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将化生到净土天界的神圣人物称为“天神”,而天神之子便是“天子”。一般认为,将最高统治者称为“天子”始于周代。儒经《尚书》中说,天神改变了他对自己的长子、大国商国君主的任命。因此,“天子”的含义是天神的长子或嗣子,即后世所说的太子、今日君主制国家的王储。
“天子”之说也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而不断进化。
汉代司马迁《史记》中说,从尧舜开始,夏、商、周、秦的君主都是黄帝的后裔。因此,这些君主都是名副其实的、有高贵血统的天神之子。他们世代积累德行做了“天子”,既合情合理又名正言顺。但是到了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这儿,“天子”的出身遭遇了尴尬。作为中国历史上统一中原的第一位“草根”皇帝,刘邦既无后代也无高贵的血统,本人还没有多少文化,连给他穿凿附会都很困难。经过千辛万苦,刘邦的“血统”终于考证完毕:一位叫贾逵的儒者在《左传》中找到,尧的后代中有一个叫刘累的,曾经做过夏代的臣子。也就是说,英勇的高祖皇帝刘邦,其实就是刘累的后代!
除了耳熟能详的“陛下”、“皇上”、“万岁”,皇帝还有多种叫法,如“官家”(在宋朝比较常见)、大官、君天、真主、天公、崖公、太上、大宗、先民、大尊、朝廷、车驾、至尊、元首、九重、万乘、人主、上、后(后人多为“皇后”的“后”所限,以为这是皇帝正妻的叫法,其实最早时皇帝称“后”,如史料记载的“夏后启”,就是指“夏的国君启”)等。而天子自称“朕”,最早是由秦始皇开始。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李斯等大臣商议说:“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自此“朕”成为皇帝的专属字,只有“天子”才有资格用。而在这之前,这高高在上的“朕”,只是“我”的意思,大家都可以用。屈原的《离骚》里就多次用到,如“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等。
皇帝还有很多自称,如小子、冲人、孤、寡、不谷等。
但不管怎样,想要走到王座上,被天下人尊称,接受天下臣民的朝拜,往往不那么容易。历史呼啸而过,记录了一次次的铁血征伐。无数的英雄人物用生命、权术、韬略开道,只为坐上那个象征最高权力的位子。对有的人来说,这是个施展抱负的平台。他以君权为利器,着实为百姓做了很多大事、好事。而对有的人来说,这更像是一台巨额提款机。他持有这台提款机的超级VIP金卡,不要命地挥霍。当机子不堪重负,不能再吐出满足他个人欲望的东西时,一场战乱就在所难免。于是,百姓遭殃,生灵涂炭。本书讲了26位皇帝,各自有各自的执政特色、风格,在庄严肃穆的皇宫里展现出不同的风采。他们奉行着不同的“职业理念”,在此推动下,有的做出了一定的贡献,甚至还名传千古、百世流芳;有的则无力回天,面临亡国毁家的命运。所以,本书也就分成五个章节:开国皇帝、圣君明主、雄略之王、中兴之王、亡国之君,分别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
前言要讲一个朝代,必然要说说它的开国皇帝。“开山立派”时确立下来的规矩、思路往往影响着后代皇帝的行政理念。开创了新王朝的开国皇帝,其奋斗履历、毕生功业影响的不仅仅是他的血亲后代,更直接作用于历史和文明。而他亲手打下的江山,不管传承多少代都没有跳脱他的“个人风格”。我们需要感念那些故事,更有必要思索他们的成功哲学。
而一个政治清平、国家昌盛的朝代,是少不了圣明君主的作为的。他们以开阔的胸襟、不凡的气度、长远的目光,为天下谋划出了宏大的福祉。历史上多了一个盛世,当时的百姓们则享受到了切实的富足。从这些被后世称为“明君”的皇帝身上,我们看到的绝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还有更多的人生智慧。
还记得那些雄才大略的故事吗?因为一个皇帝的野心和雄心,国家催生出了无穷的震慑力。紧跟着,史官的笔也豪迈奔放、气势雄浑,历史被澎湃而恣意地记录。而那些于泱泱帝国将倾之际力挽狂澜的皇帝,又是何等的从容不迫、奋发向上?即使被包围,也不停止进攻。所以,国家中兴了,一腔热血在燃烧。再有那些不幸亡了国家的皇帝,是当真有可恨之处,还是有心无力呢?再回顾也许我们会看得更清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史实客观存在,观点各有不同,本书就是基于“正史”的原本面貌之上做出的品评、反思以及借鉴。其实,“帝王术”也是古往今来的一个大课题。毕竟,要操持、管理一个国家,总是一件很大的学问。做“皇帝”,既是从事了一种“职业”,也可以说是投身了一种“理想”。成功的皇帝,值得我们钦佩;而失败的皇帝,更是留有太多反思的空间,很有研究一番的必要。
读史的目的也不是单纯的“记忆”。若能古为今用,就再好不过了。在读过这些皇帝们的故事之后,也许我们会以清茶一盏遥向曾经坐在王座上的男人致敬,也许只是摇头一叹而已。不过,不要忘了,我们要汲取他们的教训更有质量地生活下去,创造更加美好的“历史”。这,才是目的。