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德·巴尔扎克
出生地:法国图尔
生卒年:1799年—1850年
历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德·巴尔扎克,是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是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和杰出代表。
德·巴尔扎克,生活在19世纪前半期的50年,经历了拿破仑帝国战火纷飞的岁月、动荡不安的封建复辟王朝、以及以阴谋复辟帝制的路易·波拿巴为总统的第二共和国。
巴尔扎克出生后就被寄养在附近的乡村里。从上小学到中学毕业,始终寄住在宿舍,没能回家过一段较长的日子,去享受家庭生活的温馨。不过离开家庭的童年生活令他终生难忘。
巴尔扎克的父亲精明强干。本是农民出生,只不过幼年时跟当地的教士学过一点儿文化,中年致富,在外省当过副市长、供应军粮的承包商,在巴黎经营过呢绒商业。
1816年,17岁的巴尔扎克从中学毕业后进入大学法科学习,并时常旁听文学讲座。18岁时,先后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的办事处当见习生或书记。
1819年,巴尔扎克决定走文学创作之路。当时,他在巴黎贫民区租了一间房顶上的阁楼,由父母供给极有限的一点生活费来埋头写作。他的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这是一部完全失败的作品,没有引起任何人的兴趣。他又接连写了十多部小说,有的是自己所写,有的是和别人合写。这一阶段他所写的小说全用笔名发表。这些作品并没有给他带来生活所需要的物质条件,他只好暂时放弃文学。
1825年到1827年,巴尔扎克转向商业,并借钱出版了一部普及版的《莫里哀全集》,接着又出版了一部《拉封丹寓言诗集》,由于销路不佳,亏损负债达9 000法郎。后来,又借债经营印刷厂和铸字厂,均以赔本告终。这使他最终负债累累,拖累一生。
在巴尔扎克深刻体验了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残酷后,1828年夏,他又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这时,他写了一部以布列塔尼封建势力武装叛乱反对共和国为题材的小说《最后一个舒昂党人》(后编入《人间喜剧》,改名《舒昂党的人们》)。这是巴尔扎克所写的第一部严肃的文学作品,也是第一次用巴尔扎克这一真实的姓名来发表的。此书问世,初步奠定了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接着又发表了小说《婚姻生理学》,在读者之间引起了广泛注意。1831年,他的新著《驴皮记》的出版,让他立即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
1819年到1829年这十年间,是巴尔扎克在文学事业上的探索时期。他真正的文学事业的鼎盛时期,是在1829年到1848年间,这也是他创作《人间喜剧》的阶段。他凭借自己超人的才智与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共创作小说91部。他每日伏案一般都在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个小时。有时,他文思如泉涌,或者为了赶写稿子,他一连几天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劳动。根据阿尔贝·贝干教授提供的材料,巴尔扎克的杰作《高老头》(原名《高立欧老爹》)是他用三天三夜的时间一气呵成的。
是什么让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呢?好多人说是为挣取稿费还债。的确,年轻时的巴尔扎克在经营印刷出版业时负债巨大。但当他成为名重一时的小说家后,他的收入丰厚,出版商争着和他签订合同,甚至不惜重金预约他尚未完成或尚未动笔的小说稿,他早年的债务早已还清。他之所以这样不舍昼夜地勤奋写作,主要是内心有一股激情在沸腾,要在文艺界做一番伟大的事业。在他的书室里,有一座作为摆饰的小型拿破仑塑像。在塑像座盘边上,巴尔扎克亲笔写着:“用宝剑未能完成的大业,我将用笔杆来完成。”
巴尔扎克心中所谓的大业就是这座巍峨的文学里程碑——《人间喜剧》。第一次在他笔下出现《人间喜剧》这个名词是在1813年。毫无疑问,《人间喜剧》的命名是受但丁长诗《神圣喜剧》(中译《神曲》)标题的启发。1841年,当他确定这个庞大的创作计划后,当时就有四家出版商和巴尔扎克签订合同,来合资承包《人间喜剧》的出版工作。1842年,巴尔扎克写了《人间喜剧·导言》,阐述他写这部史无前例的文学巨著的宗旨。1845年,巴尔扎克亲笔写的《人间喜剧总目》,一直保存到现在。根据这个《总目》,《人间喜剧》分为三大部分,即《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和《分析研究》。
按照《总目》罗列的内容,《人间喜剧》共包括小说137部。当时,已经发表或已脱稿的有85部。不仅如此,从1845年到1848年,也就是巴尔扎克创作生活最后三年多的时间内,他又写了6部,其中就包括《邦斯舅舅》(1847年)和《贝姨》(原名《白特阿姨》,1846年)。这6部小说并未预先列入1845年的《总目》。因此,到作者逝世之日为止,已经完成的《人间喜剧》,共有91部小说。
而在《人间喜剧》的三大部分中,最突出的是《风俗研究》。他给自己规定的主要任务就是描绘人情风俗,特别是复辟王朝时期的法国风俗。在上述91部小说中,以复辟王朝的法国社会为背景的作品占有66部。
而在《人间喜剧》这91部小说中,较为突出的有以下几部:《舒昂党的人们》《高布塞克》《驴皮记》《路易·朗裴》《夏倍上校》《乡村医生》《欧也妮·葛朗台》《对于绝对的探索》《高老头》《幽谷百合》《老姑娘》《塞沙·皮罗多兴衰记》《幻灭》《村里的神甫》《农民》《贝姨》《邦斯舅舅》等。
《高布塞克》和《欧也妮·葛朗台》两部写的都是爱财如命的守财奴,可情境就大不相同。高布塞克是放高利贷发财的老头,他虽然喜欢钱,但更欣赏自己生财之道的高明“艺术”,他还多少讲一点义气。他临死时留下遗言,把一笔替一个已经去世的连笔据也已烧毁的人保管的财产如数还给委托者的儿子。而葛朗台的格调就要比高布塞克低得多,他老婆死后给女儿欧也妮留下的遗产,他都要千方百计地从女儿手中夺过来。《欧也妮·葛朗台》的内容比《高布塞克》丰富,不但详细叙述了箍桶匠葛朗台精明强干、白手起家的经历,还塑造了善良纯洁的少女欧也妮的形象,和她父亲卑鄙的嘴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在《高老头》这部作品中,其主人公高立欧老爹出身寒微,年轻时曾以贩卖挂面为业,后来当上供应军队粮食的承包商,大发其财。他疼爱他的两个女儿,让她们打扮得满身珠光宝气、花枝招展,到交际场上去引诱贵族子弟,最后以价值巨万的陪嫁作为条件,让贵族子弟娶他女儿为妻。于是,挂面商的女儿变成了伯爵夫人,这是高立欧老爹至高无上的安慰。两个女儿当上了贵夫人之后,骄奢淫逸,挥金如土,负债累累,只好向她们的父亲要钱还债。她们两对夫妻如吸血鬼一般,把高老头身上的血都吸干了。最后老人一贫如洗,孤苦伶仃地病死在一家破烂的小公寓阁楼上。《高老头》的主题不是单纯的父爱,而是父爱与虚荣心造成的悲剧。暴发户的资产者力求跻身于封建贵族的行列,这种虚荣心在当时的法国社会上,比单纯的父爱更有时代色彩,更有典型意义。
而《夏倍上校》的悲剧,则反映的是另一种社会矛盾。它描写了一个拿破仑时代的军人,在战场上受了重伤,被附近的农民所救。他养好伤后,一直在国外流浪,十年之后才回到法国。这时已没有人认识他,谁都不相信他就是夏倍上校。他的妻子早已继承了他的遗产,并以此作为陪嫁和一个伯爵结了婚。夏倍上校找到妻子时,这位伯爵夫人矢口不认前夫。她后来又央求夏倍上校不要破坏她现在的幸福,准备给他一点钱,让他远走他乡。夏倍上校气愤至极,毅然离开了她。最后他在流浪生活中贫病交加,悲惨地死去。
《人间喜剧》被称为“社会百科全书”。它通过91部小说,2 400多个人物,展示了19世纪前半叶整个法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它是法国文学史上规模空前宏伟、内容空前丰富的现实主义作品。
巴尔扎克在他的《人间喜剧·导言》中这样写到:“法国社会将成为历史家,我不过是这位历史家的书记而已。开列恶癖与德行的清单,搜集激情的主要事实,描绘各种性格,选择社会上主要的事件,结合若干相同性格上的特点而组成典型,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也许能够写出一部史学家们忘记写的历史,即风俗史。”这一段话精辟地阐明了《人间喜剧》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
可以说,《人间喜剧》深刻的现实主义意义,也在于它正确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阶级力量的对比和正确暗示阶级矛盾发展的方向。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首先就是在于能正确反映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即使作家本人也没有明确意识到这一点。在政治上,巴尔扎克属于保皇党的正统派,他拥护法国王族的正宗波旁王室,反对奥尔良旁支。他的创作方法有唯物主义因素,他强调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即使作者倾注全部同情于贵族阶级,也不能不反映贵族阶级注定要灭亡的客观现实。恩格斯精辟地指出,即使这种现实主义是违反作者主观意愿的,在客观影响上,它仍不失为不折不扣的现实主义。他还指出,巴尔扎克“毫不掩饰地加以赞赏的人物,却正是他政治上的死对头,圣玛丽修道院的共和党英雄们”。而人道主义诗人雨果,在巴尔扎克下葬时致悼词说:“虽然他自己不知道,而且不管他自己愿意与否,同意与否,这部浩瀚的、奇特的作品的作者是属于革命作家的强大的种族的。”
总之,《人间喜剧》深刻的现实意义,不仅表现了贵族阶级注定要灭亡的命运,而且淋漓尽致地揭露了资产阶级的自私和贪得无厌的剥削本性。即使当时这个阶级处于上升阶段,对于社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它的剥削阶级本性也已经表现得很充分了。
巴尔扎克逝世已有130年之久,但巨著《人间喜剧》中的几部出色小说,如《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幻灭》、《农民》等,一直是人们百读不厌的作品。毫无疑问,他们之所以广泛地、经久不衰地吸引着读者,正是由于它们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
勇于提问的小巴尔扎克
在巴尔扎克8岁时,父母把他送进城里的小学学习,除了支付必要的费用外,就什么也不管了。巴尔扎克在这里一点儿也不开心,父母也不来看他,他就像一个孤儿。而且,这个学校的老师经常体罚学生。
巴尔扎克经常问老师一些莫名奇妙的问题,老师总是无法回答,就说他是坏学生,还会举起皮鞭,抽打小巴尔扎克的双手。
有一次,学校照例进行每周一次的领圣餐的宗教仪式。学生们排着队,默默地从神父手中接过圣餐,然后静静地走开。当轮到巴尔扎克时,他领了圣餐,然后神色庄重地问神父:“世界万物是上帝创造的,那么请问神父,天下那么多的不公正和罪恶,又是谁制造的呢?”
巴尔扎克领圣餐的时候向神父提问巴尔扎克的问话,令在场的人都大吃一惊。那位神父震怒了,只见他扬着手,指着巴尔扎克,颤抖着喊道:“将这个魔鬼关进黑屋子里去。”
小巴尔扎克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就又一次受到了体罚。但是,体罚并没有阻止巴尔扎克的思考。在思考和探索中,巴尔扎克一步一步走进了文学世界。
提问,是学习和思考的表现。只有提出问题,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