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焦虑,我们常常会想到成人世界里因为工作竞争和压力而产生的焦虑。殊不知,孩子也会产生焦虑情绪。孩子年龄小,当遇到突然发生的挫折或困难时,就容易承受不了,导致心灵失衡,从而产生焦虑情绪。多数人的焦虑体验都是暂时的,具有一定的防御作用,并不会对人体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当焦虑变得很严重且已逐渐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时,妈妈就要注意了。
焦虑的孩子对紧张压力异常敏感,而且不善于用语言表达发泄内心的焦虑情绪。有强烈焦虑体验的孩子,对外界事物通常比一般孩子敏感、多虑、紧张,有时甚至不知所措。这时,他们也会下意识地通过其他的途径,比如哭闹、发脾气、身体不舒服、举动异常等,来释放和“报告”在自己身上发生着什么。
张敏今年上初一,学习成绩也比较好,但英语成绩稍微差些。第一次期中考试时,张敏的英语只考了52分。从此之后,只要一考英语,张敏就非常紧张,甚至吃不下饭睡不好觉,就怕考不好。考试时,尽管她一再告诫自己要沉住气,静心答题,可还是紧张得直冒汗。考试卷子发下来后,如果成绩较为理想,张敏还稍微感到好受点;若成绩不理想,她就更加自责、难过。
后来,妈妈请教了心理医生。心理医生认为这是一种反射性的心理异常,也被称为焦虑症。心理医生建议妈妈平时多对张敏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训练。比如,自己设计几张英语试卷,周末在家让张敏像真正考试一样测验一下,考试时尽量模拟学校考试的各种氛围。
妈妈按照心理医生的指导,在家为张敏进行了矫正训练。一段时间之后,张敏终于不再害怕考英语了。
孩子出现焦虑的原因很多,主要与孩子的心理因素、自身性格、环境因素以及不恰当的教育方式等有关。通常来说,违背孩子心理的超前教育和过多的压力刺激,是导致孩子焦虑的主要因素。比如有些妈妈固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应该比其他孩子都强,要样样都得精通。有了这样的“高起点”,妈妈对孩子的表现总感到不满意、不认可,一遍遍地要求孩子做得更好,而这种高标准的要求通常超出了孩子的实际能力。久而久之,孩子会因为自己不能实现预期的目标,自信心受损,内心焦躁不安。
其次,对孩子的过度保护和溺爱也是造成孩子焦虑的一个因素。家长对孩子事事包办代替,让孩子失去锻炼的机会,各种能力得不到培养,从而不能正确地估计自己。此时,当他们独自置身于新环境、新情景中或与陌生人接触时,就会产生焦虑心理。
面对焦虑症孩子,妈妈要首先反思:在养育、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是否给了他过多的压力刺激?找到原因后,再采取相应的心理引导,严重时甚至需要药物治疗。
完美妈妈课堂启示:
启示一:妈妈要保持平和沉着的心态
妈妈要知道,自己的一点点惊惶和不安,在孩子的眼中都像一个程度严重的信号。所以,那些有敏感、多虑等焦虑人格特点的妈妈,首先要学会遇事冷静、沉着,不要动不动就惊慌失措、不知所以,而是应该冷静地分析问题,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孩子在妈妈的影响下,即使有焦虑情况存在,但也会逐渐淡化焦虑的感受。很多幼年出现的焦虑状态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焦虑也会逐渐消失。
启示二:对孩子的期望与要求客观合理
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担负着好几代人的希望。妈妈也难免会对孩子提出这样那样的要求,而一旦要求失当,就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妈妈要注意,给孩子提出的要求要顺应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性,同时要尊重孩子,不要苛求。当孩子未达到要求时,更不要冷漠对待,甚至嘲讽挖苦,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压抑,或出于逆反心理而对抗,从而加重焦虑状态。
妈妈应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利,与孩子谈话时平等尊重。如果孩子脾气倔强,也要耐心引导,不要用命令、训斥的口气,更不能采用粗暴和强制的方法。要知道,任何与孩子心理和生理不适应的行为和方式都是错误的、都是有害的。
启示三:帮孩子矫正不合理的思维
如果孩子的个性气质容易紧张、焦虑和恐惧,妈妈应引起重视,及时帮助孩子矫正过来。有些孩子表现出来的焦虑症状,通常并非真实的困难造成了焦虑,而是他们不合理的消极思维和臆测夸大了困难,贬低了自己的能力。所以,帮助孩子识别不合理的思维和担忧,代之以合理思维,对于预防孩子焦虑的出现很重要。
妈妈手记
焦虑情绪通常会在孩子身上有所表现,比如紧张、恐惧、干燥、过度担心等。这是一种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的症状。孩子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妈妈要及时寻找原因,然后对症疏导孩子的焦虑情绪。同时,妈妈也应修正对孩子的过高期望,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的心灵在自由的状态下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