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
我国非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
1978~1990年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管理战略与二元经济转化
非国有企业作为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主要推进性组织,无论是在1978~1990年第一步转化,还是在1991年到现在的第二步转化,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非国有企业在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企业内部实行的是“传统大棒式”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虽然非国有企业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对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第二步已经暴露出严重问题。本章旨在对我国非国有企业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关系进行分析。
我国二元经济转化的第一阶段,即从1978~1990年的这13年,在此阶段,主要通过非国有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来实现二元经济的转化。本节主要分析非国有企业在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与我国的二元经济转化。
一、1978~1990年我国非国有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的情况
1978~1990年,我国改革开放的13年,是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城市的一元经济结构转化的13年。在这13年中,由于受“左”的思想残余影响,城乡户籍制度的限制,使得农民进城的交易费用十分高昂,我国农业劳动力不得已只能以转向我国农民依靠自己的力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创办的农村非国有企业为主。
用1978~1990年的数据分析:我国1978~1990年,共有9264.75万农业劳动力转向非国有企业。其转移规模达到平均每年转移512.73万人,年平均增长18.46%。
与工业化速度或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最快的日本比较:日本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最高的时期是1950~1970年;其中1950~1960年,年平均转移速率约为4%,1961~1970年约为4.8%;而我国1978~1990年的转移速度为18.46%。经过这十多年的转化,农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70.5%下降为1990年的60%。当时已接近世界银行按我国1980~2000年“翻两番”目标方案计算的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到2000年占全社会就业人数59%的目标。可见,此一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向非国有企业的转移速度之快。
二、1978~1990年我国非国有企业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管理战略的意义
在此阶段,我国非国有企业通过压低劳动者的工资,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农业劳力来实现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遵循的是古典经济理论即认为工资与利润完全对立的理论。这一古典理论认为,作为劳动力报酬的工资和作为资本报酬的利润分别代表着不同经济利益主体——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劳动者追求工资收入最大化,资本所有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两者相互对立斗争的结果,使工资只能约束在与劳动生产率相适应,满足劳动力再生产需要的较低生存水平上。在这一理论假设下,非国有企业要不断吸纳农业劳动力进行二元经济结构转化,需不断进行资本积累。资本积累从何而来当然是利润。但按古典经济理论,利润是通过压低劳动者的工资来实现。但“新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理论认为,这种古典理论只适用于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之初,也就是1978~1990年间的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或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之时,或农村劳动力为解决生存问题、或对非农产业与城市存有好奇心、或对未来工业化的发展有一种好的预期时,非国有企业部门支付劳动者维持生存的工资可获得所需劳动力。当工业化的原始资本积累完成后,农业劳动力生存问题解决了,好奇心消失后,好的预期长时期不能实现时,再为积累资本支付劳动者维持生存的较低不变工资,就不会有劳动力供给。此时,只有提高工资才能雇佣到所需劳动力,这是从劳动供给方面的分析。从转移农业劳动力的主要推进性组织——非国有企业进行分析,工资的提高至少有三方面的重要意义:
1.激励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单位时间内创造更多新价值。认为工资(V)与利润(M)完全对立的传统古典理论,实际是在假定工资与利润之和(V+M)是一定的前提下,而在工资的提高激励了劳动者积极性后,会使劳动生产率提高,从而使工资与利润之和(V+M)加大。
2.会增加整个社会居民的收入,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保证整个社会再生产的顺利进行。
3.同一产业内的个别企业提高工资在市场工资率之上,即这一厂商愿意支付“效率工资”。支付“效率工资”的厂商会吸引更多的劳动者前来应聘,厂商通过考试的方式会筛选到素质较高的劳动者。这对于只有依靠人才才能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取胜的今天,具有更为重要、更为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三、1978~1990年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特征
(一)向“准现代部门”转移
在此阶段,我国农业劳动力在二元经济结构转化中,主要是转向农村的非国有企业,农村非国有企业并不等同于布局在现代城市、具有现代组织管理制度和现代技术的现代部门,我们把农村非国有企业称为“准现代部门”。
由于农村大多数非国有企业的组织管理和技术设备很落后,企业规模过小,专业化程度比较低,有些甚至类似于手工作坊,带着浓厚的小生产性质。一些企业中的工人和管理人员并不是职业化的,而且具有工人和农民的双重身份,因为他们还没有完全脱离务农和土地。他们在农村都有自己承包的土地,本人进入企业后,或由家属种地,或农忙时间回去种地,或将土地转包给别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这些农村非国有企业,低于合理的规模,技术设备一般都比较陈旧。由于缺少专业人才和培训,管理水平也比较落后。比如:1985年和1986年农村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产值分别在16.81万元和20.80万元,人均分别是0.5334万元和0.61万元;平均每个企业拥有固定资产原值分别是6.98万元和8.8万元,人均分别是0.22万元和0.2619万元。
(二)非城市化道路
在此阶段,我国通过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吸收当地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尽管1978~1990年我国农业劳动力向农村非国有企业的转移以每年平均18.46%的速度增长,但城市人口增长速度和城市化水平很低,与农业劳动力快速转移不相称。
尽管这种城市化道路,在减少政府直接投资,减少城市失业,减少国家对城市人口福利指出的财政负担有不少益处,但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形成发展现代工业所要求的规模经济和积聚效应,给资本的合理配置带来不利影响。由于城市的教育、科技和文化的传播手段发达,城市化(这里特指农民进城办企业)有利于提高进城农民的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他们的封建意识以及其他落后的观念。但从另一方面看,非国有企业建在农村,农民离土不离乡的非城市化道路,却架起了城市和农村沟通的桥梁,农村非国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进城与城里的企业打交道,从而向他们学习先进的经验、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管理科学及现代化的生活方式,这就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农村的生活,使他们大开眼界。如果说直接进城办企业只能提高进城人的科学文化素质,那么这个所谓的非城市化道路(特指农民离土不离乡)却可以普及和提高整个农村的现代文明,同时也为我国今后新城市化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这也可以说是我国二元经济实现1978~1990年的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转化的意义。
(三)城乡生产要素相对分离条件下的转化
我国通过农民的自我积累发展农村非国有企业的途径实现了1978~1990年二元经济的转化,此阶段的转化实际上是在城乡生产要素非流动,相对分离的条件下实现的。创办农村企业的资本,除30%左右来自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的贷款之外,其余都来自农村集体和农户集资,极少有来自城市企业和部门的资本;农村企业的劳动力,绝大多数是来自本乡、本村的农民。职工中只有极少数是从城市聘请来的技术人员。
四、1978~1990年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管理战略与二元经济转化
(一)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全员劳动生产率及其相关分析
1.1978~190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全员劳动生产率。在这里需要说明的问题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2)》第299页对乡镇企业概念的解释,乡镇企业除了包括农村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两级集体经济办的社队企业外,还包括组办、联户办和个体办的企业可知,《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乡镇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与本书界定的农村非国有企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所以这里用农村非国有企业的概念代替了乡镇企业的概念;把《中国统计年鉴(1992)》中乡镇企业的数据视为农村非国有企业的数据(下同)。这样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乡镇企业职工工资总额/乡镇企业职工从业人数、农村非国有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乡镇企业总产值/乡镇企业职工从业人数。
2.1978~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平均工资和年均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1978~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工资的变化趋势,1978~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年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趋势。从年平均工资和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上可看出:1978~1990年我国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呈上升趋势,这和我国非国有企业实行“劳动密集型发展战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分不开。
(二)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职工的劳动生产率与实现利润状况及其相关分析
1.1978~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与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情况。
2.1978~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与全员劳动生产率变化趋势。979~1990年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与全员劳动生产率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且劳动生产率对利润具有拉动作用。同时也表明:我国二元经济转化对非国有企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三)我国农村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与吸纳或转移农村劳动力状况及其相关分析
到此,我们用国内外公认与注目的1978~1990年我国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与成功发展的数据,验证了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城市的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中,非国有企业在农村劳动力为解决生存问题、或对非农产业与城市存有好奇心、或对未来工业化的发展有一种好的预期时,非国有企业采取的“传统大棒式”管理战略下的“劳动密集型”管理战略对二元经济转化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