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69年设立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至今,获奖者几乎都是欧洲北美的经济学家,康托罗维奇为苏联争得了这份荣誉。
康托罗维奇是苏联科学院院士,苏联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民经济管理研究所经济问题研究室主任。
人们在回顾和探索一位著名科学家成长道路和成功“秘诀”时,往往首先追溯其年幼时代的“天才”。康托罗维奇固然具备这些气质但这是在他成功的道路上逐渐磨砺出来的。
1912年1月19日,康托罗维奇出生在俄国彼得堡的一个医生家庭。当“十月革命”胜利时,他还是个未满6周岁的儿童。
1926年,康托罗维奇高中毕业,考入列宁格勒大学数学系。在大学期间,他最喜爱函数论。他在这一领域中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写出了不少论文。当时由于国内刊物很少,他就寄往国外发表。1930年,他18岁大学毕业,向第一届全苏联数学大会提交了两篇出色的论文。
在科学研究中,最忌讳的是“这山望着那山高”,康托罗维奇很注意这一点。他专心研究解析函数论。解析函数论是函数论中复变函数的主要分支。1934年,他大学毕业后四年即凭自己的数学成就升任列宁格勒大学教授。他23岁时未经论文答辩,就获得了博士学位。
紧接着,他又坚持不懈地钻研泛函分析。他紧紧围绕函数论、解析函数论和泛涵分析一步步深入研究,这为他后来在数学和经济学中作出重大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国有两句成语:“锲而不舍”、“滴水穿石”,这正好概括出了康托罗维奇青年时代的优良气质。
刚刚跨过20岁,康托罗维奇就显示出了数学才华。但是,才华并不等于贡献。一位科学家,其贡献的大小取决于他对社会所提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只有脚踏实地,注重应用,才能使一名科学家的才华变为实际的贡献,康托罗维奇正是这样。
1937年,全苏联胶合板托拉斯中心实验室向他所在的列宁格勒大学数学和力学研究所提出了一个生产难题:现有8台机床,需要生产5种不同型号的胶合板,而每台机床生产这5种型号胶合板的能力不同。康托罗维奇面对上述生产难题,没有抱逃避的态度而是以极大的热忱钻研它。他发挥了自己的数学才华,终于提出了“解乘数法”这一简便有效的计算方法。
康托罗维奇于1938年首次提出的这种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解乘数法,是一项重大的成就,它从此打开了解决优化规划问题的大门。这对现代应用数学和经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时,他年仅26岁。现在我们常用的求解线性规划问题的方法——单纯形法,则是美国数学家丹泽和豪尔维茨在1947年发明的,比康托罗维奇晚了近十年。
有人评价说,二三十岁期间,康托罗维奇作为一个青年数学家,已经登上了数学奥林匹斯山的高峰。随后,他继续脚踏实地地迈进。他发现一系列涉及在企业中如何科学地组织和计划生产的问题,都属于线性规划问题。比如,怎样最充分地利用机器设备,如何最大限度地减少废料,最有效地使用原材料和燃料,怎样最合理地组织货物运输,最适当地安排农作物布局等。他为线性规划方法的推广和运用做了大量工作。
1949年,苏联政府为表彰康托罗维奇在数学研究工作中的成就,授予他斯大林奖金。
在荣誉面前,康托罗维奇没有故步自封,而是继续向前。他由研究对单个企业如何最优地组织和计划生产,进而上升到更高一级的探索,即怎样对整个国民经济实行最优计划管理,怎样在整个国民经济范围内实现资源的最优利用。
康托罗维奇通过建立资源最优利用的线性数学模型、应用解乘数法求解出各种乘数。这些乘数就是衡量资源稀缺程度的尺度,就是企业在采用不同资源,选择不同生产方法时比较劳动消耗大小的计量标准。他从经济意义上把这些乘数称为“客观制约估价”。
此时的康托罗维奇不仅作为一个颇具声望的数学家活跃于自然科学界,还作为一个经济学家出现在社会科学界。
1965年,为表彰他在经济分析和计划工作中应用数学方法的成绩,苏联政府又授予了他列宁奖金。
他的主要著作有:《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数学方法》(1939年)、《求解某些极值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1940年)、《大宗货物的调运问题》(1942年)、《工业材料合理剪裁的计算》(1951年)、《资源最优利用的经济计算》(1959年)、《最优计划动态模型》(1964年)、《最优计划的数学问题》(1966年)、《经济最优决策》(1972年)。
1975年,63岁的康托罗维奇与美国经济学家库普曼斯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金,他之所以获得这项奖金,是因为他把资源最优利用这一传统的经济学问题,由定性研究和一般的定量分析推进到现实计量阶段;对现代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分支——线性规划方法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康托罗维奇不但是位数学家和经济学家,还是位诗人。同时,他还作为一个发明家,被授予一些雏形计算器的专利权。
康托罗维奇是世界上少有的全才。之所以能成为全才,与他那“锲而不舍”、“滴水穿石”的励志是分不开的。他的脚踏实地,迎难而上,孜孜以求的研究作风,是他迈向事业巅峰的必备因素。
法布尔说:“学习这件事不在于有没有人教你,最重要的是在于你自己有没有觉悟和恒心。”我们只要翻开历史长卷看看那些成功者,你就会觉得,他们的成功不是天赋所使,而是由勤奋、持之以恒等一些超人的举动所赢得的。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有此精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