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在缓缓地流淌,生命在慢慢地消逝。林则徐痛定思痛,他决定在自己风烛残年之际,要抓紧时间为边疆人民作点贡献。经过一番认真的调查研究,他认为,要充实边防力量,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就必须实行屯田戍边。于是,他不顾年迈多病,仍满腔热忱地主动向布彦泰提出认捐阿齐乌苏垦地的要求,并得到了对方的大力支持。
1844年冬,林则徐便积极组织当地的百姓,开始了阿齐乌苏废地的初垦工作。俗话说,农田水利,不弃不离。要重新开垦阿齐乌苏,首先就必须解决好那里的水利问题。于是,林则徐主动向布彦泰要求认修龙口水利工程。而后,他亲自率领民工去挑沙挖石,修堤筑坝。经过四个月的艰苦努力,他们硬是在那不毛之地上修成了一条长三千多米、宽十多米的大水渠,使这里成为当时新疆最大的灌区。直到清朝末年,官方都将这条水渠称为“皇渠”,但是勤劳朴实的新疆人民却一直都叫它“林公渠”,由此可见林则徐的功勋。
工程竣工后,阿齐乌苏垦地得到了有力的水源保障,屯垦面积迅速扩大,实际开发出近二十万亩土地。于是,新疆各地纷纷加以仿效,很快便掀起了一个垦荒种地的新高潮。
1845年2月,林则徐还没来得及擦去额头上的汗水,便奉旨陪同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赴南疆去勘察当地的垦荒情况。那时候的南疆异常荒凉,自然条件极其恶劣,到处是一望无际的荒漠,人迹罕至。大部分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只有塔里木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克苏河等流经的地区才有少数的绿洲。林则徐却毫不畏惧,他决心“短衣携得西凉笛,吹彻龙沙万里秋”。
1845年3月下旬,林则徐会同全庆首先去勘察库车的垦地情况。4月4日,林则徐来到阿克苏城,并立即前往乌什勘地。4月7日,他们兵分两路,林则徐与维禄负责南城的勘察任务,全庆则负责去东城勘察。最后,他们两路人马一共统计垦地面积10.3万亩。4月11日,林则徐一行重返阿克苏,次日他们就动身去270里外的南疆勘察。4月14日,林则徐又和全庆一起来到了朗哈里克,然后从东西两边同时丈量那里新开垦出来的土地。4月中旬,林则徐由阿克苏出发,前往叶尔羌勘察。5月4日,林则徐从叶尔羌奔赴和阗。完成任务后,他又折回叶尔羌。6月7日,林则徐风尘仆仆地抵达巴尔楚克。6月9日,完成任务后,他便抄小路返回阿克苏。至此,南疆六城土地全部顺利勘察完毕,并且写成了详细的勘察报告。
就在林则徐返回库车的途中,他又奉命与全庆再度联手去勘察喀喇沙尔的垦地情况。于是,林则徐又义无反顾地再次上路,踏上了新的旅程。7月8日,林则徐会同全庆勘察喀喇沙尔。7月12日,他俩一同去勘察库尔勒续垦的土地。9月,林则徐又奉命勘察伊拉克里垦地,并于9月6日前往伊拉里克续修水渠工程视察。10月底,他再次奉旨与全庆共同勘察了南疆八城的十几个地方,并勘得土地689718亩。
半年多来,林则徐拖着病弱的身体,行走于茫茫大漠之中,克服了无数难以想象的困难,最终完成了任务。后来,林则徐赋诗纪念自己的业绩:
蓬山俦侣赋西征,累月边庭并辔行。
荒碛长驱回鹘马,惊沙乱扑曼胡缨。
但期绣陇成千顷,敢惮锋车历八城。
丈室维摩虽示疾,御风仍喜往来轻。
为了更好地开发南疆,林则徐每到一地,就会倡导那里的百姓兴修水利,开浚水源。例如,在叶尔罕,他不仅亲赴水口调查,帮助人们证实了渠水可以翻越两道山梁来灌溉农田,而且还提出了各种护渠措施。在喀喇沙尔,他建议人们在北大渠南岸增挖一道主干渠、两道支渠,从而一举解决了喀喇沙尔环城垦地的灌溉问题。在伊拉里克,他又结合当地实际,建议将大、小阿拉浑河汇成一条河来灌溉。
在吐鲁番,林则徐不但向人们倡议开渠引水,而且还大力推广坎儿井。坎儿井是新疆各族人民根据自己所处地方的自然地理特点,一代一代地用聪明才智和辛勤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一项伟大发明,它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工程。
当时,吐鲁番的人们习惯把劳动干活说成是“坎儿”,又把修造蓄水池、出水口、地下横洞、竖井等一些复杂的工程都称作“印子”,这样,把“坎儿”和“印子”联结起来,就叫做“坎儿印子”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渐渐地开始把这一创举称之为“坎儿井”。
坎儿井主要由打造的直井、地下连通的暗渠和地面的明渠三个主要部分组成。人们利用吐鲁番盆地自然倾斜的地形,先打直井伸到地下的含水层中,然后再把井与井之间打通为暗渠,使水流渠中,最后再引水灌溉农田。这种独特发明有利于减少新疆干燥条件下水量的流失,也与当地的地形完美结合,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一番实地考察之后,林则徐觉得这种方法非常适合新疆这样干旱地区的农业用水,于是他很快就把这一传统的灌溉方法加以改进,并积极予以推广。与此同时,他又从广东、福建引进无数的树苗植于北疆。不久,坎儿井犹如满天星辰,遍布于新疆河谷一带。一片又一片的绿林点缀在广袤无垠的沙漠上。在吐鲁番地区,至今人们还把他当年推广的坎儿井亲切地称之为“林公井”。
林则徐还在新疆地区积极推广生产技术,造福当地百姓。他根据吐鲁番盛产棉花的特点,在当地大力倡导纺纱织布,并把内地的纺织技术无私地传授给那里的百姓。所以,后来那里的人们都把纺车叫做“林公车”。
林则徐主张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实事求是地决定当地的屯田方式。根据这一原则,他和全庆共同建议在巴尔楚克、伊拉里克、吐鲁番和喀喇沙尔采用“民屯”的形式,其余大部分新垦的土地则采用“回屯”的形式。这种实事求是的土地政策,极大地刺激了当地百姓的生产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同时也为边防事业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林则徐对开发新疆所作的贡献,那里的人民有目共睹,因此大家都十分尊敬和爱戴他。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1845年12月,林则徐在哈密终于盼来了入关返京的圣旨,他顿时喜极而泣,三年来的努力总算有了收获。他兴奋不已,忍不住又诗兴大发,挥笔写下了一首《纪恩述怀》:
飘泊天涯未死身,君恩曲贷荷戈人。
放归已是余生幸,起废难酬再造仁。
一唱刀环悲白发,重来辇毂恋红尘。
枯根也遇阳回候,会见金门浩荡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