲·文娱篇。全书从毛泽东日常生活、娱乐等的七个侧面,全面展示了毛泽东的爱好、习惯、娱乐、趣味等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人们看到毛泽东在工作之余,是怎样生活、休闲的,有哪些特殊的文化娱乐和爱好,从而可以从这些方面探寻毛泽东人格魅力和过人才能的源泉。
  •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毛泽东瞩目的文人骚客

    这部著作同属“毛泽东瞩目的风云人物”丛书的姊妹篇,共计约两百余万字,可谓洋洋大观。值得一提的是,出版这套丛书的主旨,在于研究、探索毛泽东思想发展的轨迹,研究、探索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历史观、革命现、世界观,透过青年毛泽东、中年毛泽东、老年毛泽东对中国乃至世界若干著名风云人物的评价,力图抒发领袖胸怀,展现巨人风采,并从中窥视毛泽东思想的起源及其发展的历程,以供广大读者借鉴。从这个意义上说.长江文艺出版社确定这个重大选题,出版这套丛书是有魄力和远见的,显而易见,这套书颇具可读性,也是极富收藏和研究价值的。
  • 李安哲学

    李安哲学

    本书运用东西方两种不同哲学传统评析李安导演作品。图书第一部分聚焦李安导演的华语影片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道、儒及佛教哲学主题;第二部分主要分析了其导演的英语影片中所体现的西方哲学思想主题:然而,全书的终极目标在于探索李安糅合这两种文化、架构中西文化沟通桥梁(即为表现电影主旨内容,策略性的汲取中西文化思想)的电影导演哲学。
热门推荐
  • 最初的记忆

    最初的记忆

    甜美幸福过去后,青春留下了隐隐的伤痛……发现友情其实如秋叶般静美,却支离破碎。年少的我们不懂得珍惜。忽然忆起,发现记忆中的人还在那里。你,还好吗。这里紫茜QQ:296239817喜欢的加我哦~么么哒~~
  • 炼狱猎魔

    炼狱猎魔

    人间与地狱之间是炼狱。猎魔师们就在这里与恶魔战斗,然后死亡。当地狱的大门再度开启的那一日,面对着恶魔之潮,又有谁能力挽狂澜?
  • 邪王擒妃

    邪王擒妃

    莫名穿越,莫名成为皇家间谍,莫名被书呆子缠上,莫名动心,一系列莫名揭晓,真相却让她大吃一惊!原来,书呆子就是她的终极目标,乖乖个隆滴咚,计划外泄,小命要紧,三十六计逃为上,却被他一把抓住,笑的邪肆,“爱妃,哪里逃!”
  • 霸道男神爱上高冷的我

    霸道男神爱上高冷的我

    她,在小学六年级时谈了一次懵懵懂懂的恋爱,也结交了生命中最重要的三个人。其中一个背叛了她,和他在一起了。“我们就此分开吧,就当之前什么也没有发生过。”爱的越深,恨得越深。她从热情改变为外冷内热。闺蜜的一个决定为她改变了人生……
  • 我们不能结婚了

    我们不能结婚了

    他突然狠心抛弃她,竟是为了与另一个女人结婚?还大言不惭让她看开些?哼!男人你有种!看她丑女大翻身,化身上流社会交际花!宴会重逢,他的眼底充满惊艳与不甘!烈焰红唇,她笑意盎然!报复男人的最好手段,就是踩碎他的自尊心!
  • 科幻之异尊

    科幻之异尊

    异者:具他人之不具之能力,行他人难行之事!!尊者:化万物为己用,万事难乏其身!!吾为异尊,踏遍寰宇,以证其名!!
  • 汉家儿郎——冠军侯

    汉家儿郎——冠军侯

    这是一部写霍去病的历史小说,这样一个不凡的人物,史书上的记载却又如此简略。马踏匈奴,究竟是如何实现的?为什么他打仗那么厉害?六天踏平五国是怎么做到的?封狼居胥时应该考虑什么问题?受降时他独入匈奴人大营,怎么控制风险呢?他创建的车悬阵,历史上只留下了一个名字,应该是什么样子的?作为一名华夏兵家,他的精神境界应该在哪里?华夏的道统会如何影响到他?他会是怎样成长起来的?华夏兵家的共同点在他身上如何体现?他会有什么特殊之处吗?还有,他会有什么样的异禀?什么样的魅力和缺点?会怎样看待自己?会爱什么样的女人?会卷入政治漩涡吗?还有那个千古谜问,他为什么会射杀自己的同袍呢?如上种种,都是本书要解答的问题。
  • 幽天域主

    幽天域主

    社会底层的小人物,走上修真大舞台。追溯九幽。是延续九幽的宿命还是走上自己的路
  • 吸血鬼殿下的专属宠儿

    吸血鬼殿下的专属宠儿

    她,是上帝的宠儿,而,因为‘情’,而被上帝打下凡间,却不知打下的是吸血鬼的家,又因为‘情’给变成X市X氏的千金,却又因为‘情’变成杀手她的一生会不会因为‘情’这个坎坷给终此一生?(请看正文)
  • 你们这些轮回者

    你们这些轮回者

    “你对生活失去了信心了吗?”“想明白生命的意义?想真正的……活着吗?”“YES,或者NO?”张志明:“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