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光镜
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广受赞誉的皇帝。他文武双全,气量恢弘,识人纳谏,以民为本,开创了“贞观之治”的盛世繁荣。他以自己的个人魅力,几乎揽尽了大唐所有皇帝的光芒,因而得到人们的崇敬,有人盛赞唐太宗为“继孔子之后中国数一数二的伟人”。
李世民人生的前半场是以赫赫战功闪耀历史的。他带领着手下的贤臣猛将南征北战,为大唐王朝打下了大片江山。唐朝建立以后,为统一全国,先后进行了六次大的战役。这六个战役李世民就指挥了四个,全部取得了胜利!及至玄武门兵变,李世民成为皇帝,正式向优秀的政治家转型。他虚心纳谏、广罗人才、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使得国泰民安。大唐王朝在他的治理下盛极一时、名动寰宇、四海归心,唐王朝的国际威望达到顶峰,疆土极度扩张,文明程度在当时世界也是首屈一指的。而“唐”也成为中国的一个符号,流传直至今日。
贞观时期的长安
贞观时期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唯一的文明最为强盛的大一统帝国,首都长安是世界性的大都会,各地民商来往不断,就像今天的纽约一样。世界的青年才俊、商人学子,纷纷奔向长安一睹中华风采。不仅首都长安,全国各地都有来自国外的“侨民”在当地定居,尤其是新兴的商业城市,仅广州一城的西洋侨民就有二十万人以上。唐朝除了接受大批的外国移民外,还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外国留学生来中国学习先进文化,仅日本的官派公费留学生就接收了七批,每批都有几百人。民间自费留学生则远远超过此数。这些日本留学生学成归国后,在日本进行了第一次现代化运动——“大化改新”,也就是中国化运动,上至典章制度,下至服饰风俗,全部仿效当时的贞观王朝,使处于原始部落状态的日本民族凭空跃进了一千年。唐朝政府还设立流所(类似于现在的使馆),开放边境和关口。贞观时的开放程度,为史上所罕见。
领先时代的政商制度
贞观时期的政治普遍比较清明,很少有贪污腐败的状况。皇帝先做表率,下面的官员自然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各级官吏安守本分,一心为公,滥用职权和贪污渎职的现象降到了历史上的最低点。
唐时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职权既独立又互相牵制,便于皇帝统治。中书省发布命令,门下省审查命令,尚书省执行命令。一个政令的形成,先由诸宰相在设于中书省的政事堂举行会议,形成决议后报皇帝批准,再由中书省以皇帝名义发布诏书。诏书发布之前,必须送门下省审查,门下省认为不合适的,可以拒绝“副署”。诏书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颁布。只有门下省“副署”后的诏书才能成为国家正式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最为难能可贵的是,李世民规定自己的诏书也必须由门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这种政治运作方式很有点类似现代民主国家的“三权分立”,可谓是领先时代潮流。
贞观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不歧视商业的时期,非但如此,还给商业发展提供了许多便利条件。因此,商业经济有了迅速和长足的进展,许多新兴商业城市崛起。当时世界著名的商业城市,有一半以上集中在中国。除了沿海的交州、广州、明州、福州外,还有内陆的洪州(江西南昌)、扬州、益州(成都)和西北的沙州、凉州。首都长安和陪都洛阳则是世界性的大都会。
直言纳谏
贞观的繁盛,除去国策的原因外,唐太宗本人的器量和识人之明也是重要因素。他不拘一格地选用人才,给予他们极高的礼遇及信任。并且从谏如流、广开言路,因而能臣名将辈出。他和他的谋士团队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人,组成了一个高效、廉洁、睿智的管理班子,互相勉励督责,兢兢业业从事国家建设,获得空前成功。唐太宗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纳谏故事。
李世民下令凡官员伪造资历,限期自首,否则处死。限期过后,又有查获,李世民命即斩首。大理少卿戴胄忠(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副院长)却只判流刑,李世民大怒说:“你故意使我说话不算话!”戴胄忠说:“陛下命令,不过一时的喜怒。法律却经过缜密研究,颁布天下,人民共守。陛下应忍小忿而存大信。”李世民大喜说:“你执法如此严正,我还有什么忧虑!”
李世民大修洛阳宫殿,给事中张玄素说:“陛下当初克复洛阳,把隋王朝宫殿全部烧掉,不到十年,却加倍经营。为什么从前厌恶它,而今却效法它。这种情形,比杨广更坏。”李世民变色说:“你说我不如杨广,那么比纣王如何。”张玄素说:“如果不停工,就跟他一样。”李世民叹息说:“我考虑不周到,才有此错误。”赏赐张玄素绸缎二百匹,立即停工。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打猎时伤害农民,被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长史权万纪:“这都是权万纪不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被人家说到了痛处,一时恼羞成怒,就气哄哄地回宫了。等到怒气平息,知道自己理屈,就马上再出来召见柳范嘉勉。
魏征原是太子李建成的旧臣。李世民不但破格录用,还委以重任、非常倚重他。一对君臣在“共事”过程中发生了许多趣事。
一次,唐太宗得了一只雄健俊逸的鹞子,非常喜爱。他让鹞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来跳去,赏玩得高兴时,魏征进来了。唐太宗知道魏征的脾气,有些心虚,怕魏征说他玩物丧志,就不敢让他看见,一时慌乱就把鹞子藏到了怀里。没想到魏征眼睛太好使,已经把这一切都看在了眼里,却还装作不知道的样子。在禀报公事时,魏征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时间。而唐太宗则坐立难安,撵了他肯定不行,但又不敢拿出鹞子,真是左右为难。好不容易等到魏征走了,忙不迭地把鹞子拿出来。可这可怜的鹞子已经活活被憋死了!
另有一次,唐太宗下令男子年龄虽不满十八岁,但体格健壮也应征集当兵。魏征拒绝在诏书上署敕,唐太宗告诉他:“这都是奸民逃避兵役,故意少报年龄。”魏征说:“陛下常说:‘我以诚信待天下,要人民不可诈欺。’可是你却先失去诚信。”唐太宗愕然,魏征说:“陛下不以诚信待人,所以先疑心人民诈欺。”唐太宗立即收回命令。
还有一次,魏征又直勾勾地跟唐太宗对上了,话说得很不留情面。唐太宗被气坏了,怒气冲冲地回宫,嘴里还嘟囔着:“总有一天要杀了这个田舍翁!”长孙皇后问明情况后,郑重地换上朝服,跪下来向唐太宗道贺:“臣妾听说主明臣直。今陛下贤明,臣下才敢直言进谏。”长孙皇后真不愧为一代贤后!而李世民也转过弯来了,这事就这么过去了。不久之后,还擢升魏征为侍中(相当于宰相)。
要说魏征也是,皇帝大事管也就罢了,连皇家的私事都不放过。长乐公主是唐太宗与长孙皇后的掌上明珠。将要出嫁时,所配嫁妆比永嘉公主加了一倍。永嘉公主是唐太宗的妹妹,出嫁时正逢唐初百业待兴之际,嫁妆比较简朴。而长乐公主出嫁时已值贞观盛世,国力强盛,唐太宗要求增添些嫁妆本不过分。但魏征听说了此事,上朝时谏道:“长乐公主之礼若过于永嘉公主,于情于理皆不合,长幼有序。规制有定,还望陛下不要授人话柄!”唐太宗对这番话很不以为然。回宫后,就随口把魏征的话告诉了长孙皇后,长孙皇后却对此十分重视,她称赞道:“常闻陛下礼重魏征,殊未知其故。今闻其谏言,实乃引礼义抑人主之私情,乃知真社稷之臣也。妾与陛下结发为夫妇,情深意重,仍恐陛下高位,每言必先察陛下颜色,不敢轻易冒犯。魏征以人臣之疏远,能进言若此,实为难得,陛下不可不从啊!”于是,在长孙皇后的操持下,长乐公主带着不甚丰厚的嫁妆出嫁了。
按理说,长孙皇后如此力挺魏征,魏征应该“知恩图报”,可他却有时候很不给长孙皇后面子。长孙皇后去世后,唐太宗悲恸不已,特地建了一座塔楼,以便自己能经常登临眺望长孙皇后的长眠之地——昭陵。有一次,唐太宗带着魏征登上高楼,并指给他看。没想到魏征很不给面子地说:“我没看见。我还以为你要看献陵呢!要是看昭陵,我早就看到了。”献陵是唐太祖李渊的陵墓。他这话是拐着弯指责唐太宗呢!你一个当儿子的,老子没了也不见你整天盯着亲爹的陵墓思念。如今,却不停地想念妻子,是不是有点不孝呢?魏征如此一说,唐太宗便明白了他的意思。不久,就忍痛拆掉了塔楼。
这些都说明了魏征的耿直。但唐太宗以皇帝之尊却能容忍,也说明了他的宽宏气度。魏征去世后,唐太宗很痛心,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后来,唐太宗东征高句丽,所费巨大,他认为这战属于战败了,痛心地说:“如果魏征还活着,肯定不会让我进行这次远征。”
但唐太宗一生,为政也不是全无过失。到贞观后期,他就不若从前从谏如流,而且开始奢侈。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五月,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
帝王术启蒙
以度量才——做男人要有度量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所谓度量,主要是指为人处世宽容、谅解、忍让、克制。人有宽阔的胸襟、恢弘的度量,才能赢得更大的感召力,让人尊重和亲近。但凡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无不襟怀坦荡,度量恢弘。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应该要学会跟别人“求同存异”。观点不同、性格不合是常有的事。如果一味计较,不但伤了和气,也在无形中多了一个“敌人”。唐太宗的贞观之治,跟他的度量有莫大的关系。一个胸襟宽阔的君王,势必能吸引到更多的人才。而这些人才,正是他巩固皇权、治理天下的中坚力量。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多点度量就是给生活增加幸福的筹码。
1.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原谅别人的中伤、嫉妒
“大方”地丢弃别人带给自己的负面情绪吧。它们是一些精神垃圾,留得越久,负担越重。
2.面对对手,学会退让,有风度地与之竞争
佛家讲的“度”可能就是这个道理。一个坏人变成好人,才是真正的功德圆满。而跟对手和平竞争,进而与之惺惺相惜,才是至高的境界。如果遇到对手的排挤或打压,也不应抱着你死我活的心态与之纠缠。伤害是无穷的,而内心的平静却极难得。
3.不纠结于过往的创痛,迅速收拾好心情重新开始
不要太于苛责自己。迷路、失败、倒退在所难免,如果掉进曾经的“不幸”里不肯出来,人生只会以一种黑暗的状态存在。
4.对人常怀宽宏之念,不以小气度人、对人
怀着宽容大度之心与人交往,才能交到更多的朋友。反之,处处斤斤计较、睚眦必报,只会把自己置于孤岛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