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5148700000010

第10章 国外五大城市群发展特色分析(2)

2.2.4 纽约都市圈发展特色分析

美国基本经济行政区域以区(County)为基本单元,整个纽约州共有62个区,内含4个基本都市统计区(PMSAs)和9个都市统计区(MSA)。其中,纽约市是由5个相对独立的行政区构成,包括曼哈顿、布鲁克林、布朗克斯、昆斯和里士满(也称斯塔藤岛),总面积为828.3平方公里,2000年的纽约人口为800.8万人。纽约基本都市统计区则包括8个区,除原纽约市所含的5个区外,还包括普特雷(Putnam)、罗克朗(Rockland)和维切斯特(Westchester)三个区;此外,纽约-新泽西-长岛联合都市统计区(NewYork-No。New Jersey-Long Isiand, NY-NJ-CT-PA, CMSA)是由包括纽约州、新泽西州和长岛等部分地区共同组成的更大都市统计区。面积为32400多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680万。纽约是美国第一大都市和第一大商港,它不仅是美国的金融中心,也是全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纽约位于纽约州东南哈得孙河口,濒临大西洋。纽约还是联合国总部所在地。纽约也是美国的工业中心之一,服装、印刷、化妆品等行业均居全国首位,机器制造、军火生产、石油加工和食品加工也占有重要地位。市内多数河流都通大西洋,港口规模巨大,设备优良,终年不冻。纽约也是铁路交通重要枢纽。纽约的地下铁道全长1000多公里,是目前世界上最长、最快捷的地铁交通系统。纽约有3个国际机场,其中著名的肯尼迪国际机场承担着全国50%的进出口货物空运业务和35%的国际客运业务。

(1)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演化

形成初期。在17世纪,纽约只是阿姆斯特丹堡周围的一个港口小村,是一个毛皮交易站和荷兰私掠者的栖息所,随着英国殖民者对美洲大陆的推进和开发,纽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为殖民者在美洲大陆的主要货物集散地,商业和制造业也有了一定发展。纽约市是1898年由曼哈顿等五个区合并而成的。先是曼哈顿和布朗克斯合并,形成了人口最多的纽约市,随后又把美国当时第四大城市布鲁克林及昆斯和斯坦腾岛一起并入了纽约市。合并后的纽约市占地面积930平方公里,成为当时世界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36万,仅次于英国伦敦。纽约各区合并建立世界级大都市可以说是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快速膨胀期。19世纪末,美国农业技术革命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必要的食品,而且还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纽约周边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纽约市迁移,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纽约城市化的进程。统计资料显示,1860年到1910年期间,美国城市人口增加了七倍,而农村人口仅增加了一倍,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美国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程度。纽约同美国其他城市一样经历了快速变迁,乡村人口以及工厂纷纷向纽约聚集,纽约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到1921年,纽约市的人口则由建市初期的336万人猛增到618万人。

城市化时期。美国在19世纪末完成工业革命,电力、炼钢等新技术的运用有力地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为大规模的城市化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大工业还创造了全国性的交通网络,城市沿着这些交通线从港口向内陆腹地推进。市内交通状况的改善和高层建筑的出现是纽约城市化进程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条件。1920年,美国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1.2%,标志着美国成为了一个城市化国家。

郊区化时期。1940年前,人们工作生活主要集中在纽约市中心。然而随着纽约城市规模急剧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原住在纽约市内的中产阶级越来越愿意在纽约郊区购房或建房,公路的发展使公交汽车和小汽车成为人们出行的便利工具,从而使他们有条件能够住到郊外。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是纽约实行城郊化的高潮阶段,大量居民由市中心移往郊区。从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纽约市郊区城镇建起了许多大型购物中心,人们不必再为购买生活用品而往返于纽约市中心商业区。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新兴产业在纽约郊区城镇兴起,大规模的工业园和商业服务网点落户郊区,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中心区域在纽约郊区城镇逐步形成。郊区城镇成为许多中产阶级人士主要的生活工作空间。由于人口大规模迁往郊区城镇,纽约市区人口出现负增长。1980年,纽约市人口由1970年的789万人减少到707万人,10年降幅超过10%。80年代以后,在纽约市周边郊区基础上形成了具备居住、购物、娱乐等城市功能的新城镇,即边缘城镇。如今,纽约四周有许多边缘城镇,其中包括被视为纽约卧室的长岛以及与纽约市相邻的新泽西州的一些城镇。这也就是人们概念中的大纽约地区。

(2)纽约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都市圈发展的经济支柱。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确保了纽约都市圈具有长久的发展活力。

★ 制造业发展分析

纽约从建立初期就是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制造业尤其是轻工制造业基础非常发达。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传统制造业由于市区成本的高昂而逐步迁移和衰退,纽约制造业发生了巨大的产业结构的变化。

20世纪50年代以前:稳定发展。纽约最早是一个商业城市,17世纪初曼哈顿以商贸立埠,商贸的兴旺发达使大量资本集聚于纽约,为其日后成为全美金融中心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发展制造业创造了必要的条件。19世纪中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纽约的制造业很快发展起来,在19世纪末已成为美国第一大制造中心。从19世纪中后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期间除美国内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大萧条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几个特殊时期外,纽约的制造业大体上是稳定发展的。

20世纪50年代以后:传统制造业的衰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以及在就业人口构成中所占比重开始呈下降趋势,纽约制造业不断衰退。从GDP来看,1998年,制造业在纽约GDP中所占比重为6.74%,大大低于其在全美GDP中16.3%的比例;从工业公司总部来看,《财富》杂志所列的美国最大500家工业公司中,1965年有128家总部设在纽约,1975年降为90家,1988年仅余48家。公司总部的大量外迁无疑削弱了纽约的制造业地位。从就业人数来看,1950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为103.9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30%;1965年,制造业就业人数为86.5万人,将近纽约市就业人口总数的1/4;1988年降为35.5人万,低于就业人口总数的10%;而2001年制造业的就业人数仅为23万人,占整个非农产业就业人数的6.2%。1950~2000年五个十年间,纽约制造业的就业人数分别减少了9.2万人、18万人、27万人、15.8万人、9.5万人,减少幅度最大的是60年代和70年代。

从制造业内部各产业部门来看,在1966~1991年期间,制衣业雇工减少64%,在纺织品、橡胶及塑料制品、运输设备及多种制成品(办公用品、工艺品、珠宝、玩具和体育用品)行业,工作岗位减少约2/3;纸制品、金属加工制品、石陶及玻璃制品、家具和家居设备、食品、电子和电机设备仪器、皮革与皮革制品和初级金属制品加工等行业就业人数下降了70%;从规模上来看,1969~1977年期间,纽约市143个制造业行业中,只有9个行业在这期间就业增长,共增加7500个工作岗位,而其他134个行业同期减少314000个工作岗位。

纽约都市圈的制造业在发展过程中,体现出了如下的特点:

轻工业为主,企业规模小。纽约地区的自然资源非常贫乏,不利于大型重工业的发展。然而由于其劳动力充足、资本充足,因而,纽约制造业以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轻工业为主,并且门类较为齐全,主要部门有服装鞋帽、印刷、皮革、食品加工、机械制造等。另外,纽约制造业兴起于工业革命初期,工业结构形成于小工厂时期,因而企业规模较小而数目众多,对市场适应性很强。

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增长。纽约传统制造业大幅度衰退的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却获得了稳步增长。这一点可以从纽约人均制造业增加值超过美国平均水平的幅度越来越大的特点中窥得一斑。纽约人均制造业增加值从1997年的12.2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14.5万美元,年均增长率达5.9%,远远高于全美3.2%的平均水平。纽约与全美平均水平的差值也从1997年的1.3万美元上升到2000年的2.5万美元。纽约高新技术产业获得发展的最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的大力培养和合理规划。从20世纪50年代起,纽约市政府就十分重视产业的高级化建设。在制造业领域,纽约市政府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高新技术企业,实行房地产税减征5年计划(前3年减50%,第4年减33.3%,第5年减16.7%)、免除商业房租税(前3年租税全免,第4年免66.7%,第5年免33.3%),曼哈顿优惠能源计划(期限12年,前8年电费减少30%,以后每年减电费20%)。政府还制定了“数字化的纽约,线路通向全世界”的产业发展战略,推动非盈利组织(教育机构、各产业协会等)、房产主、技术服务商三方的互利合作,共同建设高新技术区域,进而实现产业能级提升,占领国际产业竞争中的制高点,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服装业和印刷业产业集群、逆势繁荣。纽约的服装业和印刷业也没有随着传统制造业的衰落而下滑。相反,由于传统制造业的外迁和衰落,服装和印刷两个行业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服装业在纽约市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以花色新颖、风格各异的式样,领导着美国乃至世界时装新潮流,吸引来自国内以及世界各地的顾客。在流行风尚快速变化的条件下,设计师愿意找就近的生产厂家生产其产品,纽约的服装业也就显现了它的近距离优势。此外,作为移民第一站的纽约也为服装业提供了充实的劳动力。因此,尽管有许多纺织厂陆续迁到成本较低的地方去,但纽约仍有大量的成衣厂和从业人员。纽约大部分工厂有相当高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水平,各式各样的时髦别致的服装在国际市场上有很大的竞争力。此外,作为典型都市型产业——印刷业在纽约市也占有很大的比重。根据1997年纽约工业普查结果,纽约有印刷厂1265家,从业人员1.9万人,年销售额27.6亿美元。此外,纽约还是美国出版业的中心,数百家国家级杂志的总部设立于此。整个美国出版业的18%的从业人员工作、生活于纽约。美国三大报之一的《纽约时报》,主要报刊《华尔街日报》、《纽约每日新闻》、《纽约邮报》、《财富》杂志、《福布斯》、《商业周刊》、《外交季刊》、《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等都在纽约出版发行,其中《财富》杂志、《福布斯》、《时代周刊》、《新闻周刊》在海外均有较大影响。

★ 服务业发展分析

纽约服务业自古以来就比较发达。在19世纪的早期发展阶段,纽约就成为一个经济功能齐全的大城市,不仅是制造业中心,同时也是商贸金融中心。进入20世纪后,更成为文化艺术中心、保健中心、市内设计中心、时装中心、旅游中心、信息中心。可以说,服务业在纽约一直有着雄厚的基础及稳定的发展态势。20世纪50年代以来,服务业获得了大幅度的提升。

从服务业各行业占GDP的比重看,狭义服务业、商业、娱乐业、法律服务和教育服务等行业占纽约GDP的比重分别为31.2%、7.34%、3.2%、6.29%和1.64%,明显高于其在全美GDP中21%、5.18%、1%、1.33%和0.76%的比重。

从就业人口比重看,服务业、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以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就业比重持续上升,其中,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每10年增加9.9万人、17.9万人、10.7万人、25.6万人、30.8万人,从1950年的50.8万人增加到2001年的146.5万人,增加95.7万人,就业比重从14.6%上升到39.5%;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增加15.1万人,比重从9.7%上升到13.1%;各级政府部门的就业人数也有显著增加,从1950年37.4万人增加到57万人,增加19.6万人,比重从10.8%上升到15.4%。从数据可以看出,作为后工业化时期的国际性大都市的纽约,其功能正越来越从物质生产中心功能向为生产和流通服务的金融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管理中心及科学、文化、教育中心等多功能演变。

纽约的生产性服务业从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出现了持续快速的增长趋势。1969~2000年期间,生产性服务业就业人数从95万人增至203万人,占就业人口比重从25%升至62%,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也已占到全部服务业增加值总量的50%以上。纽约市大量的银行、贸易公司、交易所、律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广告公司、设计中心、房地产公司、交通通讯服务公司彼此间业务活动紧密联系,共同壮大了这一行业。1960年,商业服务只有12万份工作岗位,1990年已达到25万份,到2001年更上升到33万份。此外,教育、医疗、法律服务等知识服务业就业人数也有显著增加,1975年至2001年期间分别增加了6.6万人、14.2万人和4.5万人。1999年,纽约市以商业服务、健康、法律、娱乐、教育、工程和管理服务等为主的知识服务业总收益达到720.9亿美元。而餐饮业、家庭服务业、零售业等传统部门发展较慢,新兴服务业逐步取代传统服务业而成为第三产业的主体。

纽约服务业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其国际性与生产性指向性。1986年美国最大的100家跨国公司(以境外收入排列)中,24家总部设在纽约市,16家总部设在纽约市郊区。统计表明,总部设在纽约市的跨国公司的业务活动有更强的国际性,近1/2的跨国公司收入来自境外资本运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1/3,而总部设在纽约以外的其他60家公司只有不足1/4的收入来自境外资本运营。以纽约市为总部驻地的24家跨国公司的境外收入达1370亿美元,占全美100家最大跨国公司境外总收入的36%。纽约长期以来一直是世界上最大货币金融市场、最大的股票市场。此外,2000年,纽约金融、保险、房地产等新兴产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11.4%,而咨询、健康、教育业的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例高达23.4%,服务业的生产性指向性十分明显。美国学者莫伦考夫(J。Mollenkopf)认为,纽约70年代后期以来经济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国际化指向。

纽约是世界的金融中心,并且在全球的竞争中一直保持着持久的竞争优势地位。全市聚集了380家大银行,比芝加哥、休斯敦、洛杉矶、迈阿密和旧金山五个城市的银行之和还要多,也超过伦敦和东京的银行总和。纽约的10家最大银行所拥有的公司资产高达1.1万亿美元,相当于美国最大的100家银行所拥有公司资产总额的1/3.1970年,纽约市有外国银行47家,资产100亿美元,到1985年,拥有的外国银行增至191家,资产2380亿美元,雇员2700人(Hall Peter)。1997年,纽约市的金融保险业的收益高达1488.5亿美元,为整个纽约制造业增加值的10倍以上。1997年,纽约股票交易所的交易额高达5.7万亿美元,占当年全世界股票交易量的27.8%,而日本则不到1万亿美元,不及世界交易额的5%。作为世界金融中心,纽约还是世界上最大10家安全公司中9家公司的总部和美国10家最大生命保险公司中的4家公司的总部。

纽约金融业的发达是因为它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便捷性、快速反应和技术支持。许多想进入美国市场的外国银行会发现:纽约因其广泛的金融基础而十分便捷(Warf,2000)。此外,纽约的竞争优势还源自于其金融机构能够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变化趋势迅速做出反应。当然,这种反应需要技术支持。快速的反应能力源于银行转移资金和传递信息的能力(Warf,2000)。大众传播、出版和印刷等设施的完善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能力(Warf,2000)。跨行业经营的公司需要便捷的信息通讯和金融服务的支持,而这些设施和服务机构通常都在纽约集聚。

纽约都市圈的商业非常发达。零售业起初主要集中在曼哈顿,是城市商业中心(CBD)的一个组成部分,直到许多百货公司开始迁往新泽西北部地区,这种格局才被打破(戈特曼,1961)。零售的分散化波及了批发业的发展,许多批发中心和供应商就在五大自治州范围内发展起来了。纽约市和纽约基本都市统计区的批发业销售额与零售业销售额(批零比)超过4:1,与整个纽约州2.3:1的水平形成显著对比,充分显现了批发业在都市中的集聚效应。

旅游业是纽约财政收入传统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2000年,旅游观光业创造了6%的纽约城市经济总产出,拥有470000名从业人员,创下了340亿美元的国家财政收入。除零售外,2001年,纽约的旅游创收达145亿美元(纽约城市伙伴关系与商会,2001)。

纽约的卫生保健行业也相当发达,拥有完整的产业链(New York City Partnership and Chamber of Commerce,2001)。2001年,卫生保健业约占GDP的13%,拥有雇员345000人。生物医药业正在纽约及新泽西的北部市郊迅速发展起来,其发展得到了技术公司和相关的保健公司的支持。

(3)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选择

纽约都市圈的发展既面临着其他都市圈所面对的共同问题,同时还要面对“9·11”遗留下来的诸多问题。

旅游业亟待恢复。观光旅游事业部门正在致力于将访客吸引回纽约市。在攻击之后的几个月内,飞机乘坐率降低了57%。据报告称,旅馆业只有37.8%的入住率(纽约市合伙组织和商业协会)。州发展协会用强有力的公众广告如“我爱纽约”等口号,试图使旅游者安心归来,然而,只吸引旅游者并不是根本的解决方法。诸如世贸中心等设施在攻击之后被破坏,包括自由女神像在内的许多观光点也被暂时或永久关闭。而这些基础设施的破坏对旅游观光服务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公共服务需要升级。“9.11”最长期的影响可能是迫使当地政府重新审视它的公共服务机制。纽约市是服务和运作的网络中心。城市不仅应该加大服务资源的提供,而且应该提供其他资源来保护这些服务资源。建立与大规模危机和水污染控制相关的紧急反应系统是必需的。因为规模较大以及很多部门的功能重复,交通运输成了最有问题的行业。维持和加强服务提供的额外安全需要会明显增加费用。

贫富差距问题需要根除。纽约都市圈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引发了种族歧视、犯罪等各种严重的社会问题。纽约市有贫穷的历史,而现在纽约已被视为“饥饿的城市”,伴随着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教育缺乏,无家可归,技能缺乏和犯罪等相关问题日益变得严重(Warf,2000)。这些问题都需要纽约市更好地发挥其自我更新能力,发展一系列适合的反应和管理机制,从而避免危机的爆发,并逐步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发展过度中心化需要解决。纽约市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过度中心化趋势,即大部分服务业和没有外迁的服装、印刷等制造业过度集中于曼哈顿地区,而其余几个区明显处于弱势。纽约的中心区曼哈顿面积仅约60平方公里,仅占纽约市区面积的7.59%,但却集中了纽约市约2/3的就业和销售额。其中,曼哈顿地区从事服装业和印刷业分别有50717人和11978人,约占全纽约市同行业的63%,两大产业在市中心区的聚集性非常显著。此外,纽约的金融中心主要就在曼哈顿,其他包括批发业、房地产业、教育、专业技术服务业等大部分的都市型产业也都聚集在这里,分别占全部纽约市的63%、73%、43%、95%。曼哈顿人口结构的白人化、中上层化和高知识化趋势十分明显,人均收入也远高于其他四城区。1980年,曼哈顿人均收入为10863美元,超过昆斯和里士满(7706美元),是布朗克斯(4502美元)或布鲁克林(5779美元)的2倍左右,住宅、服务设施高档化现象十分突出。2000年,曼哈顿仍然是纽约人均收入最高的地区,而布朗克斯和布鲁克林依旧是纽约的贫民区,曼哈顿始终保持了纽约经济中心的极化地位。地处边缘的布鲁克林等四城区与城市核心区曼哈顿相比,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产业转型时期,曼哈顿通过吸引更多的智力型公司,保持了活力与都市区中心的地位,但另外四个城区的基础设施和建筑物档次低,对智力型公司吸引力小。同时,因曼哈顿地价昂贵而迁移出来的商家厂家也没有选择这几个城区,而是跳过它们,落户于纽约市郊区或者干脆搬到更远的地方,产业空洞化现象十分严重。以信息产业为例,1997年分布在曼哈顿的信息技术企业占全纽约的79.4%,而昆斯、布鲁克林、布朗克斯和里士满则分别只占8.1%、7.2%、3.2%和2.1%。

2.2.5 芝加哥都市圈发展特色分析

芝加哥(Chicago)是继纽约和洛杉矶之后美国第三大都市圈,五大湖地区最大工业中心,位于美国中部、世界第一大湖密歇根湖与芝加哥河交汇处,面积588平方公里,气候夏日酷热,冬季不寒,终年多风,号为“风城”。芝加哥市区与周边9个县组成了芝加哥大都市统计区,人口共计837万人(其中芝加哥市为289万人),1990~2000年间,人口增加了861910人(增长率达11.6%);而2000~2002年短短3年间,人口增加了100112人(增长率达1.4%)。黑人约占芝加哥总人口的40%,芝加哥是美国黑人、犹太人聚居较多的城市。芝加哥是美国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和空运的中心,拥有全美第二大飞机场——奥黑尔机场。芝加哥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美国最大的期货市场——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均设在此。芝加哥地区的工业产值占全州的71%,雇用的劳工占全州的70%(Dri Wefa,2002)。芝加哥有“《财富》500强公司”中的34家公司,包括麦当劳、波音、摩托罗拉和里格利公司。芝加哥还是美国中部的高等教育中心。芝加哥大学被誉为“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摇篮,曾先后培育出诺贝尔奖获得者30多人。西郊的阿岗国家研究院、贝尔实验室、费米实验室的科研成就在全美以至世界都令人瞩目,有相当数目的华裔学者、工程技术人员在这些科研院室任职。

(1)芝加哥都市圈的发展演化

1673年,两个加拿大人首先发现了芝加哥,100年以后,芝加哥有了第一个永久的移民,1795年,芝加哥被印第安部落割让给美国。1825年伊利运河开通之后,许多移居者来到了芝加哥。19世纪50年代铁路修到了芝加哥。1837年,芝加哥被合并为一座城市,当时拥有人口仅4170人,但很快就达到112000人,并最终替代圣路易斯,成为美国中部人口最多的城市。

19世纪末,城市改革的倡导者发起了使城市更美丽的运动,使芝加哥的城市面貌得到了大幅度改善,并于1893年成功举办了世界哥伦布展览会。1909年,由芝加哥建筑学校提议的芝加哥计划中,提出了建设芝加哥都市圈的设想,这个设想对随之新兴的都市圈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0世纪30年代,芝加哥遭遇了经济大萧条,40年代20000个美籍非洲人因战争原因从美国南方来到了芝加哥。从1950年到1970年期间,市长理查德·戴利实施了改进全市基础设施的计划,为后期都市圈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二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芝加哥都市圈经历了快速的扩张:1950年到1981年之间,芝加哥有6个县,而这个数字在1983年和1990年上升到11个,1999年为13个,2004年为14个,包括在东南威斯康星州的1个县,在西北印第安纳的4个。在1970年,芝加哥拥有9个下属就业中心,这些公司集中在高速公路交叉点和铁路沿线附近,这个数字在1980年上升到13个,1990年为15个,2000年为32个[麦克米伦和莱斯特(McMillen and Lester,2003)]。高速公路和铁路沿线附近出现了越来越集中的卫星城市。在1982年到1997年之间,芝加哥使其城市化区域增加了25%,使其人口增加了9%[富尔顿等(Fulton et al。,2001)]。

2000年,芝加哥都市圈拥有8376600总人口。整个芝加哥的人口于1990~2000年间都在明显增长,其人口共增加了869000人,占总人口的11.6%,是近30年的最大一次增长;城市人口增加了112000人,是50年来最大的一次增长;郊区的库克县人口增加了159000人,而市郊人口增加了598000人。芝加哥成为了一个非常集中化的大城市[麦克唐纳和麦克米伦(McDonald and McMillen,2000)]。芝加哥在那些高集中化的大都市圈中排第15位,芝加哥是第七大人口密集的城市,紧跟纽约、旧金山和其他几个大城市之后,但是排在费城、波士顿和洛杉矶前面。

(2)芝加哥都市圈的产业发展

芝加哥都市圈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多元化的经济地区,生产总值超过3330亿美元,提供415万个工作机会。芝加哥汇集了200000家公司和107个企业的总部。芝加哥都市圈还是美国第三大最有生产活力的地方。芝加哥2000年的生产总值(GMP)为332.9亿美元,远远高于第四大居民区的波士顿市区的248.7亿美元。芝加哥有一个多元化的经济基地。经济多元化为芝加哥创造了竞争优势,多元化的经济使芝加哥通过对外销售产品带来丰厚的收入,芝加哥拥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包括:商务服务、贸易、健康、金属制造业、机械工业、食品加工业和建筑业(Hewings et al。,1998 b)。

★ 制造业发展分析

芝加哥都市圈的工业构成中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也很发达,是强大且多元化的制造基地。黑色冶金工业和肉类加工工业居全国的首位,其他工业部门有农业机械、电机、石油、化学、木材、电器设备、飞机发动机、火车车辆、汽车、服装、制鞋、水泥及罐头食品等,有不少产品和技术在全国闻名。

芝加哥1803年才开始建址,因此相比纽约等其他国际大都市圈,芝加哥都市圈制造业发展的历史并不长,但是其制造业创造的产值却是美国最高的,曾以美国著名的也是最大的工业城市著称。与其他世界都市圈相同的是,芝加哥都市圈制造业也基本上经历了兴盛、衰落、新生的过程,所不同的是,芝加哥都市圈的制造业比其他都市圈衰落程度低,产业转型速度快、成效明显,从而使得制造业在芝加哥都市圈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始终保持主导地位。

20世纪上半叶:制造业鼎盛时期。1909年,芝加哥编制了一个宏伟的总体规划,这个规划,确立了芝加哥未来100年的发展框架,为芝加哥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这个规划中,提出了芝加哥的主导产业:钢铁、机器制造、食品加工、服装、印刷业等产业。规划制定后,受到了政府的极大重视,得到了很好的实施,几大主导产业也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20世纪下半叶:传统制造业衰落。20世纪下半叶,美国经历了一个经济衰退时期,大量的企业破产倒闭,传统的制造企业,大批地从市区迁往郊区。芝加哥当时也出现了大量的失业人口,濒临倒闭的工厂,经济一片萧条,被人们戏称为“锈带”。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中心城市人口开始减少,70年代郊区成为就业的增长点,人口第一次超过城区人口,达到大芝加哥地区总人口的55%。1990年城市人口下降到278万人,郊区从库克郡扩展到杜培其郡和麦亨利郡。为应对郊区化所带来的制造业和就业岗位外迁问题,1989年当选的市长理查德·戴利提出建立城市工业保护区,同时大力促进服务业、旅游业和高科技工业的发展。

1980年以后:多元化经济中的重要产业。为了更好地促进产业转型,1980年芝加哥政府确立并实施了多元化经济发展战略,改变了以往单纯地发展制造业的经济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并大力发展服务业。即使如此,芝加哥政府仍然没有冷落制造业,而是把制造业发展摆在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尤其是依托美国中西部农业区发达的种植养殖业和广大的消费市场,以农产品加工、集散地为基础,大力发展食品工业,成为了美国重要的工业基地。

目前芝加哥的制造业在全美和世界上仍然占据着非常突出的优势地位,具体表现在:(1)经济发展的主体。芝加哥都市圈的制造业在其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2000年,制造业部门对美国的贡献达到了590亿美元,占美国制造业的21.6%,其中食品加工业占全美的1/3,是美国其他城市所无法匹敌的。伊利诺伊州前100家制造业厂家中,60家就在芝加哥大都市圈,包括世界最大的飞机制造企业波音公司、世界第二大网络通讯设备制造商摩托罗拉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土方工程机械和建筑机械生产商卡特皮尔(Caterpiuar)公司、全球规模最大的快餐集团麦当劳公司、最大的食品加工企业卡夫特(Kraft)公司、世界最大的口香糖生产商威格利(Wrigley)公司,以及占美国核电力发电量的20%的全美最大的核电力公司伊科斯隆(Exelon)公司。世界500强中芝加哥拥有的33家,有14家是制造业公司。(2)就业的重要承载者。强大的制造业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芝加哥制造业雇用了631500人,也就是15%的芝加哥劳动力。芝加哥是美国高科技领域雇用人口最多的州之一。据估计2003年,在16000个高科技公司里有238000个工作岗位。(3)高新技术产业优势。芝加哥良好的经济基础成为了加快芝加哥技术发展的助推器,造就了芝加哥这一名副其实的“技术之都”。芝加哥拥有全球唯一的科学技术和研究通路点,简称STARTAP,它是能与众多国际先进网络共同相互连接的节点。目前,STAR2TAP与15个国际先进网络或国际协议性网络相互连接,与6个美国先进网络相互连接。美国150多家包括超级计算中心在内的前沿研究型大学和机构通过STARTAP把网络流传到国际合作者。芝加哥还是美国生物制药重镇,芝加哥大都市圈为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企业家提供极其良好的资本、园区和全球流通方面的条件,当地公司在诊断、治疗设备、食品和环境生物技术开发,以及使用生物信息学、基因组学和蛋白组学技术等方面都处于世界前沿。(4)高级人才优势。芝加哥的大学教育比例高于任何其他城市。它是美国雇用高技术工人最多的城市,拥有32600多名工程师,近25000名生命与物理科学家,107000多位计算机和数学职工,以及24400多名工程与科学技师。

★ 服务业发展分析

芝加哥服务业从20世纪80年代早期开始超过制造业,在城市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在1970年,制造业占城市雇用人口的29.19%,服务业占18.06%,1985年,制造业的比例下降到18.04%,而服务业的雇用人口比例上升到27.09%。2000年,服务业雇用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1/3,而制造业只占有近1/8.

就业中心的出现反映了芝加哥城市地区的经济转变。1980年,13个就业中心的8个为制造业集团、3个为服务业所有;制造业中心区的数量在1990年增长到9个,但是在2000年减少为6个,而服务业就业中心区在1990年上升到5个,在2000年再次增长到10个。

强大的金融业。芝加哥是美国继纽约之后的第二大金融服务中心,也是美国中西部一个重要的金融中心。芝加哥被誉为全球最大的期货与期权交易市场。著名的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经营各种金融产品,如金融票据的期货契约、国库债期货、国库券期货、股票指数期货和期权交易等。芝加哥商品交易所的统计数字显示:2003年,该交易所记录的合同交易达6.402亿宗,这些交易具有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3337亿美元的换手交易潜在价值。此外,芝加哥证券交易所是美国境内仅次于纽约市的最大证券交易所。芝加哥还是美国一些大银行和大金融机构的总部和分支机构所在地:它拥有300多家美国银行、40家外国银行分行和16家保险公司。这些银行和金融机构在商业贷款数额方面名列全美前3名,各种金融资产总额居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管区的第三位。在就业方面,芝加哥金融服务业的就业形势明显好于纽约和洛杉矶。现今,芝加哥金融服务业的就业岗位总量为150800个,1990~2002年间新增岗位27000个,增幅高达22%。

商业服务业。芝加哥和纽约是全球仅有的两座在市中心高密度建有商务楼的大都市。在芝加哥,财富500强的11家公司总部聚集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吸纳着66万名雇员和5万名大学生。这种机构和人群高密度与高质量的集中,不但有利于发挥聚集在中央商务区公司的创造性与协同性,而且能将其影响辐射到整个地区。1980~2000年,商业服务业在芝加哥市中心很繁荣,这些服务业包括会计、通信、管理咨询、商务教育和会议/旅游服务(Krontoft et al。,2001),这些服务业务的迅速发展加强了芝加哥在中西部商务中心的地位。

展会、交易市场服务。芝加哥是美国第二大贸易展览中心,是主要的硬件工业、家庭用品、服装、礼品、家具和高档艺术品的交易展览地点,每一年大量的用户产品展览在芝加哥的三大展览中心举行:商品展销中心、服装中心和会议中心。芝加哥是美国两个最大的硬件和家庭用品展览举办地:美国硬件制造协会展览和国际家庭用品展览。芝加哥是中西部最大的服装市场。服装市场在芝加哥的市中心,租借展览摊位给上百个服装推销商和制造商,连接到服装中心的贸易场,每年都要承办8个重要的服装展览。芝加哥是中部最大的礼品市场。在那里有上百家礼品推销商和礼品制造公司,这些公司销售超过100种产品,例如,锡蜡器皿、广口杯、木制品、新奇的小礼物和珠宝首饰。主要的礼品展览会在每年的1月份和9月份举行,到时候会有来自全球的买家。芝加哥是美国第三大家居家具市场。这里承办三个最重要的家具展览:Neocon、临时家具展览、家居家具设计展览。芝加哥的家具工业对芝加哥艺术馆和现代博物馆有很大的贡献,芝加哥承办两个享有声望的艺术展览:SOFA(高雅艺术)和艺术芝加哥,60个艺术馆坐落在此。

交通运输服务。芝加哥货运业务在全美是最繁忙的。由于美国超过一半贯穿全国的铁道线经过芝加哥,因而该地区货运的效率通常影响整个国家的铁路货物速度。对芝加哥来说,其货运系统提供了117000个工作岗位,并带来80亿美元的经济收入。航空服务是芝加哥主要的经济驱动力之一。芝加哥的奥黑尔国际机场是全美第二繁忙的机场。每年飞经芝加哥机场的直达航班和国内航班的数量在全美排在第二位。多伦多、伦敦、蒙特利尔、法兰克福和墨西哥城是从芝加哥出发的最常见的目的地。1999~2000年间,每日到亚洲和中东的直达航班数量增加了67%,到欧洲的增加了11%,到加拿大、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的数量下降了超过10%。

(3)芝加哥都市圈的基础设施

发达的基础设施是芝加哥都市圈快速发展的坚实基础。芝加哥都市圈最值得称道的基础设施是先进的水、陆、空运输设施和发达的数据通信设施。

水、陆、空运输设施。芝加哥都市圈是一个世界闻名的运输中心,水路、陆路和航空运输都非常发达,而且历史悠久。水路运输从19世纪开始发挥巨大作用。19世纪开通的伊利诺伊—密歇根运河,把处于内陆的芝加哥同五大湖和大西洋连接起来,变为港口城市。海洋巨轮从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湾直驶芝加哥码头。陆路交通运输转换体系是芝加哥最发达的运输设施。芝加哥地区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铁路系统,成为了城市的环形标志。芝加哥有41700辆开往外地的货车吞吐量,每天有超过37条火车线路运送36000个车皮货物到外地,全区共拥有380个火车站分布各地。芝加哥还是世界上众多铁路承运人之间转运货物的主要联合运输中心之一,在芝加哥可以方便地实现铁路与卡车运输之间的交换、航空和铁路与卡车运输之间的交换,以及水上和铁路、卡车运输之间的交换等。芝加哥还拥有全美第二繁忙,同时也是世界上最繁忙国际机场之一的奥黑尔国际机场。2000年,芝加哥机场在全美众多都市圈的国际直达机场中排名第四位,紧随纽约的国家领导人机场(94个)、迈阿密堡垒劳德代尔机场(75个)和洛杉矶机场(58个)之后。每年飞经芝加哥机场的直达航班和国内航班的数量在全美排在第二位。

数据通信设施。芝加哥拥有高度先进的运输和通信系统,是全球最大最先进的互联网交换点和互联接口。互联网已经成为了芝加哥信息传播的首要渠道。不同的种族和群体都拥有计算机并使用互联网。2000年,芝加哥地区71%的亚裔美国人定期使用互联网,紧随其后是白人(49%)、拉丁美洲人(28%)以及美国黑人(23%)。至于计算机所有权,2000年有2/3的亚洲人和白人家庭,还有大约40%的拉丁美洲人和美国黑人家庭拥有计算机。

(4)存在问题与未来发展选择

芝加哥都市圈是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商业、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作为美国第三大都市圈,在美国和世界经济发展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芝加哥都市圈中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着力解决。

交通拥挤。虽然芝加哥拥有几乎是世界上最发达的铁路和公路系统,但是仍然不能完全满足不断增加的居民交通需求。交通需求越来越大,而交通供给的增长却比较缓慢,导致了交通越来越拥挤,运输速率变得越来越慢,芝加哥运输中心的地位正在受到考验。

缺乏统一管理。芝加哥都市圈拥有超过1200个单位的地方政府,这些地方政府包括6个县、270个自治市、306个学区和558个特别地区或者自治政府(约翰逊,1999),四分五裂的政府机构约束了整个芝加哥的合作和计划编制(纽曼和索恩利,2005)。根据《芝加哥都市圈2020》(2000),由于在许多地方政府中,存在不适当的计划和协调行为,私营公司经常忽视整个都市圈的需要进行决策。

其他问题。在产业发展方面,熟练劳动力供不应求;在社会发展中,芝加哥的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在教育发展上,芝加哥当地的公立学校的排名在美国国内靠后;当地11%的居民仍生活在贫困中,高收入和低收入的差距仍然很大;空地和农田面积快速减少等。因此,芝加哥都市圈的未来发展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提高芝加哥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竞争力,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需要做出相当大的努力。

为了确保芝加哥地区在新一轮全球新经济浪潮中确立优势地位,芝加哥市长技术委员会邀请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为其制定了《新经济增长战略》。

行动目标:(1)成为全美新经济中心。重点加速芝加哥地区初创型公司的发展速度,减少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障碍,以使新生企业迅速成长壮大。麦肯锡公司建议芝加哥政府必须做到:增加支持初创型企业的赞助商,加大对新兴企业的投资;尽量从各类研发中心转移先进技术;形成协调和有活力的企业社团。(2)提高芝加哥地区在现有四个高增长板块(生物医药、无线通讯、软件开发及新兴高科技)中的领头羊位置。

打造五个支撑点,将芝加哥建成创新企业的首选地。(1)充沛的基金:技术风险基金、种子基金和投资技术专项资金;(2)强大的人才:建立强大的企业人才库;(3)前沿的研发中心:提升研发机构的水平,辅之一流制度;(4)完善的基础设施:充分挖掘现有的快捷数字基础设施、便利交通和不动产优势,进一步发展更灵活的租约和提供资金支持的建筑物,服务于创始企业孵化器;(5)友好的商业和政策环境:巩固与提高传统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领先地位,创造更有活力、更友善的环境来满足新经济和高成长企业的需要。

三项关键措施:(1)增加种子基金。芝加哥将优先采取的措施包括:从潜在的公共和私人资源中筹集资金创立芝加哥种子基金;发动当地富有市民,在芝加哥地区促进和支持建立更大的赞助人网络。(2)提升研发中心的技术转化率。优先采取的措施包括:与州政府和联邦政府合作提高研发的投入水平,确定并消除障碍,提高大学研发成果的商业化比率;向私人和公众募集更多的基金,用于更新和扩充研究设备,提高和增加教授职位,以吸引顶级教授和创新者。(3)创造更富活力的企业群体。采取的措施包括:发展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新经济产业带;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使企业从政府方面获得更多、更快的支持,以及税收与政策方面的好处;建立与法律、财会与房地产服务相连的信息支撑网,帮助企业尽快获取所需信息。

生物医药、生物科技、医疗诊断和医药设备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1)聚焦商业化,特别是强化本地大学层面的技术转让计划,来提高研发成果的商品化;(2)设立大量高薪教授职位,吸引生物医药领域领衔型、创新型生物医学研究人员,大幅提高基础研究水平;(3)继续发展领先的生物医药孵化器和基础设施,支持生物医药的创始公司和领先的生物医药公司;(4)鼓励面向生物医药的风险投资支持创始公司。

新兴技术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包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资助精心挑选的岗位与机构,以吸引领衔的、具有创新能力的纳米研究人才进入本地大学,大幅度提高纳米基础研究水平;主动积极争取联邦政府的资金和项目,以支持纳米技术的发展。

同类推荐
  •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

    《金融潜规则》所讲述的故事是在帮助人们回答以下一些问题:从古老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到塞里格曼的发家史中,人们是否可以发现在那个年代里,争做权贵代理人是攫取财富的重要途径?黄金作为贵金属货币,是否曾经引发许多不同阶级之间的金权较量?法律在金融家面前到底是什么?是套在头上的紧箍咒,还是一纸空文?战争吞噬许许多多无辜的生命,却致富了一批又一批居心叵测的阴谋家?商业并购到底水有多深?金融市场中的欺诈何其多,然而这一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金融市场是赌场?谁在背后操纵着世界各国的政坛?金融机构的“保护伞”是什么?谁主宰着这充满着贪婪与杀戮的金融江湖?
  •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看懂财经新闻的第一本书

    赚钱第一课是学会看财经新闻。升级版与时俱进,央视《华尔街》顾问陈思进,和资深财经记者金蓓蕾一起,用最轻松易读的文笔,结合时下财经热点,新增新闻案例分析,手把手教会每一位普通读者,如何看懂生涩难懂的经济类、投资类、理财类的问题。这本书让每一位普通人都能掌握理财知识,具备理财思维。本书在升级的基础上,仍然坚持灌输四原则。
  • 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

    怎样理解和运用财务数据

    本书共二十章,主要内容包括:财务数据信息平台是企业管理的最佳平台;资产负债表:企业家底状况;经济活动与资金周转;资产负债表是怎样记录业务活动、报表附注:报表的补充说明;决策未来:预测财务数据分析等。
  • 了不起的中国人

    了不起的中国人

    中国经济奇迹已是毫无疑问的事实,原因却众说纷纭。制度变革,人口红利……这些都是不可或缺的原因。但我们不能忽略,中国人的勤劳、坚忍和奋斗精神在中国经济奇迹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本书作者正是通过对众多案例的梳理,描绘出一群群中国人在海内外奋力拼搏的场景。他们含辛茹苦,背井离乡,奋力打拼。正是他们的勤劳与坚忍,支撑起中国经济30多年来的奇迹和光明的未来!
  • 金融概论

    金融概论

    本书主要阐述金融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操作技能。全书共分11章,其主要内容包括货币与货币制度、信用与信用工具、利息与利率、金融市场、金融中介机构与金融体系等。
热门推荐
  • 护花高手纵横都市

    护花高手纵横都市

    看一个纯屌丝任性儿十足的在花花世界这坛大染缸之中如何的翻云覆雨,痴恨缠绵,快意人生!人之初,性本色,是本书的宗旨!风流而不下流,是本书男主角做人的底线!本书的主线则是:不论出身,即便我从卑微中走来,一无所有;不论过程,我也定要打拼出一世的荣耀,不求流芳千古,但求无愧此生!
  • 天仙的后裔

    天仙的后裔

    天河埋葬了仙骨,星光遮蔽的生命的眼睛;心中的信仰早被金钱、权力、欲望所充斥;修行的意义与最初的仙道渐行渐远。打破世界平衡的一颗星尘,连接两个世界的一座冰棺;超脱命轮的相遇,注定了他来改变这个世界。他是天仙的后裔,他们都是天仙的后裔,他们与天斗,与神斗……求长生,求荣耀,更求世界应有的一份自由与公平。
  • 重生玄武世界

    重生玄武世界

    这是个人妖魔三族鼎力的世界,当三族为了五个令牌而频繁开启战乱的时候,这个人,却拯救了世界。
  • 挖掘你的销售力量

    挖掘你的销售力量

    本书在内容和结构上都作了调整、优化与创新,本书有意识地把消费者行为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及消费者行为研究的最新具体实践相结合,即在阐述世界各国消费者行为的共性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阐述中国消费者行为的特殊性。学会这些潜规则将对你的以后的人生道路有着重要帮助。
  • 雪泥鸿爪

    雪泥鸿爪

    本书是散文作品集,编为文学乱弹、浮生札记、书人书话等三篇,收:好梦中的隐忧、驳杂而无主调的变奏、怀念过去的“东方时空”、秋天的莫斯科、莫斯科墓园、学车、怀念丁一岚先生等作品。
  • 重生红楼去修真

    重生红楼去修真

    少女穿越成宝玉——想我堂堂一出身于书香世家的花季美少女,竟然会因为一场车祸而丢了小命。黑白无常阎王判官神马的都是浮云,咱有当神仙的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咱重生到红楼,变成贾宝玉,戏戏众姐妹,和林妹妹修修真,好不悠闲。且看我加入重生大军,谱写一曲新红楼梦。终极任务:和林妹妹修仙,让林妹妹幸福附带任务:改变红楼众人命运
  • 权志龙之因为爱你永无止境

    权志龙之因为爱你永无止境

    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遇见了他,日久生情,岁月流逝,让她放弃了回家的念头,可偏偏在这时,梦破碎了,她醒了,一切就到此结束了吗,不,一切才刚刚开始。
  • 奇仙传之红尘

    奇仙传之红尘

    她和他会是如此么?在凤凰街里,他们是个死对头,但,长时间的相处中,他们的经历是不可泯灭的。经过命运的安排,他们的分离己变成了悲剧,情,多么可笑的一个词,童年的秋千已空荡荡。为什么?为什么?饱受屈辱的她心碎了,十年后,只能擦肩而过,我愿死,换她一生
  • 结束

    结束

    每个人往往期待小说的故事能发生在现实世界里,然而当那些意料之中的事情真正来临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发现真正能做的事情是这么少,所有都是始料不及,剩下只能感叹是否会有结束...
  •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青春期心理咨询(插图)

    男孩女孩青春期教育系列-青春期心理咨询(插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的涵义也趋于全面化、完整化。世界卫生组织在1948年的成立宪章中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躯体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宁状态。”这就表明,真正的健康不仅意味着有健全的体魄,还必须具有健全的心理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古罗马有位叫西塞罗的哲学家曾说:“心理的疾病比生理的疾病为数更多,为害更烈。”这个预言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日渐富足、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变得愈发真切,躯体上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因素,而由精神上的原因导致的心理疾病在危害人类健康方面产生了更加巨大的杀伤力,这就使人们对心理健康的关心程度飞速提高。那么,何谓心理健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