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帝确定的五个顾命大臣中,上官桀资望最为后进。武帝生前仅仅为了一件小事,却对他信任有加。
当初,上官桀由羽林期门郎,迁官未央厩令,负责饲养宫中马匹。他见武帝很喜欢骏马,经常入厩巡视,就格外留意,勤加喂养,将马匹养得非常肥壮,受到武帝夸赞。既而武帝患病,好几天没有到马厩中来,他便开始偷懒。没想到武帝病体稍有好转,便来看马。他一见厩马瘦多肥少,不由勃然大怒,斥责上官桀说:“你以为我再也见不到马了吗?”上官桀连忙跪倒于地,巧言辩解道:“臣闻圣体不安,日夕忧惧,所以无心喂马,乞陛下恕罪!”武帝听后,还以为他真的忠诚可靠,不但免罪,还把他擢升为骑都尉。此事虽小,也可见此人品性低下,为人很不地道。这样的人教养出来的儿子,品性自然也不会好到哪儿去。
这次,上官桀父子为丁外人封侯一事遭到拒绝,自然对霍光怀恨在心。盖长公主听到丁外人枕旁告状,见情夫无由贵显,也埋怨霍光。霍光却身正不怕影斜,依然一板一眼,照章办事,毫不设防。有一天,他忽闻昭帝下诏,加封上官安为桑乐侯,食邑五千户,想到皇后之父得受侯封,也还算是本朝常例,并非特别破格,所以也就没有谏阻。
这上官安却小人得志,更加妄自尊大。他有时入宫侍宴,饮罢归来,就向门下客人夸耀说:“今日与我婿饮酒,很是快乐。我婿服饰华丽,可惜我家器物,很难相配。”说着,就要把家中旧器具,尽付一炬,再换整套新的,好与他天子丈人的身份相配。经家人阻止,才得保存。他那骄横之心,却依然如烈火燃烧,终于烧向了老丈人霍光。
近日,太医监充国因无故入殿,被拘下狱。这监充国为上官安的外祖所宠爱,其外祖遂赶来求告。上官桀就向霍光求情,霍光仍然不许。经廷尉定谳,监充国应处死刑。上官桀赶忙去求盖长公主,公主替监充国献了二十匹马,才得赎罪减死。上官桀父子为此更感念公主的恩惠,更憎恨霍光的无情。他想自己从前的职位并不亚于霍光,现在父子并为将军,女孙又是皇后,声势煊赫,谁不艳羡?偏偏事事都要受霍光的限制,心里很不服气。就想着能联合一些人,扳倒霍光。他想到那燕王不得为帝,必然仇恨霍光。桑弘羊因榷酤官被撤去,子弟多致失职,肯定怨恨霍光。于是,他就近联络桑弘羊,遣使勾通燕王,再找到盖长公主作为内援,端的是上下呼应,只等着霍光就范。
刚好碰到霍光到广明校阅羽林军,上官桀就与桑弘羊密商,准备乘机发难,但急切之间又无从下手。想来想去,想到还不如假借燕王名义上书,劾奏霍光过恶,以便定罪。主意已定,便由桑弘羊代拟上书,以便马上呈入。不料,霍光很快就回到长安,他们只好把手中的奏牍先搁置下来。好容易等到霍光回家休沐去了,当即拜本进去,就静等结果。
这年为元凤元年(前80),昭帝年已十四,接到奏牍,见是燕王刘旦署名,书中说到霍光在出都校阅路上“僭拟乘舆”,擅自升自己的长史杨敞为搜粟都尉,又擅调益幕府校尉,“专权自恣,疑有非常”。昭帝看了又看,想了又想,竟将来书搁置,并不颁发。上官桀等候了半天,还不见有什么动静,实在按捺不住,就入宫探问,昭帝但微笑不答。翌日,霍光入朝,听说燕王有书弹劾他,心里也不免恐惧。但老实人着急处,也有出奇处。他就坐在殿西画室中,看着墙上悬挂的《周公负戾图》出神。他坐在这里,就是表明自己受诏辅政,一切光明正大。一会儿,昭帝临朝,环顾左右,唯独不见霍光,便问大将军何在。上官桀意按捺回答道:“大将军被燕王弹劾,所以不敢进来。”昭帝就命左右宣召,霍光来到昭帝御座前跪伏,免冠谢罪。只听到昭帝面谕道:“将军尽可戴冠,朕知将军无罪!”霍光又惊又喜,抬头问道:“陛下何以知臣无罪?”昭帝道:“将军到广明校阅,往返不到十日,燕王远在蓟地,怎能知晓?且将军如有异谋,何必需用校尉?这明是有人谋害将军,伪作此书。朕虽年少,还不至受愚若此?”霍光听到弹劾,一开始只感到委屈,并没有细想。这会儿听到昭帝的分析,心情不禁豁然开朗,佩服得五体投地。一班文武官员,也没有料到昭帝这样年轻,竟能察出其中情弊。细细一想上书的时间和内容,也都感觉到可疑。老谋深算的上官桀与桑弘羊,被年幼的昭帝指出破绽,既后悔,又惊慌,既恨自己考虑不周,又怕露出马脚。退朝时,昭帝又命拿究上书人。上书人就是上官桀与桑弘羊派遣的,他们听到昭帝下令,就赶忙把他藏匿到家中,满以为昭帝年幼,说说就没事了。偏昭帝连日催索,必须捕获归案。上官桀按捺不住,又入宫劝阻昭帝,说这是小事一桩,不必穷究。昭帝不仅不从,仍然严诏追拿,而且从上官桀两次跳出来,觉察出他与这件事肯定有关系,从此疏远了他,更亲信霍光。
上官桀聪明反被聪明误,露出狐狸的尾巴,却还不死心,暗中让内侍揭发霍光的罪行。昭帝发怒道:“大将军是当今忠臣,先帝使他辅佐朕。如再敢妄说是非,便当处罪!”
内侍碰了钉子,不敢再说什么,只好回复上官桀。上官桀与其子商量了半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打算先杀掉霍光,废去昭帝,再诱令燕王入京,借机刺死他,自己当皇帝。他将这一打算转告盖长公主,只说到杀霍光,废昭帝,迎燕王,公主却也依从。他便请公主陈设酒席,邀霍光饮酒,以便伏兵行刺。又遣人通报燕王,请他做好准备,等待入都。
燕王得报,大喜过望,便派使者复书,要上官桀相机行事,事成后封他为王,同享富贵。燕王在燕地摩拳擦掌,静等佳音,没想到燕地天象一再告警,不几天又从长安传来急报,说是上官桀父子逆谋败露,燕使也被拘系,顿时被吓出一身冷汗。
原来,盖长公主按照上官桀的安排,准备邀请霍光饮酒,借机将他刺死。没想到公主有一个燕姓舍人,知道了这一消息,告诉了他父亲稻田使者燕苍,燕苍告诉了大将军长史杨敞,杨敞告诉了谏议大夫杜延年,杜延年赶紧报告了霍光。霍光一听此信,赶紧报告昭帝。昭帝与霍光商定,密令丞相田千秋速捕逆党,毋得稽延。田千秋接到密令,先使丞相征事任宫假意邀请上官桀,引入府门,传诏斩首。又使丞相少史王寿如法炮制,处死上官安。然后派遣相府吏役,拿住桑弘羊,一刀处死。盖长公主闻变,与丁外人相抱大哭,含泪自杀,丁外人随即伏诛。所有谋变党羽,一并捕获。燕使也被追缉,拘系狱中。昭帝特派使臣持了玺书,交付燕王,指责他“有悖逆之心,无忠爱之义”,令其自图。燕王阅毕,将玺书交付近臣,自悲自叹道:“死了!死了!”遂用绶带自缢。
朝使即日回报,昭帝宽大为怀,赦免了燕王、盖长公主之子,只将他们废为庶人。上官皇后未曾通谋,因得免议。封平乱有功人员杜延年、燕苍、任宫、王寿为列侯。另拜张安世为右将军,杜延年为太仆,王为御史大夫,仍由霍光秉政如初。
昭帝时的这一场政变,就其规模和时间而言,与高祖时无论哪一个异姓诸侯王的叛变,与景帝时吴、楚七国的叛乱,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汉帝国这时与那时也不可同日而语。在英雄时代已经过去之后,它再也经不起折腾了。这场未遂的政变,被平息在襁褓之中,使当时正处于过渡、调整时期的政局避免了新的动荡。汉家幸甚!历史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